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8篇

时间:2023-07-20 13: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对我们的教育有了更高的新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益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稳定的技术平台和支持,因此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明确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需要专门的设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这三机一幕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概况,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人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等,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均有一个明晰而简洁的把握,并从应用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几个原则,对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概述。对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价值、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指出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主要是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的对策研究。针对各种问题及各项策略总结研究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1、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的基本发素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基于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融合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

  2、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着重分析和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在理论层面的内涵、阶段和依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在实践层面的优势、意义和问题;

  其次,着重研究和论证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牵涉的要素,以及对这些要素进行融合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最后,着重论证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策略,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的基本模式和融合的主要内容,论证了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实现本课题预先设定的研究目标,达到预期研究结果,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采用上,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三)、技术路线

  以现有校园网,光纤宽带为基础,以自制、购买、共享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校园信息化资源平台,同时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7月——2016年8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4、完成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组织,为课题实施寻找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6、确定试点班,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试点班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开题(2016年9月——2016年11月)。

  1、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

  1、实验课展示、研讨、检测、评估与小结。

  2、完成实验课录像资料及教学课件的收集和整理。

  3、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4、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7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专家课题组的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1、Geniusonlymeanshard-workingallone"slife.(Mendeleyer,RussianChemist)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22.4.254.25.202206:2706:27:35Apr-2206:22、Ourdestinyoffersnotonlythecupofdespair,butthechaliceofopportunity.(RichardNixon,AmericanPresident)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

  3、Patienceisbitter,butitsfruitissweet.(JeanJacquesRousseau,French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06:274.25.202206:274.25.202206:2706:27:354.25.202206:274.25.20224、Allthatyoudo,dowithyourmight;thingsdonebyhalvesareneverdoneright.

  ----R.H.Stoddard,American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4.25.20224.25.202206:2706:2706:27:3506:27:355、Youhavetobelieveinyourself.That"sthesecretofsuccess.----Charles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Monday,April25,2022April22Monday,April25,20224/25/20226、Almostanysituation---goodorbad---isaffectedbytheattitudewebringto.

  ----LuciusAnnausSeneca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6时27分6时27分25-Apr-224.25.20227、Althoughtheworldisfullofsuffering,itisfullalsooftheovercomingofit.----HellenKeller,Americanwriter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22.4.2522.4.2522.4.25。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8、Formanismanandmasterofhisfate.----Tennyson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06:2706:27:354.25.2022Monday,April25,20229、Whensuccesscomesinthedoor,itseems,loveoftengoesoutthewindow.-----JoyceBrothers成功来到门前时,爱情往往就走出了窗外。06:274.25.202206:274.25.202206:2706:27:354.25.202206:274.25.202210、Lifeismeasuredbythoughtandaction,notbytime.

  ——Lubbock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时间。4.25.20224.25.202206:2706:2706:27:3506:27:3511、Tomakealastingmarriagewehavetoovercomeself-centeredness.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Monday,April25,2022April22Monday,April25,20224/25/202212、Treatotherpeopleasyouhopetheywilltreatyou.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6时27分6时27分25-Apr-224.25.2022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篇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深度融合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命题已得到教育界的共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革命性影响”的核心内涵是融合创新,其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这一理念在不少文件中得以体现: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并指出“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016年6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2017年1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可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当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如课程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研究、教育治理等。在众多领域中,学校教育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应用领域。而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其核心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相应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过程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则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其目标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更高阶段,其核心内涵是融合创新,与前两个阶段的最大区别在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再是信息技术的“修修补补”式应用,而是要实现全方位的结构性变革。从这几个阶段来看,融合阶段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松滋市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松滋教育正处于从基本现代化向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松滋教育信息化无论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装备投入、技术引进,还是在理念更新、课程整合、网站开发、师资研培、国际合作、创新应用等方面都走在爬坡上坎的阶段,迫切需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实验学校学校升级转型的迫切需要

  实验参与单位、各中小学,正面临着提升学校品质,提升教育内涵的需要。如何强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抢占教育的先机和制高点,迫切需要松滋教育人立足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作出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回答;迫切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引领学校教育升级转型,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谋求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融合:

  什么是“融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融合”相对应的英文是"fusion",其含义为“交融和一体化”。关于“融合”的理解,无论是汉语的释义还是英语的解释都在强调成为一个整体或一体化。也就是说,融合不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简单相加,而是强调基于新的需要和更高的目标而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通过一定方式聚合在一起,以便发挥其新的、更大的功能。基于以上认识,“深度融合”可以理解为基于新的需要和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两种或多种事物更加深入地糅合为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学术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来理解。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课程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它能够实现课程的开发、再造、生成等功能,也能够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等功能。

