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4篇)

时间:2023-07-31 15:27: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以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作文1200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的是,人类在与疫情的斗争中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羁绊,旧的矛盾仍然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对疫情反复的担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国家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定,增长预期呈现宽幅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在2020年下滑3.1%后,202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9%,2022年预计增长4.9%。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由于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恶化,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MF称,疫苗接种和政策支持的差异导致各国复苏前景呈现分化趋势。

  短缺给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和制造业带来了压力。疫情的反复和供应链的中断,可能拖累正在努力站稳脚跟的世界经济。MF还多次警告全球复苏分化风险,指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MF认为,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影响。

  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2%,其中,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2.4%、6.8%和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达到6.4%,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2.9%,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9.5%、4.7%、5.2%和5%.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新冠肺炎变异病毒传播的问题。

  IMF呼吁国际社会开展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加快新冠疫苗普及,争取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率今年年底达到至少40%、明年年中达到至少70%的目标,以遏制疫情蔓延,阻止全球经济复苏分化趋势,实现包容性复苏。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通张压力上升的问题。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份以来最高。11月欧元区通胀率也攀升至4.9%,创25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大幅上张27.4%,是推高通胀的主因。

  高通胀的出现与供给限制和需求扩张两方面都有关系。一方面是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普及和经济活动重启、各国先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居民购买力增强,需求实现了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是供应瓶颈凸显,大宗商品产能恢复需要较长周期,芯片、汽车、化工、药品等产业受阻严重,物流运输受到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各国供应链修复程度参差不齐、运转不畅,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商品紧缺,物价上与此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个体差异,疫情下各经济体的复苏进程也出现了明显分化。

  部分低收入国家由于综合国力和财政支持有限,政府无力提供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投资,疫苗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叠加变异

  病毒的大面积传播,生产经营活动再次受到冲击,对经济持续复苏带来景影响。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进,2022年新兴经济体可能像2021年的发达经济体一样逐步放开经济,预计增长将会加速。同时,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央行紧缩货币政策下,通胀有望出现回落。

篇二: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论文的例文,欢迎大家参考!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论文篇1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不平衡

  摘要:世界经济不平衡包括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集中于少数国家的巨额赤字与盈余并存的经济形势。2007―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的矛盾,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的爆发。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01-022009年6月,OECD整体领先指标连续第四个月上升,从94.5上升到95.7。中国、印度该月数值仅比上年同期低3.7和3.4。世界经济止衰复苏,但争论仍在继续,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无定论。危机既非源自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和规制,也非源自各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而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总爆发。

  一、2007―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发生在去监管化和特定的政策环境条件下。20世纪80年代起,金融机构去监管化日益盛行。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的签署废除了州法律对贷款人收取贷款利息率最高限额的限制。1982年可选择同等按揭交易法案则授权对州法律的使用和先占权,对象是对拥有可变利率、过度膨胀的支付额以及负摊销的贷款进行限制的州法律。银行准备金要求降低和1994年特别流动账户的诞生给予银行更大的流动性,该账户将商业银行账户和投行账户联结起来,银行便有能力提供更多的信用。20世纪90年代末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议会阻止了对金融衍生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的监管。200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免除了经纪公司信用限制,使

  投行能够从事更多的次级贷款业务。在监管日益放松的同时,政府鉴于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向相关金融机构施加一定的压力。两家政府支持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放松直接从贷款机构购买贷款的申请标准,购买了巨额次级按揭证券。监管的放松和政府要求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压力鼓励了房贷市场的繁荣。次级抵押贷款放贷额增长迅速,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5%)增长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20%),其中证券化比例为75%。

  次级贷款以收取高费用和高利息率为特征。高利息、不断膨胀的支付额以及不断攀升的房价对金融机构意味着丰厚利润和机会。为了获利,房贷机构杠杆化比率平均达1∶14。诱惑利率、零首付,甚至“放贷人资助首付计划(DPA)”都成为次级房贷促销方案。2004―2006年间发起ARMs的1/3,诱惑利率低于4%,超过65万购房者通过DPA得到首付,贷款违约率和房产没收率大大升高。大部分情况下,贷款发放只是为了从现存房产中抽取资金,以购房为目的的比例不到一半。贷款人为申请到便宜贷款瞒报收入,一些购房者利用房产升值进行再融资用于日常消费。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冲突”,倾向于给出高的评级结果。贷款建立以后继续被分割、与其他资产组合形成新的资产,即证券化。这些贷款支持证券最终被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如政府养老金等。次级房贷市场风险巨大,2005―2006年间发行的次级贷款有近1/5将面临失败,购房者则面临房产被收回的风险。

