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2023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集合4篇

时间:2023-08-18 08:00:4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集合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集合4篇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4篇

【篇一】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研究人:黄花塘中心小学 李涛先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

1~3分钟

3~5分钟

5~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

0

1

2

4

4

1

1

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

1次没有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5次以上

20人

7人

6人

4人

5人

2人

1人

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

朗读生疏

能正确地朗读

流利地朗读

有感情朗读

78人

220人

210人

135人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
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
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
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
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
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
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
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
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
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对策”即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主要是指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具体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达到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
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通过朗读促进其他阅读方式的提高,增加阅读量,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
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四、五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
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9.6──2009.9)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万水泉中心小学教科研制度;
进一步调查分析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09.10──2010.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0.11──2011.3)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教学光盘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1.4──2011.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

《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

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形成了“《窃读记》朗读片段指导”、“《七律·长征》朗读指导”等60多篇朗读指导教学案例。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课题组主要利用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的晨读时间,引领学生朗读预设的训练篇目,教师有针对性地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五年级6班的张莎莎同学,实验开始之初她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老师对她的评价由“”变为“”(最高为五星);
李琳同学平日里比较内向,读课文声音小放不开,经过老师的指导不但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课外朗读抓巩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并印制成《学生朗读能力阶梯训练评价手册》。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例如五年级的程逸凡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又如六年级的吕敏同学,在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中她比较喜欢朗读,却又不够自信,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经常用托长调的方式朗读达到她认为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经过四个阶段大量课外朗读篇目的训练,现在吕敏同学在朗读星级评价中属于四星级。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四、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
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
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
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
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到中期调查显示:已经有82%的学生喜欢上了朗读;
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占37.23%;
期待完成老师朗读作业的占90.27%;
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76.4%;
有90%的学生开始认为老师的朗读训练对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或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

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
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有76.28%的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家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达到83.61%。

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两年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

2.课题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
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
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两年来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

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
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
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
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下面是课题实施以来学生主动朗读和家长对朗读训练关注度变化的一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课题实验的进展。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
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
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
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

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
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
“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一个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和实验分析

学生姓名:董烁班级:五年级3班

课题初期学生朗读情况分析:能把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没有错读、添字落字现象,停顿断句准确,朗读节奏好。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做到声情并茂。

问题一:读不出美感。

成因: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对策:针对该生这一点,实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情境架设的桥梁体会作者借文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美感。另外,教师还利用音乐来激发美感。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诱发了美感。

问题二:表演读时表情不够生动。

成因:表演经验缺失,无法通过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策:朗读时,教师作示范性的朗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另外,利用多媒体经常观看名人名家朗读、诵读的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现状分析:该生现在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领略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朗读感染力和表现力,并在市级故事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特别是邀请包头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播孟实对课题组的师生进行朗读指导和互动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丰富了老师朗读指导的知识和技巧。

3.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来,我们围绕“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怎样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唱读现象”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收集教学设计100多篇;
案例分析20多篇;
学习体会20多篇;
教学反思和随笔200多篇;
读书笔记20多本。

实验教师贾春芳在“内蒙古欧风丽景杯讲故事比赛”、和“全国孙敬修杯讲故事比赛”中均获二等奖;2010年10月在包头市第三届少年儿童讲故事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在今年的区级青功赛中获二等奖;
董军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获内蒙青功赛二等奖;
冀文东老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获包头市小语青功赛二等奖;
王霞、尹成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获区级青功赛二等奖;
李明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获区级青功赛二等奖,在课题中期验收中执教的《军犬黑子》受到市教室吴秀玲老师的好评;
祁爱梅老师在包头市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周艳老师的《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一文在《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
李春梅老师的《指导小学生朗读之我见》一文获得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二等奖;
王霞老师的《浅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获得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三等奖;
李明老师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功夫》获得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二等奖。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
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
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第四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地缘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
学生多为打工子弟,流动性大,使得朗读训练进度层次不易统一。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又如,课题前测、中测、后测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不够严谨,有些数据的跟踪记录缺乏连续性,有些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科学,造成实验数据对课题进展的反映不够全面。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总之,《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践两年来,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和关心下,特别是在市教研室吴秀玲老师的多次悉心指导下,在冀文秀、王朝霞、张海燕等教科研专家的帮助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
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
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篇二】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