  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课程教学。认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

  三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来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应该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课程教学环境来理解。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教师中心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结构,营造一种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新型的教学环境。

  上述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认识,为本研究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同时也发现上述认识都是从技术、课程教学、教与学的环境等条件性要素出发去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考量两者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学生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理由,只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它们融合的方式与

  途径以及展望它们的发展趋势才有意义,才符合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的价值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本研究认为,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一定要超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环境等条件性要素,站在学生发展这一本质性要素的立场来考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解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时代特征和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聚合和推送优质课程资源、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和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

  (1)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特别是“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不断丰富,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模式层出不穷,如不断涌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促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推动下,教师的理念和能力都有了快速的提高。

  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性不高、资源适应性不强、技术服务不力、融合程度不深等,同时一线教师对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大多还是偶一为之,主要是在示范课、评比课中,在日常教学中,融合的层次以及模式的创新还有待深化。当然,这些问题也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课程、技术、教师等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从系统要素、教师能力、技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思考,而基于课程视角的审视还比较少。

  课程是融合的立足点,从课程视角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一视角出发,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下面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目标虚化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依据,其对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中,由于对深度融合本质的模糊理解,大多局限于形式上的改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上,而对融合的目标缺少思考和设计,这在现实中有很多表现,如教学模式机械套用,为用而用的表演式教学以及内容搬家的灌输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等。在这些现象背后,实践者很少思考融合的真正目标,或者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目标的加强和巩固。前面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从外在形式来看,融合是要打破传统单极化的教学结构,走向一种双主教学结构。从内在本质看,融合是在信息化时代人才需求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跨学科思维缺失

  受传统分科课程的影响,实践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单学科的融合层次,信息技术对跨学科融合的支持及其应用非常少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并非局限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或“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超越了单学科融合的含义,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在学科间联系和跨学科融合中的作用。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要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变革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究式、合作式教学。而传统分科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能力方面的弊端非常明显,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主流和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跨学科课程的融合,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素养本位,从客观知识走向真实问题。

  研究价值:

  国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对教育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顺应师生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加师生互动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APP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QQ、微信、微博,以及贴吧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平台建立班级互动群,或者班级的官方账号,相互分享教学资料,以提供给学生们复习。并且,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学习难题的解答。这样,既适应学生的生活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

  第二,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够依靠课本内容展开教育活动,导致教育资源被严重限制在教育课本之内。而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APP有海量的学习资料,并且有专门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网站。师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查找相应的资料,以提高知识面的广度。

  第三,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按照“老师照着课本讲,学生跟着老师思路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极其容易产生疲乏情绪,从而丧失了对于学习兴趣。而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手段,让学习过程更加多彩和有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播放有趣的教学视频,或者制作精美丰富的PPT,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松滋市日前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紧跟松滋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如何打造松滋教育新的增长点,如何给飞速发展的松滋教育充实新的内涵,这是松滋市中小学亟需思考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丰富厚实教育现代化内涵,让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努力探索一条立足学校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建构鲜活的生态发展样本,为区域同类型学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创新之处:

  1.课题选题方面:将农村乡镇学校纳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研究,是教育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创新举措,因而使得课题研究显得迫切而且必要,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研究内容方面: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方面,可能更为丰富多样,且注重跨平台的整合融通、交互协作。

  3.课题管理方面:注重课题研究与网络平台的有效结合,也颇具一定的创新性。如在课题的展开、深化及成果的推广过程中,积极搭建并依托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和课题成员提供跨时空的学习平台,展示平台,管理平台及交流推广平台,最大化地共享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逐步从隐形走向显性,从封闭研究走向网络互动研究和动态发展研究。

  四、理论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转型升级后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普及和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技术、资源和策略,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深入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丰富学校现代化办学内涵,创优办学品质,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信息素养高,整合能力强”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积极将参与实验学校培育成为“信息基础好,应用效益高”的信息化示范学校,不断探索实验参与学校个性化、特色化、跨越式发展新路,推动学校向现代化、优质化、品牌化的智慧型学校发展。

  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现状研究

  子课题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子课题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课例研究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学习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借鉴运用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整合中应用的最新成果,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

  (二)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各子课题认准方向、周密计划,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注重专家引领、团队协作,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研讨反思,及时自我修正研究计划和研究进程,优化研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经验总结法:及时把握课题研究各个部分和子课题的实施状况,收集整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各类信息,积极探索有借鉴价值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主要研究过程与措施如下:

  (一)立足校本,应用驱动,扎实推进师训实践

  (二)聚焦课堂,创新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三)科学规划,软硬件并举,建设高品质数字校园