  20世纪初,美联储为应对网络泡沫,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1.24%,并长期维持在低位。但2004―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利率,使之迅速从1%提至5.25%。利率提高增加了可调利率次级贷款支付额,违约率迅速上升。2007年4月,房产贷款市场蕴藏的风险突然爆发,超过25个次级贷款放款机构宣布破产。2008年8月雷曼倒闭后,华尔街大型投行接连受到重创,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10月,通用汽车危机表明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渠道传递到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二、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是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于危机的原因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去监管化一系列法案的签署导致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不恰当的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又不恰当的刺破了这一泡沫直接引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对金融机构高杠杆化及道德风险行为视而不见,以及旨在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行政命令,这些管制和政策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了市场失败。政府及其行为才是导致危机的根源。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虽然政府政策对危机爆发负一部分责任,但市场失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GregoryCurtis(2008)认为,金融业集体性道德败坏使得房贷市场积累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危机中犯的错误不相上下,其行为都成为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过大多数观点赞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造成危机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危机的根源既不是不恰当的政府政策或监管,也不是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更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及其交易,或者其他诸如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规则等因素。2007―2009年经济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的爆发。

  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指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以外需拉动的新兴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它包括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集中于少数国家的巨额赤字盈余并存的经济形势。前两者既是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也是重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最核心的世界货币,在世界贸易、投资等领域最广泛地发挥着储备货币、计价工具和流通手段的功能。2003年美元结算占欧盟主要国家进出口贸易的29.1%和37.3%,占日本进出口贸易的68.7%和48%,韩国、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的相关数据分别是79.6%和83.2%(2004)、76%和84.4%、50.5%和69%(2004)。美元还是国际市场计价单位,石油、铜、小麦等国际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2005年,占世界GDP不到30%的美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比重从1997年的56%上升到65%,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从54%增至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比重也从58%上升到65%。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务和国家债务大都以美元计价,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都以美元发行和清偿。美国借此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和相关好处,但并不承担与黄金挂钩的兑换义务。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不再承担兑换义务的现实和金融危机的教训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以自保。美元的核心地位则决定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为了规避风险、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许多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Ⅱ。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具有内在不稳定的本质。“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只是以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形式表现罢了。

  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各国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世界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得到繁荣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后发国家纷纷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面向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大力推动出口。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后发国家私人储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消费则长期被维持在较低比例。长期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客观上也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各国逐步形成了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应对经济增长外部依赖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大量外汇储备建立起来,并且以美元为主要组成币种。这也是由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决定的,结果是大量资金通过发达的国际金融体系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市场,为美国提供了廉价的资金。

  与后发国家外部依赖性相反,美国则形成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25年来消费占GDP比重约为71%,美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07年达130%。过度消费意味着超支,收入不足的部分则由借贷来弥补,信贷替代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表现为不断增长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超过了GDP的6%,净外债为2.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5%,进口对出口的比例则达178.9%。财政赤字(2004年)高达4127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就这样,新兴市场国家以出口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这些出口所得被美国人借入以支付后续交易。世界经济出现了集中于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巨额双赤字和双盈余的格局,且数额持续增加。

  从本质上说,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和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世界经济不平衡运行的格局是极其脆弱的。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次

  级房贷市场。在次级房贷市场,购房者收入增长最终无法覆盖房贷需求确定无疑,房屋需求由信用代替,整个市场繁荣建立在信用膨胀的基础上。但是信用膨胀只是缓解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借款终须还。另外信用维持十分脆弱,随着美国赤字越来越大,美国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小。信用维持还极易受到客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信用链断裂,危机瞬间爆发。次级贷款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信用替代需求的现象是美国经济需求过度扩张的结果,更是这一经济模式与其他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模式长期运行所积累矛盾的总爆发。次贷危机爆发后,损失迅速通过全球金融体系蔓延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非金融领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的总爆发。