■课程介绍: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变动的转型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变革的时代赋予公务员新的使命,要求新时代公务员不段学习新理论,树立新思想,培养新技能,开创性地工作。


  调查研究已经成为及时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认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向、果断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公务员在调研各环节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了解调研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开展调研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和训练调研技能和技巧,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规范、专业、高效地开展调查研究,并能撰写出优秀的调研报告,提高行政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面前的迫切问题。


  本学习课程将从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研究资料的整理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讲解,资料详实、分析透彻、程序清晰、便于操作。

■课程时间:3课时

■授课对象:公务员

■课程内容:
一、调查研究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二)调查研究选题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设计调研方案
(五)其他准备工作
四、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
五、调查研究的几种类型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七、调查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八、调查研究资料的整理
九、调研报告的撰写
十、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十一 调研报告案例

一、调查研究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一)什么是调查研究

(二)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

1.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2.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必须不断地搞调查研究

3.正确地决策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分析阶段

4.总结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领导调查研究的全部过程。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调查研究选题

1.选题的重要意义

2.选题的类型

3.选题的原则

4.选题的方法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提出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的形式

2.科学地提出研究假设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四)设计调研方案

设计调研方案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调查之前,调研者对调研活动的程序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研纲目和实施方案,以保证调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1.调研方案的设计要点

2.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3.调研方案举例

《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研究》课题调研方案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五)其他准备工作

调研的准备是多方面的,如建立一支精干的调研队伍,认真做好调查前的资料准备和工具准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组织调研人员

2.准备调研资料

3.准备调研工具

四、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

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

(二)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

(三)对于群众的意见要区别对待,善于鉴别。

五、调查研究的几种类型

(一)普遍调查

(二)重点调查

(三)典型调查

(四)抽样调查

(五)个案调查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观 察 法

(三)访 谈 法

(四)实验法

(五)文献调研法

七、调查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调查研究要讲真话

(二)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调查研究中的误区

十、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0——281页)。我们根据调查写出的调查研究报告,应该加以应用和推广,才能达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将之束之高阁,不付诸实践,即使调查研究报告写得再好,也达不到我们调查研究的最初目的。

(一)调研成果的应用

(二)调研成果的推广

调研报告案例:

一、《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研究》 中央党校课题组

二、《石油和化工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课题组

【篇三】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

2011年1-3月宣讲教材(党课教材)

加强党史学习研究 提高党员素质能力

教学对象: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广大党员明确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从党的历史和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史工作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同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披览前踪,鉴往开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涉及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更要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谱写新的篇章。

(一)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不直接掌握国家权力的广大党员的能力,同样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各种能力,通过他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第三,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并非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我们配备到各级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其个体素质和能力都很强,但一旦组成一个班子,就可能出现许多矛盾,不仅影响执政效果,而且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中当然有个人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和体制的因素。要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与各个要素的科学配置与有效组合,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才能从整体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党史的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经验,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

一是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形式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全社会。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在各类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借鉴党的成功经验,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准确把握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行业和地区特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

三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
要坚持积极稳妥、注重实效,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和经常性,防止形式主义;
要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有机结合、协调运转。

二、全面把握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要任务

2010年7月21日,党中央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的主要任务;
一是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
二是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

(一)准确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与主线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中共党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中共党史的主流和本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把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的学习和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与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光辉成就;
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党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

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认识和把握党史发展与党史研究教育的规律,这是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点。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从党的活动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中共党史既体现了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符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特殊规律。把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既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共党史、世界政党史的规律性认识,又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科学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与关键

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坚持事实就是,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是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基础;
科学总结经验,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是推进党史学习和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与学习教育在深入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篇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

调查研究能力

今天无论作为一个公务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为了适应开动行政机器、高效履行行政职责,都必需讲能力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胜任能力。它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特性。它可以是动机、物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是此人所能运用的某项具体知识。用冰山模型表示,水面以上部分包括“行为、知识、技能”,水面以下包括“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我们如果把它更系统化,就划分为大体九种能力: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的是调查研究能力。

