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完整)

时间:2022-09-28 09: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完整),供大家参考。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完整)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试评杜威教育思想中其主要观点。

 (1)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 在教育哲学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西方教育哲学源于古希腊, 一开始便存在着理性与经验的争论。

 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 他的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 人们只能从其著作的残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转引来窥见其一二。

 德谟克里特看重感觉经验, 他认为真理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 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 并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 就是真的。

 唯心主义者则看重理性, 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 教育的使命是“认识自己” , 而不须凭靠经验。

 柏拉图承认有理性, 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承认有经验, 它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

 理性是纯全的, 经验则是虚幻的。

 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摆脱现象世界中假、 恶、 丑的经验, 借回忆使人复归于理念世界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 认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价值所在, 而经验则是人们谋求理性的障碍。

 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霸居一统, 在经院哲学内部, 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也以理性论占居上风而告终。

 文艺复兴时代, 经验论又复抬头。

 夸美纽斯处于中世与近代之交, 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已明显出现经验论的倾向。培根则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力量就是知识” 的口号

 培根之后, 洛克提出“白板说” , 批判先天观念, 提倡感觉论。

 洛克的教育哲学中埋伏着唯心主义的内部经验论, 而与唯物主义的外部经验论并存于统一的哲学体系之中。

 洛克的后继者各取所需; 18 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 而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却利用洛克的唯心主义。

 (2)

 杜威的基本倾向是用“经验” 这个概念包揽一切, 主体和客体、 人和环境、 精神和物质、 知和行等, 统统被收入经验的范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浑然一体, 名为“经验”。

 主要的教育观点是: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

 在做中学。

 提倡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

 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

 带有狭隘的色彩经验主义。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比起旧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来要高明一些, 因为杜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 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 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杜威强调人不是消极适应环境, 而是能动地改变环境, 从而取得经验和经验的不断改造, 这是其比机械唯物主义高明之处。

 列宁说:

 “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

 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 杜威的经验论抹杀了客观和主观、 存在和意识的区别, 把“经验的” 和“被经验的” 混在一起。

 杜威指出经验“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 主体与客体的区别, 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 。

 这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对此, 列宁曾作过一针见血的批判。

 列宁说:

 “实用主义既嘲笑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 也嘲笑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它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

 ” 。

 又说:

 “在‘经验’ 这个字眼下, 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

 ”

 *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其意义是什么? 斯宾塞在教育史中有哪些贡献?

 (2)

 答:

 洛克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 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他把儿童天性喻为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 可以任人随心所欲地涂写或塑造。

 在他看来, 一个人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 决不是先天秉赋所决定的, 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他说:

 “凭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人, 或许会有, 但为数极少。

 从现实生活看, 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 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 或有用或无用, 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著, 傅任敢译:

 《教育漫话》, 第 4 页)。

 因而, 他要求英国的资产

 阶级必须使自己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认为这不仅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幸福与繁荣。

  洛克关于人之千差万别取决于教育的论断, 显然过高估计了 教育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遗传、 教育、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但是他反对天赋观念, 强调人不是生来就有优劣之分, 而是受教育后才有好坏之别, 这一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 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 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根据。

 此外, 它对 18 世纪的法国唯物思想家也发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渊源。

 *试 评蒙台梭利关于自由纪律与工作的观点, 并分析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 一、 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1. 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她所说的自由不是随心所 的。

 自由不是喜欢怎样就怎样,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是要服从真理。

 她指出, 自由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儿童毫无目的地、 放任地。

 无规则地活动。

 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并不意味着使人得到了自由, 只有做正确事才会得到自由。

 要使自由有所约束, 就要有纪律, 光有自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因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她说, 如果孩子把脚放到桌子上, 或者是用手推搡同伴, 而未受到教师的干涉和纠正, 只是不对的。

 她认为, 教师应该让儿童了解到,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哪些事情应该做, 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的。

  2. 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 (1)

