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情况汇报(全文)

时间:2022-10-02 11:24: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情况汇报(全文),供大家参考。

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情况汇报(全文)

 

 开发校本课程 展现育人魅力 ——奎文区樱桃园小学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汇报材料 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与开发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提出的。

 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 主权, 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以教育目 的为导向的课程。

 根据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自 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确立了“常规落实求实求精、 特色创造求高求新” 的目 标, 明确了 教师达标加专长、 学生合格加特长的努力方向,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开展了 风筝、 剪纸、 节日 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 基础。

 同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区域资源较丰富, 上级部门的科研专家及家长的关心支持也为课程开发提供了 保障。

 近年来我校在活动课程开发中做了 大量的工作, 同时也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

 《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获得潍坊市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 《数学小百科》 获潍坊市校本课程一等奖; 《读名 人故事, 启迪智慧火花》 获得潍坊市校本课程评选二等奖……更值得欣喜的是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教师由消费者变为生成者, 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 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在课程的引 领下, 行为习惯、 思维品质及道德品质有了 很大的提升, 他们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

 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 加强领导, 提高管理保障

  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认识, 我校通过学习课改文件、 课改理论、 听取专家及领导讲座, 促使教师更新观念, 树立自 主创新、 全员 参与意识。

 为了 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高效有序进行, 我校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由校长——教务、 德育主任——教研组长——科任教师; 主管副校长——科研主任——教研组长——科任老师双线四个层面组成, 负责制定开发与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案, 各层面各负其职, 从上到下形成了 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了 充分准备。

 二、 认真学习 研究, 确立课程目 标 组织教师学习, 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家喻户 晓, 使教师知道校本和活动课程开发是大家的责任。

 通过研究学习, 我校确立了 “以儿童发展为本, 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 让儿童了 解、 体验、 参与、 创造现实生活, 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 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课程开发理念。

 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 在家长的溺爱下, 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 意志力较薄弱及学校社区资源等实际情况, 我校决定先后开发了《读名 人故事, 启迪智慧火花》 《剪出童心, 展现童趣》 《弘扬家乡 文化, 与风筝一起飞翔》 《弘扬民族文化, 继承美德传统》 《数学小百科》 四本课程。

 这些课程体现了 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将古代故事和现代意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同时又有当地文化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并且课程中每课都有德育活动目 标, 写有导语, 告诉大家该目 标讲的什么道理和应该怎样做。

 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概括主题, 把体现的道德精神和今天应该怎样做结合起来, 帮助大家加强理解和学习。

 通过学习既可以了 解文化精髓又可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三、 从实际出发, 明确开发原则 为使校本课程富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各实施小组都在主管的领导下展开了研究, 重点解决如何开发资源, 建立自 己的教材体系, 如何生动活泼地开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 逐步明确了 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

 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 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 教师教教材, 可以发挥自 己的特长自 主决定教什么、 怎么教。

 2、 合作性:

 课程开发是一项集体配合的事业, 学校课程更是如此,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同事、 家长、 学生、 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 发挥群体智慧。

 3、 开放性:

 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 家庭、 社区等方面的资源。

 而同一小组的各位教师如何实施也可实行资源共享, 如每周的备课在集体研讨后共用一个方案, 各方面资料分头搜集等。

 4、 灵活性:

 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特别是手头没有现成的教材, 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上, 无论是选用、 改编或新编( 自 编)

 教材, 不要求全求大求新, 而是立足本校本人( 教师)

 实际, 量力而行, 逐步完善。

 四、 合理化课程设置, 组织整理编写教材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和我校实际, 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调查, 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 标出发, 依靠本校教师、 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发校本活动课程。

 课程开发的目 标是:

 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我们向每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了 解学生所需, 征求家长意见, 经过商讨与反复研究, 我校决定设置以风筝、 剪纸、传统节日 文化教育、 朝阳读书为主板块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新课程注入了 新鲜的活力, 创造了 学校浓厚的人文环境,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 全面的提高。

 课程安排如下:

 1、 必修课:

 风筝、 剪纸

  2、 选修课:

 传统节日 文化教育、 朝阳读书

  3、 课程安排 然后领导小组组织我校的骨干教师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 布置教师收集有关素材和资料。

 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

 五、 依托教材, 实现育人的功能 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三至六年级开设必修课, 三四年级每周两课时,五六年级每周三课时, 一至六年级开设选修课, 每周为一课时。

 学校实行“全面开花, 重点培养” 的策略, 即学校课程和班级课程同时开发。

 如拿我校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 学校课程把体现我们潍坊民俗文化的“风筝” 和“剪纸” 重点开发, 目 的是让从我们樱桃园小学毕业的学生除了 了 解风筝和剪纸的相关文化, 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同时都能学会风筝扎制和剪纸两门手工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合作能力、 耐心、 细心等等, 相信这对他们的将来乃至整个人生都将是非常重要的。

 1、 了 解民俗风情, 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

 引 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资料、 翻书寻找资料、 建立资料册、 交流学习心得等方式了 解风筝和剪纸的起源、 发展、 价值、 影响等有关的文化, 透过民俗的窗口 , 孩子们领略了 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 寻觅了 历史发展的轨迹, 在聆听先人的足音、 审视民族的历程、 领悟祖国的无穷魅力之时, 激发爱国之情, 报国

 之志, 效国之行。

 这样一个发现、 寻找、 解决的过程,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究问题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又会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采取同样的方法获取知识。

 这就是一种学力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期间, 学生所引 发的民族自 豪感, 对民俗文化所产生的兴趣, 胜过教师空洞的说教。

 2、 动手操作, 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学校聘请了 在风筝和剪纸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退休教师张继春作为风筝扎制和剪纸的技术指导, 同时安排在这方面比较精通的美术老师季爱燕和微机老师李涛老师给学生上课。

 除了 组织相关文化的学习, 还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学生学会了 基本的操作方法后, 留给学生自 主的空间, 引 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 并用自 己的剪纸作品打扮生活。

 现在, 只要走进开设剪纸课程的年级, 就会感到一种浓浓的民俗文化:

 教室的门窗上、 墙壁专栏上到处留下了同学们的剪纸作品。

 我们开设民俗文化课程的信息发表在潍坊教育信息港上.