一、调查研究及重要性

什么是调查研究,辞海中“调”是一种动态,调动、调配、调整等。“查”,指检查、考察、。“调查”是指深入实际了解,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研”是细磨的意思。“究”,是仔细推求,组合到一起有两个意思,一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二是考察或商讨。调查和研究是两个环节,都要求一具深字。概括地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调查研究工作是我们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基础,不论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

在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做了系统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但还是有些企业会遇到困难,计划的执行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有很多,但制定策略前的调研工作未做到位是很多策略制定失败的主要原因。

方案的策划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敲敲键盘、拍拍脑袋就可以完成的,有效的方案策划一定是在市场上跑出来的,所以说,调查就像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调研就是解决问题。

二、我们该如何去调研呢?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研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明确调研的目标。漫无目的的调研或意图不明显的调研都会带来低效率,意义也不大,甚至会成为只是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制定调研计划。我们要去哪里调研?需要什么时候开座谈会?需要哪些人参加?等等都要事先考虑计划好,同时,涉及到调查问卷的需要准备好调查问卷,对于参加座谈会形式调查的人员需要提前预约组织好,并要对座谈会上要交谈的内容、问题等要准备好等等。

3、执行调查计划。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调研,都是一个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调研质量——准确性。

4、分析调研数据,总结调研结果。调研过程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及资料是调研结果的输入内容,而调研结果就是对输入的数据、信息及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专业加工后输出的内容。

为了能够尽可能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犯“想当然”的主观主义错误。有些企业在调研过程中容易犯这种毛病,他们在调研以前,思想就就已经走在调研前面去了,就已经对要调研的对象有了自己的认识,而整个调研的过程只是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的正确性而对任何现象都牵强附会,而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这些情况不是没有;

2、 主要策划人员要亲自“下厨房”,参与到调研的过程中去。调研不单单是了解情况,调研就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很多策划人员有这样的经历:在办公室里怎么想都想不出东西,脑袋里空空的,一旦离开办公室,离开电脑,到市场上去,与真正的消费者进行接触、交谈,观察他们,头脑里就会装满许多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参与调研的好的副作用。

3、 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现在的社会,我们不是信息太少,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要善于辨别真伪,抓住主要问题后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和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掘出符合客观的资料。

鉴于调研的重要性,易化理论认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

三、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甚至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的“观察法”、“文献法”、“历史法”、“抽样法”、“普查法”、“典型法”、“重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可以纳入“调查研究”的范围。

但常用的方式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三种。

  1、 访问法

  “访问法”也称为“访谈法”。这里之所以采纳“访问法”这个词语,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将这个研究方法与“问卷法”连接起来理解。访问法或访谈法原本与问卷法有很多连接的地方,它们都是“询问”、“探问”、“提问”的方法,将访问法与问卷法连接起来考虑,也许更容易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访问法或访谈法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方法,访谈或对话原本是一种古典式的探询问题的方式。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保存在访谈式的“对话”中,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

  教育领域的“访谈法”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同伴之间的对话。依据对话的方式,访谈可以分为“面谈”、“笔谈”和“电话访谈”。

  一、面谈

  面对面的访谈虽然可以是小组会谈或座谈,但多数形式呈现为两个人之间的深度会谈。如果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从某个人的“口述”中获得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这种研究方式也称为“口述史”研究。

  无论两个人之间的会谈还是小组座谈,访谈的质量取决于访谈者的访谈技艺,具体地说,取决于访谈者的提问、倾听和追问的水平。

  (一)如何有效地“提问”?

  提问应让受访者感到轻松、愉快、有意义。访谈氛围往往与提问者的语气、神态和提问的方式相关。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沉闷,访谈者有责任改变提问的语气,或者转换一个新的比较轻松的话题。访谈者应显得神采愉悦、诚恳而具有亲和力。

  “提问”时尽可能使用简单的句子,但不要连续问许多“是”或“不是”的封闭型问题。

  不同问题之间应自然地过渡,保持提问的节奏。受访者如对某一话题感到威胁,应该开启新的话题,等待时机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或有争议,应该先有所克制,要学会等待,等到访谈的后阶段再提出来询问或讨论。

  (二)何谓真诚地“倾听”?