 “工作” —自由—纪律 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 , 是指儿童从事的各种活动。

 在她看来, 真正的纪律来自“工作” 。

 这是因为, “工作” 组织的好, 便可以是儿童的“自我” 得到自由发展, 精力得以发挥; 而儿童获得了自由, 他们的活动就将更加完善, 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

 可见, 自由来自“工作” , 而纪律有来源于自由。

 她认为, 儿童第一次专心做某事, 不论这件事是一种感官训练,还是练习系鞋带、 扣纽扣、 摆餐具等“工作” , 说明儿童已经在遵守纪律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她说:

 “假如没有有组织的‘工作’ 的组织就成为浪费。

 正像一个新生儿, 如果不加抚养, 任其自由, 他就会死于饥饿。

 但是, 如果不能使儿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 没有充分发挥因积极活动而产生的精力, 那种组织也是无效的。

 ”

 (2)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 纪律是一种积极地状态, 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一个人如果像哑巴那样安静, 想瘫痪的人那样不动, 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几率包括了自由, 它和强制而产生的“不动” 是不同的。

 因此, 蒙台梭利指出, 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 如把儿童限制在固定位置的、专用的板凳上不能活动, 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 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 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 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 在需要他们守规则时能控制自己。

 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在活动室里有目的、 自愿地活动, 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 , 安静地走来走去, 有秩序地去放物品, 并不会造成混乱。

 因为儿童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 而且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 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长此以往, 就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因此, 在蒙台梭利的活动室内, 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 交谈、 交换位子, 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1. 自由是必要的 要使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要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地表现, 自由是必要的。

 教师应该了解到, 自由不仅包含幼儿活动自由, 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获得发展; 而且还包含给幼儿心理自由, 不把幼儿管的太死, 窒息幼儿快乐的童年。

 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 让幼儿自主、 自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 还要为幼儿创设宽松、 民主、 自由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慈爱、 集体的温暖; 不要让幼儿“怕” 老师。

 2. 纪律是比必要的 自由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随心所欲,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自由是有限制的, 这个限制就是纪律。

 光有自由没有纪律就成了放任自流。纪律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些幼儿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规定。

 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 有了纪律, 才能让所有的幼儿过好集体生活, 才能使老师更好地教育幼儿、 搞好教学

 纪律不是用来幼儿的, 而是用来帮助幼儿的。

 幼儿只有了解到纪律的重要性, 才能自觉遵守纪律。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有关的规定, 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幼儿,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哪些事情应该做, 哪些事情不应该做。

 二、

 蒙台梭利(1 870—1 952)

 , 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杰出的儿童教育家, 国际上称她为“真正优秀教师而闻名世界史上的幼儿教育家”。

 蒙台梭利:

 为“吸收性心智”准备好合理的养料

 发现“童年的秘密”。

 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儿童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 并不立即表现出来, 他通过适宜环境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儿童具有很大的潜力, 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 通过各种感官有选择地吸收周围环境的印象和文化模式, 使之成为心理的一部分一直保持下去, 甚至影响终生。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敏感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比如, 1 ~2 岁的儿童对细节特别敏感, 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细枝末节上。

 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其他一些特点, 如儿童喜欢操作活动, 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等等。

 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

 由于儿童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 因此, 成人只能帮助儿童发展, 却不能代替儿童的发展。

 教师不是向儿童灌输知识或发号施令, 而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 观察儿童, 协助儿童, 为儿童的自由活动提供保障, 并与家长经常沟通。

 教师是“导师”, 应该尊重儿童、 热爱儿童, 用平等、 谦逊的态度协助儿童生命的成长, 使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学习、 自我建构、 自我完善。

  强调“有准备的环境”。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 美的、 富有吸引力的,并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活动材料,满足儿童活动的乐趣; 环境的设置既要适合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 有利于儿童独立进行操作活动, 又要为儿童提供与小伙伴和成人交往的机会, 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 完整 理论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