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2022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07 09:06: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精选推荐】

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2篇

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篇1

   熊召政: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那一年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的我,忽然想起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对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非常推崇。于是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船,带上弦歌与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也想体验一下唐人的闲情,自告奋勇地去寻找客船。帆船找不到,觅得一只机动画舫也好。数日后,朋友沮丧地告诉我,偌大长江,找不到帆船与画舫。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了。

                                                 

这一种迷惘,我曾写进《烟花三月下扬州》那篇散文中。虽然失望一直在心中发酵,但也存着疑惑,为何古人可以从长江进入扬州呢?我记得瓜洲古渡是运河与长江的接口。如今,瓜洲的二三星火,也沉入了历史的苍茫吗?

还有一次,大约是两年前吧,我访问河南永城县境内的华佗村,这里距亳州只有二十多公里,是汉丞相萧何的封地。村里一位老人告诉我,村中央曾是扬州通往洛阳的运河故道。农家砌房,经常从地下挖出一些残舵和铁锚,当然,也有一些断桅与朽腐的船帮。老人让我看到了一个锈蚀的铁锚,我抚摸它,像抚摸一段戛然而止的历史。从村里走出来,无论是东望扬州还是西眺洛阳,我看不到浮在波浪上的舟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不再允许一盏桅灯或者一朵渔火在这里作片刻的盘桓。

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浚,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它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蓬船;
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披着的春雨,思忖着,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
在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的身旁,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呢?

                         

崛起于历史,必示寂于历史。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
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的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

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最伟大的标志,则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傲然矗立,一个悄然流淌;
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
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
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比拟于人,它们应该是一对夫妻。一个冷峻,一个灿烂;
一个征伐,一个孕育。相伴而生,千年厮守,在它们的结合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王朝。

但是,在今天,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
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中国人对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运河早于长城。在公元前5世纪,当人类虔诚的心智尚处于神话年代,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在他统治的疆土北方,决定挖掘一条河渠以运输战争粮草。这个国君叫夫差,这条河渠叫邗沟。六年前我到扬州,专程造访邗沟。多么瘦弱的一条水沟啊,在水脉旺盛的扬州,它显得过于寒碜。它现在的样子,不要说运送粮草,就是采莲船也无法通过。但我知道,这不是历史的原貌。公元前486年就已经通行的人工河,应该是条动脉而不会是一条毛细血管。两千多年历史的变迁,我们已习惯了沧桑后的陌生感。被截断或淤塞的辉煌,只能让我们亲近古人理想的碎片。

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幸亏运河没有完全死去,还没有变成仅仅只是供人景仰的舍利。

尽管邗沟衰败,但运河的历史毕竟从它开始。自夫差之后,多少帝王都在进行着开掘运河的接力赛。到1293年,在一位统治中国的蒙古皇帝手上,自杭州到北京的运河才全线贯通。运河前后修筑的时间大约1800年,它的总长度也大约是1800公里。时间的长度就是运河的长度。这不是巧合,这是中国呈现给人类的奇迹。

说来奇怪,一条京杭运河,少说也与几十位皇帝有关。但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吴王夫差与隋炀帝杨广。杨广自洛阳乘着锦舟从运河来到扬州,最后横死在那里。我到扬州,专门去雷塘看了他的坟墓,并诌了四句:“杨花凋败李花香,地下谁能说短长。铁马锦帆皆过尽,夕阳无语下雷塘。”

秦始皇暴虐,但没有他便没有长城。隋炀帝荒淫,但是他让南方的运河流向了北国。仅限于道德,我们便无法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引用拙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三卷第二十七回明神宗朱翊钧对小太监说的一段话:

淮扬一带,扬州、仪真、泰兴、通州、如皋、海门地势高,湖水不侵。泰州、高邮、兴化、宝应,盐城五郡如釜底,湖水常常泛滥,所幸有一道漕堤为之屏障。此堤始筑于宋天禧年间转运使张纶。因汉代陈登故迹,就中筑堤界水。堤以西汇而成湖,以受天长、凤阳诸水脉,过瓜州、仪真以通江,为南北通衢。堤以东画疆为田,因田为沟,五州县共称沃壤。南起邵伯,北抵宝应,盖三百四十里而遥。原未有闸也,隆庆六年,水堤决,乃就堤建闸。你们记住这建闸的谕旨,是朕登基后亲自签发的。兹后两年间,建闸三十六座,耗费金钱数万计……

说这一段话的时候,明神宗十六岁。他并不是在讲一段地理常识。而是在述说自己的治国方略。在明代,有江南三大政之说,分别是漕政、河政、盐政。三大政中,河政与漕政都与运河有关。明神宗十岁登基,在兹后两年内,由首辅张居正主持,在淮扬一带运河中修建了三十六道闸口。于财政几近崩溃的万历初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明代,几乎一多半的工部尚书都是水利专家出身。列于朝廷财政预算的河道治理经费,仅限于长江、黄河、淮河与运河四条。由此可见,运河对于一个庞大帝国的重要性。

                       

在沟通京杭的长达1800年的开掘过程中,运河从来就是国家工程。明代时,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永乐十二年,由东南即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带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从过去的40万石左右升至260万石,从此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

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济宁、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应运而生。在漫长的中世纪,特别是明朝,中国有一支特别的军队名叫漕军,在运河全线,这支部队的数量高达三十万人。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段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财政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

相比之下,地球上另外两条运河,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沟通亚洲与非洲的苏伊士运河和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虽然因战略地位的重要,起到了重组世界的作用,但其意义主要彰显在经济与军事两个方面,并且它们的年龄与长度都比京杭运河小得多。一个文明的发育与成长,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广袤的地域作为先决条件。从这两点上来说,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都无法同京杭大运河相比。

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在这个章节中,我们曾经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风俗的衍生与生活的愉悦。

小时候曾读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一直对这首诗中表述的江南风光表示了极大的向往。杜牧在扬州十年,他眼中的山环水绕之胜景,便是对运河流域的生动写照。后来,我又读到张祜的《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夜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瓜州古渡曾是运河最繁忙也是最繁华的渡口,在张祜的笔下,瓜州充满恬淡的诗意以及舟客羁旅的忧愁。

古代不少诗人,都为运河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明朝初年的东里先生,是唯一一个留下运河行旅组诗的人。东里先生名叫杨士奇,是永乐皇帝深为倚重的大学士、内阁辅臣。永乐十八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杨士奇与僚属一起踏上迁都之路。一路上,他尽情欣赏运河风光,写了六首诗。在《早至仪真》中,他写道:白沙岸头秋气清,仪真郭里早潮生。五云北望金台路,初是朝天第一程。最后一首《花园望北京》,杨士奇是这样表达心情的:黄金宫阙望都门,预喜明朝谒圣君。万岁山高腾王气,五云天上焕龙文。

迁都,是影响明朝国运的一件大事。从历史结果来看,朱棣迁都是英明之举。但离开花团锦簇的江南而来到风雪迷漫的北国定居,对依恋锦衣玉食的官宦来讲,毕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因此,围绕迁都一事,曾在永乐朝廷中引起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政治危机。作为朝中最为显赫的文臣,杨士奇拥护永乐皇帝的迁都主张。所以,在他的运河诗中,我们读不到忧愁,看到的是一种迁往乐土的喜悦。

应该说,杨士奇的心情,也是运河的心情。一个国家的首都,必定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将东南丰饶的物资运往北京。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弃了北京而建都南京,京杭大运河便迅速地衰落。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把首都迁往北京,恐怕不到明代中叶,运河便会因无人管理而淤塞废弃。此前北京曾两度建都,但因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物用之需,对南方的依靠还不算太大。但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与淮河。为了增强通航与运输能力,明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它急剧地衰败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这导致运河功能的退化,也是淡出我们生活的重要原因。

