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草原文明的发源地(8篇)

时间:2023-07-15 16:27: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在那遥远的地方——难忘的呼伦贝尔

  雨思

  今天

  阅读3关注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直是心里的向往之地,今年的母女游,我们就选择来到这个梦想之地。

  找找地图原来它在这里,2001年10月10日以前称为呼伦贝尔盟,之后降盟为市,其首府海拉尔市改为海拉尔区,仍为市府所在地。如果你要去这里,购票的目的地一定要写海拉尔哟,其实很多南方人都没听说过海拉尔,我们在机场安检时,安检员还问海拉尔在哪里,我说在呼伦贝尔,估计她依然不知道在哪里。

  很早就知道海拉尔这个名字,缘于某地严寒的冬天,街上总有“海拉尔雪糕”的叫卖声,只是我从没买来尝尝,也没有去探究海拉尔到底在哪里,今天领队请我们品尝的大雪糕,也算是了了30多年前那叫卖

  声引起的好奇心。

  进入草原,才知道这个是敖包(我之前一直以为是指蒙古包),它不仅是牧民祭祀神灵的地方,还是茫茫草原指示方向的标志。祭祀敖包时,牧民们相聚一起,姑娘小伙儿们得以相见,两情相悦,互诉衷肠,这就是敖包相会。

  这个腾格里敖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敖包,虔诚的人们从他们心中的圣山——位于蒙古国的不儿罕山请回圣石堆砌而成。

  草原深处阳光下悠闲的羊群,同行的一位游客引项学狼嚎,惊得羊群纷纷逃离。

  遇到一位放牧的蒙古汉子,原来我们看到的奶牛、绵羊、马匹、骆驼都是他的。

  美丽的莫日格勒河得名于一个凄美的传说,她蜿蜒曲迴,滋养着草原,它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天下第一曲水河。

  在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登上罕达盖山,大兴安岭山林向草原过渡带的辽阔一览无余。

  原来辽阔的草原不仅有草和各种野花,还可以种金灿灿的油菜花。

  可以种绿油油的小麦

  从7卡到室韦,沿额尔古纳河畔的中俄边境公路前行,河对岸不时会出现一个俄罗斯小镇。

  额尔古纳河在1689年清政府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为中俄边境界河,从此痛失河对岸辽阔的土地。

  室韦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经几个世纪,从额尔古纳森林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再迁至呼伦湖畔,最终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建立元朝。

  在大兴安岭看到的云朵,如在画中,美得纯净。原来大兴安岭有65%在内蒙,只有约35%在黑龙江。

  黑山头哈萨尔草原部落夕阳下的蒙古包,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二弟,骁勇善战,这里当年是他的封地。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她滋养着呼伦贝尔草原上一块水草丰美的土地——扎赉诺尔,远古时代生活在这里的“扎赉诺尔人”,采集渔猎,烧制陶器,成就了“扎赉诺尔文化”。

  至汉代,走出大兴安岭森林的拓跋鲜卑族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强兵富族,后南迁,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王朝,最后迁都洛阳,雄踞中原,他们崇尚汉文化,取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唐代诗人元稹就是皇族后裔,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姓元,他(她)可能也是鲜卑皇族的后代哟。

  继鲜卑之后的契丹、女真、蒙古民族,都是扎根这里,再逐鹿中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这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就是在扎赉诺尔地下发掘出来的,在扎赉诺尔博物馆展出。

  满洲里是此次行程最后一站,城市很美,各条街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充满异国情调,夜幕下的城市灯火辉煌更漂亮。

  从起点回到起点,我特意留出一天游览呼伦贝尔市,哈萨尔大桥的马头装饰让我想起马头琴,最难忘的是呼伦贝尔市博物馆,我们在里面停留了3小时,犹如上了一堂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课,收获满满。虽然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但若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那将会印证书中了解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并记住它们。

篇二: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

  【摘

  要】蒙古长调是属于草原的独特瑰宝,更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财富,文章简述了蒙古长调的起源、分布、发展及传承,期望能够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蒙古长调艺术能够久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蒙古长调;形成;发展;传承

