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3-08-10 14:18: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形体舞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教材信息

  形体舞蹈

  必修课

  授课对象

  课程总学时

  2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64王锦芳.形体舞蹈[M].浙江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要强化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突出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效实现教学体系与思政教育并进。强化课程的教育性,有效突破了思政课程对学科体系建设的局限,将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贯彻到专业课教育中,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并进的格局。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思政教学理念:结合我校发展方向,学生特点和专业的需要,进行思政教学。专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教师要以专业适应社会发展为主导,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和科研。民族健身舞是一个新兴的健身项目,加强民族健身的科学指1导,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既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又繁荣了我们的文体事业,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健身方式。

  1.教育价值:在掌握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可以陶治一个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个人素质,进而使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一,民族健身舞激发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参加民族健身后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改变了固有的传统观念。

  2.人文价值:第一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使人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帮助锻炼者确立良好自我概念、在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害羞心理、疲劳和运动伤等),能培弄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二促进人的社会交往,增进了人际融合。人生活在错中复杂的社会中,都会产生一种压抑,对他人的不信任。然而民族健身舞的训练和比赛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参加,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加人与人互相的信任感,让每个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在民族健身舞锻炼中,队员之间要和谐相处、亲密合作,才能保证整个队伍的水平和表演效果。民族健身舞是群众性、集体表演的健身舞形式,在潜移默化的锻炼中增强了团队合作,增进了人际融合。

  3.民族文化:价值民族健身舞是将民族舞蹈元素与健身操的步伐有效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民族舞蹈体育化,也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的融合。通过动作、服装、音乐乐器、乐曲、体现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017年《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提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维模型,此外,还首次指出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思想品德。体育课的思政元素有哪些,如何在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体育教学设计中,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在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通过学习形体舞蹈塑造匀称体形和优美体形,增强体质,矫正姿态,培养自信展现自我,培养优雅的举止和仪态。使学生掌握形体舞3蹈的基本动作、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基本的编排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为其它体育艺术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体育艺术项目着手,挖掘、研究不同风格的项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走向体育健康文化传播的就业方向。将其引入校本课程,推广健身街舞、拉丁健身舞、排舞、民族健身舞,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顺应学校文化、艺术、旅游、传媒的发展方向,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从事健身行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又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掌握形体舞蹈运动技术技能、创编和教学能力,给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体舞蹈课是前期的健美操课程的延伸、又是瑜伽课程和团操课、私教的基础课程。

  形体舞蹈教学内容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在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要狠抓敏锐热点,挖掘体育思政时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1.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收集思政元素,提前进行学情分析备课,建立案例及讲解技术路线素材库,更新教学大纲与教案,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价值,尽量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所以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注重结合项目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寓思想于行为之中,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在情感目标设计时,可以把体育精神融入教学教学目标中,体育自带爱国主义、顽强坚韧、奋勇拼搏的基因,培养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素材。

  2.重视增强形体舞蹈教学的时代感,要狠抓敏锐热点,挖掘体育思政时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开发本校的体育元素,开发不同时期的元素。

  3.重视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现实情况,体育课恰当融入课程思政要素,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才能达到体育育人的最佳效果。

  4.形体舞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在引导课上,重点强调不是在于掌握形体舞蹈运动技能及考试成绩高5低,而是在于在形体舞蹈课堂上养成终身运动的思想。不仅能强健我们的体魄,也能陶冶我们健康的身心素质,还能给我们人生带来生命的意义和快乐。

  5.与有关形体舞蹈与运动项目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要做到课程思政常态化,每提起体育精神都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中重视增强体育教学的时代感,要狠抓敏锐热点,挖掘体育思政时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开发本校的体育元素,开发不同时期的元素,开发形体舞蹈课程思政元素;重视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现实情况,恰当融入课程思政要素,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才能达到体育育人的最佳效果。

  6.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教师举止得体、谈吐文明、言行一致,不仅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而且会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7.明星效应,通过他们的经典动作分析,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以这些体育明星为榜样,不怵困难,不怕苦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三、案例课信息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掌握形体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良好形体、个人形象塑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掌握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基本姿态标准,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各类综合素质,使学生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能力,优雅的形体气质。

  2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作风,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能主动展示形体与动作美,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增进交往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竟争和发展的能力。

  3营造健康优雅的艺术氛圆,推进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质。

  4强化心灵美与动作美的统一,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5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形体舞蹈课程教学的始终;思政评价要求热爱国家、热爱学校、热爱体育锻炼,遵纪守法,遵守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爱护体育设施;