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今天,连接两座城市的铁路与高速公路,都只需十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若是乘坐飞机,更是缩短至两个小时。科技发展导致交通利器的产生,同时也使人们的心智产生极大的变化。古时候,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在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听到这种越来越强烈的声音,我且喜且忧。喜的是运河的知音还在,他们的举动绝非是敝帚自珍,而是对已经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珍惜与肯定。忧的是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谁都知道,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
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

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不知为何,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很想回到六百年前,像东里先生那样,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但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作者简介:熊召政集诗人、作家、学者于一身,出版各类作品二十余种,历史小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游了三个关    文/文 非
在天真无邪的童年,是最喜欢幻想的,那时候背诵着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总是用很幼稚的对于人生的了解,想象着这座古老的关口,想象着西行的客人跨上骏马,跟征戍沙漠的友人挥手告别。在扬着灰土的城楼底下,乐师们弹起了琵琶,吹响了笛子,歌伎们在唱着清扬婉转的曲调。


我在童年时常常憧憬着这古代的边塞,在荒凉的大漠中间,看黎明时分笔直的炊烟,和黄昏前后圆圆的落日,心胸该是如何宽阔,我觉得自己居住在这个长江下游的小镇,实在是太拥挤了,那种混浊与发霉的空气,实在是太令人窒息了。


阳关始终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妙的印象,我始终向往着能够到阳关去漫步,然而阳关究竟在地图的哪一个角落里,我却从来没有仔细的寻找过,我只是朦胧地感到,这是个遥远的地方,也许很难有机会到达。哪里知道在四十年以后,当鬓发已经花白的时候,我终于来到了这个记忆中珍藏了很久很久的地方。


当我来到敦煌西南的沙漠中间,踏着金黄色的沙土,攀上一个矮矮的小丘,看到的几乎像一间倾圮的土房,只剩下四垛厚厚的泥墙,孤单地兀立在蓝天底下。它被沙漠里的风暴长久地剥蚀着,比人们的身躯也高不了多少,而且都已经坑坑洼洼,形容憔悴,再也看不见丝毫威武的气度了,这就是令人神往了许久的阳关?难道它当时也是这样矮小和湫隘的吗?难道是冷酷的时间老人磨损了它原来很庄严的容颜吗?难道是诗人的篇章将它升华成一个海市蜃楼似的幻影吗?
在小丘底下,这一大片向四方绵延的沙漠,被暗红色的夕阳镀出了金灿灿的轮廓。微微耸起的一堆堆沙丘旁边,都围上了浓重的光痕,而在倾斜的洼地里,却显得有点儿暗谈,一股潮湿的雾气正在从这里升腾而起。映着渐渐沉落的阳光,闪烁出紫红色的光影来。在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湖泊,像是从天上掉下的一面镜子,也反射出夕阳的余辉,显得分外的晶莹和明亮。听说这是古代出产天马的地方,当时给汉武帝进贡的那些雄赳赳的骏马,有不少就是从这儿送去的。


同来的几个旅伴,都走往底下的古董滩,想从这长着芦苇的沼泽地里,挖出一个锈损的弩机,或者是拣着一枚烂掉了边沿钱币,可以替这回远游增添一点有趣的回忆,听开车的司机说,如果能够找到那些被沙碛埋藏上千年的物件,预示着将会有喜事来临,这大概是人们在长期艰苦的生活中,给自己编造出一些安慰的话语罢。


瞧着旅伴们走远了的足迹,我留在小丘附近的沙漠上徘徊着,也许是不久前曾下过雨,泥沙很湿润,走起路来一点儿也扬不起灰尘。从远方走来了一个彪形大汉,赶着头高高大大的骆驼,慢慢地跋涉着,在骆驼的背上,结结实实地驮了几?y树苗,走起来摇晃得分外厉害,它颈脖底下挂着的铃铛,也在起劲地抖着,发出了急促而又悠扬的响声。


