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9篇)

时间:2023-07-26 10: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共生事例

  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共生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下面是一些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共生的事例:

  1.风电与林业的协同发展

  在中国的北方,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但风电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给林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开始将风电场建在林地中,以此实现风电与林业的协同发展。这种做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而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2.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习俗等,它们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同时,现代生活也在逐渐影响传统文化,例如电影、音乐、网络等,这些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活跃和具有生命力。

  3.农村与城市的对接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接,使得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些好处,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改善、文化教育发展等。同时,农村地区的资源也能够为城市经济提供支撑,例如农产品的供应、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4.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科技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这些创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如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监测、鼓励绿色创新等。同时,科技创新也将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共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理念也将指导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篇二: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事例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事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政治制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这包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法治制度和宪政制度等。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开始试行司法改革和网络法规等。

  2.经济结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还要求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这包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进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

  3.社会文化现代化。除了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还要求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这包括提高人民素质、促进文化创新、保护传统文化等。中国政府也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推进素质教育和文化体制改革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方面的进程,需要在不同领域持续推进。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1-

篇三: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素材备战高考(热点素材+时文精粹+核心观点)

  ——六对关系体现辩证思维

  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民观点)

  (1)截至2月14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从落成运行,到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再到如今持续产出成果,中国在脉冲星观测和研究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FAST也于2021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中国天眼”不仅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更让全人类看得更远,这是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生动缩影。

  (2)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也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年,矢志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抢占未来先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外部冲击。新征程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春伊始,天津港码头机器轰鸣,国际班列接踵而至;“最北自贸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的企业生产正忙,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兔年开市首日,客流量超22万人次,210多万种商品上新……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坚定决心、鲜明态度,更有务实行动、扎实举措。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新征程上,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5)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需要把握好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当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对外开放就会故步自封,没有自立自强就会随波逐流,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6)

  “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发人深思。面向未来,我们怀揣“把自己的事业办好”的坚定底气,保持“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广阔胸襟,就能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人民观点)

  (1)春回大地,神州渐暖。在北京,周末各大商圈人潮涌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在上海的自动化码头,超大型货轮有序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在陕西延安,南沟村的乡亲们忙着管护苹果树……今天,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和谐有序,呈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时代画卷。

  (2)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3)在科研领域,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原因。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还要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4)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更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秩序的框架下,保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5)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而活力则蕴含着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奔涌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活力和秩序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6)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活力奔涌的中国,也是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也要以旺盛活力提供动力。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定能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民观点)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1)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2)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

  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3)

  实践没有止境,变化永不停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到在科研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再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一系列改革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因此,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4)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5)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们党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前进道路上,锚定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我们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人民观点)

  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

  (1)“山沟沟里绕蜡村,小路弯弯绕山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黑河镇绕蜡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受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度落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信息高速公路”铺进山旮旯,农村公路修进深沟偏寨,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当地还建起了葡萄种植基地,村民以土地参股,去年亩产葡萄逾2500斤,总收入52万余元。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对口帮扶……像绕蜡村这样的发展故事,在中华大地广泛上演,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生活蒸蒸日上。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以大力减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解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极大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应该看到,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坚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应该看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要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5)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

  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避免在现实中剑走偏锋、顾此失彼。既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以提升效率不断做大蛋糕,以促进公平分好蛋糕,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又让每个人都分享成果、参与其中。

  (6)

  “21世纪第一个10年,年均收入46500元;2021年,总收入141200元;轿车换了1辆,电视机换了2台,电脑换了2台,手机换了3部……”这是山东省枣庄市一位市民的家庭“小账本”,记录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折射出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亿万人民。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人民观点)

  (1)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一个国家的前行足迹。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着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也彰显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国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顶层设计,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劲动能。

  (2)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今天,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无论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都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都呼唤城乡、地区、行业间协同配合,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

  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河长制”“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得到珍惜保护,以小切口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潜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4)更应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立足基层实践的顶层设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指导火热实践;在进行实践探索时,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契合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既从全局着眼谋篇布局、做好制度设计,又从实践入手笃行不怠、进行大胆探索,真正做到在战略决策上坚持顶层设计、在战术选择上鼓励实践探索,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体现辩证关系的)

  (5)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惟其规模巨大,更需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惟其国情复杂,更需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定向把舵;脚踏实地,以实践探索踔厉奋发,我们就一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六、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观点)

  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十年来,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精准有力的策略举措,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2)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总结好、运用好。

  (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4)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5)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形势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一遇到风险挑战就止步退缩,就不能把战略落实到位。进入新时代,从锲而不舍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再到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各项战略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

  (6)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有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

  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7)“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正确运用战略策略的成功秘诀,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篇四: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

  中国经历了近几十年来经济令人惊叹的发展,这种发展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发展大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使中国的经济范围更加全球化,也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

  首先,中国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全国经济总量较1990年增长了近17倍,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不断地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网络、能源系统、信息网络、教育和医疗等。这些发展使中国整体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把中国的经济繁荣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宏大的发展项目使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工业都市还是现代都市,中国城市的结构和功能都大大改善。在城市开发中,中国积极推行新兴市场、特色街区和新奇小区等构成模式,使得中国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和美观。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也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中国人开始热衷于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也更多地参与国际文化活动。今天,中国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尝试创新,由此带动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以伦比的文化多样性和艺术精湛程度。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正

  -1-

  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也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参与者。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社会将会继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处。

  -2-

篇五: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作文素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值得2022高考语文关注的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世界意义的全面阐释。

  这里有三个相关但也有区别的概念需要弄清。“走自己的路”是从共性角度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有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角度讲的,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角度讲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果说“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国情”的话,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注重“中国国情”,但更突显其彰显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当然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既要在从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必然注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内在要求注重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再进一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出来的,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道路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中国道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坚持社会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道路;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把动力、平衡和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的道路;把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持持续有序生产、保护生态统一起来的道路。