  课堂通过运用我国民族音乐创编街舞、拉丁舞、民族健身舞等以多民族舞蹈元素和音乐元素、歌曲为思政课程素材,结合身体的各部位运动规律进行编排。它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将众多民族舞蹈的经典动作融合形成独特全民健身项目,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内涵。结合时事政治形势相结合,每年采用不同的主题进行思政教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体育在全民健身中操舞的完美结合,通过民族的文化元素健身舞特色,来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展示着各族人民的智慧。通过教学,音乐,舞蹈风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发展民族健身文化,领悟民族健身舞的文化精髓和教育价值,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而激发民族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热情。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魅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运用音乐有民族特色浓郁、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青春活泼、而且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沐浴着十九大的春风,阔步新时代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1、通过歌曲语汇,展示动作技巧与身体动作的完美融合,通过周身经络的对称动作,彰显了运动健与美结合的属性,通过运动生理指标的监测,其运动强度符合正态分布生理曲线,适宜健身爱好者练习。时逢社会进步,奏响新时代,点赞新时代,寓意不忘初心,民族大团结,我们已进入新时代,民族互助,共筑中国梦。颂扬美丽大中国,为大中国喝彩。通过学生边唱、边跳、边健身,来感受我们新中国的新时代,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方式。

  2、通过课堂内容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

  3、通过课堂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社会洞察力以及健康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4、通过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措施,塑造形象为案例,根据国家团操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及健身、教育市场的需要。教学中认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体舞蹈课是前期的健美操课程的延伸、又是瑜伽课程和团操课、私教的基础课程。

  课堂组织与

  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来制订实施

  和设计的。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来制订和设计的。本课程的设置具有多重意义与作用,一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形体舞蹈的基本理论,掌握形体训练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从健身指导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二是能塑造体形、培养学生高雅优美的身体姿态,塑造学生美的个人形象。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直接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三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和传承体育文化。四是专业职业能力提升的支撑课程。

  1、课堂常规教育

  融入热爱国家、热爱学校、热爱体育锻炼,遵纪守法,遵守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爱护体育设施;

  2、教学结合时事政治形势相结合,每年采用不同的主题进行思政教学。

  (1)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创编健身操《不放弃》;

  (2)2021年健身操《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形体练习《旗帜颂》等

  (3)2022年以冬奥主题曲《一起向未来》、街舞风格《我和我的国》等等。

  3、教学中运用我国各民族音乐和民族风格舞蹈元素与体育健身相结合。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1、技能教育课堂中强化思政具体内容和形式。

  2、在抓单一的课堂纪律中强化课堂日表现制度。

  3、进行学业评价的特色,强化学业和学风双维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1)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对每一项任务设计一张评价表。理论与实践一体话评价,制定理论以及实践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实践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做不同层教学效果分析

  次的辅导和评价,因材施教。

  (2)评价指标涉及各项任务中的形体舞蹈理论、不同风格形体舞蹈训练。健身舞的编排、指导技能,健身训练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指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可量化性。

  (3)思政评价要求热爱国家、热爱学校、热爱体育锻炼,遵纪守法,遵守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爱护体育设施;

篇二: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舞蹈》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面向专业

  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所有专业

  课程学分(学时)

  2(38)

  舞蹈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型的人才,在舞蹈练习中对身形的认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基础的舞蹈基本能力、基本技术,以及中国舞、芭蕾舞、校园舞、当代舞的基础知识、韵律;舞蹈中的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及欣赏力。通过形体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知识,锻炼出优美的体型、体态和气质。并且从绚丽多彩的舞蹈作品中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具备一定舞蹈基础及舞蹈欣赏水平。

  2.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1)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艺术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实践邮轮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建立一定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品格。

  3.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1)讲授法

  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将“爱岗敬业”、“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性的道德评价能力。

  2)演示法

  短视频,思政内容课件,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加强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从而进一步感知职业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3)小组讨论法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某些思政内容的讨论与思考。

  问题例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2)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督促自己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

  3)在实际工作中,当同事或者上司违反了职业道德,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单元(章节、项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章节、学项目)

  时

  项目形体训练4一:

  的基础知识

  课程教学内容

  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中常用术语的讲法(它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培养学生动作时有准确的概念

  思政目标

  促进学生对我国古典舞练习方法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思政元素

  融入方法

  讲授法

  2形体训练的意义

  1.形体训练的意义

  2.身体各部位的基本形态位置

  3.形体训练主要内容

  10通过中国各民族舞蹈、古典、当代舞蹈的训练,项目让同学们了解中国舞蹈二:中国舞形文化的各种风格类型

  邮轮体训练

  岗位要求与职6责介1.舞蹈艺术鉴赏原理2.

