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3 16:2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思考(范文推荐)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4篇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篇1

课程思政的思考
作者:张萍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3期

        摘 要: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为实现此目的,针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厌学情绪普遍存在的情况,可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理念、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会计教学

        “课程思政”如同新瓶装旧酒。名词新,含义旧。因为“课程思政”还是要解决教书育人的老问题,只是它进一步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讲授相结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

        一、学情分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

        要育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情。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畏学情绪,缺乏自信。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虽然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的制约,学校、家庭仍把分数当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要求,且不尊重教育规律,无差别地以统一方式培养学生,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遏制了学生个性及爱好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大致分为两类:想学习,但不得法,自信心不足,有热情,但缺乏苦干精神;学习能力差,不喜欢学习,无学习习惯。总而言之,他们承受着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件苦差事。进入大学后,新鲜的环境,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重新燃起希望,开始激发出学习动力。但是,不久就发现大学学习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遂心生畏惧。再加上大学管理较宽松,父母再无学业要求,一部分学生会放弃学习,即使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或是得过且过,缺乏学习主动性。面对这样的学情,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可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观念、课程与思政相融三个方面入手,这三者构成广义的课程思政,后两者则构成狭义的课程思政。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篇2

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几点思考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心张世平吴家平

  重庆市九龙坡区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基于当前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与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课程育人的要求,从加强教什么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上而提出的新工作。此项工作对于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九龙坡区教委与教师进修学院,在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拟发了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方案,这对于完成此项工作,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组织,学校更好地参与实施等,都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高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全面”二字,主要有三层含意:一是各中小学校都要在原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育人的科学性、系统性、个性化与校本化,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否则,在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就是认识不到位,行动跟不上。二是各中小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全员参与,要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各方面问题,要有系统思考、系统组织,系统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总体构想与总体的操作管理意见。三是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围绕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要一切从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素质教育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出发,如现在对于人的素质的科学认识,有核心素质、基础素质、综合素质、学科素质、特长素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课程的划分也就可以根据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划分成为不同的课程。再有就是“推进”二字,也有三层含意:一是推进是一个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学校行动的整体活动过程,是“教研、科研、培训、信息、评价”五架马车齐驱动,“课程、课堂、课题”三课统整,课程资源优化的过程。二是推进就是深化,要深化“品质课堂”建设,要深化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改革,要深化教师的素质教育,要深化学校的管理改革,要加快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等等。三是推进就是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推进是一个不断地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各学科的教研、各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都要有一种研究与实践,有一个不断修改与完善的思想准备。

  二、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设计

  国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等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应在课程育人内容、结构、操作与评价上有科学的设计,之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强调要有总体的框架图,要有实施的方案,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就是要求各学校从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上,比较科学地形成对于课程体系的认识,有课程体系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与人财物优势,加快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区教委与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可以说是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模版,是一种顶层设计。比如说进修学院的实施方案,明显操作性强,有八个方面的具体操作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品质课堂”的高质量与高品位;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结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分步完达成的目标是2个月完成框架图、五个月完成实施方案、一年达成基本课程体系,三年形成系统,五年具有特色;
课程体系建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研究中心,提供指导与管理服务,学校建立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组;
推进工作上,要从学习、培训、调研、交流、研讨、总结评比、宣传报道、制度建设、试点推进等各个方面入手;
课程体系建设要发挥教研人员的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教研员蹲点各学校指导与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解决好组织领导、研究能力、研究经费、评价管理四个方面的保障问题;
学校在各个方面要加大对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投入与培训力度,要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烈意识;
学校校长是否具备改革的领导力、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是校长是否适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的素质要求。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科学原理与方法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要有教育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改革的坚实基础。许多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比较好的运用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如生本教育改革,就是因为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比较注重人的内在潜能激发,强调学生的主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如成功教育,也是因为结合了人的成就需要,结合了人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了人的正面评价等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我认为有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性原理,也就是深化改革同样是发展的要求,发展才是学校办学最为重要的要求,没有课程体系建设,也就很难说学校在发展;
二是结构性原理,课程体系是有结构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育人的科学建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细化;
三是资源整合的原理,优化系统与整体推进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快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是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与平台;
五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基于学校,利于学校,助推发展学校和打造特色的必然选择。

