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2022年度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09 15:4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完整文档)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5篇

第一篇: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脱贫攻坚变化大 家乡给我的惊喜

五年级一班施雨桐 指导老师龚春梅

我的家乡在康定市姑咱镇孔玉乡挖郎村二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安静而朴素的小山村。

村子的四周围绕着一座座青山,山上有着一片片葱葱郁郁的树林,仰视那一棵棵高大的松树。轻轻的靠近树根边,倾听鸟儿歌唱。仿佛走进了一个梦世界。好像看到了那树和鸟儿一起牵着我的手,随着风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

每学期放假时,我和妈妈都要回到农村老家去,因为路途遥远,因此,临近放假时我都会对妈妈一阵埋怨,“可以不回吗?每次都要走山路,一走就是2小时,蚊子又多,停电的次数也特多……”妈妈温柔的解释着,农村里只有外婆和爷爷俩人,我们要回去帮他们做些事情,不然他们很辛苦的,你现在长大了,更应该帮助外婆和爷爷做些家务活,更何况他们听说我们快要回去了,都忙着准备着绿色食物了。说不定这次回去就不用走山路了!

暑假放假我和妈妈毫不例外背着沉重的行囊准备回家,从丹巴出发,走过将近2小时左右平整的公路,突然间峰回路转,车子开始向山沟行进,我双眼一闭,做好了挑战山路的准备。“桐儿,快看!这些新栽的小树像什么?”妈妈惊奇地问我。我很不乐意地睁开眼,透过车窗一看——哇塞,果然,两排翠绿的小松树挺立在道路一侧,树叶绿得鲜亮,绿得耀眼,我一下子拍手叫道:“真像一排排小战士守护着我的家乡”,惊讶地发现小树中间的路面平坦光滑。咦?这是回家的路吗?原本坑坑洼洼的土坡路怎么没有了呢?走了一段路怎么没有停车去捡石块呢?妈妈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了我心底的疑惑,便告诉我:“早在两个月前,这里就实施了“村村通”“户户通”政策,平坦的公路修到了村子里,比较起来我们家乡的路还算是修得晚了。我一听,觉得这真是件大好事,起码我不用被颠簸着晕车了。我迫不及待打开车窗,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还夹杂着花草的芳香,我变得兴奋起来。前面一群可爱的小鸟忽飞忽落,像是在为我们引路,我不禁哼起了歌儿:“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

外婆家越来越近,我再一次疑惑起来:村口那间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高楼拔地而起,没建房屋时那里原先是一块荒地,现在居然是村委会办公室,破旧的小土屋怎么不见了?在离公路不远处就是村委会,左边竟有健身的地方,我看见安装了健身器材,办公室大门外开满了各种各样的格桑花,因为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情感。所以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也叫幸福花,

车持续将近10分钟左右,这时路旁一座漂亮房屋里走出来一个人,这不是村里的杨爷爷吗?他年老体迈,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因为年轻时患了眼疾,劳动不方便,日子过得很拮据,怎么一下子盖起了这么漂亮的大房呢?司机叔叔说道:“这是由政府出资支助农民们改造危房,改善居住环境。瞧这房子盖得不错吧!”我想:政府可真好呀,不仅将城里建设得美丽如画,还关心农村人的居住环境,真正做到了为民着想。

带着喜悦的心情我们继续前进着,望着窗外,外婆和爷爷早早的在门口等待着我们,刹车声一响我急切的下车在公路上蹦蹦跳跳,一看门口绿树环绕,鲜花朵朵,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好漂亮的风景哦!外婆家怎么通车了呢?什么时候通车的呢?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外婆慢慢的做解释,“晚上有惊喜的哦”爷爷笑着说。

乡村的夜晚与城里大不相同,没有了喧哗声,但多了几分安详与静谧。我跟着妈妈到大门外感受乡村夜晚的美妙。哇!村里新装了不少路灯呢!而且这路灯跟城里的不一样!妈妈说,这是太阳能发光,它能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听见邻居们在路灯下闲聊,聊谁家的土豆长得大?施了什么肥?谁家的玉米长得好……原来,大家聊的都是如何致富过上好日子。我听着没趣就朝四下里张望,我对妈妈说的话半信半疑,小小的农村不仅使用了现代化机械,还用上了高科技?这变化真是大得惊人!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呀,想到外婆曾说过“现在的社会就是好,有人民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乡村何愁不发展?”是啊,国家逐步实施的那些惠民好政策就如同这一盏盏路灯,照亮了千家万户,照亮了农村人走向发展走向未来走向富裕的道路。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我希望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好。

第二篇: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2篇,脱贫攻坚故事】我所经历脱贫攻坚故事(2篇,身边脱贫攻坚故事、个人事迹材料)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1)

 20xx 年 x 月,根据工作安排,xx 镇妇联副主席 xx 成为一名扶贫办工作人员。履职以来,她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走访调研摸底、因户施策,组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x 户 x 人稳定增收实现脱贫。

 一、当好民情调查员,精准施策有妙招 xx 岁的 xx 是 xx 的穷亲戚,患有风湿性心脏病 10 余年,妻子xx 也有关节炎等疾病。夫妻俩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20xx 年,xx 被 xx 村评为建卡贫困户。

 虽然被评为了贫困户,但内心要强的 xx 总想通过从事一些轻体力活来改变家庭现状。我觉得等靠要肯定没办法脱贫,只有自力更生、勤劳肯干才能致富,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xx 找到了 xx。

 xx 在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20xx 年帮助他申请到了农村 D 级危旧房改造项目,当年,xx 一家就搬进了新家。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xx 还在家门口养起了鸡和鸭。因为这些年,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微养殖(养鸡养鸭喂鱼),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随后,夫妻俩又请人简单修整了自家一块 3 亩的水田,买回鱼苗搞起了田间养殖。

