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方法(2篇)

时间:2023-07-15 16:09: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方法

  

  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吴向东

  李彦路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9期

  【摘要】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具有多样化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建设中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新生力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关系到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团队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0-01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组建的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学团队,它的价值在于汇聚创新队伍、凝练教改方向、创造标志性成果和构筑教学科研学术综合基地。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建设中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新生力量,其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就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院校教学实践与管理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坚持团队建设与教学建设相结合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承担教学工作为主的团队。教学工作是围绕教学基本建设展开的,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因此,团队建设应紧密结合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来展开,在当前,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实现实质性突破,特别是要创建性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影响教学工作成效的诸多问题。如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改革、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团队攻关,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在调查分析、系统学习、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实践。创新型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力量,要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阵地。鼓励跨学科、跨系(部)、甚至跨院校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由于其成员之间知识的互异性、互补性,因而激发了较强的创造性,对教学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相渗透

篇二: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方法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探究

  摘要: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积极进行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朝向新生态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水平,优化了人才培养效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出发点,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发展始终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当前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将目标和问题作为基本导向,采取针对性的实践措施,引导教师观念得到转变,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是重要的改革之路。除此之外,还要深深牢固政治根基,建构多动力系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所具有的教育特征,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本文为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我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Z202101)

  一、高职院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进行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在课程思政协同性问题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不仅涉及了多个主体和课程,而且还和多个学科具有紧密联系,由于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所以赋予了课程思政内在的协同性,促进结构化创新型团队建设稳步发展。从教学的要素出发,要想更好地进行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就要有效进行资源共享,积极促进信息的交流沟通,科学合理进行人员安排;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为有效促进课程互动发展,需要系统性的促进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得到有效建设。教师是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也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人物,所以作为教育主体应该积极形成共同体,共同制定育人目标,克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协同育人作用。

  之所以进行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出课程思政金课。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具有高阶段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特征的课程才符合金课的要求。所谓的课程思政,并不是说将所有的专业课进行改造成为思政课,而是说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专业课之中,从而有效完成教育目标,通过专业课完成思政教育。在教育领域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将价值观教育放在最高成就的位置,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创新改革后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模式更符合当前的需求,能够有效完成价值观教育,这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课程思政,最终的落脚点是思政,充分将专业元素和思政元素进行结合,从而完成课程的创新改革,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隐性思政为主,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就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课程思政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思政课程的影响,从而很难达到教育目标,但又兼具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课程思政具有更高的创新性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难度相对较大。而思政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会涉及很多的问题,所以讲好思政课存在一定的困难。就课程思政而言,要求教师要明确认知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等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充分将这些内容与课程和学科相结合,深入挖掘,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相关教师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采用精准滴灌和隐蔽渗透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目标。作为专业课教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相关的素养和教学能力,所以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对思政进行全面认知和了解,提高思政能力。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

  从高职院校教学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站在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此外,各大高校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科学合理进行顶层设计,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这一建设活动的进行有效建构了教育共同体,积极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发展,全面提高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

  (一)转变观念,由区隔到共识

  1.教师能力观:育人育才协同发展

  从传统的观念上来看,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要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所以,作为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单纯地进行教书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会导致教育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不能完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样,如果仅仅进行道德教育活动,而没有进行教书活动,就会使得教育成为没有手段的目的。因此,教书和育人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书,还要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育人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完成教育目标,育人育才是教师的重要使命,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这一意识。相关的文件明确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和规范,要对教师的施政素养和业务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并将教学成绩和师德作为考核的内容,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论是高校的思政教师,还是辅导员都应该做好思政工作,不仅要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拓展知识事业,为创造性工作创造良好机会。此外,作为思政工作者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和职业要求等全面了解,并将其作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全面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和教育能力,还要对专业学科进行全面探究和分析,具备思政融通的基本能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学素养水平,从而实现育人育才的目标。

  2.课程观:守渠种田共生

  所谓的课程思政就是所有的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职责,积极将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充分融合,共同朝向一个目标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科学合理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知识与德育并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它不仅是知识的承载着,更是价值的承载者,要充分意识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功能合一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进行充分结合,不仅做好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德育工作,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需要明

  确的是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所有的课程同质化,成为思政课程,而是要明确课程之间的差异,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重要价值,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而对于课程、思政和学科而言,要规范边界,明确认知其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促进三者之间优势互补。此外,还要积极转变课程观,将课程观作为桥梁,促进思政课程与其它课程协同发展。