 3、 整合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在一边实践一边探索的过程中, 为了 使这两门课程更规范、 有效, 学校开发编写了 校本课程:

 一是风筝课程《弘扬家乡 文化, 与风筝一起飞翔》 ; 二是剪纸课程《剪出童心, 展现童趣》 , 目 的是以其为载体, 推进课程的不断深化和实施.

 潍坊是世界闻名 的风筝都, 已经成功地举办了 25 届风筝会, 扩大了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促进了 各国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促进了 潍坊的发展, 增强了 我们作为风筝都人的自 豪感。

 下面以风筝课程为例, 讲一下我们的做法:我校风筝课程的实施, 一共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了 解风筝文化。

 首先是建立了 关于风筝的知识网络图。

 网络图的内容非常丰富, 有对风筝历时的调查,有潍坊历届风筝会的相关知识调查, 有对风筝种类及相关特点的研究……学生

 根据网络图, 通过查阅书籍、 上网、 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学习, 然后把自 己的收获用各种形式展示出来, 如手抄报、 演讲比赛、 知识竞赛等。

 第二阶段是扎制风筝。

 首先通过查阅资料、 教师指导等方法, 了 解几种风筝扎制的步骤, 然后进行扎制。

 风筝扎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他不但锻炼了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耐心、 细心也是一种很好的考验。

 如用线捆风筝的骨架时, 用力必须合适, 用力过大, 线容易断; 用力过小, 捆不紧, 放飞时容易松开。

 在这细细的工夫活中, 女同学表现出了 明显的优势, 而大部分男同学却显得笨手笨脚, 不断把线扯断, 而且累得满头大汗。

 于是有同学提议男女同学分工合作,男 同学负责递线、 剪线等服务性工作, 女同学负责捆线。

 这样以来, 大大提高了 扎制速度, 同学们也充分认识到了 团结合作的优越性。

 第三阶段是装饰风筝。风筝扎好后, 同学们就开始在上面画上自 己喜欢的图案。

 这又是一次绘画技巧的大比拼, 色彩的调和、 搭配, 线条的勾画, 上色均匀的技巧又是一次绘画技巧的比拼。

 甚至还有的同学把自 己的希望也蕴含其中:

 有一个同学在扎制的风筝上画上了 福娃迎迎的图案, 她说:

 我希望北京奥运会上, 我们中国能获得世界冠军, 我把祝愿寄托在风筝上, 放飞的时候, 让迎迎把我的希翼带上蓝天。

 第四阶段是放飞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 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这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中的诗句。

 是呀!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 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风筝一起飞上了 蓝天。

 春天也因此成了 潍坊的孩子尤其是樱桃园小学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 因为每年的春天, 樱桃园小学的孩子们都要把自 己亲手扎制的风筝放上蓝天。

 总之, 我校风筝课程的开发, 给学生搭建了 一个成长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生了 解了 风筝文化, 更加热爱风筝, 热爱风筝都潍坊, 同时也增强了 作为一名 潍坊人的自 豪感, 激发了 制作风筝、 放飞风筝的兴趣; 在风筝扎制和风筝放

 飞比赛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 扎制风筝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动手能力、 合作能力、 创造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等得到了 提高。

 五、 加强评价, 师生共同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校依据“以人为本” 的原则构建了 评价体系, 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

 1、 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建立了 以“感受成功, 体验快乐” 为主题的评价模式, 方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 由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 学生自 评、 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 教师和家长从“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 五方面评价学生,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自 评, 成果展示展现教育成果和学生特长。这样能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历程, 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 评价具体、全面、 详细, 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铺就了 一条宽广的道路。

 如我校主要依靠“一袋三卡” 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对教师的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我校对教师实行了 多元、 过程、 激励性的评价。

 为了 突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 全面性和发展性,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教师的观念变了 , 素质也得到了同步提高, 从而改变了 过去的“五多五少” 现象, 既教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 研究交流少; 照本宣科多, 开发智力少; 强求一致多, 发展个性少; 应付任务多,愉快教育少。

 通过领导评、 家长评、 教师互评和生评师等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过程性记录, 存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并与教师的评优奖励和考核挂钩, 促进了 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

 六、 总结提高, 在反思中成长, 在总结中提高 我校根据教师特长、 学校资源、 学生兴趣、 学校的需要开发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活动课程, 取得了显著效果。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我们的收获有:

 1、 突出 了 学校特色。

 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 有力地促进了 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特色学校发展平台。

 如每个学年, 我们都要以学校的各种活动为载体, 组织民俗文化方面的比赛。

 如借助一年一度的艺术节, 组织剪纸、 风筝作品的展示和评选; 借助一年一度的读书节, 组织手抄报展示, 其中当然也包括剪纸和风筝文化方面的手抄报; 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增加风筝放飞比赛的项目 。

 这些活动的开展, 都给了 学生搭建了 展示自 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挥洒自 己的智慧和才能。

 从 2006 年 4 月 开始, 我校作为风筝实验学校, 每年都要参加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风筝比赛, 都取得了 好成绩, 特别是今年 4 月 20 号, 我校在奎文区组织的风筝放飞比赛中获得全区第一名, 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峡两岸青少年风筝文化交流活动暨第三届潍坊市中小学生风筝节比...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和活动育人课程建设情况汇报 育人 情况汇报 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