  三、启示与结论

  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已经开始取得成效。但这只说明危机得到缓解。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包括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改革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非朝夕可实现。但是要想真正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就必须下工夫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改变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提高消费在GDP中比例,加强开发国内市场,是改变经济不平衡也是避免此类经济危机的根本解决途径。另外,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是要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格局的必要条件。各国必须致力于改变当前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从根本上避免“特里芬难题”,才有助于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1]AllanH.Meltzer,“ReflectionsontheFinancialCrisis”,CatoJournal,Vol29,No1,2009.[2]GregoryCurtis,“TheFinancialCrisisandtheCollapseofEthicalbehavior”,GrecourtWhitePaperNo.44.[3]JoshuaAizenman,“FinancialCrisisandtheParadoxof

  Under-andOver-Regulation”,NBERWorkingPaperNo15018,May2009.[4]StephenFiglewski,“AViewoftheFinancialCrisisfrom20000.pdf.[5]V.V.Chari.LawrenceChristiano,andPatrickJ.Kehoe,“FactsandMythsabouttheFinancialCrisisof2008”,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apolisWorkingPaper666,Oct2008.[6]陈宝森.美国的债务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7]刘钻石.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J].亚太纵横,2007,(6).[责任编辑

  吴高君]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论文篇2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问题:国际上,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国内,我国存在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预调微调;经济机遇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05-01一、世界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仍在蔓延

  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放缓十分明显,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FeetUp”,Oct2008.http://pages.stern.nyu.edu/~sfiglews/Docs/FinancialCrisis_OCT6风险再度上升。进入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特别是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上涨,给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说明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我国经济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

  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我国持续大量投资建房,与群众购买力低下,形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二)通货膨胀危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9月为6.2%,10月回落至5.5%,都处于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而银行的存款年利率是2.75%,就是说居民存款一年,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要贬值不少。到201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30万亿,只要居民挤兑存款,整个银行系统就会倒闭,不仅会造成经济混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三)货币流动性、信贷条件偏紧

  货币紧缩最初源于当局对危机政策的纠正,而后随物价水平走高,对货币信贷的总量调节进而成为防控物价增长的重要手段。自去年初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与贷款投放规模明显下降。到今年9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跌至8.9%和13%,近几个月持续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创出21个月以来的新低,前期紧缩效果明显。尽管当前M1、M2作为中间目

  标是否继续有效值得讨论,但即便不考虑这两个传统指标,从部分地区民企资金流断裂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信贷条件实质处于偏紧状态。

  三、应对

  经济危机的大致思路

  针对中国现在外部经济危机与内部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等问题,笔者建议,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应对现行的经济危机。

  (一)适时适度宏观调控。目前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因此政府要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

  环境,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二)积极稳定物价。在通货膨胀与经济紧缩并存的情况以及生产过剩现状,已引起市场对未来经济继续减速,乃至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如此局面下,继续紧缩将面临“稳增长”的现实压力。因此,应适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证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

  (三)加强房产调控。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催生了房产投资过热,造成了很大的房产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可能是“假过剩”,房价过高造成大部份空置房,而大部份群众因房价过高而无房居住。因此政府应该促进房价合理调整。还应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健全分配和

  管理制度,保障有效供应。

  (四)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维护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主要改革方面包括:扩大金融市场的服务广度,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国

  统计摘要.2011.[2]央行.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

  报告.[3]方晋.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A].中国

  发展观

  察,2011(08).[4]潘辉.长三角利用外资环境的国际比较——与世界五大都市圈比较的视角[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2).

篇三: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作文

  世界的发展和竞争从来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当代世界的发展和竞争更是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竞争。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质是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衔接,把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衔接,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换句话说,对外开放就是面向世界经济、世界市场开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就是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回顾2021年,“复苏”成为世界经济主攻点,承载各国的迫切期待,却遭遇超出预期的坎坷。

  一方面,经济增长、贸易投资、消费需求显著恢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超预期反弹,今年全球贸易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堵点扩散、痛点更持久、难点更复杂。疫情起伏反复,严重干扰预期走向。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对疫情反复的担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国家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定,增长预期呈现宽幅震荡。

  2021年以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前景也并非一帆风顺。疫情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使得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复苏存在较大“温差”。不过,IMF预计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仍将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由此可以看出,新兴市场经济体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3月以来,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加息,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首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经济体。智利央行和墨西哥央行也在近两个月中完成了3年来的首次加息,分别将利率上调25个百分点。其他新兴经济体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利率水平。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较快但金融市场较为脆弱,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新兴经济体物价大幅上升、股市泡沫过度膨胀,进而不得不加息,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难题。

  当全球性威胁日益紧迫、国际社会呼唤更紧密多边合作之时,中国坚定地走在多边主义的正道上,为推动世界经济在团结协作中实现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等多边平台发出倡议,强调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唯一正确出路。