  访谈者应该始终保持学习者的角色,真诚地倾听受访者的言说,避免反驳和盘问对象。反驳与盘问最容易使受访者感到“败兴”,甚至会“激怒”受访者。严重的情境会导致访谈中断或引起抗议。

  访谈者最好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不要突然更换话题。访谈者总是心怀“研究”的抱负,但受访者有时候接受访谈只是为了有所“发泄”。访谈者应该尊重受访者的心理期待。即使受访者偶尔“跑题”,访谈者也应该认真地倾听,对受访者所谈的话题表达理解和关注,尊重受访者的心理需要。

  访谈者应比对象谈得少,一般而言,访谈者说得越少,所获信息就越多。

  有时候,倾听是对沉默的容忍,而不是简单地打破沉默。当受访者忽然沉默不语时,访谈者要学会容忍沉默,学会倾听无声的倾诉。

  (三)如何有效地“追问”?

  “追问”实际上也是一种“倾听”,是倾听之后的回应。“追问”在访谈中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良好的“追问”总是显示出访谈者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访谈者可以引导谈话的主题,但应该尽量减少控制局势的强制性。当受访者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一个话题时,访谈者最好不要因为时间限制或者认为对方"跑题’而强硬地扭转话题。

  如果实在需要转换话题,访谈者可以使用一个过渡型问题,以免引起受访者的抵制或不安。“在一个进行得比较流畅的访谈中,我们所提的问题相互之间在内容上应该有比较一致的联系。在一个完整的访谈记录中应该可以看到一条贯穿访谈全过程的内容线,而将这条线连起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提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该自然、流畅,与前面受访者的回答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访谈问题应该以受访者的思想作为起承转合的主线,问句的构成应该使用受访者自己使用过的词汇和造句方式。如果我们顽固地坚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定期地将自己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去,那么这个访谈不仅在形式上会显得十分地生硬、僵化,而且在内容上也没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反之,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与对方情感和思想的共振之中,用对方的语言和概念将访谈的问题像一串珍珠似地串起来,那么这个访谈便不仅会如行云流水,而且会展现出自己生动活泼的生命。”

  在访谈过程中,教师最好有所记录。除了钢笔记录之外,可以借助“录音笔”或“录音机”等工具来保存访谈的原始材料。录音时,最好征求受访者的同意。

  二、笔谈

  除了面对面的对话之外,访谈还可以转换为“笔谈”和“电话访谈”的形态。有些话题可能不便直接交谈,或者,有些话题需要受访者比较长时间地、冷静地思考。这时,“电话访谈”或“笔谈”就可能成为比较合适的谈话方式。

  笔谈可以是“笔纸”的交谈,也可以是“无纸化”的“电子网络交谈”。

  笔谈也可以显示为“通信”。也有研究者将教师的“写信”作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方法。

  笔谈往往是两三个人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一场书面的对话。这种笔谈虽然也可以是多个人的对话,但对话的人数不宜太多。

  笔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参与谈话的人安静地、系统地自我思考。笔谈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本身就已经是呈现为“书面意见”,不必像面对面的访谈那样,常常需要把声音加工成文字。

  有些笔谈的材料聚拢到一起,本身就已经构成一份具有公开发表价值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在教育文献中虽不常见,却也不在少数。

  三、电话访谈

  “电话访谈”最直接的优点是不受交通的限制,显得方便而节省。它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受现场情境的干扰。

  对教师来说,最常见的电话访谈是教师同伴之间的“聊天”,广东人形象地称之为“煲电话粥”,其次是用电话方式做学生的“家访”。这种访谈究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教育活动,或者是一种研究活动,似乎很难严格地区分。也许,此类“划界”困难恰恰说明教师的研究应该内在地具有教育性和生活价值。否则,教师所做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就值得怀疑。

  但电话访谈并不能完全消除访谈者的影响,因为声音总是很微妙地传递交谈者的信息。这意味着即使电话访谈,也仍然需要留意访谈者的态度、语气,甚至身体语言。据说有公司规定该公司的接线员面前放一面镜子,接电话时,接线员必须面对镜子微笑。也有人建议,在打电话时,最好先调整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变得开心,然后再拨通电话。这些策略对“电话访谈”大体是有意义的。

  第二节 问卷法

  一般认为,“问卷,就是向调查对象分发印好的表格或卷子,要求其填写答案,然后收回整理、分析和研究。”