  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长期来有一种说法是从科学开始的地方去研究科学,借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就是要从课程开始的地方去建构课程。我个人认为,课程开始的地方有三个:一是生活是课程的源泉,现在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生活目标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课程建设要有生活的变化呈现,要从学生的生活上去建构课程;
二是社会实践,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劳动方式的改变,都可以说是课程育人内容的新挑战,课程随时代而变,就是要有新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课程要从社会实践需要上去建构;
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与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创新点,学校课程更要从创新点上去建构。

  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其实就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九龙坡区许多学校参与了“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也参与了“品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可以说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的方面应当能借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中。这里如调研培训、如组织交流研讨等实践经验性成果都可以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当然,因为课程体系建设比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更高,内容更丰富,创新的做法就需要各学校努力去思考与设计,需要干部教师充分地运用教育原理与方法于建设实践中。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篇3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格局,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二)贴紧跟进、学思学行----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特质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理想和信念,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思政课改革要贴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跟进学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各环节,融入学生校内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行”,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促进成才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三)时空延展、追踪考核----巩固课程的教育教学成效

  我院思政课考核将改革打破一纸闭卷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过程考核。除了在校期间的课内与课外考核,也利用寒暑假,有效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建立“全程动态”考核体系,将思政课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多维度地设立考核学生思政课课业成绩的立面,联手多方教育管理力量(如党团组织、系部辅导员、校园管理人员等),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素质状况的评价考核。变思政课单一静态的试卷考核为多元动态的全面考核,努力解决成绩评定与学生日常表现相脱节的状况,实现思政课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有机结合。

  三、思政课改革实施计划及安排

  (一)课程设置安排

  思政课必修课一共有五门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由我院素质拓展中心承担。因此属于我院基础教学部承担开设的思政课必修课程有四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四门课程目前具体授课时间和学时分配安排如下:

  表1:当前课程授课时间及学时分配

  表2:课改后计划思政课学时分配

  (二)教学形式改革

  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网络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1、 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帮助学生自学教材的名师教学视频;

  (2)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章节习题训练;

  (3)网络平台考试。

  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小班讨论

  2、 课堂教学

  将“以学定教”引入思政课教学:理论导读和问题解析。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是“提出目标---定向自学---课堂检测----提出问题----重点解析”,使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为主动建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理论导读---大班教学

  划分模块实施大班课堂教学(每门课程开展两到三次大班课程)

  认真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大模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按照时间的维度划分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专职教师根据研究方向重点划分选择2-3个模块开展教学,实施大班集体授课2到3次。

  (2)问题解析---小班讨论课堂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45人左右)

  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班讨论。

  活动课堂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小组辩论赛,案例分析、抽签即

  兴讨论、“一站到底”知识竞答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3、实践教学

  由于我校思政课目前实践课这一项仍是空白,所以特制定以下相关实践课程。

  整合四门思政课实践学时,统一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实践形式,初步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暑期社会实践,读书活动实践报告具体计划及安排见表3。(实践活动的内容会根据实际活动进行相关主题变化)

  表3:“学思学行”教学计划

  此部分作为思政课考察实行单独学分制,大一大二两年全部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活动可获得3学分。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综合四门公共政治课的内容,划分为几大重点模块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围绕“三动五结合”,即动脑、动口、动手,听、看、谈、讲、写相结合,

  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

  1、对话式教学法

  该法要求以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同时穿插教师对学生诱导性的问话。对话教学要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谈心得,谈体会,谈感受,谈收获。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2、演讲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问题,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一是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主题辩论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