  蒙古民族世代以草原为家,生存环境和民族风貌造就了他们坚韧、豪迈、热情的性格,歌声更是陪伴着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述说着他们的深情,述说着草原上动人的故事。蒙古长调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依然回响在中国大地,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亦是广为人知。

  1.长调的起源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长调除了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悠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的祖先由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逐渐由狩猎转变为畜牧,长调这种歌曲形式也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间内长调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并对蒙古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调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草原生活,几乎涵盖了草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自然的赞颂: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变化体验最为深刻,面对着茫茫的草原、壮阔的山河会心生崇敬,四季更迭时光易逝会感悟珍惜光阴;又如对亲朋的浓厚感情:婚丧嫁娶、朋友往来,或开怀或忧伤或期待或彷徨,这些情绪都可以用歌曲表达出来;再如对牲灵的咏叹:这点可以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上充分的体现出来。马对蒙古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可以借助生活生产的工具,更是一生的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生活伴侣。在长调中以马为名的歌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他如历史典故、风俗礼仪、道德信条等内容也经常在长调歌曲中出现。可以说长调是一部草原教科书,世世代代传承着草原文明,传播着草原文化。

  2.长调的特色与风格区

  长调豪放又不失细腻,字少腔长,宜于叙事,旋律悠长、徐缓,主要形式“密—疏—更密—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由于节奏自由,长调所表达的情感也呈现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这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

  我国蒙古族所处的地域十分辽阔,而不同地区的长调歌曲在风格和演唱方法

  上都存在差异,有各自的表现特征。根据蒙古长调在历史上形成的风格色彩区,按地域可划分为:锡林郭勒长调风格区、昭乌达长调风格区、呼伦贝尔长调风格区、科尔沁长调风格区、鄂尔多斯长调风格区、阿拉善长调风格区,这些长调风格区相对的比较稳定,一直保持至今。

  锡林郭勒长调风格区:该区地处草原的中心地带,历史中元上都曾经坐落于此,集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草原长调率先在这一带迅速发展起来,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政治色彩浓厚,故而宫廷音乐十分发达,并对民间音乐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地区独有的“潮尔音哆”宫廷音乐使这里的长调形成了其他地区所不可替代的独有风格特征,气势恢宏、旋律优美、抒情委婉深沉,一代歌王哈扎布是锡林郭勒风格区的最佳代表,本地区优秀作品诸如《四季》、《晴朗》、《小黄马》等也广为传唱。

  昭乌达长调风格区:该地区是北方民族的中心地区之一,该地区长调与锡林郭勒长调风格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又保留了其自身特点,比如宫廷音乐风格影响较小,离掉转调相对更为丰富,行腔平直古朴简洁,而且还保留了某些古老的民间自娱性集体歌舞的形式等等。该区长歌风格与锡林郭勒长歌风格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本地区的代表曲目有:《江沐沦之水》、《云青马》等。

  呼伦贝尔长调风格区:该区是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的发源地,因此该区的长调具有多民族、多区域融合的风格特点。呼伦贝尔长调结构相对短小,大都为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体。音调平直,开阔明亮,“诺古拉”相对单纯,以硬腭式“诺古拉”为主。宝音德力格尔于1955年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金质奖章,使得呼伦贝尔长调歌曲闻名于世,本区的代表作有《辽阔的草原》、《褐色的雄鹰》、《驯服的铁青马》等。

  科尔沁长调风格区:科尔沁草原作为草原文化和耕种文化的中间缓冲区,“边缘性”和“混融性”构成了科尔沁长调独有的风格特征。科尔沁长调主要体裁为古老的仪式歌曲和民俗歌曲,颂歌、赞歌、婚礼歌等,古朴苍劲,行腔平直,篇幅相对较小,结构单纯,别具一格。代表歌手马头琴艺人拉西;代表歌曲《金泉》、《巴颜查干草原》等。

  鄂尔多斯长调风格区:本地区长调风格行腔平直、古朴苍劲,保持着元明时代的遗风,代表人物扎木苏、敖登巴尔,代表作《天马之驹》、《枣树岭》、《六十棵榆树》、《细长的枣红马》等。

