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廉洁小故事(2022年)

时间:2022-09-01 17:36: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洁小故事(2022年),供大家参考。

廉洁小故事(2022年)

 

 廉洁小故事

 先忧后乐切切情, 造福人民留美名——范仲淹故事之(扶弱济贫, 爱惜人才)

  饶州城里有一位穷书生。

 一天这个穷书生在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 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

 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 发现书生很有采气, 且有报国大志, 也得知书生生活极端贫困, 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 家中毫无分文, 还想进京赶考。

 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 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与志向, 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 叫随从拿出纸墨, 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 拓欧阳询的碑帖, 去京师售买, 每本可获千钱, 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 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 寺中和尚答应了 给书生拓印, 但因天色已晚, 准备第二天再拓印。

 不料, 这一夜雷雨大作, 雷雨将石碑击的粉碎。

 穷书生伤心地只怨自己命运不佳。

 典故“时来送去滕王阁, 运去雷雨轰荐福存” 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 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 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银两送给穷书生, 穷书生含泪收下, 赴京科考去了 。

  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 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律己, 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一生“抚百姓, 示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深为其所动, 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 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蜀国国事, 事无巨细, 每必亲躬。

 他 5 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 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侄辈, 不以自 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 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 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 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 “宜同荣辱”。

 马蚁失街亭后, 他引咎自责, 上疏后刘禅,“请自贬三等”, 从此更兢兢业业、 勤勉有加。“兴夜寐, 夙二十以上, 皆亲揽焉; 所啖食不至四升。”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 积劳成疾, 年仅 54 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 自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 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 己的财产、 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 800 株,薄田 15 倾,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 别无调度, 随身衣食, 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 长寸以尺。

 若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 诸葛亮去世后, 其家中情

 形确如奏章所言, 可谓内无余帛, 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 留下遗嘱, 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丧葬力求节俭简朴, 依山造坟, 墓穴切不可求大, 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

 入殓时, 只穿平时便服, 不放如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 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 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 之说。

 其贤, 除指贤淑之外, 便指的是廉洁。

 从古到今, 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 妻阻夫贪的佳话。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以词著名, 兼得诗文, 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 最有才华的女人, 生于名宦之家, 幼时过目 不忘, 出与惊人, 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 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 崭露峥嵘。

 但她处于北宋、 南宋交替的时代, 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 在享年 46 时丈夫就去世了。两年后, 李清照再嫁张入舟。

 婚后不久, 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 经常一自私的心理虚报数额贪污军费。

 据此, 李清照毫不姑息, 据实控告了 丈夫。

 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 张汝舟被判了罪,不过, 当时法律规定, 妻子告丈夫, 即使案情属实, 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

 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 但也被关押了 9 天。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 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 被派往峡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 城西的赵乡 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 绅差了 买一条大鲤鱼, 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 掏出瓜瓤, 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了两份“重礼” 后, 白居易吩咐手下帖出告示, 明天公开审案。

 第 2 天, 县衙门外挤满了 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 ” 赵乡 绅抢着说:“大人, 我的理(鲤)

 长, 我先说。”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

 “我的理(瓜)

 大, 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

 “什么理长理大? 成何体统!” 赵乡 绅以为县太爷忘了 自己送的礼,

 连忙说:“大人息怒, 小人是个愚(鱼)

 民啊!” 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管耳聪目明, 用不呵责你们旁敲侧击, 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 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 当众抖出银子, 听审和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 按大唐律法各打 40 大板!” 终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 不搜刮钱财, 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 分高贵, 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 经常矮饿受冻, 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

 担当负责选拔官史的重要公务, 可是随身 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们监兼吏部尚书期间, 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 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 遇到刮风下雨, 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 看到他们俩来了 , 心里非常高兴, 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 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 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 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 , 皇帝身 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 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 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 卢怀慎就死了, 他在病危的时候, 曾经写了 一个报告, 向皇帝推荐宋璟、 卢从愿、 李杰和李朝阴。

 皇帝看了 报告, 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 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 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 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 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 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 便派人骑马去询问, 那人回来报告说:

 “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 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 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包拯三谏宋仁宗

 包拯, 字希仁, 字徽庐州人。

 北宋天圣进士, 先后任天长县令, 权开封府, 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 察副使等职。

 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偌二年闰十一月。

 宋仁宗下诏以三使, 户部侍郎张尧佑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 景灵宫使。

 张尧佑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

 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

 张

 尧佑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吏, 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张尧佑。

 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

 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佑是错误的, 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

 个别大臣典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 激起了 一片称赞。

 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佑。

 面对强雨议论。

 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

 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 再次下旨张尧佑。

 包拯不顾再次粗犯宋仁宗和张贵妃。

 又一次挺身 直谏。

 张尧佑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 感到众怒难犯。

 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

 于是, 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

 可是张贵妃却老不高兴, 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

 这年八月 , 宋仁宗金殿早朝。

 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 抚着仁宗后背, 柔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徒之事啊。”

 金殿之上, 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 可御旨一下, 包拯马上上奏。

 返一回, 宋任宗打定擢升。“包拯谏驳道::

 “名地管史违法征收赋税。

 闹得民怨纷纷。

 张尧佐身为主管, 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 口气说:“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 , 朕即贵为天子, 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 包拯闻言趋御座, 高声到:“难道殿下不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 臣即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 “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

 众大臣又纷纷襄赞, 而自 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

 心里非常生气。

 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 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 所以等仁宗一回来。

 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 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吏, 宣徽吏就不知道包拯还在当御史。”

  周恩来的廉洁自 律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 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 风度翩翩。

 殊不知, 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 大都穿了 几十年, 有的破损了 , 精心织补后继续穿。

 有一次, 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 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 早该换换啦。

 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 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 别人看着也没关系。

 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 , 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

 1963 年, 他出访亚非欧 14 国, 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 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 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 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 以免搓破。

 大使夫人看到后, 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至于他穿用

 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 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 已作为珍贵文物, 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 主食经常吃些粗粮, 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

 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

 他说:

 “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 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 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 不搞特殊, 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有一次, 他出差到上海, 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 孩子到地方去、 所有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 非常生气, 回北京后, 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 吃住行等所有开支, 地方一概不要负担, 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 由本人自付。

 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 颇为传神地反映了 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

 有一次, 这位机长看他吃饭, 掉了个饭粒在桌上, 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 笑着吃了 。

 看到这情景, 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

 什么叫廉洁, 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

 住房--建国初期, 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 一住就是 26 年, 直到他去世。

 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 潮湿阴冷。

 身 边的工作人员于心不安, 多次提出修缮, 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 年年间, 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 对西花厅进行了 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只能回事? 谁叫你们修的? !” 他还说:“我身为总理, 带一个好头, 影响一大片, 带一个坏头也影响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 新添置的地毯、 沙发、 窗帘, 吊灯等陈设。

 事后, 对这次“修房风波” 他主动的、 在国务院会仪上作了 三次检讨, 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

 “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

 ”

推荐访问:廉洁小故事 小故事 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