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13 10: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课

 程

 形势与政策 课题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所在班级

  11 级电气自动化对口二班 姓

 名

  赵

  航 学

 号

 20112001756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一、 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 80%左右是农民工) 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 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 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 进城打工、 经商人数的增多, 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调查显示:

 我国有 1. 2 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 产生了近 2000 万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规模已达 2290 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其中 14 岁以下占 86. 5%, 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身心、 学习、 成长都面临着失管、 失教和失衡,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同时,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二、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中, 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 独立能力强的好学生, 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 性情顽劣的还是占较大的比例。

 由于缺少有效监管, 他们大多存在学习成绩差、 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 自觉性不

 强, 甚至有厌学、 辍学的情况。

 他们的学习成绩、 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 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

 分析原因,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 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 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被委托监护人的年龄普遍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很难胜任监护责任。

 据调查, 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

 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 文化低、 绝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 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 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

 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习惯、 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引导少,存在教育发放简单粗放等问题。

 (二)

 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呵护和照顾。

 由于亲情缺失, 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 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 有的出现逆反心理、 怨恨情绪。

 普遍表现如下:

 一是自我封闭, 遇事不与人说。

 二是自卑感强, 总觉得低人一等。

 三是缺乏爱心, 有暴力倾向。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 品德、 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 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

 到满足, 缺乏父母的关爱, 亲情失落, 产生孤独感, 心理失衡。

 据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 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 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 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 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情感。

 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 遇事从不说, 也不知道向谁诉说。

 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 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 导致他们回避现实, 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

 (三)

 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 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 干的是苦活、 累活, 且工资收入微薄, 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

 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 父母又长期在外, 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 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与其他孩子相比, 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 在营养状况、 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

 虽然父母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 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 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

 父母离开后,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 吃好是不敢奢求的, 能吃饱就行。

 (四)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 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

 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

 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 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 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不少留守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 旷课、 逃学, 说谎打架, 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桌球室、 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中, 有的行为纪律散漫, 存在品德不良现象, 如偷鸡摸狗灯不良习性。

 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 由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 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 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 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 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 因此厌学、 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

 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 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 意识不强、 监护不力,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 经常起早摸黑, 也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还面临被拐骗、 抢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双休、 寒暑假期间, 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 留守儿童年幼无知, 又常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到位状态, 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

 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辨别能力差, 又缺乏呵护, 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在调查中发现,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 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 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 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很难在学习上、 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由于教育理念、 办学条件、 教育投入、 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 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 生存等方面教育, 也难以有额外的安排来帮助留守儿童。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使得“留守儿童” 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出更多的帮助和疏导, 需要通过老师、 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二)

 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 心理健康、 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

 心理健康、 人格与智力发展。

 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 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但在调查中发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父母外出务工, 由于收入普遍不高, 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 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 对孩子影响极大; 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 造成亲情淡漠, 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 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 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 以生活照顾为主, 且知识、 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学习辅导的任务, 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三)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 对缺乏父母关爱, 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心理、 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 教育资源缺乏, 教育观念陈旧, 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 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 在互联网、 电视、 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 庸俗、 低劣、 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 对缺乏父母关爱、 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

 对策及建议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 壁垒存在矛盾是根本原因。

 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 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

 但城乡 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

 边, 因为城乡 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 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 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着父母无法承担入学的高昂费用、 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 各地教材使用的不同导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而陷入困境等一系列客观问题, 直接导致“留守儿童” 的出现。

 1. 加强家庭教育, 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父母亲千万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 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

 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 父母外出务工时, 至少要留一个在家, 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 学习、 行为; 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 促进其健康成长。

 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 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 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既不能溺爱孩子, 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 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

 2、 健全制度, 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 让留守儿童吃住学校。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 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

 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 学习和安全得不

 到保障的问题, 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 以基层组织为主题的管理网络, 以学校老师为主的学校帮助, 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

 调整人口制度, 逐步取消户籍差别, 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 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 加大投入, 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 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 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留守儿童的教育, 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 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 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 通过电话、 信件、 网络等形式, 向学生家长回报孩子的学习、 生活和思想情况,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疏导。

 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矫正工作。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 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 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 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 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 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关系到城乡 社会稳定, 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

 从目前现状而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

 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 民心工程来抓, 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 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爱留守儿童。

 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 健全关爱机制, 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 形成健全的人格, 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推荐访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留守 调查研究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