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五育融合背景下(6篇)

时间:2023-07-12 1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五育融合背景下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体育课是我国小学的重点课程,并被学生广泛喜爱,小学体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在小学体育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将探究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帮助小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前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旨在培养全方面的人才。在小学教育中,体育课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科目,但是当前小学体育课仍然以游戏为主,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不足。因此,在小学体育中,需要改善以往的教学方法,合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带来助力。

  一、宣传体育观念,强化劳动教育

  小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做人道理与自然社会认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很多家长存在溺爱的教育方式,使得很多小学生甚至不会穿衣,更别提做家务等劳动。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体育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不再过度依赖父母,要让学生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当前,很多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从小就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态度,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阻碍。因此,引导学生加强劳动观念,让学生自身体验劳动教育非常重要[1]。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劳动情境,并鼓励学生进行亲自动手,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提升课堂效率

  在以往,体育课一般是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的,很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一般会让学生自由活动,但是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并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体育课

  期间,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加强自身的体育精神,并注重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方面完善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良好助力。另外,教师需要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毕竟在小学生这个年纪,其性格更加活泼好动,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采取游戏教学、娱乐教学、竞赛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我们知道,学生的性格、成绩、身体条件都有过差别,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方式,难免有些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组建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探讨,携手提高。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毕竟劳动教育需要实践活动进行展现,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可以感受劳动的美好,并通过自己动手,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体育课,其实更接近于生活,毕竟,在日常生活中,人也是会接触到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授课时,需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以此使学生更加容易的吸纳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生活类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东西,合理运用到生活当中,增加体育课程的影响力。另外,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劳动、活动来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素质。毕竟,体育锻炼仅靠体育课程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增加自身的体育锻炼,比如篮球、排球、羽毛球、跑步等,这些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永不服输的意志,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品格。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

  改变灌输式教学的教育方法,采用开放的、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体育课其实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弱息息相关,如果学生身体素质、一些体育活动的基础较弱,那么学习起来可能相对更加困难。比如,篮球这项运动,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则此学生的基础能力会比那些从小就接触篮球的同学弱很多。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在进行教导时做到科学性、针对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有一些学生由于对体育学习的不适应,不重视,导致成绩相对较差,容易受到来自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造成这类学生的心理自卑,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并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2]。长此以往,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鼓励这类学生与其他同学多发言、多交流、多沟通,并委派热心、开朗的学生与之进行互助交流,帮助这类学生走出困境。

  六、在体育中渗透劳动教育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比灌输教学更具效果。因为当学生兴趣高昂,就会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体育活动源于生活,劳动教育也需要体现生活价值,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的目标设计中,必须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在此背景下,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2]。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创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对于自然社会充满认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利用体育场地进行劳动教育。在体育场地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其自己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布置场地器材,在器材的搬运中,教师需要做出规范的引导作用,并对器材进行解读。同时,教师需要做好体育器材的借还记录,并鼓励学生按照借还规则进行借还,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最后,将劳动教育添加到体育考核中。体育考核其实是为了检验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但是当前的小学体育考核大多都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跑步、跳远、跳高等活动。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添加到体育考核当中,以此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并在考核中,检验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成果。同时,教师需

  要根据学生所呈现的劳动教育考核情况进行自我改善,对于学生的弱环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学生的劳动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

  七、鼓励学生自制体育小器材

  体育器材多种多样,一般是由学校进行提供,但是一些小型的器材,可以通过学生的双手进行制作,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趣味性,让学生体验自身参与的真实感。同时,在器材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完善其性能,并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制作规格,并在不断探索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器材制作完成之后,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的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教师需要在体育课中,将劳动教育融入进来,让学生明白劳动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注意劳动内容的合理性,并将劳动教育添加到学生的体育考核当中,从多方面增加学生的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宁.浅谈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C]//.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98-200.DOI:10.26914/c.cnkihy.2020.011643.

  [2]姚军兵.浅谈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研究[J].情感读本,2019(02):44.