  阿拉善长调风格区:阿拉善长调高亢挺拔、浑厚雄壮,节奏缓慢,多用徵、宫调式,具有古朴苍劲的音乐特点。本地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较早而且时间较长,所以长调歌曲中较多的保留了宗教题材。巴德玛是这一风格区的代表性人物,本地区代表作有《美丽富饶的阿拉善》、《枣红色的赤兔马》等。

  3.长调的保护与传承

  蒙古长调的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

  一”,而美学家则把它称赞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的艺术创作。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保护和弘扬长调艺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长调的生存和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的流失。生态的破坏使长调失去了诞生的自然环境,使其面对消亡的威胁。民族文化的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草原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牧民走下马背,汽车开进草原,一些地区的生活习俗逐渐汉化,甚至丢弃了本地区的传统、语言,长调的传承无疑也受到影响。

  (2)传承载体的流失。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歌唱家掌握着不同的歌曲与唱法,歌者即是长调的载体。随着老一辈歌唱家的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歌曲、唱法得不到传承,传播链条就会中断,出现人亡艺绝的局面。而年轻一代受外界环境影响,喜欢模仿流行歌曲,对老一代的长调缺乏兴趣,会唱的更是少之又少。

  (3)长调曲目的流失。早期的长调民歌口耳相传,并未做文字记载,在传承过程中必定会有些曲目遗漏、失传;后期有实物载体的曲目则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损毁、保护不当也未能流传下来;演唱艺人的离世,曲目未能及时的保存传承,也导致了曲目的大量流失。

  (4)地域风格的流失。长调本具有独特的多样性风格,但是随着长调流传范围的逐渐缩小,出现了趋同性和消失现象。会演唱的人和演唱的曲目越来越少,自然趋于消失边缘;而趋同性,由于长调的流行地区日益狭窄,许多地区的人民已无当地长调可唱,便会模仿其他地区长调,使得长调风格逐渐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在于活态传承。首先我们应当强化意识,认识到长调民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是珍贵的文物。民间自觉保护的意识提高了才能让长调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才能逐渐流传下去;其次建立保护机构,加紧培养理论研究人才,开办学校,鼓励学习长调;第三整合资源归类建档,重视保存工作,建立完善保护体系。

  长调是草原上的活化石,是千百年来草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加大力度保护长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要寻求发展之路,才能使长调经久不衰,充满活力。

篇三: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在哪里?

  在全球众多的草原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草原,这里是众多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在此繁衍生息。

  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有一对知名度超高的姐妹湖:呼伦湖、贝尔湖,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因此得名。呼伦湖全部在我国境内,是内蒙古第一大湖,而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边缘,如今属于中蒙两国共有的湖泊。

篇四: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

  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是黄河、草原、长江。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在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中,其中,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体,其形成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草原文明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始于公元前五千年。

  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区别:

  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华夏民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

  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哪个省: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而黄河文明中最主要的就是处在黄河流域的山西,因此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因为山西的位置独特,并且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

  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现在的山西省简称为“晋”,也称为“三晋大地”。“晋”来自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大概地理范围山西之地差不多。“三晋”则是自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由于都是由原来的晋国分裂出来的,故为“三晋”。

篇五: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1.民族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

  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描绘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及马具的珍贵资料。马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别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量达

  l64件,反映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配置随葬的特征。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饰的丰富多彩.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盘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契丹王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于辽国的疆域东西横长,正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瑙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

  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

  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1.民族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描绘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及马具的珍贵资料。马鞍具和铰铁兵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别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量达l64件,反映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配置随葬的特征。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与内地文

  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饰的丰富多彩.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盘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契丹王国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于辽国的疆域东西横长,正好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瑙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

  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

  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

  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篇六: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发源于赤峰的西拉木伦河:孕育了璀璨文明的滔滔大河

  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是从一条河流开始的。河流,已不再只是地理上的名称,是有着文化史上强烈的象征意义。历史上几条孕育古老文明的河流,彼此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催生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尼罗河作为世界第一长河,孕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是埃及人的“生命之河”;九曲回肠的黄河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古代中华文明曾经在历史上比肩齐辉。

  西拉木伦河,是内蒙古境内的著名大河,辽河正源。无论在地理还是人文历史上都举足轻重,哺育和浇灌着其流域内的塞外文明。考

  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认为,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西拉木伦河就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西拉木伦河作为草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照亮了草原历史的天空!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沟,流域面积32088平方公里,流经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翁牛特旗,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浑浊色黄的河水蜿蜒曲折800里,犹如一条黄色的经脉穿行在赤峰辽阔的大地上,极其壮观!

