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寒食优质课教案10篇

时间:2023-08-01 19:09: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寒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课件出示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2.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解释词语。课件出示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3.解释诗意。(1)指名学生说。(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不满,轻蔑)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篇二:寒食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本诗选自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另外两首分别是《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本首古诗就内容来说,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景入情,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赏析诗文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稍微有些难度的。设计理念古诗词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使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

  诗人所想,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

  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出示课件】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一)学习生字,扫清障碍。【出示课件】学习“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二)播放录音,辨清节奏。【出示课件】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三)指导方法,读通诗句。1.读诗的方法首先读读得字正腔圆,然后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2.跟老师朗读,感受美。3.赛读诗句,读出韵律美。三、再读诗句,把握诗意。【出示课件】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解释词语。然后借助注释,与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2.小组汇报:小组代表读诗句,说诗意。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看图画读诗句。【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3.“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闭上眼睛边读诗句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5.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出示课件】读诗句,自由说一说。(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6.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出示课件】(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4)……7.而在这一天,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出示课件】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4)......8.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9.创情境,入诗情。【出示课件】①播放古风音乐,配乐感情朗读,感悟诗情。②根据板书,背诵课文。③擦掉板书,比赛背诵。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1.说说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出示课件】2.《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出示课件】六、课堂总结,背诵布置【出示课件】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

  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板书设计寒食飞花蜡烛御柳斜轻烟入讽刺教学反思《寒食》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本节课,我紧紧围绕学诗五步法(1.解诗题,2.读诗歌,3.品诗文,4.悟诗情,5.背诗句)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由故事入手并结合图片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然后走进作者,了解诗文创作背景。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再由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第三、第四环节中在学生读熟练了之后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慢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我还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也写到

  了传统习俗,从而实现“以一篇带多篇”,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目的。同时,我还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学生能逐渐熟读成诵。但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品味诗文,感悟诗情时,对于情感的挖掘刨得太深,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品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篇三:寒食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来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自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知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道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词的经历和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掌握本课的写作背景,是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

  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篇四:寒食优质课教案篇五:寒食优质课教案

  

  幼儿园清明节《寒食节》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幼儿园清明节教案《寒食节》

  幼儿园清明节教案:寒食节

  教案前言: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幼儿园组织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我们奇怪的问老师妈妈,为什么还不到清明节,就要去扫墓呢?老师妈妈认真的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后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一个节日呢!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对清明节的由来有一定的了解,让孩子们认识清明节的意义。

  教案目标:

  1、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2、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教案准备: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教案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

篇六:寒食优质课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年级/册×××填写时间×××学科课题名称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之《寒食》难点名称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点分析难这首诗有四句,但是多有转折。从内容上,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上,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上,由白天转入日暮等。多为复杂。从学生角度不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古诗整体方面的感情。不会从写分析为什么作背景、诗句、注释等方面分析与归纳诗歌的整体情难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感。1.通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当时社会上的问题。2.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理解春天的长安城的美景。3.通过问题探究,感悟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趣味导入。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导入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3.正音,齐读课题。

  二、师生交流。1.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简介寒食节的来源。2.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通过朗读,探究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四、再读古诗,理解诗句。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1)理解这两句诗重点词语的意思。(2)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3)“无处不”写了什么?(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进而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花无数的迷人春景。)(4)从“飞”字你能想到什么?可以把“飞花”换成“落花”吗?(不能。“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5)再读诗句想象画面: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的长安城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理解这两句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长安的百姓,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5)教师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再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2.师生朗读竞赛。六、总结课文,谈谈感想。小结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寒食》所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吗?2.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篇七:寒食优质课教案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藏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日习俗的描绘,但韩栩的这一首传诵最广。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

篇八:寒食优质课教案篇九:寒食优质课教案

  

  六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

  寒食》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另外两首分别是《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本首古诗就内容来说,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景入情,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赏析诗文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稍微有些难度的。

  【设计理念】

  古诗词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使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出示课件】

  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出示课件】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

  (一)学习生字,扫清障碍。【出示课件】

  学习“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二)播放录音,辨清节奏。【出示课件】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指导方法,读通诗句。

  1.读诗的方法

  首先读读得字正腔圆,然后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2.跟老师朗读,感受美。

  3.赛读诗句,读出韵律美。

  三、再读诗句,把握诗意。【出示课件】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解释词语。然后借助注释,与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对

  诗句的理解。

  2.小组汇报:小组代表读诗句,说诗意。

  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看图画读诗句。【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

  3.“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出示课件】

  4.闭上眼睛边读诗句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5.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出示课件】

  读诗句,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出示课件】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7.而在这一天,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出示课件】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8.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

  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

  9.创情境,入诗情。【出示课件】

  ①播放古风音乐,配乐感情朗读,感悟诗情。

  ②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③擦掉板书,比赛背诵。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说说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出示课件】

  2.《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出示课件】

  六、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出示课件】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教学反思】

  《寒食》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本节课,我紧紧围绕学诗五步法(1.解诗题,2.读诗歌,3.品诗文,4.悟诗情,5.背诗句)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由故事入手并结合图片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然后走进作者,了解诗文创作背景。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

  意语气和语调;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再由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第三、第四环节中在学生读熟练了之后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慢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我还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也写到了传统习俗,从而实现“以一篇带多篇”,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目的。同时,我还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学生能逐渐熟读成诵。

  但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品味诗文,感悟诗情时,对于情感的挖掘刨得太深,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品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篇十:寒食优质课教案

  

  六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

  寒食》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三、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

  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不满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推荐访问:寒食优质课教案 课教案 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