  这个说法有些类似学生的“测验”或“测量”。但测量法主要用来测查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人格或能力倾向,而“问卷法”主要用来询问学生对待某个事件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价值观倾向。

  2、问卷调查的类型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卷也最好删繁就简,不必过于复杂。比如教师可以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将来喜欢做什么职业”、“现在喜欢什么学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希望学校开设哪些校本课程”,等等。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把简单问题人为地弄复杂。

  当教师用问卷法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时,这种问卷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活动。教师在编制有关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时,总会涉及“什么是一堂好课”、“什么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问题。

  问卷调查的意义

  这样看来,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填写问卷的人既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本人或教师同行,还可能是有关专家。问卷填写之后,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对某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质化或量化的描述。这是一般意义上的问卷调查。

  二是设计“一堂好课”或“一个好老师”的评估标准。问卷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问卷一旦被设计出来,就已经呈现为一份具有独立意义的研究报告。一份良好的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问卷,实际上相当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或“优秀教师评估标准”。良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或“优秀教师评估标准”已经具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价值。

  问卷法显然在调查研究中一直占了重要的位置。问卷法确实有它的独特的价值,比如它比访谈或观察可能更经济、快捷,且比较适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

  调查法的另一个优点常被人们忽视,就是所设计的问卷本身常常具有某种“宣传”的效果,具有“传单效应”。比如用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便具有宣传“一堂好课的标准”或“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的效果。问卷的“传单效应”虽然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但这种问卷若真的能够顺便普及某种教育价值取向,也算是问卷调查“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潜在优势。

  尽管如此,教师若“动用”问卷法,最好谨慎行事,尽可能避免以“问卷调查”、“科学研究”的名义大动干戈而影响教师或学生的日常生活。

  3、 观察法

  在所有的调查研究活动中,甚至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观察法几乎是最流行的、普遍的方法。

  当调查研究者是一个外来者并较长时间居留于调查的现场时,这种调查研究有时被称为“人种志研究”。不少教材和专著将“观察法”作为“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的一种方式。

  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几乎不存在“人种志研究”。教师长时间地居住在自己的学校中,他们几乎不需要作为一个外来者闯入陌生的地方。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我的学生”或者“某个班级”、 “我的同事”或者“某个教师群体”,“我的校长”或者“某个学校”。

  观察法虽然重要,但很难说观察法究竟有哪些分支的研究方法。根据观察记录的基本方式,大体将观察法再细分为“行为观察法”、“档案观察法”、“实物观察法”。

  (一)、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主要观察当事人的生活行为或职业行为。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某个学生、某个教师,也可以观察同伴的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做笔记”。行为观察既可以是公开身份的“明察”,也可以是身份隐蔽的“暗访”,但一般以“明查”为主。

  当观察的对象是教师的一节课时,教师将自己所观摩的主题和事件记录下来,就成为一份“教学观摩日志”。“教学观摩”(或“观摩教学”)以及“教学观摩日志”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教育界实际上一直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经验推广的基本途径。

  “观察笔记”可是视为“录像”,可称之为“用钢笔录像”。除了“用钢笔录像”,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机器的力量。录像实际上也是记录,它不过是用机器做记录,“善假于物也”。无论教师如何详细地“做笔记”,总是不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所观察的人或事件。录像大体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录像”是宽泛的说法,具体包括照相、录音、摄像三种。市场上能够为观察研究提供的工具是照相机(分机械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录音笔(以前主要是“录音机”或记者用的“采访机”)、摄影机。完整的观察研究应该根据观察的具体对象而选择适合的“录像”工具。至少要有必要的照相、录音或录像。

  照相的好处是能够在观察研究的报告中插入相关的照片图像,使研究报告显得真实而具体。

  录音一般用于访谈法,比如录制对话的整个过程。观察也有时也需要有大量的录音,比如录制教师、学生或校长的演讲,或录制教师一堂课的讲授过程。录音的好处是研究者可以根据原始的演讲、讲授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使文字的研究报告更加准确而有说服力。

  录像也包括了录音,但它比录音能够更真实、完整地呈现所观察的活动,具有恢复现场的效果。

  无论是用钢笔录像,还是用机器录像,都可以算是教师的日志。这种“教师日志”可以转化为“档案”,包括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教师日志实际上就是教师为自己建立档案。一份“教师日志”,差不多就是一份“教师档案”。教师如果将观察到的主题和事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为比较完整的档案,这种记录和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观察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志或档案整理自己的“教育自传”。