  西拉木伦,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历史上,西拉木伦河名衍变多次,典籍《吕氏春秋》《淮南子》将其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西汉时叫做落水,东汉时叫饶乐水,唐代中后期叫潢水。唐代至明代

  潢水之名大体未改。宋代科学家沈括,于宋熙宁八年初始辽国,曾对潢水做过详实的勘察。清代,根据蒙古语译音,分别出现了锡剌沐沦、失烈母林、什拉磨楞、什里木河等不同称谓。据《昭乌达风情》一书考证,这些称谓“皆源于古契丹语‘枭罗箇没里’一词”。清代以后,逐渐固定为西拉木伦河。

  潢源即为西拉木伦河正源。近代学者康清元在所著《热河经棚县志》中说:“西拉木伦源出克旗百尔贺赫尔洪,是塞外之巨川,早散见于诸家方志……潢源今称源水头”。它是一处凹陷的、形近葫芦的低洼盆地,谷底地势平坦,林木葱笼,有几十孔泉眼涌出清流。泉水在半圆形沙湾的出口汇流形成了沙里漠河,沙里漠河在浩来呼热乡沟门村附近与萨仁河汇流后,被正式称为西拉木伦河。

  华夏文明的祖母河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每一种文明都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西拉木伦河横贯赤峰市北部,与南侧的老哈河汇合为西辽河。这两条河流汇集了大小数十条支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流域,载浮载沉,奔流不息,一路滋润,一路养育,冲开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文明由此诞生,并蔓延向远方……

  “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西拉木伦河这条古老的长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缓缓而来,孕育了扣开中华文明大门的红山文化和璀璨的契丹辽文化。因此,“西拉木伦”不仅仅是一条河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代表。

  红山文化

  被誉为“华夏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是一种以农为主、以牧渔猎

  为辅的原始文化,距今6500-5000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巅峰,它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整整一千年。红山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叩开了文明的大门,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西拉木伦孕育的红山文化和中原的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断定,以赤峰地区为中心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龙文化源头,从而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而非仅有“黄河一篮”。

  日月经天,滚滚东流的西拉木伦河孕育了一个历史悠久、彪炳千秋的神奇民族——契丹族。这个如搏击长空的鹰一样的民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扶摇而起,以风驰电掣之速,创建了显赫一时的草原帝国。

  契丹辽文化

  相传,古时候,有一青年男子骑白马沿土河(老哈河)而上,又有一女子驾青牛溯潢水(西拉木伦河)而下,两人相遇在木叶山,结为夫妇,生有八子。八子各领一部,这就是契丹初始的八个部落。契丹八部落世居在松漠之间,生息繁衍。916年,契丹民族的草原雄鹰——耶律阿保机统领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为大辽,建元神册。918年,契丹国都上京落成,这是少数民族在北方草原上首次建置了都城,是空前的壮举。

  契丹建国,耶律阿保机称帝,这是辽朝第一次统一了北中国,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为日后中国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地质奇观

  从克什克腾旗开始,西拉木伦河一路东进,汇辽河,注渤海,曲线。

  折蜿蜒800里,串联起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

  大河有大美,西拉木伦河流淌出的处处美景也带着大气的特质——辽阔的森林草原、浩瀚的沙漠湿地、壮观的石阵峡谷、烟波浩渺的湖泊……丰富的自然景观给原本苍茫寂寥的西拉木伦河带来了更多的色彩,让这条古老的河流充满活力!