篇二:五育融合背景下

  

  “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国之大计,教育为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机制正不断完善,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在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五育融合”的育人培养体系受到很大关注。“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而“融合”即把五者相互渗透、交融以产生一种最大化的有机效应。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道路上,“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将对幼儿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字】五育融合

  幼儿

  教学策略

  探讨

  【正文】幼儿园是学生教育启蒙的地方,是学生很多认知的来源之处。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儿时所学的知识印象最深刻,所以,为了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幼儿园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幼儿教学任务变得越来越清晰,教师不再只给学生教授文化知识,而是逐步向德智体美劳多个方向转型,保证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在综合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发现自身优点,从而深入学习,最终学得一技之长,未来也有可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因而幼儿园时期,教师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上发展,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

  分析在幼儿教学现状

  幼儿教学在现如今阶段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教学形式方面,教师的教学形式千篇一律,虽然经常举行校园活动,但是活动目的却很少有教师重视。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组织活动,其初衷是好的,但是活动形式安排的却不是很严谨,导致活动过程中,学生手忙脚乱,只能保证活动的娱乐性,却不能保证活动过后学生学习到了多少。其次是教学内容方面,虽然教育部推崇“五育”融合教育方

  式,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大部分教师只能保证学生体、美两方面的发展,却不能做到“五育”融合、多向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再者是学生思维的培养,很多教师遵循动手提升学生思维的原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实则不然,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也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板块来培养,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保证幼儿教学方略高效运行的措施

  2.1准备备课方案,保证“五育”有效实施

  在幼儿教学阶段,教师的备课任务可能没有中小学时期繁重,但是备课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完善的规划出每一步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切实避免落队学生的出现。由于幼儿园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差距也相对明显,所以在活动实施阶段,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进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教师要制定出不同的备课方案,确保每位学生在幼儿启蒙的时候,德智体美劳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师也要养成耐心、仔细的好习惯,对能力差距较明显的学生,更要耐心的教授,不要采用冷暴力或者暴力的形式对待学生,这样会对学生的内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要一点一滴的耐心讲解,确保学生真正学习到位。最后在教师完善的备课方案下,相信每位学生的“五育”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针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实施体、美两方面的发展,因为对很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学生对陌生的环境是很排斥的,如果一上来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体和美的学习,是充满趣味性的,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进而也会喜欢上幼儿园的学习。进下来便是德的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上课要说“老师好”,放学要对老师说“老师再见”,进学校要对家长说“爸爸/妈妈再见”。这是初步“德”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基本的礼貌习惯,再教授给学生要爱护花草,尊重长辈,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友好同学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德”。最后是智的发展,初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益智视频,接下来可以带领学生做开发益智的游戏。这样一整套教学任务下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就会得到有效发展。

  2.2明确课程目标,保证“五育”平稳实施

  幼儿园的活动很多,像跳舞、绘画、歌唱、做游戏等,这种活动方式也很受学生的喜爱,然而,活动过后学生的收获却不是很好。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能力不同,对游戏的完成力也不尽相同,所以会出现学生玩了一天却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的一天都很丰富,但从本质上也只是玩了一天,并没有学到什么。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学生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多重发展,已经成了教育部对幼儿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不能只让学生玩,要给学生明确课程目标,要让学生在玩的时候了解到活动的目的,这样的活动才是丰富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玩一种“石头真好玩”的游戏时,课程开始,教师可以用“今天天气真好呀,让我们一起去捡石头吧”来引出游戏的形式,进而要提前告知学生,在捡石头的时候要捡自己喜欢的石头,还要能看出来石头的形状,比如石头是长方形的还是三角形的还是圆形的,让学生更好的分辨图形。同时也能锻炼到学生很多能力,像动手能力,捡石头的过程中学生要把石头从沙子里刨出来,装在自己的小篮子里;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其他同学捡到了自己喜欢的石头,可以通过和这位同学协商是否愿意赠与或者交换;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在捡石头过程中要很好的分辨石头的形状。捡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块石头呢?这块石头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主动去表达。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又可以契合“五育”融合的背景,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多向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发展。教师由原来的单一方面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多向的传授,很好的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契合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也真正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幼儿阶段不宜讲过多书本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蒙,让学生对当今时代有最基本的道德认知、法律认知和人性认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结合“五育”教学模式的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未来会无比的光明璀璨!

  【参考文献】[1]孟万金,姚茹,苗小燕,张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40-45.

  [2]樊效桢,周彩丽,王赛.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教育家,2020(22):43-46.

