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14 09:5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优秀范文】

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5篇

【篇1】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的分析

 

HHY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三是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四是“阳奉阴违”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综合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既有外界因素,又有政策本身问题。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利益驱使。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或者说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政策实施的结果总要造成一些人受益以及另一些人受损。从政策执行的现实情况看,主要反映出三大利益矛盾冲突:即中央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部门与部门利益间的矛盾,个人与整体利益间的矛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执行政策时往往从地方利益、本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在利益的博弈中,以追求地方利益、本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更大的份额为目标,以损害国家利益、其他部门利益、集体利益为代价,变相、拒绝、消极执行政策,普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地方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实施土政策,实行经济利益封锁;
一些部门对政策产生抵抗性反映,上面有漏洞,下面不补;
上面有错误,下面加以扩大;
上面政策对头,下面顶着不办,政策成了一纸空文。一些执行主体有时也为了个人一点私利,故意曲解政策,不积极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变了形、走了样。如一些地方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本地利益封锁资源和市场,不准原料外运,不准外地商品进入,到处封关设卡,争夺资源的大战此起彼伏,如出现了“羊毛大战”、“棉花大战”、“烟叶大战”等,狼烟四起,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相关公共政策的有序有效执行。

二是行为失范。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阶段,新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出现行为规范体制上的“真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变形现象。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因受传统行为规范的影响,党政合一,仍然使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政策执行方式,缺乏现代政策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许多好政策得不到很好实施,往往出现一种政策执行行为失范的现象。如湖南嘉禾事件中其政府执行理念——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就是其中典型的反映。

三是素质不高。政策执行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的素质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从现实政策执行过程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执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甚至缺乏必备科学文化知识,必然使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个别执行人员素质也确实不敢恭维。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二是业务技能较弱。三是职业道德较差。不仅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是政策缺陷。首先是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之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和各部门的政策之间,以及一个大政策和它具体实施细则之间,往往没有很好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这一方面给政策执行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也给执行者寻找对策、钻空子造成可乘之机。其次是政出多门。我国目前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多头决策,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常常是政出多门,甚至相互矛盾。面对众多甚至相互冲突矛盾的政策,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先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
经济监督、杠杆部门优先,其它部门乃至党政机关靠后;
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这样一来,其政策执行必然大打折扣。其三是政策多变。往往是今天制定了一个政策,时隔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又忽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朝令夕改,法无常规,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就无法建立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很难使人遵从,因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不足为奇了。

五是监控不力。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从上至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往往是一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下发一个文件,做出一些规定,而较少关心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即使是组织检查,相当一部分也是搞形式主义,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吃好玩好,一切都好,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检查到。由于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落实缺乏监督保障体系,执不执行都是一个样,时间一久,令不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自然盛行。

政策执行在政策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水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改善和消除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呢?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开化,应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神秘感,提高公共执行活动的透明度,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执行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对执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既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又能促使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制定机关和执行机关的沟通,让执行人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执行目标实现的时间要求以及执行的步骤和方法,克服执行过程的盲目性。

二是整顿执行机关,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政策执行是由执行机关来具体行使的,执行机关的特性直接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效问题。很难想象一个无战斗力、无效率的官僚主义的机关组织能够获取政策执行的成功。执行机关必须做到首先职责分明,即明确规定每一个执行机关的权力大小和职权范围,其次,领导集中,指挥统一,目标、行动和指令要一致;
第三,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要有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由于执行机构的核心要素是执行人员对政策理解的程度的意向、态度和行为与执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重视执行人员的选择和配备。执行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合理配置不同专业的执行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长。

三是增强理性与法律权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有法不依现象,与政策执行人员缺乏法律和政策权威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树立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是整治的正确选择,为此,在政策执行领域,必须做到:第一,执行机关和人员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行事;
第二,政策执行者不得享有不受法律和政策调节和制约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第三,一切违背法律政策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四是加强政策执行的协调。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机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政策执行的协调要注意如下方面:第一,政策本身自当明确,不可含糊不清;
第二,执行计划为执行之纲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依计划而分工,避免发生事权的冲突;
第三,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才能集中各方面执行政策的力量,共同实现政策目标;
第四,健全监督。

五是要重视反馈控制。控制是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根据执行过程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原设一定的标准对偏差行为进行矫正。政策控制的需要来源于政策与执行的偏差。任何政策都是面向未来的,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政策方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实际效果与政策目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反馈和控制。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不一致,更要加强反馈控制,及时调整矫正。