这浓眉大眼的汉子挥着皮鞭,踏着沉甸甸的步伐,威武地走着,当他擦过我身边的时候,那裹着白毛巾的黑黝黝的脸庞上,绽出腼腆的笑容,像是向远方的来客致意。这儿再也没有过去的那种征战了,在凛冽的寒夜里,再也听不到敲响刁斗的声音,再也不会有长驱直入攻破楼兰的勋业了,这个汉唐将士的后裔如果要建立功勋的话,就只有在征服沙漠的战斗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把树苗运到沙漠里来,在这儿长出参天的大树,阻挡住风暴和灰沙,开辟出绿洲和良田来,这是绝不会比古代名将的功劳逊色的。


我们从阳关往回走的路上,看见人们正在栽树,原来是要布一道绿色的长城。我忽然强烈地感到了这地方的美和诗意,在这片古老和苍茫的土地上,融进了苍翠青葱的色彩,怎么能不叫人兴奋呢?
玉门关也是因为王之焕的那首诗,深深地藏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因为美的消失,才会感到一种永恒的惆怅。为了这么一点无影无踪的记忆,我又随着几个旅伴,在敦煌西北的戈壁滩上颠簸着,寻觅着。在这片茫茫戈壁上,并没有修筑出公路来,自然也不会有明显的路标,因此连那个沉着稳重的老司机也迷了路,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沼泽的边缘上,这里有一座很陡峭的方方正正的土丘,像是被人们特意垒起来的,好不容易才攀登到顶上,这也许是往日的烽火台罢,我们默默地站立着,在暮色苍茫中极目远眺,找那向往已久的玉门关,司机辨认了一会儿,摇摇头,说是走错了地方。


在离这儿有一箭之遥的西南方向,一座用泥土垒出的城墙蜿埏起伏,几乎有几十丈远。在粗糙的灰褐色的泥墙上,夹着早已枯败的树枝和野草,层层叠叠,隐约可见,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分外的荒凉和寂寥。我猜想这也许是汉代长城的遗迹,于是顿时像走进了悲壮激越的古战场,跟卫青和霍去病变成同时代的人了。城墙底下的沼泽地里,一株株荒草在摇曳着,飒飒的风声将我从汉唐时代的幻梦中唤醒,又回到了现实世界里来。后来当我在敦煌县博物馆参观时,据那儿的同志说,我们去过的那个地方,确实是汉代长城的遗址。


热心的司机知道我们来一趟很不容易,开上车认真地寻找起玉门关来,我们终于在北面的疏勒河边,瞧见了一个用泥土砌成的石堡,四面的围墙大约有两丈来高,从拱形的门洞往里面瞧去是一块露天的空地,竟像个硕大的木桶被孤零零地丢弃在戈壁滩,这里大约可以空纳上百个人操练和休憩,站在破败的城头上,眺望着四周的戈壁滩,真是广漠无垠,一片苍茫,遍地灰黑的小砾石,不让大片草木在它们身旁生存,几棵稀稀疏疏的暗绿色的芨芨草,显得那样的浑浊,一点儿也不给旅行者葱茏的感觉,不用说玉门关以西了,就是在玉门关以东,也丝毫没有春风送绿的影子,原来王之涣是在凉州写的这首诗,离敦煌还有一千多里的路程,那儿又是个水草丛生地方,就足够让诗人想象玉门关附近该有一片可爱的绿色了。


诗人给戈壁滩头带来的绿色的幻想,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依旧藏在许多人的心里,为什么这首诗有如此令人惊讶的魅力呢?大概是因为抒发了对于生命热爱的缘故罢,在土地上只要有一大片碧绿色的树木,就会吸引人们前来,搭起美丽的房屋,留下欢乐的笑语。