  倡议之外,中国也用行动践行理念。同112个世贸组织成员共同联署《投资便利化联合声明》,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多边主义的前行之路上,中国扮演的角色越发积极主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一年来,世界见证了中国奋力支撑全球复苏的努力和成果。未来,世界经济依然将面临复杂、深刻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的坚定支持和承诺不会缺席,中国给世界带来的信心也将越来越足。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一道加入这一行列之中,“隧道尽头的光芒

  世界的发展和竞争从来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当代世界的发展和竞争更是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竞争。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质是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衔接,把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衔接,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换句话说,对外开放就是面向世界经济、世界市场开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就是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篇四: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大学生对世界经济复苏的看法2000字

  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的是,人类在与疫情的斗争中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羁绊,旧的矛盾仍然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从今天起,国际聚焦版推出2021年世界经济年终回顾报道,由本报记者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多个角度为大家分析点评疫情常态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点。敬请关注。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供应瓶颈持续、全球通胀加剧、发展失衡加深、货币政策面临转向。世界经济在疫情持续下艰难复苏,前行路上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分化。

  回顾2021年,“复苏”成为世界经济主攻点,承载各国的迫切期待,却遭遇超出预期的坎坷。

  一方面,经济增长、贸易投资、消费需求显著恢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超预期反弹,今年全球贸易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堵点扩散、痛点更持久、难点更复杂。疫情起伏反复,严重干扰预期走向。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对疫

  情反复的担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国家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定,增长预期呈现宽幅震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在2020年下滑3.1%后,202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9%,2022年预计增长4.9%。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由于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恶化,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IMF称,疫苗接种和政策支持的差异导致各国复苏前景呈现分化趋势。短缺给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和制造业带来了压力。疫情的反复和供应链的中断,可能拖累正在努力站稳脚跟的世界经济。IMF还多次警告全球复苏分化风险,指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

  IMF认为,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影响。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2%,其中,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2.4%、6.8%和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达到6.4%,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2.9%,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9.5%、4.7%、5.2%和5%。

  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新冠肺炎变异病毒传播的问题。IMF呼吁国际社会开展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加快新冠疫苗普及,争取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率今年年底达到至少40%、明年年中达到至少70%的目标,以遏制疫情蔓延,阻止全球经济复苏分化趋势,实现包容性复苏。

  通胀压力持续高企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上升的问题。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份以来最高。11月欧元区通胀率也攀升至4.9%,创25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大幅上涨27.4%,是推高通胀的主因。

  高通胀的出现与供给限制和需求扩张两方面都有关系。一方面是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普及和经济活动重启、各国先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居民购买力增强,需求实现了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是供应瓶颈凸显,大宗商品产能恢复需要较长周期,芯片、汽车、化工、药品等产业受阻严重,物流运输受到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各国供应链修复程度参差不齐、运转不畅,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商品紧缺,物价上涨。

  从美国的情况看,出现高通胀是以“无限量”量化宽松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必然后果,疫情也导致供给扰动和供应链冲击。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在短期内继续面临高通胀环境,供应链瓶颈、劳动力短缺和住房成本增加等因素将持续推高价格。

  与此同时,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也带来了全球超低利率环境与泛滥的流动性,提供了滋生高通胀的温床。此外,疫情危机导致的供需错位“火上浇油”。疫情反复暴发,毒株更新迭代,各国陷入解封—疫情加重—封闭的循环,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周期。

  席卷全球的高通胀不仅抬高了民众生活成本,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经济复苏,更可能孵化民粹主义等思潮,破坏社会和政治稳定,是各国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难题。要想缓解高通胀,需要加强国际上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合作,同时要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和沟通。各国需要警惕高通胀长期运行的风险,并注意人口老龄化、供应链升级等因素也都可能在更长时间周期内推高价格成本。

  新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3月以来,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加息,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首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经济体。智利央行和墨西哥央行也在近两个月中完成了3年来的首次加息,分别将利率上调25个百分点。其他新兴经济体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利率水平。

  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进,2022年新兴经济体可能像2021年的发达经济体一样逐步放开经济,预计增长将会加速。同时,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央行紧缩货币政策下,通胀有望出现回落。此外,很多新兴经济体对美联储明年收紧货币政策有了更多准备,有利于应对美联储转变货币政策带来的“溢出效应”的冲击。

推荐访问: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论文 复苏 脆弱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