 看到微养殖有钱可赚,勤劳的 xx 夫妻打算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再增加一些收入。扩大养殖规模,就意味着要增加玉米、红苕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随后,夫妻俩捡来村民的撂荒地,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由之前的 1 亩扩大至 3 亩。20xx 年,xx 的建议下,xx 夫妻还栽种了 1 亩地的花椒。

 目前,存栏的鸡有 xx 只、鸭有 xx 只、鹅 xx 只、生猪 xx 头、预计全部出栏有 xx 万元多元的收入,这些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每每走访到 xx 家,他都要主动向 xx 汇报近期情况。如何把脱贫最后一公里路打通?就是要在调查贫困户详实情况后,针对具体问题把细节做实。xx 说。

 二、当好产品销售员,助农增收有巧招 xx,明天卖兔子明细,你把它分好装好,5 只 1 包,3 只 1 包、2 只 5 包,1 只 8 包,一共 26 只、有没有需要兔子的帅哥美女们,请跟我联系,在群里接龙,明天喊 xx 村的 xx 杀好了送到镇上来在今年的疫情之中,xx 结识 xx 后,在 xx 的微信里,帮 xx 销售兔子就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xx 岁的 xx 是 xx 镇万胜村李子湾村民小组人。7 年前的一天,xx突发癫痫,仅半个月时间,家里就花费 xx 万多元。之后,为了治病,xx 前前后后花了 xx 多万元。20xx 年,xx 因身体原因,还被纳入易致贫边缘户。为偿还债务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自 20xx 年起 xx 和妻子xx 决定贷款养兔。2020 年 1 月,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xx 家的兔子销量下降了不少,得知这一情况后,xx 便和 xx 互加了微信,当天,她便通过微信线上推销,帮助 xx 销售了 6 只兔子。

 农产品销售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鼓涨群众腰包,xx 除了尽心尽力帮扶自己结对的贫困户,还乐当其他贫困户和普通群众农产品的推销员和收购员。有时下村走访遇到群众的蛋禽需出售,xx 便自己先掏腰包把蛋禽买下来,然后再在朋友圈或工作群中叫卖。一旦产品有了买家,下班后,她便开

 着自己的私家车,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送货。

 两三年前,xx 就利用微信群向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推销贫困户和普通群众的农产品,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和普通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 xx 的帮助下,贫困户对发展养殖更有信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xx 帮助普通群众和已脱贫贫困户销售鸡鸭鹅xx 多只,蛋 xx 多个,兔子 xx 余只,糯玉米 xx 多斤,总金额达 xx 万多元。

 自此,xx 在朋友圈打广告打出了名气。我都不敢在朋友圈发信息了,以前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是愁销路,现在每次一发消息,东西立马供不应求了,广告打多了,还有不少人直接问到我订购。xx笑呵呵的说。

 扶贫干部用真情扶到我们心坎上,帮我们找销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不高问题,我要为她点赞。谈及热心肠的扶贫专干 xx,不少贫困户为她点赞。

 三、当好义务服务员,为农服务有实招 xx,你病好点没得哟,我给你从永川买了几盒特效药,你要按时吃哟。xx 来到贫困户 xx 家,指导她用药注意事项。xx 岁的 xx 有30 多年的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病史,丈夫过世已有 10 年,其独子在永川送外卖以增加家里的收入。她于 20xx 年被 xx 村评为建卡贫困户,20xx 年脱贫。

 20xx 年 xx 月,正当毛豆收获的季节时,xx 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随着天气转凉,xx 的支气管炎又发了,很是着急。

 xx 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自掏腰包把治支气管的药送到 xx

 家中。第二天就组织了 15 名党员志愿者拿着镰刀、背着背篼来到 xx地里开展秋收暖农,精准扶贫义务劳动。

 如何把扶贫工作做好?我认为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忙帮起,只有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老百姓有什么事情才会告诉你、想到你。事情做多了,才能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帮扶干部 xx 说。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2)

 王老师,我家兵兵今年考上大学了,考的是一本,真的要感谢你当年对他的教育,如果没有遇到你,他一定不会有今天的 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哽咽的声音,这是喜极而泣的声音。他是我曾经的一个扶贫帮扶对象的家长老张,三年前,我是他孩子的班主任。他的孩子 xx 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常常在学校惹是生非,学习成绩非常糟糕,令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头疼。

 三年前,xx 的家住在大山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靠苦力挣钱养家。上天没有眷顾这个穷苦的家庭,20xx 年的时候,他的妈妈患上了乳腺癌,前期手术费加上后续治疗共花去了 30多万元。多亏了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帮扶政策,政府根据相关的扶贫政策,很大部分费用由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保险予以了报销,自付部分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通过点滴筹得到了解决。xx 的妈妈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但是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重担都落在了老张的身上,这在大家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是在老张看来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了,每当谈起他们家里经历

 的这次变故,他总会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全凭自己的家庭经济实力,老婆很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记得第一次去老张家进行家访,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周五,我随着学生一同去他们家。先是驾车走了三十来里路,后来就得步行上山。小路顺山势而上,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他家。由于天上下着小雨,路两边长满了杂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鞋子和裤子已经湿了个通透。他家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共三户人家,但是其他两户人家已经搬到外地定居了,只剩下他们一家孤零零地坐落在山坳里。一进家门,他们的堂屋里放了很多盆子,这些盆子是用来接从屋顶滴落下来的雨水的,雨滴落在盆子里,将盆子里的水溅到了地面上,整个地面湿漉漉的。原来他们这房子已经失修了,一下雨屋顶就会漏雨。

 老张仍在外面务工,由于 xx 的妈妈还在康复期,所以老张只能一边务工,一边照看康复中的妻子,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奶奶,爷爷年岁已经很高,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行走很不方便,需要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挪,奶奶身体状况也欠佳。

 奶奶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性格很是开朗。见家里来客人了,很是热情。坐下后,我向奶奶询问了家庭情况。xx 的奶奶把家里的情况给我详细讲述了一遍。我问及到房子漏雨,怎么没有进行维修的时候,奶奶说,前几天村上的干部已经来过他们家,已经做了落实,待天晴后,村上将安排工人对他们的房顶进行整体维修和完善。说到这,奶奶激动了起来:现在的政府政策真是好,我们一有了困难,政府都会给予帮助......