  (四)

  交流分享,众智云集,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9年6月—2019年10月)

  1.邀请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性文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

  (2019年10月—2021年3月)

  (1)举行开题论证会,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成立各子课题组,指导制定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理论学习专著,列出学习书目,选编学习材料,开展各学科、各条线的校本培训。

  (4)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研究工作,统一规划、整体启动。

  (5)课题组定期交流研讨;指导协调子课题研究;阶段评估、小结。

  (6)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课题组组织展示、观摩与研讨,在此基础上初步推出课展示课、研究论文和融合课件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三)结题鉴定阶段:

  (2021年4月—2021年6月)

  1.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

  2.全面展示课题引领下,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3.各子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做好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汇编;编撰成果论文集。

  4.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迎接专家的审核评估。

  在课题的展开、深化及成果的推广过程中,同步搭建并依托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和课题成员提供跨时空的学习平台,展示平台,管理平台及交流推广平台,最大化地共享研究成果,努力促进课题研究逐步从隐形走向显性,从封闭研究走向网络互动研究和动态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7098

篇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李顺军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1年第11期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它将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教育教学向着现代化方向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提升信息素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存在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策略模式有机结合的建议,供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125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它将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推动教育教学向着现代化迈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提升信息素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很多问题没有受到大家的关注,这就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有什么样的策略,本文浅要阐述如下:

  一、目前影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

  1.理解不到位,甚至在认识上出现了偏离。

  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现代技术的奢华与时髦来吸引学生;还有更多的教师追求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展现教学内容。首先在理解上就违背了我们有效应用教学体系与课程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路,其次是忽略了教学的主體是学生,这就影响了各个学段学生身心发育认知水平对教与学的具体要求,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是什么结果。

  2.评课制度的不完善,助长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有些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使用缺乏经验,以致起到了抵触思想,根本就不想用多媒体教学,在他们观念里:“多媒体教学是年轻人的事,我们的步伐是跟不上现代化设备的,我们还是一根粉笔讲到底。”还有些教师平时上课不喜欢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思想上存在着戒备的心理,总感觉自己用一本书,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也能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这样不

  但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他们只有在上公开课或参加教学比赛时,才使用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否则,他们的课就会被判定为“不优质”。

  3.部分“评委专家”没有形成杂家,只是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专家,造成评价不准确,挫伤了个别老师对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讨的积极性。

  各省市教研组织部门为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经常鼓励教师在网络平台参赛和报送各种形式的有关课堂教学的视频作品,这汇集成千上万部的教学视频作品要在短期内评选出结果,而评选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一,因此省市教研组织部门压力非常之大,于是逐渐将评选权化解,下放到各基层,各基层的评委主要是各单位的领导或老同志组成,并非都是专业的人员,他们或许在评课时,只注重了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个过程。如对视频制作技术规范和难易程度,经常疏忽大意,从县局接收到的各学校上报的所谓优质视频课抽样作品也证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如部分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作品中,原来幻灯片上前进和后退的按钮,甚至还有视频制作电脑任务栏上或其他位置上的文件图标等不必要元件的存在,这样粗糙的视频作品,学生如果观看时受到视频上不必要的元件的影响,表达的效果欠佳,但是已经被推崇为大家学习的优质课。个别老师特别是年青老师对此感到心里不安,也挫伤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探讨实践的积极性。

  4.缺少集思广益,严谨的教研氛围。

  部分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方面,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注重合作和交流。一个课例,一个老师做好了,其他老师还是含辛茹苦的从头至尾自己做一遍。没有把一个单元的几个章节或每一个章节分配给几位教师,分享给大家合作交流,因此不能扬长避短,教研氛围相当淡薄。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探讨与研究。

  1.合理、正确的运用多媒体

  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一定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思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首先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思路。其次恰当使用教学手段。在教育认识、教学技巧等方面来衡量教育教学,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教学手段与技巧有机融合,使耳目一新、合情合理的教育教学思路得到鲜明的展现。

  2.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科技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就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建立正确的学习机制,有效的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节奏,不至于在理念和技术上落伍。除了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渠道不定形式的学习,如书刊,网络等,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此外,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各类教育软件。比如课件制作希沃5、图片处理软件、微课制作软件剪影,视频编辑软件快剪辑等。只有当我们熟练掌握这些最常用的软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中。“绣花要得手绵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样做,才能更好促进教育信息化朝向完美、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以身作则,领导带头参与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训,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观念认知,有效的转变当前个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片面理解性和消极认知性。二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重点是学校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操作和课件的制作,微课制作,视频编辑和图片处理的培训。三是培训的对象应是各层次的师资,包括学校领导,只有领导的技术提高了,思想跟上了,才能正确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评价制度,督导和评价老师,各层次的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有所发展与创新。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评价机制