  除了建立教师档案之外,教师还可以为所有学生建立档案,一般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或“学生成长档案袋”。这些“学生成长记录袋”或“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方式,但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种观察研究的方式。一份良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本身就已经是一份“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教师所建立的作为研究资料的“学生档案”不同于学校的“学生档案”。学校的“学生档案”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教师的“学生档案”是着眼于研究、体现学生成长的经历及其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成为一个新型的“档案保管员”。

  二、档案观察法

  档案也可是视为“文献”,但档案一般是指比较隐秘的、流通范围有限的文献。学校的档案一般保存在学校的档案室中。

  从档案所记录的对象来看,学校的档案可以分为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和管理者档案。学生档案包括学生成绩册、学生试卷、学生作业、学生刊物、学生周记、学生照片,等等。教师档案包括教案、教具、教师经验总结、教师教学录像或教师报告录像、教师照片,等等。学校管理者档案包括校长报告、会议记录、学校规划方案、学校历届艺术节或科技节等作品、学校活动的有关录音或录像、学校家长会记录,等等。

  教师查阅学校档案时,比较直接的动机可能是希望了解某个学生的过去。

这种查阅显然是有价值的,但除此之外,学校档案尚有更多的价值。

  学校档案是一个学校的历史老人,是这个学校的“不叩不鸣”的见证人。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校档案的声音,可以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学校的传统经验和历史智慧。对于校长来说,查阅和分析学校档案,既可以传播学校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又可以依托学校的传统而形成学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保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风和学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档案研究中,学校档案有些是可以公开的,有些是不可以公开的。研究者在查阅学校档案或查阅之后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时,应征求学校有关负责人的同意。

  三、实物观察法

  从档案所呈现的文化形态来看,学校档案可以分为实物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实物文化包括校徽、学校地图、学校历届毕业生和教师的照片、学校建筑以及相关的照片或录像、书信及各种手稿、年鉴、证书、奖品、学校期刊、学校通知或规定等学校文件、学校预算、学校出勤记录,等等。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服、学校师生的精神长相,等等。

  通过对学校实物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察,可以形成对整个学校文化的理解。

  实际上,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往往联合使用,后面提交的个案研究、人类学研究等相关的研究案例,主要就是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的综合运用

学生心目中期望的教师”调查报告

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探讨一直是教师教育的关注点。以往主要从政策与学者理性分析的角度,一名优秀教师或好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标准,亦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
然而较少有关注到学生的声音。学生心目中期望的教师究竟是样的?本试图从学生的角度,以“你心目中最喜欢样的教师”、“你心目中最不喜欢的教师”和“最渴望的师生关系”为题,通李琼的调查]怎样做才是一名好教师过对北京市9所学2349名中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及师生关系的特点。

特征都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能力。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都很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如脾气好、有亲和力、幽默、友善、有涵养等,不喜欢那些整天板着脸随意发火与耐心的教师;
都很看重教师的师德,如尊重学生、理解、宽容、有责任心、公正,不喜欢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如不信任学生、偏心、责任心、缺少与学生的沟通等;
教师的教学能力,如知识、上课有激情等,不喜欢那些知识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更喜欢教学能力强与学识素养高的教师,如“讲课好,清晰、生动、有激情”、“知识、有涵养”这两项都较初中生排在前面;
而初中生则更注重师生交往的情感因素、人格特征,希望教师多关注的心理感受。学生最渴望的师生关系

学生所喜欢或不喜欢的教师特征是学生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的心理感受与判断,是师生关系如何的体现。中学生最渴望与教师怎样的关系呢?经调查,学生最渴望与教师信任、平等、理解、沟通的关系,希望教师严慈相济,严爱兼得,“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渴望民主、融洽的“亦师亦友”式师生关系。未来的教师教育要关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知识与学会学习,更要教师如何与学生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修养。

 比例排序依次为:多与学生沟通、理解学生;
不要发火、脾气大:不要过于;
宽容;
不偏心,对所学生一视同仁;
多学生的意见

推荐访问:党课 调查研究 集合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集合4篇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党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