 从这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家访。询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将我看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在外面务工的老张。一来二去,和他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xx 和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记得我刚成为班主任的时候,他很叛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唯一比较擅长的科目就是体育。在扶贫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首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扶智和志。于是下了很大功夫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除了苦口婆心的说教外,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励志视频让他利用周末进行观看,每周星期天到校后,我都要问问他励志视频讲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渐渐地,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改掉了不良习气,不再迷恋于手机游戏,不到两学期的时间,学习成绩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

 20xx 年,xx 初中毕业,顺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学校常常会把 xx 当成一个励志典型人物来教育其他学生。课余,老师们一谈及到差生,都会取笑我一番:还是我们的王老师有方法,xx 那样的差生都能创造奇迹,考上高中 xx 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但是教育扶贫将我和他的家庭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今年,xx 已经高中毕业了,而且高考成绩达到了一本院校录取线这是老张一家万万没想到的,最初大家认为高中都不可能考上的坏孩子,居然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且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又考上了一本院校。

 前两天,我专程去了老张家,送去了我对 xx 喜升一本的祝福。他们已经搬新家了,住进了政府为他们修建的安置房里。我们像是久别

 重逢的亲人,在老张的再三挽留下,我在他们家住了一宿,并和老张通宵畅谈。从谈话得知,这几年政府修建了住房,他们已经不用住在潮湿的土坯房里了;
村里建立了大黄种植基地,老张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解决了老人无人照顾的困难;
政府还鼓励他们加入了村里的生猪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生猪分户养殖、统一管理的模式,每年由合作社提供猪仔,农户进行户下养殖,进行统一销售,解决了生猪销售难的问题最让老张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 xx 爱上了学习、考上了大学,从一个成绩很糟糕、纪律涣散的差生变成了一个好学上进的优等生。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现在的政策真好,学生上大学也没有多大的经济压力,学费可以申请贫困学生免息贷款,还能享受到其他一些贫困生资助说着说着,老张流下了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更是幸福的泪水。

 是啊,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老张遇到了一串串开心的事儿:医疗扶贫,让他的老婆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
教育扶贫,让他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产业扶贫,让他们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国家一项项的帮扶措施和惠农政策,让他们一家走出了困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由于平台审核有个别违禁字段被删除请谅解,若需要完整版的文章请可关注【助您写无忧】私信 w w 9304

 (w是小写的 )

 免费领取完整版

第三篇: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2021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我的扶贫故事】
“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我被组织选派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任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员。回首驻村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团长”驻扎,摸清基本村情
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021年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
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
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
我和工作组同志们用了40余天走街串巷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致贫原因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听取村民代表关于村内扶贫规划的建议,每天行走的步数霸屏朋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了水庄屯村的情况,也将318户贫困户的信息逐一核实,记录在册。
水庄屯村紧依京包铁路、110国道,是万全的人口密集村之一。全村共有930户、2662人,截至2021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430人,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村里有耕地3000亩,人均不足两亩,传统大田种植收益颇微,每亩农业种植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在2021年换届前,水庄屯村还因“两委”班子涣散、党组织服务能力弱、环境脏乱差,被列为万全县软弱涣散村。
1


村民胡全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了重度残疾,父母双亡后,每天靠邻里救济度日。我了解到情况后,帮他到镇里和区里跑办,为他申请了五保户;在第一批危房改造中,将他居住的破旧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每天中午多蒸几个馒头或是多煮几碗米,成了我们工作组的规矩,到了饭点来“蹭饭”也成了胡全彪的习惯。他被村民称为第一书记的亲戚。
驻村期间,我与村干部、党员带头义务植树1.1万余株,为村内2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调解邻里矛盾、为村民们出谋划策……
村民们对工作组的态度变了,由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评头论足到建言献策,大家的劲儿都使到脱贫上来了。乡村的路宽了,人与人的心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干部的心齐了。建棚修路,提升土地效益
2021年,我和工作队及镇村干部同志们一起,为水庄屯村争取到河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格,获得了国家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
按照全区一村一品整体规划,我们针对水庄屯村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收益少的发展瓶颈,决定转变发展方式,走“一保二扩”的路子,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错季蔬菜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集中连片春秋棚47个,同时配套建好灌溉设施,一年可种植两茬错季蔬菜,大大增加了效益。
为解决卖菜难和中间商压价的问题,我们还在110国道旁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解决了村内农产品销售问题,还辐射到了周边乡村,提高了周围农民的农业种植收入。
水庄屯的路不好走。当年在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有的村民为扩大自家农田种植面积,将原有的田间道路和沟渠占为己有,开垦成了自家田地。每年春耕和秋收,很多村民无路可走,因农业生产损伤周边农户青苗和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常常引发村民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到市交通运输局和市财政局跑办,争取到专项资金10万元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0万元,对村北环村林带15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硬化,在村东铺设了1.5公里环村砂石路,用于洋河重型车辆的通行,改善了
2


