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抗日时期党政策

时间:2022-09-18 14:36: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时期党政策,供大家参考。

抗日时期党政策

 

 抗日时期党的政策

  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中共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克服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

  开辟和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大决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多为经济贫困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能够坚持长期极端艰苦的敌后抗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措施,从而真正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此原则,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 1/3。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著名民主人士李鼎铭代表边区政府接受八路军留守兵团赠“民主典范”牌

 边区群众积极参加民主选举

  到 1941 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为减轻人民负担,切实爱护节省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争资源,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12月 17 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通过“精兵简政”,成功地解决了党政军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更加适合游击战争的需要,同时,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联系。

  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依靠广大的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对此,中共在根据地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即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 1940 年初到 1941 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了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生产运动。从 1941 年前后,根据地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这各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2 年 12 月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自给”的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图为根据地战士纺纱织布

  .陕甘宁边区的三边,是西北著名的产盐区,当地居民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保证了边区的需要。图为晒盐的情景

  总之,通过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使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寇的坚强堡垒。(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实行"精兵简政",达到执政成本与社会负担的均衡

  政府组成人员是少而精,还是多而冗,是政权建设的一个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的执政成本和社会负担。如果执政成本过高和社会负担过重,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甚至政权的稳定。在这方面,中共中央根据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实行了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经过精兵简政,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关大大压缩,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例如,陕甘宁边区1945 年征收的公粮,从 1942 年的 20 万担减少到 12 万担,减轻了五分之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脱产人员共减少了 3 万人,占原脱产人员的 27%。再加上军队的精简,更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另外,机关人员和军队减少了,对民力的征用也随着减少了。精兵简政也有利于提高各级政权机关的办公效率。因为重复的机构、冗余的人员被撤销了,扯皮现象、互相推诿现象、因人设事现象等大大减少,办公效率自然会随着提高。1943 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精兵简政工作的总结,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群众负担减轻了,办公效率提高了,政府的威望也提高了。

  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互为依存的。没有游击战争,根据地无法存在和发展,但没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游击战争是不可能长期坚持的。由于日、伪、顽的封锁,抗日根据地的条件十分困难,经济落后、财力薄弱。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在缺乏武器和物资,又无外援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坚持极端残酷的抗日战争并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使各项建设事业得到发展,从而真正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深入广泛的人民战争。

  根据地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在政权中实行“三三制”的原则。陕甘宁边区在政权建设工作中起了示范的作用。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1941 年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从政治上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和阶层,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在经济方面,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照顾到地主、富农的利益。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 25%%)。减息的办法是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在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消。经过减租减息,农民不仅得到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斗争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根据地还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精兵简政是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李鼎铭首先倡议的。中共中央于 1941 年 12 月初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缩小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人员,特别减少机关行政人员和部队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充实部队,以达到精简、统

  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这一政策,使部队加强了战斗力,更能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环境;一部分非生产人员投入生产部门,节约了经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克服了当时的物质困难,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

  为了克服敌人封锁所造成的经济困难,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1941 年起,陕甘宁边区和其他解放区军民,普遍掀起了大生产运动。1942 年 12 月,毛泽东在西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从此,以发展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手工业、小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自给运动,在解放区军民中更加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泥湾屯田创造了奇迹,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到 1944 年,大生产运动在各解放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发展了经济,开辟了财源,战胜了财政经济困难;机关、部队、学校生产自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

  二、发扬民主,实行民主建政

  民主与抗日是紧密相连和密不可分的。没有民主就不会有全民族的抗战;抗战又会促进民主的大发展。因此,1937 年 5 月延安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提出了“和平”、“民主”、“抗战”三位一体的口号。毛泽东在这次代表会议的报告中讲:“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的前途便会蹈袭阿比西尼亚的覆辙。„„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他还具体地提出中国必须立即开始实行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不断地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政治机构改革和实行民主的问题。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推行民主政治,在全国范围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和领导了国统区人民发动的争取民主和要求实行宪政的运动;二是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推行了民主政治。

  抗日根据地民主执政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等人民武装,摧毁了日伪反动政权;同时,用民主选举等方法改造了旧的地主政权,建立了抗日民主新政权。

 第二,在环境十分恶劣、战争频繁、社会秩序不安定、一般人民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坚持推行了普遍的、直接的和平等的民主选举制度,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和政权机构,并创造了适合农民特点的各种选举办法。如识字者用选票选举;不识字者用画圈、划道、点洞、投豆子等方法选举,从而克服了因文化落后造成的进行民主选举的障碍。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它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所谓“人民没有民主的要求”,“不能实行民主”,现在只能实行“训政”的籍口。

  第三,实行了“三三制”的政权体制。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即“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就是“三三制”的政权体制。周恩来讲:“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工作。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取得共同纲领,以作为施政的方针。”邓小平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党在领导政权工作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否则,即使你努力保证了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也还是表现着对三三制的怠工。”三三制政权也就是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这个经验为建国后多党合作制奠定了基础。

  第四,在政府、参议会等政权机关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政府都把民主运动与抗日动员和各种群众运动密切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以民主促抗战的局面。毛泽东在 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预言的:“民主政治是发动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的推动机,有了这种制度,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将会不可估量地发动起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厚渊源。我全民族彻底地统一团结的伟大过程之完成,也只有依靠民主制度之建立”得到验证。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证明,民主制度的推行是政权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简政”是抗日根据地战胜严重的物资困难,解决根据地“鱼大水小”和“头重脚轻”矛盾的一项重要办法。这项办法是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首先提出、经陕甘宁参议会通过、被毛泽东所肯定,并在各根据地加以推广。简政的主要任务是:紧缩政府机构,精简人员,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力。陕甘宁边区从 1941 年 12 月到 1944 年初,进行了三次简政。被毛泽东称作执行“精兵简政”模范的晋冀鲁豫边区,1942 年到 1944 年初也连续搞了三次简政。经过三次简政,各级干部得到合理的使用和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它敌后各根据地,也大都在这个时间开展了简政,取得不小成绩,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与此同时,与整风运动相结合,政府工作干部还在思想上进行了整政,反对了主观主义残余、官僚主义倾向(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倾向)、宗派主义残余、发财思想以及自由主义等思想,整饬了政纪,改善了领导作风,整政工作同样取得不小成绩。

  ①政治方面:

 a。措施: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

  b。成果:抗日政权民主化程度提高;

  c。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经济方面:

  a。措施: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b。成果: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c.意义: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地积极性,也有利用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思想方面:

  a。措施:开展整风运动

  b。成果: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c。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

推荐访问:抗日时期党政策 抗日 党政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