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人物素材(3篇)

时间:2023-07-28 2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人物素材

  

  工匠精神事例中国人物

  工匠精神事例中国人物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

  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

  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

  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

  工匠精神事例中国人物

  1.鲁班,又称公输盘,木匠祖师爷,也是“百工圣祖”。对杰出工匠的嘉奖,名为“鲁班奖”。

  2.墨子,名墨翟。鲁班曾做云梯助楚国攻宋,墨子前来阻拦与鲁班相斗,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最终鲁班心服口服。墨子是记载中唯一胜过鲁班的人。

  3.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4.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

  拓展资料: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事例中国人物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名人素材1、司马光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2、匡衡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夏威夷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

  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4、司马迁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5、安培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6、牛顿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

  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7、杨时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8、邯郸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9、梁启超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0、越王勾践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勾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

  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篇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人物素材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素材备战高考(热点素材+时文精粹+核心观点)

  ——六对关系体现辩证思维

  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民观点)

  (1)截至2月14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从落成运行,到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再到如今持续产出成果,中国在脉冲星观测和研究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FAST也于2021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中国天眼”不仅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更让全人类看得更远,这是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生动缩影。

  (2)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也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年,矢志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抢占未来先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外部冲击。新征程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春伊始,天津港码头机器轰鸣,国际班列接踵而至;“最北自贸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的企业生产正忙,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兔年开市首日,客流量超22万人次,210多万种商品上新……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坚定决心、鲜明态度,更有务实行动、扎实举措。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新征程上,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5)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需要把握好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当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对外开放就会故步自封,没有自立自强就会随波逐流,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6)

  “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发人深思。面向未来,我们怀揣“把自己的事业办好”的坚定底气,保持“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广阔胸襟,就能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人民观点)

  (1)春回大地,神州渐暖。在北京,周末各大商圈人潮涌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在上海的自动化码头,超大型货轮有序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在陕西延安,南沟村的乡亲们忙着管护苹果树……今天,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和谐有序,呈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时代画卷。

  (2)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3)在科研领域,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原因。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还要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4)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更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秩序的框架下,保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5)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而活力则蕴含着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奔涌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活力和秩序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6)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活力奔涌的中国,也是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也要以旺盛活力提供动力。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定能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民观点)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1)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2)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

  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3)

  实践没有止境,变化永不停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到在科研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再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一系列改革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因此,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4)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5)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们党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前进道路上,锚定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我们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人民观点)

  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

  (1)“山沟沟里绕蜡村,小路弯弯绕山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黑河镇绕蜡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受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度落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信息高速公路”铺进山旮旯,农村公路修进深沟偏寨,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当地还建起了葡萄种植基地,村民以土地参股,去年亩产葡萄逾2500斤,总收入52万余元。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对口帮扶……像绕蜡村这样的发展故事,在中华大地广泛上演,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生活蒸蒸日上。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以大力减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解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极大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应该看到,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坚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应该看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要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5)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

  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避免在现实中剑走偏锋、顾此失彼。既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以提升效率不断做大蛋糕,以促进公平分好蛋糕,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又让每个人都分享成果、参与其中。

  (6)

  “21世纪第一个10年,年均收入46500元;2021年,总收入141200元;轿车换了1辆,电视机换了2台,电脑换了2台,手机换了3部……”这是山东省枣庄市一位市民的家庭“小账本”,记录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折射出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亿万人民。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人民观点)

  (1)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一个国家的前行足迹。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着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也彰显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国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顶层设计,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劲动能。

  (2)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今天,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无论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都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都呼唤城乡、地区、行业间协同配合,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

  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河长制”“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得到珍惜保护,以小切口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潜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4)更应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立足基层实践的顶层设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指导火热实践;在进行实践探索时,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契合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既从全局着眼谋篇布局、做好制度设计,又从实践入手笃行不怠、进行大胆探索,真正做到在战略决策上坚持顶层设计、在战术选择上鼓励实践探索,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体现辩证关系的)

  (5)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惟其规模巨大,更需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惟其国情复杂,更需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定向把舵;脚踏实地,以实践探索踔厉奋发,我们就一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六、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观点)

  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十年来,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精准有力的策略举措,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2)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总结好、运用好。

  (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4)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5)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形势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一遇到风险挑战就止步退缩,就不能把战略落实到位。进入新时代,从锲而不舍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再到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各项战略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

  (6)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有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

  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7)“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正确运用战略策略的成功秘诀,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篇三: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人物素材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1伟大的人物刘胡兰,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中,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给我的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

  与刘胡兰对照一下,我感觉自己十分地渺小。我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决心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硝烟战火,这样的环境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英雄经过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要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练自己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使自己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2林号是一个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解救同学;被压在废墟下,为安抚吓哭的女同学,带头领唱《大中国》……其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大放异彩。

  地震发生时,班上在上数学课,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幸运的是,林浩很安全。而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用自己瘦小的身躯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他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他拉出来的。

  他是那么的坚强,在他身上有一种同龄人未拥有的坚强。他仅仅九岁,不仅绽放出人性光辉灿烂,而且,坚强勇敢的行动也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代表。

  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只是个抗灾过后的英雄林浩,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顽强、不屈、坚贞的精神。

  在此,我呼吁大家:在学习上,我们要向林浩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林浩一样,在危难时刻还能帮助别人;在社会上,我们要向林浩一样,尽自己所能去造福他人。

  英雄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闪射出人性的光辉令人敬仰。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作为同龄人的我们,更要学习他们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3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攻坚战的防控第一线因过度劳累而猝死,我们不能不为他惋惜与心痛。他叫宋英杰,是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马迹卫生院药剂组副组长,他出生于

  1992年,他正值青春年华,是人生的黄金期。他因公殉职,死的伟大。因为,他是为人民利益牺牲,我们应当向他致哀。

  据中国青年网2020年2月4日报道,衡山县东湖镇马迹卫生院药剂组副组长宋英杰,在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工作中因多日连续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宋英杰从大年初一起加入高速路口排查团队坚持值班,并独自负责卫生院仓库医疗物资分发,连续十天九夜奋斗在防控一线。“我年轻,我扛得住,这些事情让我来”,成了他的口头禅。3日零点值班结束交接完班后回到宿舍,因过度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

  全国人民应当永世不忘宋英杰这个名字。因为,他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坚战中没有贪生怕死;因为,他坚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一线,没有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那么娇贵,而是舍生忘死,毫不犹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因为,正是由于他忘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让更多百姓安全度过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感染期。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宋英杰死得其所,说明他已经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根植于人民的土地上,说明这颗种子已经在人民中间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而且,正是由于硕果累累,让他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

  一个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一线舍生忘死的人,他才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才能用自己的生命托起百姓心中的太阳,他才能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心心相印的桥梁,他才能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所以,当他挑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攻坚战这个千斤重担的时候,他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

  虽然宋英杰仅仅是一个副组长,是个芝麻官。但是,他却觉得这个副组长的责任比千斤重担都重要。只有毫不犹豫和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攻坚战的历史重任,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才能不给自己和

  9后的这个群体丢脸;只有在关键时期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才能无愧于医务工作者这一崇高职业;只有把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产生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宋英杰匆匆走了,我们必须向他默哀,为他送行;宋英杰匆匆走了,当地党和政府要关心和照顾好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宋英杰匆匆走了,我们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不能让这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英雄在天堂留下。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4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

  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最终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可是,茅以升没有理解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英雄人物事迹素材篇5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推荐访问: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人物素材 中国 素材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