道路状况,解决了影响水庄屯村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敞开大门,引来四方支援
水庄屯村处于河北北端,是土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之地。为了改善这一严峻问题,2021年原万全县政府在中央、省、市的规划部署
下,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水庄屯经过十几年的退耕造林,原有的800亩坡梁地、旱作地被改造为林地,种植耐干旱的山杏树。
为了提升这片杏林地的品质,让它成为水庄屯的“金林地”,我专门邀请我的大学老师到村子里来,现场指导山杏嫁接改优技术,同时引进了新疆库车杏、甘肃敦煌杏、阳高大接杏等品种,对原有山杏树进行品种改造,大大提升了山杏的质量。
为了让山杏树进一步活起来,我决定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动村内致富能手,建立起林果专业合作社2家,将贫困户的退耕还林地中的山杏树嫁接改优为经济林,发展杏林的同时,增加林下作物种植,挂果后收益每亩增加收益800元左右。
为了给山杏树找更好的出路,我力邀天元名品集团和市城郊供销合作社带队到村内考察,对杏园进行信息采集,再通过天元名品的电商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向外推介水庄屯村的大接杏;同时与市城郊供销合作社旗下的商超订立了供销合同。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水庄屯村山杏的知名度打开了,果品价格也上去了,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一系列的帮扶项目逐一落地见效,村民的收入眼看着蹭蹭往上涨。2021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21年的2360元增加到3100元,全村有96户贫困户脱贫出列。2021年3月2日,在万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我被万全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我为自己能投身扶贫攻坚,见证乡村变化感到自豪!【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毛南族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过去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整族脱贫,幸福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
3


搬出大山
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谭广田家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5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和父亲谭运日相依为命。谭广田每月赶街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能赶上班车,他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而他91岁的父亲在50余年前赶过一次街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去年9月,政府帮他们在山外建好了新居,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流将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来,老人再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
如今,父子俩养了3头牛,有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愿,不善言辞的谭广田害羞地说,“就想娶个媳妇”。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近年来县里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把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安置点,彻
底拔掉穷根。此外,县里还引进27家龙头企业进驻安置区,创建102个“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洁的“扶贫车间”里,莫桂圆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对她而言,从前在大山里“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
莫桂圆的老家在水源镇上南社区洞界屯,那是一个穷山沟,全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木瓦房,下面一层养牲口,上面一层住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随着两个女儿渐渐长大,生活的重压让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几次面。2021年,莫桂圆全家搬进移民安置区,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莫桂圆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说完,莫桂圆不禁流下眼泪。告别“三难”
4


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一度是制约毛南族群众脱贫的三大难题。下南乡是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区,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长期季节性缺水。下南社区松朗屯贫困户覃凤增家里一大一小两口水缸,见证着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生活变迁。
多年前,覃凤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里储存。20世纪80年代,乡里建了小型饮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够,只能限时供水,为了多蓄水,覃凤增家里又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2021年他从县里到乡里任职时,同
事告诉他“一定要带个大桶去”。水厂每天只供水约2个小时,他到学校调研时,了解到师生饮水困难,甚至出现过“偷水”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几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寻找新的水源,每次都无果而终。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远有一条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间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众引水的希望。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区域一万多名毛南族群众的饮水难题,2021年,在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下,将打狗河作为取水点的饮水工程动工修建。“在大山中修路、架电线、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进难度很大,有的干部将之称为‘下南三峡’,但是再大的难度也阻挡不了我们改善毛南族群众生存条件的决心。”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
2021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经过净化后到达家家户户。覃凤增打开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旁边的两口水缸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除饮水难外,到2021年实施精准识别时,环江县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难、用电难,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下南乡景阳村上忙屯长期不通路、不通电,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谭荣安靠打鱼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来,他在深山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山里没有电,到了夜里,谭荣安就用蓄电池接灯泡照明,一块蓄电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会备好两块蓄电池,当其中一块电量耗尽,便拿去附近通电村屯的亲戚朋友家充电。
上忙屯2021年通了路,2021年通了电。不通路、不通电的生活从此封存在谭荣安的记忆里,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还有了一份保洁
5


员的工作。
如今,“一里挂九梯”的崎岖山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沿着山腰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当暮色降临,盏盏明灯像点点繁星般点缀了毛南山乡的夜晚。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1160公里。72个村全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所有毛南族群众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产业致富
小满时节刚过,在下南乡波川村,连片的柑橘树新结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
在峰丛林立、沟多峪深的毛南山乡,长久以来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来维持生计。2021年时,村民谭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产业,看到当地一些群众通过种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羡慕,但是担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后来只好作罢。
202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环江县出台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了解到这种情况,既是贫困户也是村干部的谭美春下决心流转35亩土地种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众也希望能够抱团发展,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她,在种果没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费苗木、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等扶贫配套政策接踵而来,柑橘种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不到一年时间,一个柑橘种植园就初具规模。看到柑橘产业的前景后,村里很多贫困户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为此,谭美春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户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达280多亩。收获季节,这些柑橘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为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2021年以来,环江县选定桑蚕、香猪、菜牛、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截至2021年底,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近100%,产业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乡不断上演。迎着清晨的露水,谭江汇把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岁的谭江汇是一名身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残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难,可如今他是村里的养牛能手。“一年可以出栏,每头能赚4000元,劳动强度也不大。”谭
6


江汇说,养牛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谭江汇所在的下南乡才门村土地贫瘠,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牛被确定为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地方政府为贫困户提供养殖培训、贴息贷款和奖补资金。谭江汇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上牧草,下决心靠养牛脱贫,逐渐有了稳定收入。2021年,谭江汇脱贫摘帽。谈及未来的希望,他说,想通过养牛实现致富,然后到县城安家,彻底走出大山。【就业有门路产业送帮扶】
江苏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队印江工作组组长、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建民:
精准对接岗位村村设立服务站
自从我们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后,转移就业成了合作帮扶的重要内容。
印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农民工相对缺乏就业信息,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许多贫困户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吴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也多,两地完全可以实现互补。
但是,如何把吴江的岗位需求精准告知印江的劳动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引进苏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在县就业局服务大厅内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乡镇社保中心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更为创新的是,在每个村设立就业服务站,选聘一批在各村有影响力的人当劳务经纪人。
这些服务站通常设在村里的小卖店、杂货店中。2021年6月至今,我们已在印江县设立就业服务站50个,选聘劳务经纪人60人。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就把招聘信息发到村里的这些服务站,吸引了很多在家的农民。
复工复产以来,吴江区人社局迅速收集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把目光投向了零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印江。接到吴江的企业需求后,我们迅速响应。通过村里的“小喇叭”,以及镇村扶贫微信群,线上发送企业招聘信息、岗位需求、工资待遇。
木黄镇乌巢村的陈天文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在福建打点零工,疫情来了之后,陈天文出不去。劳务经纪人知道情况后,立即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我们。
7