  实施信息技术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要让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让其发挥它最大的优点,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使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得到科学的管理,有条有序。比如对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运用到课件制作,对教学进行质量评估、量化,并将结果在教学综合量化评比和学校评优选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从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5.强化软硬件资源建设,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建设符合学校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先进的信息化应用于当前的教学上,这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运用最基本软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为现代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除了人才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革新外,学校也需要更新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针对部分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短缺,老化或存在故障的现状,教育部门和每个学校应当争取最大限度资金投入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去常态化添补,更换或修缮教学设备,尽力满足教学的需求。

  6.强化管理,主管部门层层抓落实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各层级教育教研机构及电教机构要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建立起层层能量传递式的管理制度,加速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规范和引导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学校不仅要管理全局还要把主导方向放在教育教學日常管理的机制

  方面。作为教育管理者运用好所有教学资源的合理、控制的职能。如果管理者不尽责任,就算再超前的理念也得不到落实,最先进的资源运用不到合理位置,再好的技术也将会成为美丽的外表。只有建立正确、先进、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信息技术向高一级发展和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有机深度的结合。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提升信息素养,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所有研究者、中小学教学工作人员,都应立足自己的岗位,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做到与时俱进,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驾护航,使之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2]蒋鸣和.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是关键[D/B].中国信息化教学信息网.[3]王玉芹.教育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百度文库.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效课堂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451。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文峰中学,甘肃

  陇西748000)

篇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体现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在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这一变革进行了规划: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也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建立一种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和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的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题背景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发展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信息技术的特点: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等,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但与学科的具体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我校学生的语文现状是这样的,语文成绩在市属于前列,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与一、二、三、四中的学生比起来,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与素养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尤其是阅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狭窄,文本的理解比较粗浅。在写

  作上,学生的应试能力强,但文学功底不深厚,在文体写作与转换之间反应较慢。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拓展知识面、拓宽获得学习资源的渠道。

  三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第十八中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软硬件建设特别到位,尤其多媒体设施的配置,学校将建成了校园网站、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第八中学教学网络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并在中学,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国家级课题语文新课标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将会给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带来更大的便利。再次这也是十八中的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把语文学科教学列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给予了许多“特区优惠”政策,这为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保障条件。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形成了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全新的教育模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随着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概念和理论的引进,各种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各地中小学校的教师们在努力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学科教学中,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比较泛化,着重于研究这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直观的区别,或者脱离课程而抽象地研究课堂运用,很少能真正潜心进行具体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更少有人能够将具体学科再进行模块细化,并按照每一模块特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从而显得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无法在教育教学上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

  还未发挥作用,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课题就是专门针对这一现象,不追求研究的深刻和广博,而是微化切入,注重实践性的研究,重点对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阅读、口语交际三个模块进行专门研究,通过研究,真正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特征的优势,真正探索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语文教学的拓展模式。探索利用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深度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3.支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

  1、新课程理念。新课程为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单一的讲授方式不能解决深层次思维的问题,需要使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课程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搜寻、获取、重组信息以及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师生掌握对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控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

  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大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的。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4、“翻转课堂”“微课”相关思想理论。围绕“翻转课堂”“微课”思想理念,重新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4.课题核心内容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内涵是要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丰富教与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课题中的“深度融合”,主要针对以往课题的抽象化、浅泛化提出,主要强调具体性、针对性。着重设计包括课堂环节、课堂内容两个方面的具体化、深入性结合。

  5.研究目标(从研究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论述,突出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途径、规律和模式,探索中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教与学”的规律、过程及其关系,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进一步改变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一、本课题研究思路分为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深度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环节(课前备课、课堂讲授、课后拓展)的融合,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让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在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优势,以此打造开放式备课、开放式课堂、互动式

  拓展,打破原有的信息技术只集中于多媒体的封闭式制作和课堂上的单纯的展示,只在声光电上花功夫、花心思,而对备课和课后环节重视不足的弊端。主要做法:

  1、通过具体的备课,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课流程,当前设想流程为:负责人提出课堂主题并且撰写课堂设计思路----提交课题组讨论完善-----课题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相关网页或博客等设计----发布全体师生资料征集-----开放网络评价回馈-----形成互动分享课程----维护和完善课程资,实验的重点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备课充分做好预想的每一个环节,使其达到预想设计效果,另一方面是更具实验情况调整和完善整个环节流程,使其更科学。