  4、案例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2—4次时间,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该内容的教学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6、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有无限认识潜能的认识主体。

  7、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地把学生认识不清,理解不深,但又是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交给他们作更深层的思考,通过共同讨论而获得正确认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2-3次的主题讨论,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参加,每人写出发言提纲,并作为平时成绩。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我们还探索了“四步走”的措施。即选好讨论题;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加强课堂讨论的启发和引导;及时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8、调研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状况,列出一定题目,使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一定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并在课程上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提高。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不仅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也使他们对我国的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对所学的理论又有了全新的总体认识

  9、情景剧教学方法

  例如开设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舞台课堂”,举行一场以“青春思索”为主题的本科生思政课成果大赛。来自各个学院的同学们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体制改革”“和平外交战略”“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情景剧等方式阐述观点。

  (五)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总成绩=网络学习考评+课堂考评+实践考评(30%+40%+30%)

  网络学习考评:每章节网络学习的习题成绩和最后期末网络成绩考

  试由电脑系统自动综合成一个总成绩;

  课堂考评:出勤率+课堂参与表现;

  实践考评:论文成绩/调查报告/成果展示/读书报告

  (六)各科改革的时间规划

  基础部思政教研室所涉及的四门公共政治课改革方案计划从2017级新生,分课程启动,所涉及时间共四个学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七)改革所期待达到的效果

  1、思政课成为我院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2、百分之95的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获得基本的政治常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重难点内容,为以后考研或者考试打下理论基础;

  3、百分之90的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的改革参与到其中,并且能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获得听、看、谈、讲、写的能力

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篇4

中小学思政课竞赛评比活动方案

一、“战疫”思政课教学设计评比

1.参赛对象

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职思政教研员。

2.参评要求

(1)内容要求。结合课本内容,针对疫情,基于疫情,紧扣“战疫”事迹,讲述各行各业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设计教学,不符合此要求的教学设计一律不予评选,上报教学设计时,同时上报相应课件(PPT)。

(2)格式要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详细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等。教学设计文本稿用word文档排版,“页面设置”为A4,标题用黑体小二号字体,文中标题用仿宋三号字体,正文用仿宋字体四号字体。教学设计严禁抄袭。

3.推荐名额及奖项设置

推荐名额见表1,市教研室将遴选专家严格评审,按有关规定设一、二、三等奖。

4.其他事项

(1)各县市区教体局,“三区”社会事业局,市直各学校按名额报送,填好汇总表2,所有参评材料电子稿于2020年5月31日之前报送至市教研室。

(2)市级结果通报后,一等奖前八名获奖的教师,录制录像课(要求如课例)于6月22日前报市教研室。

表1

“战疫”思政课教学设计评比名额分配表

袁州

樟树

丰城

靖安

奉新

高安

上高

宜丰

铜鼓

万载

经开区

宜阳新区

明月山区

宜春三中

宜春实验中学

宜春八中

宜春九中

合计

6

7

7

3

5

7

5

5

3

5

2

3

2

2

2

2

2

68

表2

“战疫”思政课教学设计评比汇总表

报送单位:

序号

县市区

学校名称

年级

课题名称

作者

联系电话

二、“战疫”思政课优质课评比

1.参赛对象及名额

参赛对象:全市在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政教研员;

参赛名额:9个县市区各1人,中心城区学校(四区及市直学校)共2人,另承办活动学校1人。

2.参赛要求

(1)课程内容: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授“战疫”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接班人。

(2)上课年级: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3)上课时间为40分钟。

(4)参赛教师参赛时须提交参赛课的教学设计至少7份给评委。

3.赛课要求

(1)赛课形式:采取选手现场展示,评委现场打分,专家现场点评的方式进行。

(2)奖项设置:按参赛人数3:7的比例设一、二等奖,同时设指导老师奖,每节参赛课限报指导教师1名。

4.活动时间及地点

结合疫情情况,高中学校高一高二开学后,另行通知。

5.其它事项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学校组织好初赛工作,不得未经初赛直接指定人选进入市级比赛,提前组织老师准备。初赛确定赛课教师后,将赛课教师信息报送至市教研室。