篇三:五育融合背景下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

  摘要:在新时期""五育""五育"融合理念的出现,让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学生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让学生逐渐的学会综合化的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将对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

  "五育"融合背景;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

  前言: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跨学科学习策略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人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则能够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深受启发,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构建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对起到高度的重视,不断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服务优化,让学生在其中取得更大的收获。由此可见,对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突出主体,小学美术跨学科科学学习

  在传统化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刻板化,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苛刻,并且对学生的束缚性较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统一化的步伐前进,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以此,在新时期教师应当及时的做出改变,落实跨学科学习方法,并积极的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取得更为优秀的学习成果。另外,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还应当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实起到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学

  生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良好的启发,重新审视所学的学科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为学生能够高效的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取得理想化的学习成果保驾护航,进一步突出"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落实的有效性。

  二、突出融合,小学美术跨学科科学学习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小学美术学科跨学科学习主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构建出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综合化的教育指导,这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不过,想要让跨学科教学发挥理想化的作用,教师还需对相互融合的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寻找二者间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和创新,引进更多的新型教学思想理念,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此实现"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顺利完成新时期其的教学任务。此外,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学方案的设计时,教师还需做到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成长状态,设计出更多的符合学生当下实际成长需求的跨学科学习方案,实现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贯彻落实,让学生在其中取得最大化的进步。例如:在学习到《星空的联想》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教学,为学生筛选有关“星空"的音乐,让学生鉴赏并画出自己的想象,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实现"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

  三、突出过程,小学美术跨学科科学学习

  以往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最终的成果上,极容易出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的课堂学习体验感受较差,无法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充分理解和内化,且极容易对美术学科学习产生负面的认识,出现抵触心理,这对于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健康发展而言都相对不利。因此,教师应当及时的做出改变,紧跟"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通过构建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方案的方式,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突出,设计出更为丰富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清晰且明确的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融合的方式对美术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

  解和认识,最终呈现出良性化的学习成果,高效的完成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任务。

  四、突出机制,小学美术跨学科科学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较少,且极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因素所干扰,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无法实现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对知识内容的充分理解,较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及时的改变教学策略,积极的开展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让学生可以以更为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美术课堂当中,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对美术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最终取得优质的学习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策略的落实,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教师必须对此起到高度的重视,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着手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在其中取得最大化的收获,最终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能够因此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郑悦.五育融合下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3).151-152.

  [2]姬克青.论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的实践探索[D].2017.

篇四:五育融合背景下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摘要:"五育融合"是小学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家长、社区三者的合作。在学校中探索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把学校劳动教学同品德、智育、运动、美术结合,以进行学校劳务品德的发展。其次结合家庭为孩子了解和实践家务劳动创造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生存知识,掌握初步的生存自理能力;结合社会为他们了解和实践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创造广阔的舞台,帮助他们动手实践,培育他们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优秀的劳动精神。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劳动;教育实施

  引言:近年来,许多人产生了某些不尊重社会劳动成果、铺张浪费的做法,同时还有不勤劳、不能奉献的社会现象,劳动的基本特殊教育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而劳动教育也被中国社会所忽视、淡化。所以劳动教育教师致力于教导学生爱护劳动成果,并培养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对此,学校与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小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健康发展的人,培养具有生存技能、能够在社会立足的社会人。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现如今许多小学依然秉持应试教育理念,升学依然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升学的压力依然是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的主要压力。对于小学生智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数、英几门主要的学科课程,对于小学生德育的培养也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课。针对美育和体育,几乎所有学校也都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和体育课,但是对于劳动教育的培养,很少有小学会专门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也很少有学者研究专门的劳动教育的教材,就算有也

  没有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更没有专门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在学校时期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由班主任采用班会课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教学,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家务劳动我能行"等为主题的班会,此外还有以学校生活为单元而举办的一系列课外活动,如清除校园的白色污物、打扫街道卫生等,平时的班级打扫卫生也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劳动教育形式太过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并且教师的教授也过于形式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设计劳动实践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实践经验不足并且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我国的劳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场持久战。“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要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可操作性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特点加以完善。还可以邀请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到校交流学习,开设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此外,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研体系,成立专门研究劳动教育的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劳动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没有考核标准,学校、教师、学生也就不重视。

  (二)提供社会劳动机会

  仅凭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劳动场所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场地有限且单调,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依托社会。学校要与社会通力合作,社会要给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可以在社区、街道、敬老院、工厂、农场、商店等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如进入商店或者卖场,学生应该挑选自己希望担任的职位,如果作为售货员应该首先熟悉产品的特性、产品、价位,学会怎样销售产品,向消费者推介产品,提高随机应变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位辛苦工作的劳动人民,珍惜来之不易