为了帮助贫困户更方便地进行面试,我们开辟了远程视频方式,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两天内完成应聘、面试和录用全过程。不到一周时间,首批97名印江籍务工人员达成就业意向,在吴江区人社局的协调下,首批人员乘坐专列、专车直达吴江,所有的交通费用全部免除。现在,陈天文已经在苏州通产丽星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了,每个月有5000块钱的收入。只要干满3个月,陈天文还可以拿到一笔由吴江区政府提供的专门针对就业贫困户的3000元补贴。这些天,一批批就业人员从印江抵达吴江。目前,我们已经向吴江输送了421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8人。河南民权县人和镇西屯村村支书李国礼:依托农业庄园吸纳贫困户就业
看,这是我们村的双飞庄园,大家都在抢种葡萄苗呢!每天有70多人在地里,其中30多人是脱贫户,大部分都是我们村的。大家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看娃,还能照顾老人。
庄园既是葡萄园,还是生态园,畜、沼、果、禽立体种养。葡萄架底下套养鸡鸭鹅,让它们吃杂草害虫;养牲畜,粪便可以当肥料、产沼气;沼气一部分用作园区发电,一部分用作生活用气,好着哩!现在庄园存栏有4000多头牲畜,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葡萄种植规模达1700亩,可年产200多万斤,还能酿成葡萄酒。
我们这个庄园,农民好就业,因为都是农活,农民好干,年龄大的也能干,而且常年有活干,夏季、秋季是葡萄,冬季、春季是大棚草莓。一个人一天80块,一月2400块,一年收入两万多块,保准脱贫。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打工,都是贫困户。高峰期时,一天需要两三百人,十来个村的村民都来这儿干活,最多时有150户贫困户来打工。
我们还请专家搞培训,经过培训的农民,懂葡萄管理、产品管理,能干技术活,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
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咋办?他们能入股合作社,年年分红。一种是土地入股,从2021年就开始了,现在有158户参与,其中有60多户是贫困户,去年年底每亩地分红1000元,入股的地多、分红就多。另一种是政府给贫困户的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从2021年开始,有800多户参与,都是我们镇的贫困户,
8


去年年底每户分到700元。现在,我们村的所有贫困户38户,都脱贫啦!下一步,我们还要搞葡萄酒加工,现在已经开始建冷库、酒窖。另外,还要打造葡萄园景观、接待旅行社,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发展观光旅游、采摘、餐饮,每年可接待游客五六万人。因为我们地理位置好,离开封古都、商丘古城都近,游客顺路就能过来,吃喝游玩一条龙。我们再延伸、开发一些旅游产品,这下脱贫成果就巩固住啦!
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梅家村村民尹田文:村里设公益岗维护电站搞绿化
早上6点,我摸黑起了床,先去喂鸡,再到厨房做早餐。煮好的面条端上桌后,我把80岁的老母亲和孩子叫醒。一家人吃了早饭,我便出门干活了。我的儿子明基今年8岁,几个月大时因高烧不退,患上了脑瘫和继发性癫痫。给他看病不仅把以前种植苗木攒下的积蓄花光,还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他的母亲不堪重负,几年前离家出走了,至今未归。
这些年来,我既当爹又当妈,一边带着孩子打零工,一边为孩子求医,日子过得很难。幸好有党委和政府关心,2021年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孩子住院看病的费用能够报销90%。经过危房改造,我们一家住上了不漏雨的水泥房。2021年开春,我带着孩子去长沙务工。村党总支书记张会兰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要设立光伏发电站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回村。我动了心,接下了这份工作。
去年1月起,只要天气好,我就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前往山林里的光伏发电站做清洁维护。先看看发电是否正常,再用一把小锄头,一点点把地面上的杂草连根斩断。每个月定期清洗发电板,避免故障。我还流转了村里大片的荒山,种植了9亩黄金贡柚,圈养了300羽土鸡。
去年9月,看中我有种植苗木的特长,村里给我设置了一个绿化员的公益性岗位:为村部旁的绿化带种植树苗、灌木和草皮,维护两年时间,确保草木存活。算下来,两年可以获得3万元报酬。
说干就干。我从长沙买来桂花树、灌木苗子和草皮,再从后山挖了几兜桂花树,把绿化带装扮起来。刚种下去,每天要浇三次水,还要剪枝维护,工作量很大。忙不过来就等夜里,安置完家人,我再打开路灯接着干。现在,这些树苗基
9