【篇2】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浅析企业业财融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郑爱清
来源:《经营者》2019年第23期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手段逐渐融入了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加强企业业财融合,使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充分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当前,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互不共享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业财融合能更好地让企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应对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业财融合一方面可以让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利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探讨业财融合的实现方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业财融合的定义出发,阐述了业财融合的必要性,结合笔者所在企业业财融合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争加快推进企业业财融合,实现企业高水平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 业财融合 问题 建议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可以使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充分协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当前,很多企业的信息互不共享,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不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如何不断完善业财融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一、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重要性

        (一)业财融合的含义

        业财融合是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财务人员在掌握财务目标的同时又能非常熟悉企业业务活动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业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而是参与到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从业务活动最开始环节进行事前预测,对业务活动的效果进行预测,并把这些预测到的信息反馈到业务层面的专业人员,从而为其业务活动提供参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外的管理学者,就已经总结出了为数不少的“业财融合”工具。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平衡计分卡和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是一个财务和非财务绩效指标的收集过程。目前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里又加入了创新的元素。可以说,将更多的业务元素融入财务中将是“业财融合”的一个必然趋势。

【篇3】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据预测分析,我国比较合理的城市化水平是7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将有5亿农民转入城市。这必然会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以下是我个人结合晋城市城镇化情况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看法。

一、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体系不够健全

近年来,由于晋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城市占用,规划体系不健全问题日益突出。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提供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二)基础功能设施不够完善

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配套的完善的基础功能设施作支撑,而我市当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是有待完善和提高的,比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用水普及、人均绿地面积等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另外,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也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例如农村基础教育不管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镇化对优质教育和优质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城镇化水平的羁绊。虽然近几年乡村学校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基本教学条件仍需改善。

(三)资源环境压力大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了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滥用土地建设一大批形象工程,同时城乡规划不合理,农民良田被强占并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些行为都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晋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把各个县区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各干线公路沿线集镇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建设,尽快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文明卫生、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要求。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目前的城镇化过于追求城镇人口数量,是低水平的城镇化。据调查,城镇化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口不能同等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所以,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给予失去土地且暂时无法自力更生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避免他们沦为城市贫民。另外,积极组织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农民工能真正地在城市立足。总之,政府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都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

(三)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产业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市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特色的产业链,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所以,建立起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开拓农业生产的新市场,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辐射出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将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衔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地区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带动功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三、结语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市的城镇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化的城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到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优化和改革,使城乡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4】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张正勇

下面谈谈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上课时,总喜欢摆出老师的威严,总喜欢说些树立老师威信的话语,以为这样学生会一心一意地听老师讲关键方法;
这样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而效果并不好。教师忽略学生的反映,总认为解题的方法,老师已经对每种类型一一讲解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做呢,于是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说学生不太爱开动脑筋,使学生不断地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的是分数、名次,实质上注重的是片面竞争.片面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实践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给儿童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学习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

三、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教学时,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过于死板。不敢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归纳。

【篇5】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谢其盛

摘 要 当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大力向前推进,以此方式建造的住宅具有质量优势明显、施工周期缩短、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施工过程安全、实现环保低碳等优势。但是,各地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
全面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激励政策缺位;
相关标准规范滞后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
确保建设质量的责任追踪机制不完善;
掌握产业化技术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缺乏等问题。本文将对当前阶段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产业现代化 整体装配式 预制率 BIM 成套技术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建设集成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建筑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本要求。它实现了图纸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饰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并具有质量优势明显、施工周期缩短、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施工过程安全、实现环保低碳等优势。以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方式建造公租房为例,预制率在30%的情况下,实现节(木材70%,节水36%,节能30%,节人工40%,节工期31%,减少建筑垃圾71%等优势。
2014年3月20日,建设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交流大会在合肥成功召开,把我国的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国各省市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都提上了日程,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如沈阳、合肥、上海、长沙等市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均达数百万平方,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先行城市,为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有市场的问题,也有政府的问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标准化滞后、设计的软件缺乏、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脱节等制
约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曾讲,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和宏观指导,全国性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尚未出台;
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标准、规范严重滞后于市场和试点项目的发展。
同时,在各地保障房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对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
全面推动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缺位;
相关标准规范滞后于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
确保建设质量的责任追踪机制不完善;
掌握产业化技术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缺乏等问题。就连住宅产业化的名称的提法也不断地更新,如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还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同于结构装配式住宅,认为装配式住宅为全预制误区等等。