参赛选手信息表

县市区

选手姓名

单位

性别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及专业

职称

手机号

参赛

课题

参赛

年级

指导

教师

三、“战疫”思政课优秀课例评比

1.参赛对象

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职思政教研员。

2.参评要求

(1)活动形式:课例评比活动形式为“录像课”评比,参加评比活动的教师拍摄成时长约40分钟的教学录像。

(2)录课内容:结合课本内容,紧扣“战疫”事迹,围绕“战疫”主题,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同时充分展现个人教学特色和风采。

(3)录制要求:教学视频要求录制画面清楚,声音清晰,拍摄录像时采用多机位录制,保存格式为MP4,,分辨率为720P(1280×720)或以上,视频码率在3000—8000kbps;
报送载体为DVD数据光盘,光盘标签上注明课题、年级、学校、参评教师姓名。

3.推荐名额及奖项设置

(1)推荐名额:各县市区各推荐1个,三区各推荐1个。

(2)推荐条件:推荐参加市级优秀教学课例展示交流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治学严谨,理念先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5—45岁,教龄6年以上。鼓励特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参展,为全市“战疫”思政课起示范引领作用,特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年龄可放宽至55岁。

(3)奖项设置:按上交课例人数3:7的比例设一、二等奖,严格遵守四舍五入原则,同时设指导老师奖,每节参赛课例限报指导教师1名。

4.其它事项

(1)各县市区教体局、“三区”社会事业局要认真组织,积极推荐优秀教学课例参加市级评比。

(2)参加评比活动的教师应如实填写“战疫”思政课优秀课例评比申报表(见表1),并附课堂教学录像光盘和教学设计各一式2份,经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盖章,所有个人材料按一人一袋装袋(透明文件袋)上交(封面注明学校、年级及姓名)同时报送电子稿。

(3)各县市区教体局、“三区”社会事业局将课例评比汇总表(见表2)及参评材料统一邮寄宜春市教研室并打包报送电子稿。

(4)课例评比材料的报送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31日,逾期不予办理。

表1

“战疫”思政课优秀课例评比申报表

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 历

毕业学校及专业

学科

学段

职称

教龄

联系电话

单位

指导老师

(限1人)

教学课例概况:(含课题名称、年级、教材版本、材料清单等)

所在学校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教研室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表2

“战疫”思政课优秀课例评比汇总表

报送单位:

序号

县市区

学校名称

年级

课题名称

作者

指导老师

备注

四、法治优质课评比

1.参赛对象及名额

参赛对象:在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职思政教研员、其它学科教师;

参赛名额:10个县市区各1人;中心城区初中学校(市直初中学校1人,三区1人)共2人;
另承办活动学校1人。

2.参赛要求

(1)课程内容:以《宪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法治精神,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接班人。

(2)上课年级:七、八年级学生。

(3)上课时间为40分钟。

(4)参赛教师参赛时须提交参赛课的教学设计至少5份给评委。

3.赛课要求

(1)赛课形式:采取选手现场展示,评委现场打分,专家现场点评的方式进行。

(2)奖项设置:按参赛人数3:7的比例设一、二等奖,同时设指导老师奖,每节参赛课限报指导教师1名。

4.活动时间及地点

结合疫情情况,初中学校开学后,另行通知。

5.其它事项

各县市区教体局、“三区”社会事业局、市直初中学校组织好初赛工作,不得未经初赛直接指定人选进入市级比赛,提前组织老师准备。初赛确定赛课教师后,将赛课教师信息报送至市教研室。

参赛选手信息表

县市区

选手姓名

单位

学科

性别

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及专业

职称

手机号

参赛

课题

参赛

年级

指导

教师

推荐访问:中小学 精准 推进 精准推进中小学 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