本都存活了,只有极少数没有熬过冬季,天气回暖后就会补种。去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有6000多元。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四川攀枝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琳:加强农技指导助老乡提高收成
“老孙,又来了!”3月26日一早,我驱车两个多小时从市里赶到米易县丙古镇牛棚村,又碰到了60岁的姜国海,他兴冲冲地向我打招呼。
最近正值芒果盛花期,怎么提高芒果成果率、如何做好田间管理、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肥,这都是老乡们最近关注的问题。作为驻村农技员,我当然得常来给大家做点儿指导。
姜国海家两口人,儿子残疾,全靠政府扶助种植的8亩芒果、6亩枇杷作为全年生计。今年一月低温,每亩枇杷的产量有所下降。这个时候,种好今年的芒果尤为重要。一想到这儿,我赶紧开始了讲课的主题。
五社的陈义荣夫妇两个人都来了。老陈说,他心里急,不知道该选啥肥料。听完他的话,像往常一样,我想不能只由自己讲,灌输式的培训,老乡听不进去,还是要让种得好的大户分享经验,然后我再给指导。
于是,几位种植大户先后分享了他们选择肥料的经验。“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要根据芒果树的实际需要”,我着重给大伙儿讲了用肥原则,给他们传播“适度用肥”的理念,提倡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做到绿色有机生产。就这样,大家一讨论,一思考,种植经验得到充分共享。3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大伙儿还不愿散去,很多人还在商量下一步的种植计划。
牛棚村海拔落差大,低的地方有芒果、枇杷,高的地方可以种核桃、花椒,山上还能养羊和鸡。目前看来,芒果收入很不错,去年全村3000亩芒果,总产值400多万元,平均一亩有1万多元!
培训完见到第一书记沙文生,我们4个驻村工作队员又商量了今年农技指导的工作任务。另外,我要给大家做好种植情况调查,通过追踪比较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好的业务指导。
同时,一些老乡打药时经常不注意田间的自我防护。农药会通过皮肤等进入身体,对人造成伤害,所以要戴口罩,不能穿拖鞋。这方面,下次我还得再说说。
10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全兴村已脱贫户谭弟双:申请扶贫贷款扩种黄连养蜜蜂
天蒙蒙亮,我便扛着锄头下地里干活了。眼下正是管护黄连的关键时期,虽然累,但我心里乐。对比以前的日子,现在可幸福多了。
我家在海拔1400米的大山上。过去,一条石子路向外蜿蜒,出
趟山,需要近4个小时。父亲因患心脏病长期服药,不能干重活儿,女儿还在上小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我肩上。一亩多黄连、几只鸡、几群蜂,成了家里全部的收入来源。
那时,我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琢磨脱贫的法子,可兜里拿不出几个钱,想扩大产业也难。
“老谭,你家地处高山,适合发展种养业。”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扶贫干部多次爬坡上山,来我家帮我出主意,他们建议通过增加黄连种植面积、扩大养蜂数量来增收。
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心里直打鼓,没钱咋发展?扶贫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向我推荐小额扶贫贷款:“这是国家专门给贫困户推出的贷款产品,不用担保和抵押。”看我还是迟疑,他们向我详细地解释了贷款政策:“最多贷5万,国家补贴利息,期限有3年。”
国家把这么好的政策送给我,我也得抓紧迈向致富路。最终我申请了5万元贷款,把黄连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5亩多。
心里开心,也有压力,必须得干出样子来。种黄连不是容易的活儿,挖地、立架、育秧……夏天顶太阳,冬天冒大雪,一忙活就是一整天。
除了发展黄连,蜂群也是我一直挂念的事儿。家在深山,冬天一过,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成了一个天然的蜜源宝库。现在,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我还用贷款资金来发展养蜂业。
缺技术,农行的扶贫干部就为我送来养蜂技术资料,鼓励我去参加村里组织的养蜂知识培训班;遇到问题,就向有经验的蜂农请教;
没有蜂桶,就自己动手制作。如今,我养的蜜蜂已发展到30多群了。我这账本里记着每一笔收支,去年挣了足足4万多元。接下来更要加紧干,给老人看病,供女儿读书,担子不轻。但是有好政策,自己努力,还怕啥?脱了
11


贫,咱还要奔小康呢!【决胜脱贫在今朝】
中国的脱贫事业,如何改变亿万人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何以敢于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何以创造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又将如何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这篇四千多字的长文,分为四个部分,对上述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回答,不少话语鼓舞人心:
1.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中国的脱贫事业,既彰显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又实实在在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
2.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
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4.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5.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只要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就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6.“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7.我们坚信,“贫困的最后堡垒”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彻底攻克。我们坚信,每个奋斗者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我们坚信,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淬炼升华。我们坚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激越铿锵。
【“一件衣裳”,藏着脱贫致富新天地】“一件衣裳”,能撬动多大的产业呢?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2021年4月成功脱贫
12


摘帽。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梦想。“缝”出小康新生活
拼缝、锁边……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和妻子操作缝纫机缝制长裙,裙子缝制完成后将发往广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做的是‘网单’,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杨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21年,他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房。
身体轻微残疾的杨流生靠着打工学来的制衣手艺,利用自家空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8万元。
于都历史上就有弹棉花、做裁缝的传统。全县113万人口中有40多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其中30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
2021年,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当地充分发挥服装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当年在广东打工时,嫌理发贵,3个月不理发,早餐买个3毛钱的油饼就打发了。没想到,如今住上了出门就有医院、学校的小区。”在杨流生看来,小康生活不再是当年在外漂泊时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家门口就业让幸福感更强
和杨流生一样,通过“一件衣裳”改变命运的故事,在于都县每天都在发生。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邀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后,全县约1.5万名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超过70%。为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于都在县工业园区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申请居住,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还是回家好,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不比在外打工少。”32岁的谢晓丽是当地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员工,她说回乡务工后,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13