不久前,当我在美国西部的土地上漫游时,曾跟几个朋友去凭吊过两百多年前建造的西班牙教堂,在那里抒发了思古的情怀,然而今天我所进入的古代,有一种苍茫和辽阔的美,正是这种美的气氛,让人更憧憬着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


是的,这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在启示着人们,想到巨大和艰苦的事业等待着自己去进行,想到我们已经建设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贵,想到我们的使命是多么的宏伟和崇高,戈壁滩给人们的启示是很多的,这也许就是它永远吸引着人们不辞劳苦,跋涉前来的缘故罢。


在敦煌的沙漠和戈壁滩上漫游以后,再回到酒泉去看一看嘉峪关,就觉得它的背景太狭窄了,附近就是村舍和市集,缺乏那种将天空和土地连成一片的雄浑气势,尽管它前后毗连着三座高大的城楼,是阳关和玉门关的土墙无法比拟的。


嘉峪关建成于明代初年,它的历史比阳关和玉门关要短得多,然而经过风沙的剥蚀,城墙和箭楼也都显得有些破旧了,站在城外一片小小的戈壁滩上仰望起来,觉得它还是挺威武的。这建造了三层了望台的箭楼,每一层的顶端都有凌空翘起的飞檐。像是排成了队,整整齐齐地向远方的跋涉者招手。


我绕到城墙背后,沿着石级攀上宽阔和平坦的城头,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前后毗连的三座箭楼,被左右两侧的围墙圈出了两个很大的空地,大概是用来操练兵马的,然而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空旷和静谧,丝毫也留不下那种挫金伐鼓和旌逶迤的气氛了。


巍峨的嘉峪关给我留下的印象,却还不如阳关和玉门关的土墙来得强烈,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那些吟哦阳关与玉门关的诗句,早已拨响了我的心弦?是因为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更可以使思想张开翅膀飞翔?是因为寥廓的天宇和广漠的土地,更可以造成一种阔大和深沉的气氛?我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的印象有时候是很难解释得清楚的,不过这印象确实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里,使我的心变得开阔起来,使我从卷上去雾里的黄沙,想到这儿怎么样能够有雨水,怎么样能够有碧绿的草坪,怎么样能够让大戈壁滩翻开新的一页……

香香的端午

谢 冕《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0日   03 版)

    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
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一首榕城竹枝词:“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董平章)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端午是一年节庆中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香香的端午,它的芬香来自五月的田野,更来自历史的人文积淀,是自然界的芬香,也是诗歌的芬香、文化的芬香。

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篇2

2015高考政治热点: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一、【背景材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现场代表一致赞同列入名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运河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和纪录片《大运河》的拍摄,能使人深受震撼和力量倍增,为人们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有利于中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4)文化创新。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显示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不同方式。

(5)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作用。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通过落实该管理办法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保护运河带的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2)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大运河的管理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要尊重客规律,开发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尽管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对大运河只有正确规划并加以落实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

三、【跟踪试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据此回答1~3题。

1.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全面展示民族文化      ②促进人类文明的趋同

③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大运河的历史贡献表明:

A.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3.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C.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我们之所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B.文化交流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C.只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个性

D.跨国合作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

7.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遗:

①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②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③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表明中华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14年6月20日晚,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在无锡南长区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的是,这个古运河畔的“高科技”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据此回答8~10题。

8.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A.各种文化都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9.材料启示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参观该数字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0.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说明:

A.文化创新必须迎合年轻人的要求               

B.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文化创新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

D.以现代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11.关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问题,有人认为,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因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成了规划中的症结。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 4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举行开机仪式,大运河沿岸各省市代表和40多名大运河文化历史专家到场见证。《大运河》将从运河沿岸的文化和乡情入手,以千年水道、华夏粮仓、码头风云等8个篇章,展现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用鲜活的镜头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纪录片预计8月底完成拍摄,年内播出。

材料二 为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将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1)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拍摄纪录片《大运河》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推荐访问:大运河 表态 发言 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 表态发言大运河人大 人大交办会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