  2、通过在原有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基础上,继续发挥信息技术声光电等技术优势,提高多媒体制作和运用水平,努力提高课堂设想通过信息技术的实现程度,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技术手段,打造更具魅力的课堂,同时在课堂设计上,注重预留课下接口设计,使得课堂与课后充分衔接。课题组将真去形成一批优质课件、优质录制课(微课)等。

  3、通过校园网、课堂博客,网络视频,群聊技术等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室功能,大力设计丰富多彩的精品网络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思维理念,将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课余、假期语文学习联通起来,拓展语文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运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优势,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受众,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

  第二条主线是深度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内容模块的融合。为了保证课

  题的研究深度,同时也结合课题组个性特长,课题采取集中重点、优势突破的思路,不强调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三个模块进行实验。

  1、深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进行精读、略读和快读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并对这一方面的材料整理汇总。

  2、深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的融合:对写作素材、写作题目、实用的写作方式资源整合利用。

  3、深度探索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合:注重交际方面的资料的整理与应用。

  课题两条思路主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错,交融并行的,因此在课题实验中,两条主线并行推进。为更好的实现实验目标,实验组根据两条思路主线和各自特长组成语文模块组和技术组。技术组着重关注信息技术方面的设计提升,包括网络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参与实验的师生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块组主要注重语文内容的设计实验,备课内容、课堂设计、课后知识设计等。

  两个组在实验过程中,在注重整理各自实验成果的同时,关键突出协同融合这一理念,充分做好内容设计构想的充分沟通,实现信息技术手段效果的最佳化,通过课堂设计思路----提交课题组讨论完善-----课题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相关多媒体、网页或博客等设计----发布全体师生资料征集-----开放网络评价回馈-----形成互动分享课程----维护和完善课程资的操作环节,实现实验目标。

  7.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

  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一、准备阶段。

  宣传动员,组建课题组,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制定研究计划。

  二、起步阶段,1、培训课题组研究教师,认真做好研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2、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对课题中的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资料进行整理,并上传到学校网站资源中心。

  三、研究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阅读:进行精读、略读和快读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并对这一方面的材料整理汇总。写作:对写作素材、写作题目、实用的写作方式资源整合利用。口语交际:注重交际方面的资料的整理与应用。

  2、收集研究数据、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作出阶段总结,实时调整研究方案。

  3、对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感悟,撰写论文。深入探索,初出成果。分步骤实施方案或计划,通过调查实践,找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资料。课题组成员写出《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总结》

  四、总结阶段,。

  (1)理论联系实际,对科研实践进行科学的论证、全面的总结经验

  教训,形成研究报告。

  (2)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结题。

  (3)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推广课题研究成集,由语文学科向我校其他学科推广,向其他学校辐射。

  8.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1、行为研究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师生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教学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语文教学活动的规律。重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得出科学结论。

  3、文献法。课题研究应始终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要求,在研究中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同时,还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我国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关经验,使研究工作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研究成果能顺利达成。

  9.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区教研室对课题研究员、研究教师的指导,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帮助,为课题研究实践提供了保障。

  二、参研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主要负责人为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成员有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学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对信息技术掌握熟练,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部成员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些教师不仅对所任学科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并在以往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这些都为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硬件设备、人文环境

  1、学校网络教室的建成、多媒体教室的投入使用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应用平台”。并接入了Internet网,实现了全天的信息接收无障碍;从软件环境上看,学校将建成了校园网站、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第十八中学教学网络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并在中学上注册了帐户,这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

  2、我校95%以上的教师已经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了技术证书。7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设备进行教学,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学校把语文学科教学列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给予了许多“特区优惠”政策,这为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保障条件。

  4、为保证课题成功,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强化“科研兴校”宗旨,调整学校科研规划和教师奖励政策,为课题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10.预期研究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的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到课题总结阶段,三个研究模块,每个模块至少形成1-2篇比较成熟的经典教案;

  2、到17年3月份,录制2-3堂优课,争取在全区、全市优课评选中获得名次;

  3、争取在省级、市级刊物发表4-5篇相关论文;

  4、逐步建立学生阅读素材库、学生习作精品库、作文素材库等网络资源。

篇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

  作者:欧燕锋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0期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现状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術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

  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篇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20xx年12月23日有幸倾听了张娟老师的专题报告,我学到了很多,充盈了我的教育思想,明白了反思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会反思,努力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

  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对教师上课的内容做出一些反应,教师要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并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明确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及时的做出调整,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的适合自学生,这种师生互动,能够促进教师更好的反思,尤其是从学生角度认识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面对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