  绍

  舞蹈鉴赏的功能3.掌握舞蹈欣赏

  正确鉴赏舞蹈的方法

  10芭蕾

  现代舞

  形体舞蹈

  训练

  掌握西方舞蹈文化形体练习的方法,练习形体舞蹈,提高身形的气质和舞蹈的水平

  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服务意识

  了解训练时人体劳动教育

  的基本形态及位置,锻炼吃苦耐劳,服务为本的能力

  通过学习让同学文化自信

  们领略到中国文爱岗敬业

  化的博大精深,开民族团结

  拓对中国舞蹈文化的认识及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深刻理文化强国

  解并自觉实践本知识强国

  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

  通过对中西方舞文化自信

  蹈艺术的了解,正

  确认识、处理好中西文化差异,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建讲授法

  演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讨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讨论法

  讲授法

  演示法

  讨论法

  立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自信

  4形体舞蹈创编

  培养学生创作过吃苦耐劳

  培养学生不仅是学舞蹈程中对历史文化、无私奉献

  形体更会去跳舞蹈,感现时代发展的认受形体训练的意义和魅识,充分发挥自觉力

  能动性,懂得付出和奉献

  讲授法

  演示法

  讨论法

  课程思政考核要求

  课程思政考核方式将客观的量化考核和偏主观的质性考核相结合。

  量化考核包括:1)与本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问卷调查量表2)学生的心得体会报告

  质性考核包括:1)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元素讨论的贡献度、观点输出情况2)学生日常行为,实际态度等

篇三: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敦煌舞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教材信息

  敦煌舞训练

  专业方向课

  授课对象

  课程总学时

  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96学时

  高金荣著《敦煌舞训练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

  敦煌舞作为音乐舞蹈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方向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敦煌舞的风格、韵律特点及其特定的舞蹈语汇以及把握敦煌舞文化意涵。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敦煌舞动律元素训练,2.敦煌舞基本动作训练,3.敦煌舞风格性训练,4.敦煌舞道具训练,5.敦煌舞技术性训练,6.敦煌舞人物形象塑造等。课程特色以敦煌石窟壁画形象为主要依据,以风格和技术为目的,专业训练与文化理念互融,为敦煌舞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基本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三、案例课信息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增加敦煌舞的理论认知、美学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从而认识到本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敦煌文化的时代特征,增强实践操作性,提高专业内涵的深入理解,为提高学生专业教学目标

  知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三、价值目标:通过经典作品传递敦煌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向为敦煌奉献一生的前辈们学习其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与民族使命感,以美育人,立德树人,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作用。

  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导入法、积极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开展教学活动。其次,通过课前复习,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对本节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同时继续课程导入,即“破冰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预热性思考与积极性的激活。再次,通过有效的问题导入,对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发展、教材、人才、剧目等,进行系统的知教学内容分析

  识梳理,从而引入课程思政素材以及思政元素的承载要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通相融。最后,进行课程小结与作业布置,以强化专业知识点,作品内容意涵,思政元素的启示,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作业布置,以思维导图建立大脑学习神经元,并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查看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此外,教学内容结束后还应有对课程学习内容的评价,通过试题进行课程内容的测验,以检测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

  一、课堂组织

  (一)课前:在微信群发送线上课程资源的连接,使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内容进行基本了解,并通过学习通等软件发布课前视频任务、讨论、预习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思考。

  (二)课中: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查阅参考教材、笔记本记录、上节课程内容回顾与复习、新课导入、理论讲解、作品内容启示与分析、学习测验与评价。

  (三)课后: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提交,结合生生互评,查看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课堂实施

  (一)课前复习。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对课堂组织与实施

  本节内容进行有效衔接。

  (二)课程导入。通过对敦煌舞基本曲线、形态的模仿和提问,进行教学互动,引入敦煌石窟的“保护者”,以人物为榜样,对敦煌舞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引申。

  (三)问题导入。以“四个问题”开始,分别对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发展、教材、人才、剧目等,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从而引入课程思政素材以及思政元素的承载要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通相融。

  (四)课程小结与作业布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梳理,强化专业知识点,作品内容意涵,思政元素的启示,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作业布置,以思维导图建立大脑学习神经元,并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查看班级整体学习情况。

  课程评价。通过试题进行课程内容的测验,以评价课程最后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课堂测验。教学效果分析

  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提问与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是学习量表。通过发放学习量表,整理并收集,观察学4生对本节课程内容学习的自评情况。第三是课后作业。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检阅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提交情况,通过生生互评,检测学习成效,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习进度的互融性。