2012年以来,宝业集团先后在合肥、绍兴、上海等地承担了近100平方米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实现了结构体系研发创新、图纸设计深化、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建筑装饰的总承包模式,并已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在顺利推进并积累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我公司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后期的正常推进。本文将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最核心的结构产业化为主,结合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面临的问题 标准体系问题
连接技术眼花缭乱,有些科学实验并不充分。
目前,国内建筑产业化现代化企业标准体系呈多样化,各家的结构体系及企业标准不同,各自为阵,各自保护,产品只实现自己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没形成市场的通用化。各地在相继出台政策鼓励PC的应用,但是能够全面指导设计、生产、施工的技术文件严重缺乏,造成很多设计院不会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或设计不到位,构件生产单位生产的构件标准化程度不高且生产质量良莠不齐、施工单位对装配式混凝土施工了解甚少的现状。

国家规范上明确了几种结构体系,即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中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用得较多,后三种
应用较少。但连接方式是多样的,目前在合肥有叠合板剪力墙连接、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浆锚连接、内浇外挂连接、环形扣合锚接连接等。还有普通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这其中的连接技术有国家规定的,有企业自主研发的,很难把握,如何监督管理成了问题。
国家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经出台,工业化住宅评价标准于明年出台,相应的图集正在紧张的编制过程中,图集对各种连接方式做了详细说明。这将暂时规范了我国装配式住宅的结构体系,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指导、构件生产指导和施工指导、构建及构造提供了依据。

生产资质与构件质量问题
企业无资质,构件隐蔽工程无法验收,构件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地区存在产能过剩。预制构件的质量好坏,决定了装配式住宅的结构质量安全。在PC结构应用初期,大家往往只关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现场施工的质量安全,忽视了工厂里构件生产质量问题。国内部分PC构件工厂没有资质,也就存在没有监管,导致构件质量存在隐患。(如叠合楼板的细裂缝问题普遍存在,夹心墙板的内外连接隐蔽工程到现场无法验收等现象。这就要求构件工厂具备专业制造资质,行业主管部门对工厂构件质量纳入监督与管理范围,项目监理驻厂对构件监督验收。
另外,场地和运输受到限制。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要新找场地,要租用或征用土地。征用土地一般很难满足政府约定的投资强度要求。找一个合适场地比较困难,地方太远运输成本很高,所以产业化还遇到运输成本的问题。

现场施工能力问题
无专业化分包队伍,两种施工方式并存后现场组织管理差,关键节点技术失控,工期无优势。
目前,多数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其重点是体系的研发与预制构件的生产,现场装配施工能力较弱。因为施工能力不足,熟练安装技术工人和新型专业化分包队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面积的装配化施工。合肥市在住宅产业化大面积施工过程中就碰到很多问题,主体结构施工速度慢于传统施工,因为很多施工企业是由构件型企业自行组建的施工企业,施工能力非常弱,根本不具备大面积施工组织能力。
企业要有计划地组织装配工人专项培训,专业化的分包队伍也正
在慢慢形成,这个现状是暂时的。施工能力弱的构件生产企业应以开放的心态联合施工能力强的企业形成产业连盟。

片面追求预制率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初期,对装配式住宅的推广片面地追求高预制率,认为预制率越高越好,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这将导致过度使用混凝土构件,甚至有一面内隔墙的重量达5吨多,一是增加结构自重,二是不利于新型填充材料的推广。预制率是一把双刃剑,有些地区规定不合理,导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的不合性。
片面追求PC结构体系的高预制率,容易造成企业在新的体系的研发中过度追求高预制率而忽视结构安全。所以,在预制率的高低上,市场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BIM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如果很好地应用,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等优势。但建筑信息化道路走的非常艰难和缓慢,比如整个建筑业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可知式非常多而复杂,有很多现实困难。目前的困难是没有找准切入口,也就是基础数据采集,不解决基础数据的来源问题,后面的业务报表、统计分析都是无源之水。
据我了解,BIM技术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里尚未得到广泛应用,雷声大雨点小,这项技术得不到普及,将会拖累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推进。我们曾在一个产业化项目上因为深化设计出现失误,造了几十万损失,如果应用BIM技术,先模拟一下,就可避免。

企业自身组织问题
如何在传统业务占主要地位的企业组织一批人来完成全产业链工作,至关重要。大企业存在船大难掉头的问题。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过程,这里面有创新研发、设计深化、构件生产、项目投标造价、现场施工技术、以及工法专利的申报,如何组织这样团队,并得到有效地发挥每个点的极限至关重要,我想很多企业都非常头痛。
总结少、创新少、工法少、专利少
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都在忙于市场业务,又因为专业技术人才少的制约,故存在总结少、创新少、工法少、专利少。这不利于住宅产业化的今后的大面积推广。

培训组织不得力

这是一次建筑产业革命,很多人仍没有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在培训问题上,企业希望政府来完成这项工作,这是不现实的,政府则希望企业自行完成。