2021年,谢晓丽家成功脱贫,最近她计划考驾照,等自己有能力了就买辆汽车。
于都工业园罗坳工业小区,工地热火朝天。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顺龙服装水洗有限公司车间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车间水洗设备也安装调试完毕。这个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于都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局长曾献萍说,于都县服装产业聚集效应正在显现,许多大企业争相落户,他们带来的一个个就业岗位,托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小康梦。小康生活要“钱途”也要前途
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返乡农民工,不仅对城镇住房、教育、医疗等提出新需求,对自身事业发展的“软环境”也有了新期待。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工位上的杨玉萍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电子屏就会提醒她按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裁剪加工。
杨玉萍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挖掘消费者穿衣大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智能接单、智能设计、智能排产。做优平台、强链补链、培育品牌,于都县将曾经的低附加值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钱途”,也要有前途。和许多年轻的工友一样,杨玉萍关注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事业发展平台,这些年一路从普工晋升为生产线组长,现在管理60多名员工,月收入超过7000元。
“有了可奋斗的事业,未来就充满希望。”在杨玉萍看来,物质充裕,内心充实,这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
14


第四篇: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事迹简介素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什么样的事迹材料才是规范的呢?整理了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事迹简介素材,一起看看吧。

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事迹简介素材一
刘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xx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21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1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xx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李玉,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xx农业大学教授。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xx、xx、xx、xx、xx、xx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1 / 4
姜仕坤,男,苗族,中共党员,1969年12月生,生前系xx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山地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到2021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2021年4月,他在出差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事迹简介素材二
张小娟,女,藏族,中共党员,1985年4月生,生前系xx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xx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2021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21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21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xx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胸怀梦想、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把对党的深厚感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潜移默化中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2 / 4
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代代相传。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和荣誉。
赵亚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4月生,xx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1年的34000元。2021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xx、xx、xx等地。2021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和荣誉。

脱贫攻坚模范人物事迹简介素材三
毛相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月生,xx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白晶莹,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生,xx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3 / 4
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夏森,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1982年离休。夏森同志14岁开始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她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xx省丹凤县、xx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她强调,“资助的学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几类、几本大学,主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黄文秀,女,壮族,中共党员,1989年4月生,生前系xx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她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xx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巾帼不让须眉,勇敢挑起全村脱贫重任,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2021年6月,她在从百色市田阳区返回乐业县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4 / 4

第五篇: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2篇,脱贫攻坚故事】我所经历脱贫攻坚故事(2篇,身
边脱贫攻坚故事、个人事迹材料)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1)
20xx年x月,根据工作安排,xx镇妇联副主席xx成为一名扶贫办工作人员。履职以来,她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走访调研摸底、因户施策,组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x户x人稳定增收实现脱贫。
一、当好民情“调查员”,精准施策有妙招xx岁的xx是xx的“穷亲戚”,患有风湿性心脏病10余年,妻子xx也有关节炎等疾病。夫妻俩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20xx年,xx被xx村评为建卡贫困户。
虽然被评为了贫困户,但内心要强的xx总想通过从事一些轻体力活来改变家庭现状。“我觉得等靠要肯定没办法脱贫,只有自力更生、勤劳肯干才能致富,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xx找到了xx。
xx在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20xx年帮助他申请到了农村D级危旧房改造项目,当年,xx一家就搬进了新家。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xx还在家门口养起了鸡和鸭。因为这些年,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微养殖”(养鸡养鸭喂鱼),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随后,夫妻俩又请人简单修整了自家一块3亩的水田,买回鱼苗搞起了田间养殖。
看到“微养殖”有钱可赚,勤劳的xx夫妻打算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再增加一些收入。扩大养殖规模,就意味着要增加玉米、红苕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随后,夫妻俩“捡”来村民的撂荒地,把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由之前的1亩扩大至3亩。20xx年,xx的建议下,xx夫妻还栽种了1亩地的花椒。
“目前,存栏的鸡有xx只、鸭有xx只、鹅xx只、生猪xx头、预计全部出栏有xx万元多元的收入,这些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每每走访到xx家,他都要主动向xx汇报近期情况。“如何把脱贫最后一公里路打通?就是要在调查贫困户详实情况后,针对具体问题把细节做实。”xx说。
二、当好产品“销售员”,助农增收有巧招“xx,明天卖兔子明细,你把它
1


分好装好,5只1包,3只1包、2只5包,1只8包,一共26只”、“有没有需要兔子的帅哥美女们,请跟我联系,在群里接龙,明天喊xx村的xx杀好了送到镇上来”……在今年的疫情之中,xx结识xx后,在xx的微信里,帮xx销售兔子就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xx岁的xx是xx镇万胜村李子湾村民小组人。7年前的一天,xx突发癫痫,仅半个月时间,家里就花费xx万多元。之后,为了治病,xx前前后后花了xx多万元。20xx年,xx因身体原因,还被纳入易致贫边缘户。为偿还债务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自20xx年起xx和妻子xx决定贷款养兔。2021年1月,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xx家的兔子销量下降了不少,得知这一情况后,xx便和xx互加了微信,当天,她便通过微信线上“推销”,帮助xx销售了6只兔子。
农产品销售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收入。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鼓涨群众腰包,xx除了尽心尽力帮扶自己结对的贫困户,还乐当其他贫困户和普通群众农产品的“推销员”和“收购员”。有时下村走访遇到群众的蛋禽需出售,xx便自己先掏腰包把蛋禽买下来,然后再在朋友圈或工作群中叫卖。一旦产品有了买家,下班后,她便开
着自己的私家车,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送货。
两三年前,xx就利用微信群向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推销贫困户和普通群众的农产品,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和普通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xx的帮助下,贫困户对发展养殖更有信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xx帮助普通群众和已脱贫贫困户销售鸡鸭鹅xx多只,蛋xx多个,兔子xx余只,糯玉米xx多斤,总金额达xx万多元。
自此,xx在“朋友圈”打广告打出了名气。“我都不敢在朋友圈发信息了,以前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是愁销路,现在每次一发消息,东西立马供不应求了,广告打多了,还有不少人直接问到我订购。”xx笑呵呵的说。
“扶贫干部用真情扶到我们心坎上,帮我们找销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不高问题,我要为她点赞。”谈及热心肠的扶贫专干xx,不少贫困户为她点赞。
三、当好义务“服务员”,为农服务有实招“xx,你病好点没得哟,我给你
2