  的劳动成果。又如在食品制作工厂,学生不仅可以参观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了解食品制作的流程,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生还可以亲自体验如何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每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周边种植水果的农场,如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水蜜桃非常有名,那么到了水蜜桃成熟的季节,该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水蜜桃种植基地,帮助果农们采摘水蜜桃,果农们教给学生采摘需要注意的事项、水蜜桃的品种等知识,帮助学生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在课前拟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制定遇到突发情况的紧急预案,保证学生的安全,征求家长的同意。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充当志愿者,全程陪同,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监管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评价者,为学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建言献策,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三)将家务劳动日常化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场所,是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实现家务劳动日常化。学生在学校将大部分作业完成后,回到家就有多余的时间来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转变“唯分数、唯成绩”的传统思想,明白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家务劳动,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如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等;难一点的有整理类的家务劳动,如将洗干净的衣服叠起来、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书架等;更难一点的有整理自己的床铺、淘米、洗菜等。家长应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小事做起,不要一开始就打消孩子对于做家务的兴趣,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使其做一些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使他们形成做好家务的习惯,他们可以积极负担家事,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从小进行意志锻炼的契机。

  结束语:总而言之,“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最终实现家务劳动日常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社会劳动教育途径多样化,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此外,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为学校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促使劳动教育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J].清风,2021(4).

  [2]陆彬.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29).

  [3]段俊华.“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0.

篇五:五育融合背景下

  

  双减下五育融合并举育人工作情况汇报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为了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XX镇中学将"加强学生美育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途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利用好课后服务,开设了多元校园特色课程。

  一、以德为纲,浇灌心灵。

  在双减下,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增多的现状,XX镇中学自本学期开学起,就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周举行“道德大讲堂",通过宣讲“文明有礼、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尽责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倡导“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的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心向、爱劳动、有礼貌”的价值追求,培养孩子们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营造健康、和谐、阳光的校园育人氛围,办有担当有温度的教育。

  二、以体为本,强健体魄。

  身心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基石,体育锻炼不但能够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开展各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XX镇中学严格执行教育部“学生每天体育锻炼很多于一小时”的标准,不但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还组建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社团,课后服务时间段的社团活动课上,分别由专业老师组织,并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训练。

  三、以美为要,陶冶情操。

  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课程不但能使学习变成一种充满快乐和探索精神的成长之旅,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XX镇中学一直重视学生们的艺术教育,除了开足开好这些课程,学校每个班级均根据本班学生兴趣爱好增加了班级特色活动。

  每周的班级特色活动中,孩子们要么用自己的小手刻刻画画,印制出一张张艺术美感的图画;要么闻着墨香、挥着笔毫,在行云流水之间领略书法的巨大魅力。要么琴响筝鸣,引吭高歌;要么身姿婀娜,翩翩起舞。班级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为他们提供了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能够充分展现各班的班级风貌和学生们的艺术才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真正实现身动、心动、脑动、情动、意动、手动的多元融合体验。孩子们遨游在艺术的海洋里,唱响着多彩的童年,丰盈着内心。“以美启智,以艺塑魂",使学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从而培养气质美、性格

  美。

  四、以劳为重,身体力行。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XX镇中学坚持“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在学校周边设立了

  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们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并且要求每一位学生周末回家,必须帮助家长从事田间劳动,不论是酷热难耐的蔬菜大棚里,还是林荫遮蔽的果园里,都留下了他们活泼的身影。

  “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活动,XX镇中学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如今已经成为了XX镇中学课后延时服务特色之一,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篇六:五育融合背景下

  

  新时代学校课程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1庞君芳*摘

  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面临在观念、资源、实施等方面与传统课程冲突的困境。本文以Z校为例,提出应明确实施原则、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厘清课程内容、搭建“五育融合”课程实施平台、明确教学行为策略等要求。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整合五育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坚持‘五育’并举”,在课程方面“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以及“重视差异化1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要做到这些,学校应依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整体规划、设计学校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笔者跟踪研究的浙江省一所小学(以下简称“Z校”)为例,对相关问题及做法进行探讨。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选择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为例”(课题编号:19NDJC245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教材专门机构和专业化队伍建设研究——兼论教材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系列成果之一。本研究受到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庞君芳,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总第291-292期2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困境当前我们进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强调以“五育融合”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覆盖学生的课程学习、校内外生活等方方面面,有助于激发师生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这种校本化的课程实施,需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拓展,因而也是一个创造、丰富和变革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初期势必会与学校原有已习惯的课程观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方式等产生碰撞和冲突。(一)与传统课程观念的冲突从我国课程开发的历史看,课程专家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普通教师一般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并不具备丰厚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但在三级课程体系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探索者,这会使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感到不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身在传统课程执行的“舒适圈”里,很多教师对原有课程存在一定的“习惯”和“惰性”,会对开发新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变革是学校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282021.2(合)(二)与传统课程资源的冲突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分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类型。[1]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跟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生源情况等息息相关。如笔者所跟踪研究的Z校,地处市区边郊,虽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但长期以来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比较薄弱,外部和内部课程资源相对有限,这为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加了难度。(三)与传统课程实施的冲突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对课程的良好领悟是课程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前提。[2]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实践操作层面要求教师在深刻领悟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化整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性要求和学生兴趣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之间搭建桥梁,创新实施路径和实施方式,以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选择需求、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学校对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教材发生了变化,但具体实施环节仍旧是“换汤不换药”,更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存在重量轻质、浮光掠影以及缺乏体系建设、缺少深度等问题。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课程实施指向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

