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3篇

时间:2023-07-21 15:27: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张秀丽作者机构: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出版物刊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页码:88-91页年卷期:2016年第2期主题词:送戏下乡戏曲文化传统文化意义摘要:“送戏下乡”活动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运营模式满足了政府、剧团、农民之间的各方面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戏曲在中国农村有广泛的听众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戏曲类节目的表演,实际上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移风易俗、弘扬正气、传递真善美的作用。多维度的挖掘和阐释“送戏下乡”在广大农村传承的意义,力图让“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重视戏曲类节目的演出,为“送戏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篇二: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初探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江苏苏州215006摘要: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当中沉淀了较为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发展历史当中,民族特色不可忽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加以发展以及宣传,所以,探讨群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独特价值,不但可以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路径,还能够推动文化机制的健全以及进步。

  关键词:非遗保护

  传承

  群众文化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不断提升,精神文化也逐渐被大家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意义也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辈们历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瑰宝,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助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并且推动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只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样也是需要众多人民群众主动地参与。

  一、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至今都有尊重历史,传承经典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历史根据。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清晰的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可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其原本的生存空间,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在此趋势下,如何运用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进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

  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时代难题。如博大精深的河西非遗,是河西民众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产物,对丰富河西区域文化资源,完善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小的推动价值。从某种层面山而言,非遗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符号与民族信仰,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继承以及血脉传承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非遗彰显了人类发展的印记与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需要大家保护与继承下来。

  二、群众文化和非遗的关系

  群众文化指的是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主动去参加,达到自我娱乐目的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组织方式绝大部分都是运用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实现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满足精神文化所需,从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在国家主流文化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高品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持续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长时间生活当中而诞生出来的一种文化方式。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之中与多民族文化大趋势之下,遗留下来诸多丰富多彩、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备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各式各样的艺术类别、独具魅力的表现方式。而且早就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通过世代的保护传承到现在。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简而言之:包容并蓄,相互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具备密切的关系,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中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就和群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类别之中同样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能够使群众的生活情趣有所提高,并且陶冶生活情操,改善工作压力,愉悦现场气氛,不管是人民群众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还是小型、大型的文化汇演,都和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分不开,没有了音乐或舞蹈的烘托以及陪衬,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就会黯然失色。

  群众文化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为目标,在大家日常生活生产中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社会活动。群众文化源自群众,其囊括的文化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之中有着社会纽带的价值。比如各地文化馆每年进行的民族民间文

  化汇演、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等一系列方式,大众普遍参加、热情度较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同样是对非遗的发展以及传承,群众文化也由于非遗元素的渗透而变得更加浓厚[1]。

  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需要以非物质文化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中具备较大的价值,是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成绩和进步的重要抓手,必须要全面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且把其持续的传承下去[2]。

  三、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1)有助于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进而相关非遗项目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为了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在每年举办市、县级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开展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包括:贺新春民俗文艺表演、贺新春城乡文艺团队联动展演、“2020年第七届皮影精品剧目惠民展演”“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图片展等各式各样的群文、非遗展示相结合的活动,网络现场直播、短视频、微信平台等方式使得更多的群众对本地区的非遗有更加多渠道的了解,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认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激起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热情。

  (2)有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实际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加入非遗项目,有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其体现为非遗能够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除此之外,各类非遗项目还具备较为显著的当地特征,比如其自身就具备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比如近年来,湖北省实验楚剧团、黄岗区文化局全面进行“戏曲进入校园”活动,在黄岗中心实验小学、黄岗中学、实验中学等11个乡镇的26个学校演出。活动中,湖北省实验楚剧团的青年演员们除了为同学们讲述楚剧的详细知识外,为使孩子们观赏楚剧的经典唱段,还现场演示楚剧的唱腔以及动作,通过简单的教学

  激发同学们对戏曲的兴趣,持续的扩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运用丰富的文化内容吸引大众主动地参加到其中[3]。

  (3)有助于满足基层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的主要目标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所需,进而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送戏下乡活动是心系农村,服务百姓的真切表现。孝昌县“贫困地区戏曲进乡村”活动来到了小悟乡,把《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杀狗惊妻》等优秀剧目在各村展开巡回演出。通过主动推进送戏下乡活动,使文化惠民政策在农村当中深入,有助于促进地方剧种进步,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所需,与此同时,创造较为优良的乡村文化环境,使文化“温饱”慢慢的步入“小康”,楚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黄冈市的有关单位把其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使公园等景点文化内涵有所递增,比如黄冈市的后湖公园、街心公园是城区的主要景区,公园内有提供戏曲爱好人员的演出场地,此外,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在人民广场当中举办“福星杯”楚剧艺术节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参与。黄冈人民对楚剧十分偏爱,欣赏楚剧原本是黄冈百姓的传统,在使其身体得到放松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定的净化。楚剧不单单是一种娱乐方式以及艺术风格的演绎,更加关键的是,其作为黄岗区域文化认同以及民族审美活动,传承着黄岗人独特的情感记忆,里面涵盖了较为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4]。