  参观了宋增喜、刘艳红、邢莉芳三位老师增添的三堂精彩的公开课之后,使我为之惊艳和动容;颇感兴趣了万贵玉和张京昌两位老师增添的几何画板应用领域之后,使我斩获了硬核专业知识;用心体会了甄娜娜和王淑欣老师增添的精彩交流之后,使我感同身受;倾听了张娟校长增添的专题报告之后,使我更加始终如一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颇感兴趣了李建国主任对大家的殷切希望之后,对我之下一步的教学又提示了更准确的方向。总之,受益匪浅,精神满足用户。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幸运的我们有科技辅助教学,我们更应该感恩知足,以此为契机,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学习中成长起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了解学生、精心备课、改善课堂、提高效率、课后反思、钻研知识,一样都不能少,耐心扎根,戒骄戒躁,不要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应筹钱信息技术之力打造出高效率课堂,教师就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只有真正提高自身能力,把课堂送给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向课堂必须效率,并使“双减至”政策真正落地!

  通过观看这几节公开课,颇有感触,在这里谈几点体会。首先是对于几何画板的使用上,几位老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几何画板,我这个刚入职的年轻老师都自愧不如。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新科技的掌握,老教师丝毫不比我们新教师逊色,相反是我们以后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任教之路任重道远,几何画板具备诸多好处,比如说能够和学生展开互动,存有较好的互动效果在自学几何这个地方,可以对图形直观的展开模拟。其实我还体会至了听讲的几个误区,无法搞机械型听讲,模仿性听讲的教师,必须搞的就是自省型听讲的老师。在听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学至很多科学知识,因此不要浪费了一节宝贵的听讲时间,而必须认真反思,我到底从这文言当中自学至了什么。

  22号下午三位优秀的数学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宋老师仅从一个例题出发,不断地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得到结论,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断地进行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与碰撞。刘老师开设的数学活动课让我大开眼界,通过学生不断探索,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感受符号运算的的魅力。邢老师的课堂比较自然,重在让学生理解公因式的概念,为以后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23号上午,我汇报了两位老师对于《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的典型讲话,使我深刻感受到几何画板的强悍魅力,比较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内容。紧接着就是两位青年教师的精彩讲话,教育没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代价,才可以存有斩获。

  这次培训更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在以后的课堂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勤反思,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调整好教学策略,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本次研讨会而令我斩获满满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使我叹为观止,一流教师的典型讲话并使我醍醐灌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也就是斩获最少的就是宋增喜老师的《一道三角形探究问题》,一已经开始我还在为看不懂宋老师淡淡的方言的口音直摇摇头,但当他出具了一道三角形的题目后提示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后而令我肃然起敬。本节课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内容扩充,教师从备考旧知导入,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搞了铺垫。之后从一道题目启程,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一道三角形题目当中能获得哪些结论,本节课大半时间都就是学生在展开探究交流,真正努力做到了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促进作用。题目设计层层环环相扣,著重科学知识的搬迁,通过变式协助学生稳固本节课所学,并通过这两道题目协助学生建构了三角形的科学知识体系,并在本节课当中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效率的参予课堂中来,沦为课堂的主人,并学有所得。教师将课堂放心大胆的大连友谊学生,学生也大胆尝试、独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彰显了教师坚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较好的自学素质。教师言语平易近人、教态自然,循循善诱,语言细密。本节课非常应该参观自学。

  总而言之,我们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习,多听课,听好课,多反思,常感悟。

  这次研讨会使我受益匪浅的内容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刘艳红老师的示范课《整式以此类推数学活动课》的所思所感。活动课关键吗?答案就是确实的。因为如今的教育不再就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再秉持着托福高分就是终极目标的理念,而是更著重学生数学能力素养和思维的提升。活动课恰恰就分担了这样一份历史使命。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教知识不教能力”的问题,好像这方面确实做的还不够好。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多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中发展提高。

  其次,在这次教研可以中,使我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就是关于几何画板的采用传授。其实,在上大学期间就对几何画板的优越性存有了深刻重新认识。在这次研讨会上,老教师

  的详尽了解无疑就是使我对这个软件的自学热情又平添了几分。包含师父陈副组长,他也非常通晓几何画板的采用,各类繁杂问题总能概括为一个个直观的模型,使学生更容易拒绝接受。我想要,这正是我须要自学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与信息技术结合,让教学“鲜活”起来。这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考验,也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希冀。希望通过这次的研讨会学习,我能快速掌握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提高、进步。

  23日张娟校长的《你若花开清风自来》这场报告堪称就是精神大餐。在必须搞存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中,张校长详尽谈了听讲和写作两方面,聘用三年听到了很多文言,但其实一直在重复“爬楼梯”进步并不大。现在明白了如何回去听讲。在实干精业方面,其中复习和作业的全面落实对我鼓舞最小。复习必须努力做到“一课三备”。