从永川买了几盒特效药,你要按时吃哟。”xx来到贫困户xx家,指导她用药注意事项。xx岁的xx有30多年的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病史,丈夫过世已有10年,其独子在永川送外卖以增加家里的收入。她于20xx年被xx村评为建卡贫困户,20xx年脱贫。
20xx年xx月,正当毛豆收获的季节时,xx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随着天气转凉,xx的支气管炎又发了,很是着急。
xx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自掏腰包把治支气管的药送到xx
家中。第二天就组织了15名党员志愿者拿着镰刀、背着背篼来到xx地里开展“秋收暖农,精准扶贫”义务劳动。
“如何把扶贫工作做好?我认为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忙帮起,只有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老百姓有什么事情才会告诉你、想到你。事情做多了,才能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帮扶干部xx说。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2)
“王老师,我家兵兵今年考上大学了,考的是一本,真的要感谢你当年对他的教育,如果没有遇到你,他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哽咽的声音,这是喜极而泣的声音。他是我曾经的一个扶贫帮扶对象的家长——老张,三年前,我是他孩子的班主任。他的孩子xx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常常在学校惹是生非,学习成绩非常糟糕,令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头疼。三年前,xx的家住在大山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靠苦力挣钱养家。上天没有眷顾这个穷苦的家庭,20xx年的时候,他的妈妈患上了乳腺癌,前期手术费加上后续治疗共花去了30多万元。多亏了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帮扶政策,政府根据相关的扶贫政策,很大部分费用由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保险予以了报销,自付部分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通过“点滴筹”得到了解决。xx的妈妈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但是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重担都落在了老张的身上,这在大家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是在老张看来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了,每当谈起他们家里经历
的这次变故,他总会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全凭自己的家庭经济实力,老婆很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记得第一次去老张家进行家访,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周五,我随着学生一同去他们家。先是驾车走了三十来里路,后
3


来就得步行上山。小路顺山势而上,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他家。由于天上下着小雨,路两边长满了杂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鞋子和裤子已经湿了个通透。他家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共三户人家,但是其他两户人家已经搬到外地定居了,只剩下他们一家孤零零地坐落在山坳里。一进家门,他们的堂屋里放了很多盆子,这些盆子是用来接从屋顶滴落下来的雨水的,雨滴落在盆子里,将盆子里的水溅到了地面上,整个地面湿漉漉的。原来他们这房子已经失修了,一下雨屋顶就会漏雨。
老张仍在外面务工,由于xx的妈妈还在康复期,所以老张只能一边务工,一边照看康复中的妻子,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奶奶,爷爷年岁已经很高,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行走很不方便,需要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挪,奶奶身体状况也欠佳。奶奶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性格很是开朗。见家里来客人了,很是热情。坐下后,我向奶奶询问了家庭情况。xx的奶奶把家里的情况给我详细讲述了一遍。我问及到房子漏雨,怎么没有进行维修的时候,奶奶说,前几天村上的干部已经来过他们家,已经做了落实,待天晴后,村上将安排工人对他们的房顶进行整体维修和完善。说到这,奶奶激动了起来:“现在的政府政策真是好,我们一有了困难,政府都会给予帮助......”
从这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家访。询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将我看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在外面务工的老张。一来二去,和他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xx和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记得我刚成为班主任的时候,他很叛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唯一比较擅长的科目就是体育。在扶贫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首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扶“智”和“志”。于是下了很大功夫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除了苦口婆心的说教外,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励志视频让他利用周末进行观看,每周星期天到校后,我都要问问他励志视频讲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渐渐地,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改掉了不良习气,不再迷恋于手机游戏,不到两学期的时间,学习成绩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2021年,xx初中毕业,顺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学校常常会把xx当成一个励志典型人物来教育其他学生。课余,老师们一谈及到差生,都会取笑我一番:“还是我们的王老师有方法,xx那样的差生都能创造奇迹,考上高中……”xx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但是教育扶贫将我和他的家庭已经紧紧
4


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今年,xx已经高中毕业了,而且高考成绩达到了一本院校录取线——这是老张一家万万没想到的,最初大家认为高中都不可能考上的坏孩子,居然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且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又考上了一本院校。
前两天,我专程去了老张家,送去了我对xx喜升一本的祝福。他们已经搬新家了,住进了政府为他们修建的安置房里。我们像是久别
重逢的亲人,在老张的再三挽留下,我在他们家住了一宿,并和老张通宵畅谈。从谈话得知,这几年政府修建了住房,他们已经不用住在潮湿的土坯房里了;
村里建立了大黄种植基地,老张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解决了老人无人照顾的困难;
政府还鼓励他们加入了村里的生猪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生猪分户养殖、统一管理的模式,每年由合作社提供猪仔,农户进行户下养殖,进行统一销售,解决了生猪销售难的问题……最让老张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xx爱上了学习、考上了大学,从一个成绩很糟糕、纪律涣散的差生变成了一个好学上进的优等生。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现在的政策真好,学生上大学也没有多大的经济压力,学费可以申请贫困学生免息贷款,还能享受到其他一些贫困生资助……”说着说着,老张流下了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更是幸福的泪水。是啊,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老张遇到了一串串开心的事儿:医疗扶贫,让他的老婆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
教育扶贫,让他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产业扶贫,让他们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国家一项项的帮扶措施和惠农政策,让他们一家走出了困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由于平台审核有个别违禁字段被删除请谅解,若需要完整版的文章请可关注【助您写无忧】私信ww9304(w是小写的免费领取完整版
5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人物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脱贫攻坚故事或人物 脱贫攻坚的故事或人物

上一篇:脱贫案例 下一篇:脱贫攻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