  的落实,是新时代“五育融合”育人目标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环节。学校可成立课程校本化实施专家团队,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原则,重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一)明确课程实施原则国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的最基本发展。学校课程则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化,对地方课程资源、区域资源和国家资源的充分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根据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4]的要求,“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基础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又称校本化课程实施(或课程校本化实施),其一方面要遵循国家课程计划内的基础性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因此,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首先应以国家课程的保质保量落实为前提。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学业程度的不同,进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二是适切性。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旨在优化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同时结合教育实际调适课程内容,新时代学校课程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好兼顾和统筹,实现课程实施的最优化。课程设置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感兴趣或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切勿盲目照搬、好高骛远,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三是整合性。国家课程强调的是基于标准统一执行,而校本化实施之后,则要求教师通过对国家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教研组的集体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带领下,从课程结构、目标、内容、评价等各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整合、重构和融合,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益,以更好地落实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相关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四是选择性。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确保学生在部分课程中具有选择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学校应在准确把握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立足校情、师情、学情和课情,制定体现选择性要求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课程的选择性既包括学生在课程间的选择学习,也包括在课堂内,在学习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二)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重构学校课总第291-292期2图1“五育融合”三维课程架构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因融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可以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层面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含规定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两个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阵地,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课时,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设,可以以学科基础课程为起点,也可以是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通常采取选课走班的形式。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Z校为例。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建构了体现“五育融合”,涵盖整合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图1)。三维课程各有侧重。整合性课程既有学科内部的知识整合,也有多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重在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联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学科间的融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创新实践中进行知识迁移与再创造,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实践探索、体艺特长三大类别,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注重学科知识与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各类知识的内在融合。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采用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学习方式,是对国家302021.2(合)

  课程相关内容的适当调整和完善。(三)形成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Z校根据学校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由学校的科研副校长组织编写了《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虽然面向全体学科,但在最初实施阶段先从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开始。《纲要》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1)导论,包括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及编写思路等;(2)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编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等;(3)课程实施,包括实施策略、学业评价等;(4)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发展及课程活动效果的评价;(5)附录,包括学科教学计划、案例设计、经典课例及反思等。《纲要》形成以后,首先由科研部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本内容,明确实施目的与途径,在此基础上,有序推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容(一)明确三维课程内容,规范课程要求,确保课程质量Z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构建了包含整合性、拓展性、综合实践三维特色课程。1.整合性课程一是学科内的整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新时代学校课程构建准的要求,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纵向或横向的“史”或“线”的逻辑呈现,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进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和深刻。例如,Z校目前主要在体育、音乐、美术三个学科进行了整合性实践,体育学科有篮球、气排球、足球、健美操课程;音乐学科有蒙古舞、表演唱、葫芦丝课程;美术学科以“史”为轴线,开设了油画表达、重彩装饰、扎染表达、设计应用四类课程。以油画表达课程为例,在讲解“青铜器”这一知识点时,美术教研组在对国家课程认真研读思考的基础上,从夏、商、周、秦、汉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展现青铜器在造型、色彩、镶嵌、工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运用油画的技法展现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二是学科间的整合。例如,结合科学课程的内容,科学、语文、历史、体育等学科教师联合设计了《巡山探石》这一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完成寻找岩石、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标本墙等探究任务。2.拓展性课程Z校的拓展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拓展、实践探索、体艺特长三大类别,在每周指定时段开展,全员选择、全员参与,目前已发展成近90门拓展性课程。例如,学科拓展课程包括第一学段的《数学绘本》(数学拓展)、第二学段的《巧思手工坊》(科学拓总第291-292期31展)、第三学段的《读而悦》(语文拓展)等,此类课程遵循“知识从课本里来”的思想,以延伸化、生活化为方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实践探索课程包括《DIY烘焙》(烘焙实践)、《彩虹编织社》(编织实践)、《自然探索》(自然现象探索)等,此类课程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动手,体验劳动之美、人文之美。体艺特长课程包括《田园油画》(油画特长)、《笛声悠扬》(长笛表演特长)、《玩转Scratch》(电脑编程特长)等,以发展审美情趣、体艺特长为目标,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探索、练习等。3.综合实践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探索,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以项目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实施,在评价方式上也更丰富、多元。其中,项目任务驱动一般以真问题、真情境带入全景式体验,让处于具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能够体会、体验到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真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揭秘最高楼》的课例中,任务直指学校的最高楼,通过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实地考察的兴趣,并共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则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性,使得不同的个体能够依据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角色分322021.2(合)工,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同时利用探究的方式,转变学习形态,激发学习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二)搭建“五育融合”课程实施平台“五育融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领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模式变革的重要桥梁,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实现“1+1>2”的功效。Z校通过五大“五育融合”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功能上的叠加、形态上的开放为方向,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布局、活动场域,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指向立德树人的“旋风舞台”,以《童心说事》《思辨之声》等主题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表达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德”的“有形”培育。指向扶智育人的“牧风书院”,承载着阅读学习、沙龙讲座、主题沟通三大功能,“漂流书箱”“汉字河”“语文表达”等系列活动,丰富了校园的智育、德育文化空间。指向健体强身的“民风运动”,以民族体育活动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改编后进课堂,形成“舞龙”“球行天下”等活动,在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指向艺术育美的“晓风画廊”,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提供全景式平台,成为“五育融合”文化建设中学校软实力的精彩体现。指向促劳创新的“季风农