  草原人最深的眷恋

  西拉木伦河浩浩荡荡、弯弯曲曲流经赤峰的大片土地,孕育了古她成了每个草原人心中流淌的一首首家乡恋歌,永远的眷恋,永远的老而伟大的草原文明,更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河流沿岸的草原儿女。

  乡愁……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草原诗人席慕容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达了自己浓重的乡愁,你只有亲眼看到这片草原,这条河,才能知道诗人为什么深爱着这片土地: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天下最美

  歌手哈桑用《天下最美》将西拉木伦河作为草原儿女的骄傲,把她唱遍大江南北:西拉木伦河边,牧歌响彻在白云蓝天,茫茫黄岗梁林海,一望无边……

  西拉木伦河

  歌曲《西拉木伦河》表达了蒙古族人对母亲河最深的眷恋:西拉木伦河啊,日夜流淌,流过了草原,流向海洋……

  西拉木伦河是草原上的一根血脉,流淌着每一个草原儿女的骄傲情怀。

篇七: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草原研学表

  草原,被文学家称为“最美丽的休憩地”,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旅行目的地。每年夏天,许多人把度假时光投入到草原之中,在那里放松身心,体验大自然的魅力。然而,很多人对草原欠缺了解,没有深入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为此,今天我们将介绍一次草原的研学行程,深入探索草原的历史,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草原上的珍稀植物,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集体特征。

  本次草原研学表的第一站是游览索洛市,一个以草原文化著称的城市。索洛市有著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草原文明和黄河文化的融合地,也是草原经典文学的重要发源地。我们将游览索洛市的名胜古迹,如草原文明博物馆,黄河文化博物馆,以及德尔仁湖的遗址。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草原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如何与草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及草原文学发展史。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草原野炊校园,在这里,我们将体验草原文明带来的生活习俗,如骑马、打游戏、参加野炊活动,参观庄稼田,以及学习草原游牧社会历史、文学和文化。此外,我们还将参观古老的蒙古族寺庙,学习当地独特的文化活动,例如拉弦和舞蹈,熟悉蒙古族的传统礼仪。

  最后,我们将参观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探访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学习保护种群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草原的珍贵生物,帮助草原实现更加绿色的发展。在此,我们将与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交流,学习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并在海拔高达

  -1-

  4000米的草原上拍摄照片,捕捉草原上珍贵的野生动物。

  本次草原研学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难忘的机会,在索洛市参观名胜古迹,在草原野炊校园中体验民俗文化,在保护区参观珍贵野生动物,全面了解草原文明,再通过研究草原的历史、文化、生态及人文环境,探讨草原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此次草原研学表的目的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从全新的视角了解草原,从而增强对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篇八: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Qinghai-Tibet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位置境域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气候特征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主要河流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1、长江源于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南侧的冰川。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2、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980米),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玛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3、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纵贯西藏东部和南西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中国国境。4、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河之一,流贯在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5、怒江又名潞江,古称黑水、泸水,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向南流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主要湖泊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1、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系断层陷落所成。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2、色林湖湖面高度4530米,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18.27700毫克/升。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扎加藏布河注入此湖。3、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当雄和班戈县境内,海拔47l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全名为纳木错秋莫多古贡扎玛,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4、班公湖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国际性湖泊,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2米。主要山脉1、昆仑山脉西起新疆境内帕米尔高原,东至青海西部及四川西北的山脉,总称为昆仑山系,是亚洲中部巨大山系。长2500公里,包括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及藏北的可可西里山等。2、喀喇昆仑山脉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及巴基斯坦东北部,东延至中国西藏自治区北部,全长约40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多雪峰和巨大冰川。3、唐古拉山脉横卧青藏高原中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南延伸接横断山脉怒山,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它北起小唐古拉山,南至西藏安多一线,南北宽达160公里。唐古拉山的主体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但相对高度多在500米左右。4、横断山脉位于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海拔2000~6000米。北部山岭多雪峰冰川,河谷深切,地形险峻,海拔在4500~5000米,最高峰贡嘎山达7590米。5、冈底斯山西起阿里地区狮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上游谷地,为藏北与后藏的分界线。长1040公里,南北平均约80公里,山岭平均海拔5800~6000米。6、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边境地带,东段进入中国境内。地处西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山系西起克什米尔的喃咖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7756米),略呈向南突出的弧形,长约2450千米;南北宽200—350千米;总面积594400平方千米。

  7、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近东西走向。西侧冈底斯山脉,东侧横断山脉。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生活习惯●穿着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饮食1.酥油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2.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3.糌粑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是藏民的主食。4.青稞酒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陆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陆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推荐访问:草原文明的发源地 发源地 草原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