质量安全与监管
质量安全与监管是政府要考虑的,如一些质量安全隐患是结构体系的缺陷,企业根本无法整改,这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结构质量存在隐患。再一个就是技术太多,关键节点技术有些质检人员并不能很好地掌握。
关键节点的技术的控制问题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重直缝、水平缝、夹心板的内外页连接、灌浆的控制、配套安全维护体系、板与结构的刚性或柔性连接等,都是关键技术节点,如果得不到控制和有效解决,将影响结构安全。

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是所有关注建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回避。就建安成本来讲,暂时一定是高于传统建造方式。但这是建立在其几大优势的基础上的价格。随着市场化与专业化的分工,全寿命周期成本一定与传统接轨,甚至低于传统。

人才问题
专业的建筑产业化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企业迫切想进入这个领域,但受限于无此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这里所讲的人才是全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人才团队。同时,现有的人才也存在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挖人现象严重,哪里出价高就往哪里跑,这给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

2对策及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解决、政府帮助解决、市场规律解决。具体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探讨。

工程总承包(EPC)为龙头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合肥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广过程中,没有好的办法,因为没有定额,政府对2012-2013年的项目采取单一来源谈判,随着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这种方法就没有办法实行了。从2014年起,采取了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以施工企业为主,联合设计与构件生产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并实行最低价中标

工程总承包(EPC)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是当前阶段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就是以工程总承包为龙头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发展模式。并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推进的发展路径。并成立专业化的、协作化的建筑工业化的工程总承包队伍。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企业一把手负责制和事业部制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成产以集团总经理为组长的产业领导小组,来统一组织和协调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根据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结构体系,做统一布置和计划。
事业部制在我公司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多数实施住宅产业化的企业,尤其是施工总承包企业,传统项目仍占公司业务的大部分,让这些传统施工技术人员来转型兼顾是不现实的。住宅产业化事业部相当于就是一个EPC中心,配各专业人员,独立于传统项目,从事研发、创新、设计、深化、生产、投标、造价、施工、装饰等。

成套技术体系的应用
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工法与专利申报,以及成套技术体系的应用,而不是单一的主体结构装配化。
成套体系的工法与专利在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哪家拥有的工法与专利多,哪家就占有核心竞争优势,这些工法与专利一定是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通过攻关总结出来的,对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大面积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政府主导项目与房地产开发的推广应用
各地区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方向均有所不同,如果合肥目前全部由政府拿出保障房项目来推进,上海则是推向房地方开发市场,长沙这两种模式均有。采取哪种方式则取决于每个地区的差异,其目的就是能科学健康有序地推进。

有效地组织培训
企业要组织有效地培训,可以招收职业院学生来公司培训和实习,将这批人转型产业工人。传统农民工很难适应这种装配化施工,尤其是关键节点上的施工,如灌浆这决定结构安全的技术活,有些农民工在配灌浆料时直接用盆加水,有些钢筋对不住位,就直接切割掉,造成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

实现结构产业化与装饰产业化同步

实现结构产业化与装饰产业化同步,将更大程度地实现了低碳节能环保,可以减少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两者同步,将对各种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两都不同步,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产业现代化。

BIM技术的应用
BIM提供了参数化设计与创建模型,以及三维浏览、碰撞检测、管理综合、虚拟建造等专项技术的应用,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BIM的应用要贯穿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生产环节等。其模型和相关数据可以应用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效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数据格式不统一、前后数据不一致等难题。
目前,仅部分设计院对一些特殊工业化项目应用一些,而构件生产和施工以及后期运营环节很少应用,对于装配式住宅项目复杂的深化拆分设计,迫切需要加以应用,从而避免错误。

政府招商设置门槛
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时,不是所有的产业化企业都招进来,而要对其企业资信、施工能力、结构体系等做一个全面评估,设置招商门槛,从而可以使一个城市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成立协会,形成行业自律
有些地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较早,建筑产业化企业多,为了争夺业务与人才,导致价格与人才恶性竞争,给企业与市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成立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从而可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总之,我国尚处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在传统建造方式占主导的市场前提下,这种新型的建造方式在推进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问题和阻力。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大量尚未参与其中的企业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放大和反面宣传,以及老百姓对这种住宅结构安全性的担心等文中未提到的问题都要加以解决。这场建筑业的革命已悄然进行,而且有势不可当之势,谁拒绝,谁将会被淘汰。相信这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将会由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市场规律来逐步解决,为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其盛 ,安徽宝业住宅产业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土木工程研究员 地址:合肥新站工业园安徽宝业住宅产业化有限公司(萧城路与礼河路交口) 邮箱:
邮编:230011 电话: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过程中 招商项目 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重点招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