  (4)有助于发展群文文化团队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重点分为非遗的探索、保护、传承和展示等方面,苏州市在实施非遗保护中重点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各类活动,每年除了政府部门组织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开展非遗相关群文活动外,还鼓励传承人或传承团队自发开展,并纳入传承人评估体系中。在非遗为主的群文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单单实现了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更是激发了群众对非遗项目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当中。与此同时,苏州市非遗办还联合旅游部门、园林部门、广电总台、新华书店、高校、街道社区等众多部门一起参与打造“非一般”系列品牌活动,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创新创意联动模式,打造了“非一

  般的甄选铺”“非一般的好物”“非一般的课堂”“非一般的风景”“非一般的展厅”“非一般的节日”等子品牌项目。系列活动结合了苏州本地丰厚、独特的非遗资源特点,深入发掘相关非遗项目的内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城乡联动,群文表演团队加入等形式,更好地宣传非遗,促进非遗传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高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已在全市全面推广。

  总体来讲,增强非遗保护宣传强度,把其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不单单能够激发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也为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实践平台,扩大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力量[5]。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过程中缺一不可。回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代,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基础都在于群众参与,必须要去全面的探索,才可以发现更多新的结合点,才可以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去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符合当代人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形态,并通过群众文化的有效整合,满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覃庆原.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探究[J].视界观,2020(9):2.

  [2]杨璇卿.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艺术家,2021(1):1.

  [3]刘长明,王昱翔.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中国文艺家,2020(2):1.

  [4]葛磊,唐蕾.书山曲海汇中原

  保护传承开新篇--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活动总结[J].东方艺术,2020(6):5.

  [5]吴悠.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2.

篇三: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陈秋飞:谈送戏下乡对戏曲文化在农村传承的意义38谈送戏下乡对戏曲文化在农村传承的意义陈秋飞(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江苏南京210007)【摘 要】“送戏下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而实施的文化活动。戏曲在我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表演形式,涌现出一系列深受群众喜欢的经典剧目。本文从戏曲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送戏下乡对戏曲传承的意义。【关键词】送戏下乡;戏曲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38-01为了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实行了“送戏下乡”的活动。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稳定的群众基础。送戏下乡不仅解决了政府、剧团、农民之间的各方面需求,也是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院团却又抽空来应付了事。如此,在时间的选择上二者就出现了矛盾冲突。三、如何切实做好送戏下乡活动(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送戏下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此,农民的需要才是送戏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送戏下乡之前,上级部门应对演出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劳作休息时间分配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演出时间,开展前期宣传。同时还要了解农民的喜好等。演出结束后及时掌握农民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院团演出质量的依据,增加院团的服务意识。当农民群众对送戏下乡表示了认可,送戏下乡活动才能算是取得成功。(二)创新下乡的剧目。送戏下乡活动是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长期政策性活动,因此,活动的组织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这个活动的生命力,并创作出更多更好、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主体,文化馆和剧团要高度重视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好每次送戏下乡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保留大量经典曲目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曲目,宣传正能量,宣传农民身边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引领潮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要敢于深入群众中去,由群众品评节目的好与不好,根据群众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经典剧目,增加送戏下乡的吸引力。(三)统筹规划送戏下乡。送戏下乡的组织者要做好送戏下乡的统筹规划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送戏下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需求,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喜好精选下乡的剧种剧目,确定合理的戏种以及戏目的比例结构。最后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不好的下乡院团,可由农民投票淘汰。以此激励演员要加强学习,增进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表演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最终真正实现送戏下乡的初衷。一、“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流传开来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富特色的各地方文化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戏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演形式已经很成熟,服饰扮相漂亮,行当丰富,唱腔优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名片。在影视媒体等艺术形式出现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戏曲一直是文化宣传的主体,深受人们喜爱;在内容上,戏曲的主要题材大多为生活小戏、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民间传说等,中国戏曲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其很好地浸染和熏陶了民众的思想道德,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送戏下乡”缓解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直以来,农村都是思想文化宣传的薄弱点,农村生活单调乏味、沉闷,文化设施匮乏,文化产品又很少进入农村,这就导致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空虚等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送戏下乡则成为调节农民生活的一剂良药,让农村再次出现和谐、安乐的气氛,它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宣传进步、反对落后愚昧,引导农民的价值走向。二、实施送戏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剧种选择不符合群众喜好。目前,农村中的群体大多为老人和孩子,这些人有的喜欢京剧,有的偏好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群众,喜欢的戏曲有所不同。而上级在送戏下乡的时候,在剧种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喜好,调查也不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送戏下乡的效果。(二)戏曲题材单一,没有新意。很多送戏下乡的剧目十分单一,大多为表演了几十年的老剧目,这些剧目虽然都是经典剧目,但是在表演时,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造成观众流失。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演员和剧团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起不到宣传新生活、新风尚的目的。(三)抽空送戏下乡行为。在送戏下乡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送戏下乡活动最后都成为了应付差事的举动,农民有闲时,院团因为排练任务重不来表演;当农民忙的时候,一些四、结语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在有效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起到了移风易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故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改变当前送戏下乡走过场的问题,切实提高送戏下乡的质量,进而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陈乃平.送戏下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推荐访问:送戏下乡惠民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惠民 下乡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