  关于作业的落实,张校长提到的“全批全改”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上一届作为班主任,自己又是新手教师,总是忙得云里雾里,很多时候作业布置下去,没有进行全部批改,所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把握不好,这样就少了针对性,失去了提高巩固的机会。“面批”这一点,我在上一届使用过,体会到这种做法的好处。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自我成长,我要做的有太多太多,希望在这场报告中学到方法,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尽快成长为一名有情怀有智慧有能力又幸福快乐的人民教师!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与专家名师之间的差距,做为一名聘用三年多的老师,我感觉到自己很多方面还比较杰出,除了很长的路必须跑。参观了三节课之后,存有两点感慨颇深。

  第一,我认识到了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有的样子,课标里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问,这二者都应该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数学课堂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代劳。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新知识才能培养数学思维,在数学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老师的作用应当是组织,引导,激励,评价。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领域,包含几何画板和平板电脑。几何画板可以使数学教学显得更加生动直观,革命老师的双手,使师生在课堂上更加随心所欲惬意,每一位青年数学教师都必须掌控几何画板的采用技巧,可以使自己的课堂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板电脑的采用,有效地推动了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资金投入至自学当中回去,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聆听了几位专家的典型发言,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的教育情怀,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反思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节课都应该有反思,每天都应该有反思,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充斥着4月柔情的海风,我们走进了海口市二十五小学,出席教育部数字化自学提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举行的,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领域培训可以。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细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也沦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做

  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在学校领导的率领下,也在不断自学代莱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此次老朋友出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领域培训可以,并使我斩获颇多。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关键在于建立“学习路网”

  源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钟绍春教授为学员搞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技术创新》专题讲座,钟教授谈及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仍存有的几个问题:在应用领域方向与范围方面,大多数应用领域分散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互动教学、课后个性化自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存有一定的应用领域,但比例较低。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与层次方面,多数就是快速呈现出科学知识和赢得信息,主要就是ppt、资源兴光形式,以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源居多,层次相对浅显。在教师准备工作课件和有关资源方面,赢得资源的方式主要就是网上搜寻,绝大部分课件就是直观的资源堆砌,即便就是存有一些质量较好的课件资源,也很难与教师的实际须要全然相符。

  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学习路网,学习路网可以为解决教育瓶颈问题提供全方位支持,它是一种构建起让学生认同并主动学习,按照需要并找到适合的方式学习,得到最适合的教师帮助并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完成学习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认知与系统思维,学科关键问题解决与职业能力,以及多元智慧的新教育体系。学习路网不只关注课上知识的生成,更关注课下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个性化指导。比如:对于理科来说,大多数疑难知识是自然现象、规律的总结,以文字、公式、图表等方式呈现在书本上,通过书本理解知识是非常困难的,简单的多媒体方式往往效果不理想,这时教师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比如: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同时更重的是要建立教与学全过程监测、调控和个性化的支撑体系,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形成学习路网,达到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调控教学安排提供依据;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定制学习流程,引导、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形成创新及系统思维能力,实现优质教师实时服务于所有学生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必须努力做到尽早、适当、适度

  在培训会上,来自合肥市素质教育中心的凌英渡主任为学员做了《聚焦课堂有效融合》的报告,用一个个详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怎样做到适时、适度、适当。目前来说,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是在使用信息化工具,有的教师甚至是为了用而用,但深度融合不仅要求教师会使用技术那么简单,需要教师把技术转换成教学能力,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常态。在设计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点,使其中每一项技术的使用都是为教学设计服务,为满足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服务,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服务。

  比如说ppt课件很早就深入细致了课堂,可以教师教学时往往就是将教学内容整版地播出给学生,学生就按照原订的模式、思路、线索展开人机互动,学生显然没足够多的时间深入细致的思索,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果采用板书的话,老师可以边谈边写下,谈至哪里写下至哪里,学生的思索就飞到哪里,同时实现了自学过程思维的可视化,较之

  整版ppt来说更有利于学生自学。如此除了其他技术手段的采用,如果无法较好的服务于课堂,那就不如不必。

  经过两天的学习后,我们又进行了两天的分组实践活动,在刘蓓、安伟两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所在的小组以《细胞的增殖》为题目,设计了一节模拟展示课。从明确教学目标到信息技术整合点的确定、从教学过程设计到教学反思分析,我与来自长春和江西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荣幸的代表小组进行了最终的展示,使我自己也得到了一次历练。