  3.思政观:显隐精准共振

  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主要有两种教育模式,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各自存在优势。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通过思政课程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而隐性教育,是将思政元素与环境和实践等进行充分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政教育,具有丰富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从而使教育者产生共鸣。就当前思政教育现状而言,充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势在必行,是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就课程思政而言,教育目的是显性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巧妙的教学方式,立足社会,贴近自然,最终完成相关的教育目标。此外,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还要做到精准无误,深入挖掘相关的专业知识,建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全面理解和认知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其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最终建构教育的桥梁,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对学生起到深远的影响。相关的职业教育文件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建设学生终身受益和受欢迎的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明确把握四种方向,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培养针对性的人才。同时,要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差异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育,科学合理编排教育内容,巧妙进行教学流程设计,进行满足需求的思政课程,深入贯彻落实三教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育才质量水平。

  (二)提高能力,从疏离到融合

  1.厚植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

  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先接受教育。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厚职政治理论,为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相关工作者的思

  政意识,引导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为思政教育工作稳步进行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结构化创新型的教学团队,该如何厚植政治理论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要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判断力、政治行为力和政治领悟力。作为教育者,对政治的理解和认知至关重要,是全面提高思政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坚定信念。其次,要意识到教师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理解,充分做好带头作用,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最后,要意识到基层党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不断增强团队的使命感,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将育人作为重要使命,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倡导,培养具有高质特点的话语表达体系,全面提高话语自觉。同时,还要将四个自信作为基础,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话语自信,紧随社会的发展步伐,充分与课程和专业进行结合,讲好相关的内容。

  2.提升实践智慧,增强教学胜任与善任

  对于课程思政而言,要想更好的发展进步就要积极进行挖掘,而结构化创新型团队就是挖掘工。首先,在挖掘过程中要注意深度。应该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进行有效联系,将三者视为一条挖掘链,有效进行挖掘。专业课程的发展与学科具有紧密联系,在挖掘过程中不仅要对时政进行深入挖掘,还要对相关的专业课和学科进行挖掘,最终将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其次,将专业课和思政进行有效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进行合并,而是进行专业课的再次开发。其次,要注意广度。在进行挖掘过程中,要不断拓展所涉及的范围,可以从行业产业视角、国际发展、技术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深入探究各个领域的内容,最终完成挖掘工作。最后,要注意科学合理性。在进行挖掘过程中,要与课程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还要充分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了解学生的需求,科学合理挖掘相关内容,并进行融合整理。作为结构化创新型团队,不仅要完成相关的挖掘工作,还要完成课程思政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关原则和规律,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教师所具有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进行课程的创新改革,最终促进课程思政发展进步。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集体备课,这样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还能有效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水平,为专业课做好政治把关。对

  于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和建设而言,团队成员要具备跨专业素养,这样才能进行融会贯通,科学合理推动课程思政发展进步。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要遵循相关的规律,积极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不断拓展自身的事业,获取全新的教学素材,促进思政教育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与企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其实际需求,充分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做好相关的育人工作。

  (三)发扬特色,从移植到创新

  1.校企社积极合作,建立多动力支持系统

  要充分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进行写作,构建多元化的动力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各单位的重要作用,积极吸纳人才拓展结构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合多方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积极鼓励不同的育人主体发展进步,采取针对性的对策,针对不同主体制定相关的考评制度,从而积极鼓励育人主体提升自我素养水平,最终全面提高育人合力。此外,还要积极拓展培养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相关教育者的素养水平,优化教学团队建设。不同的岗位要设置相应的标准,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企业合作发展,实现校企联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不断进步。此外,还可以进行技能大赛、劳模宣讲等相关活动,从精神上积极鼓励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进步,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2.底色与特色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类型特点

  高职院校在进行结构化创新型队伍建设时,应该将目标和内容放在核心位置,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最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将课程思政深深融入到职业教育研究活动中,不断促进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其次,要将课程思政充分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结合,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职业素养。最后,要充分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起到重要的教育价值,丰富教学内容,最终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燕奇.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83-284.

  [2]赫兰兰.高职院校创新型外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0):72-75.

  [3]韩春丽,高祥晓.独立学院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2):114-115.

  [4]李辉.以在线开放课程为载体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J].南国博览,2019(02):216-217.

  [5]陈梦明.基于三教改革的高水平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才智,2021(30):130-132.

推荐访问: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方法 浅谈 机制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