  这里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式和“美丽神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运用市场和资本但不被市场和资本所俘获,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在实质上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成果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优质时评

  01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会对这样的历史启示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条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宣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向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广阔前景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中国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过上现代化生活,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以现代化的成就造福自己也惠及世界。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大势,符合人民期待,始终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将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始终把握正确方向砥砺奋进。

  人间正道开新篇。今天,可以告慰历史、告慰先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

  02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成功开创了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既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之路

  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道路是既蕴含中国特色、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时代大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充分体现了“三大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立足中国超大规模人口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一现代化新道路,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病,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没有对西方发达国家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顺序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而是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实现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全速奔跑在现代化的赛道上,从“现代化的迟到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既追求全面发展、又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突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道路是既追求全面发展、又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及其内容构成的认识,由最初相对单一的经济指标,拓展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着需要建设“五个文明”,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五个文明”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全面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社会有机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整体。因此,协调性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意味着要着力补齐现有的短板和弱项,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层面相互适应、彼此促进、均衡发展,实现系统有机的整体现代化。因此,坚定不移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造福人民作为目标,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活动,才会有现代化社会的建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不全面发展,不改善人的素质、能力、生活、思维方式和各种社会关系,就无法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高价值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实践,坚持不懈地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只有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人民立场在发展成果、财富分配上的体现。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成功开辟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全新道路,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坚定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中国坚持开展对外援助,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为全人类和平与繁荣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3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创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圆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动员,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这条道路坚持好、实践好、发展好。

  目标体系:“五位一体”现代化强国

  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向,它指明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科学设定奋斗目标,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定位在目标内容上增加了“美丽”二字,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在具体要求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现代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在目标定位上从“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在世界现代化坐标中我国将从“跟跑者”成长为“引领者”。这一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人的现代化”的飞跃发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仍然停留于追求“物的现代化”的模式。

  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战略

  根据奋斗目标,做出合理战略安排,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战略安排以明确的奋斗愿景、稳定的未来预期、科学的行动指南,引导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激发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的十九大针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描绘了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了2035年,较以往的发展战略提前了15年;第二阶段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体系中进行定位,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高度。这一战略安排,既实事求是,又面向未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现代化的主题。实践表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如何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创新和升华了传统现代化理念,不仅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而且深刻总结了国外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体把特定的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判断现代化建设成败得失的标准,突出了现代化的主体意识,开辟了理解现代化的新维度,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

  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明确规划了时间表,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结合上,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而且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篇六: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也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现代化。这是一场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

  故事一: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背井离乡,离开了家人和亲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中一位农民工小张,就是这样一位来自湖南省的年轻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在1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前往广东省的深圳市打工。他在深圳从事了多年的建筑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他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他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如今,小张已经成为了一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人,他的生活和家庭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故事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其中一位经历了这样转变的人就是刘女士。刘女士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中年女性,她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传统的礼仪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她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1-

  现代文化,比如电影、音乐、网络等等。她开始慢慢地适应这些新事物,学会了使用电脑和手机,也开始欣赏流行音乐和电影。虽然她从来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是她也接受了现代文化的影响。如今,刘女士既能够与年轻人聊天,也能够和老人们谈论传统文化。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现代化了。

  故事三:从贫困到富裕的奋斗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贫困人口的脱贫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政府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化的红利。

  其中一位脱贫的人就是李先生。李先生是一位生活在四川省的农民,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他从小就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家里务农。但是他没有放弃对于改变命运的希望。他开始学习新的技能,比如养蜂、种植等等,也开始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也更加幸福了。如今,李先生已经成为了一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人,他也开始帮助其他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化人物

  故事四:从环境污染到环境保护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

  其中一位环保志愿者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环境保护奋斗的人。他生活在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看到了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他决定投身环保事业。他开始宣传环保知识,组织环保活动,也开始

  -2-

  利用互联网发起环保行动。他的努力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认可,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环保人士,他的努力也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充满了勇气、智慧、拼搏和奋斗。这些故事中的人们,不仅是现代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他们的奋斗,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3-

篇七: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从乡村到城市,从乡下到郊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见一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为人们带来了可观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

  首先,北京的蓝天白云,奇观绚丽的国家公园以及先进的交通设施都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繁荣。从高科技交通监控中心到新型公共建筑,从智能电网到全球最大的售票系统,都为北京市民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其次,此外,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以上海为例,该市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绿色科技都市的跃迁,从污染深重的上海到一个拥有蓝天白云、蔚蓝天水、绿化和装饰性建筑的现代化城市。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还可以体现在新能源领域。近几年,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并为各种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无疑为新能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从教育到医疗,都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中国教育发展前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中国也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改善医疗保健环境,推行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充分市民医疗服务。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例子,对于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1-

  作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及医疗事业的提升,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将会有更多这样的生动例子表明中国正迈向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

  -2-

篇八: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金句

  中国式现代化金句,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化进程,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念和思想。这些金句,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和理解,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中国式现代化金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1.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传承中创新,是在融合中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和谐为目标。

  3.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4.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

  5.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

  6.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8.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开放合作的前提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9.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10.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人民民主的前提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

  这些金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个方面和层面,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九: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事例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以下是几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事例:

  1.开放与自主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既要保持国家自主性,又要积极主动地开放与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扩大进口,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2.融合与创新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和理念,实现融合与创新的结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的“协同”理念相结合,可以创新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3.持续与稳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过程中,不搞“一步到位”,而要实行持续、稳健的发展策略。例如,中国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时,采取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4.国内与国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国内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国内与国际的有机结合。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

  -1-

  -2-

推荐访问:中国式现代化素材整理 素材 现代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