  以上就是我培训时一点斩获,重新认识还比较深刻,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自学和提升。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除了这样自学、培训的机会,使自己存有更多的机会自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最新的理念,并使自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20xx年10月8日,我校一年级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数学课,领略了各位教师的教学魅力与风采,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艺术化。上课前,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的表现;下课后,老师们深入的评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活动,达到了全面提升老师们的业务素养的作用,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有了更多的思索。

  翟瑞书老师效力的就是一年级《0的重新认识》,翟老师先利用了作业盒子里的口算功能,并使学生高效率的顺利完成了口算的练。然后在课件里呈现出猴子喝桃的画面,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挑选都合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很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内容,存有新意和启发性。我指出翟老师除了两大亮点就是语言风趣风趣,应变能力弱,非常擅于处置课堂上的各种突发性问题。T5800堂课学生一直在自然、开心的气氛中享用着自学。

  李妍老师和袁燕老师所带班级都是我校信息化的班级,学生都配备有电子书包。她们结合自己讲授内容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胆创新教学过程。李妍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先创设充满趣味的讲故事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发布任务,学生在平板上动手操作,寓教于乐,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并予以奖励,特别是教师设置的“凑十游戏”的抢答环节,学生通过平板抢答,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时效性特别高,也避免了学生抢答混乱的局面。袁燕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加法》,她精心准备了星星等实物教具,抓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并且结合电子书包通过学生

  人人动手操作,体会加法中“合并”的思想,让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这些年长教师的课堂中,每一位教师都很存有冷静的对学生展开有效率的鼓励,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是数学自学的主人,教师就是数学自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效力者的语言细密、多样,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应该我自学。每位教师都著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程,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自学、合作交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相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相同的发展,彰显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找出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也向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

  作者:鲁志清

  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7期

  摘

  要

  在学校进行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课堂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方向逐步趋向于信息化,因此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也能使得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实施融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策略做相应的探究说明。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深入融合;实施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许多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以利用信息、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等为主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而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与课程资源、内容、结构深度融合,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分析知识、记忆知识。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融合学科教育使得教學资源得以优化以及让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朝着信息化发展两个方面。以此来加大教学方式的创新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就目前而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还在初步实施的过程中,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而实施的重点在于对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促使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形成。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一个过程,免不了显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应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呈现知识,能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以此来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充满好奇,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良好的锻炼。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各学校的领导需要加大重视力度

  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视程度与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速度和质量呈正比。学校应当以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情况为依据,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进行制定,同时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有足

篇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创建高效课堂为素质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也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为素质教育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我在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高中的英语学习是很枯燥和无聊的。单词多知识复杂,每单元有几十个知识点,单纯用课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不用说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好多老师自己都不愿意教,因为太没有新意了。于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复杂平白的知识用有新意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八第一单元AlandofDiversity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利福尼亚的风土人情,土著居民的发展足迹,还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加利福尼亚的历史演进路线。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对有效教学的展开式很有帮助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4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讲解新课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教学难点,非常困难,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几大黑板,弄得汗流浃背。而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象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把抽象的空间转换以简单明了的视觉形象展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先以伴音的形式反复播放,在这个听力难点顺利突破后,然后去掉声音,让学生为画中人物配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问路及指路这一语言项目,进一步学习了句型。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直观、形象的声画资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三、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没有语言环境,要想学好语言我们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而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是枯燥无味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在教学的新授阶段,可以让学生反复2/4听,反复模仿而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大量听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而得到理解,把语言项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四,多媒体教学对高考的促进作用。

  有好多年长的老师可能会有这种顾虑:多媒体教学给多是表演性的,学生热闹过去之后什么也学不到。高中教学中家长和社会还是要求升学率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会耽误了孩子。尤其是在讲解非常难的高考知识点时多媒体个根本用不上,还是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好使”。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关键是你对如何设计和编排你的课件,看你对多媒体的驾驭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我把恢复高考30多年以来的试题都放到自己的电脑上,而且对于相同的或类似的考点进行归类,例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等考点进行细分。而且在日常的学习中碰到哪个重点的词3/4组,我就会搜索出高考出过什么题,平时就让学生逐渐的去接触高考题,这样将理论与演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平时的学习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做大量的高考题,当然这种做题是以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讲名词性从句时,通过多媒体将几个易混考点it,that,what呈现后,接着把最近两三年的高考例题一PPT的形式梳理,让学生当堂解答,随时点评,这种高密度大范围的做题,学生并没有感到多累,因为是在课堂上大家和老师共同解答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答案是错的,我们还会让学生一起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自己以后尽量少出类似的错。

  当然,多媒体的运用也应该讲究策略,不能过度的使用和过度的依赖,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和引导作用。应当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应该加上教师的有效控制和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3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4/4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