  场”,打造基于真实情境的劳动文化场景,成为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高度融合的实践基地。(三)明确教学行为策略1.主题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把学习主题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获得隐含在主题背后的知识和能力,达成学习目标。主题通常有两种来源途径:(1)来源于学科的思考。从学科角度深挖问题,面对不同水平学生分层次设计对应的问题链及适合的学习路径,为学生带来实际的能力提升。例如,《行走六载录》课程基于数学测量和面积计算相关知识,为学有余力的小学中年段学生设计关于“校园地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2)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取学习主题,设计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偶像调查》课程通过设计“偶像调查报告”的主题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挖掘偶像在成长中的差异,激发学生对成长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场馆式学习传统的课程实施主要发生在教室,学习行为集中于课堂,难以将学习原动力带入生新时代学校课程构建活中。而采取场馆式学习,将学习行为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则有助于激发更广而深的学习行为。例如,Z校探索研究的“博物馆探索式学习”,在多次实践中形成了以下范式:(1)前期调查:教师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检索等方式获得有关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资料。(2)内容提取分析:教师提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关键元素,并通过加工、论证进行取舍。(3)课程设计:以PBL、STEAM思想设计相关课程,构建合理的场馆学习路线。如在良渚博物馆中营造“良渚王生日”的情境,设计“给良渚王献寿礼”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良渚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创造。(4)课程实施及评价:多轮探索实践后,完善课程实施方式。同时,利用集中走访、沉淀思考、个别回访等方式总结课程实施效果,并通过展示、竞赛等方式进行成果分析和评价。3.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其所体现出的良好的合作性、探究性、反思性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短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总第291-292期33学生的个性化成长。Z校从教师培训入手,从日常的课堂到校内外的主题课程,项目式学习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切实感受到它的优势。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效(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通过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展。在兴趣激发或问题驱动下,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实践中尝试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资源以及实际情境展开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赋予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上难以获得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二)树立系统研究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校通过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解、感知和评估学生学习需求的能力以及尊重学生个性、助力学生个性成长的意识。近三年来,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Z校95%以上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342021.2(合)(三)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促进学校辐射发展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Z校的课程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现。随着学校教师科研热情的激发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各级各类的课程研究逐渐铺展开来,形成了丰厚的课程资源库。近几年来,通过和兄弟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相互交流、参观、学习等,有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同时,通过跟西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和辅导,有效发挥了学校教育品牌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品质化发展,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影响力得到提升。参考文献:[1]余文森,吴刚平.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4.[3]李思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20-21,107.[4]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17号,2001-06-08.(责任编辑刘青松)

推荐访问:五育融合背景下 融合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