篇四: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案例:《中国古典舞基训》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学生中国古典舞所需的身体基本能力与技术技巧,培养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技能、舞蹈表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文化属性与审美内涵的学习,学生逐步体会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含蓄美、韵律美,领悟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反复的舞蹈技能训练,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肢体展现中国古典舞美的能力,并养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通过拓展作业环节学生锻炼编排舞蹈组合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从而真正达到以美化人、以美正人、以美引人的课程教学育人目的。

  二、《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图

  (一)组织与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思政素养。

  通过组织和参与公开课、教学研讨会活动,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中国古典舞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将“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植入到备课、上课、教研全过程,在课内、课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实现中国古典舞课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通。

  (二)发掘与深挖课程内蕴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功能,实现课程“专业”与“思政”相长。

  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力争实现《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专业与思政双重叠加和共振效应。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照表

  (三)改革与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加强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内涵建设

  改变以往“唯技论”的教学模式,在课上适当地加入中国古典舞的舞蹈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古籍、壁画、古典舞经典剧目的视频资料等途径,使学生充分了解古典舞历史文化背景及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的审美特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其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

  (2)重视思政教育案例的导入

  改变以往舞蹈教学中的“重技轻德”现象,在技能教授时引入思政案例,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促进知识、技能与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

  (3)开展“跳中练、练中教、教中思”的教学创新模式

  将学生分组,课前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预习(观、练、思),课上每个学生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教学组合的教授,教师在学生教授过程中进行教学指导与辅助,课后再进行教学体验的感受分享。该教学模式的创新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辨能力,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凸显我校教师教育特色。

  (4)增强舞蹈艺术实践的育人功效

  充分利用“三重实践”的方式,增强舞蹈艺术实践的育人功效。“三重实践”即院内专业汇报(期末考试汇报)、校内大型文艺汇演4(年级舞蹈专场、毕业晚会等)、校外文艺汇演(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省级、国家级大型文艺汇演)。在舞蹈实践中通过借助于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的艺术实践与表演,为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心理素质和舞蹈表现力。借助于舞蹈晚会的策划与编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借助于红色舞蹈等作品的复排与创作,充分显示舞蹈文化的力量,促进舞蹈艺术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中国古典舞教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让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5)撰写期末总结的方式丰富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期末考试除了面试考查环节以外,要求学生完成课程800字左右的书面期末小结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这种方式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于该课程专业知识点的把握以及了解到学习的真实感受,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可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依据,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6)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三、具体教学设计

  (一)授课主题

  中国古典舞基训之舞姿重心组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舞姿重心组合的学习,正确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特点与风格特点,重点掌握舞姿重心的稳定性。

  2.能力目标

  通过舞姿重心组合的学习,培养舞姿重心的平衡能力、准确掌握舞姿与舞姿之间的重心转换能力以及增强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3.育人目标

  (1)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学习,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其文化自信。

  (2)舞姿重心组合中隐含的平衡论,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价值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思政主要教学方法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训练重心的稳定性与舞姿的转换,通过在不同身体方位,不同拧倾舞姿、不同速度变化的踩、推、压过程中加强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2.教学难点:单脚舞姿重心、舞姿与舞姿之间的转换重心的稳定性,以及动作与呼吸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出的中国古典舞意境。

  (五)教学环节与实施过程

  四、教学反思

  近几年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研究与学习中,教学团队较为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思政赋予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一直在加强与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力争找寻最佳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须重专业之“本”。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以专业课堂为主要渠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政课同向同性,同频共振,共同促成全方位、全员、全程的11“大思政”育人格局。本课程始终立足于专业课程之“本”,即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重在“导”。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课堂教学的两大关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中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人物,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首先使授课教师和授课团队明确“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利用案例法、言传身授法来对学生予以正确、有力的引导。

  3.课程思政元素必深“挖”。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解读古典舞优秀作品、讲述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者事迹,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内涵等,有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也在专业课堂中“如春在花、如盐化水”。

  4.课程思政构成环节需有“评”。

  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如何,制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评价机制尤为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估标准,建构系统有效的评价机制,真正将评价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例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团队评、学生课程期末总结、12课程思政公开课、研讨会等方式,对实施成效予以测量评估,并根据检测实情及时反馈和调适。

  五、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中国古典舞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校内教学评优和讲课比赛中频频获奖;学生对中国古典舞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增强了,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参加各项舞蹈比赛荣获佳绩。

  2.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与职业能力。

  该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培养出“跳、教、创”三维立体应用型人才,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凸显我校教师教育特色,为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舞蹈基础教育师资奠定坚实的基础,实习与毕业的学生多次受到用人单位在学生专业能力与教学上的肯定与好评。

  133.创建了“两重融合、三重实践、四重平台”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两重融合”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三重实践”即院内专业汇报、校内大型文艺汇演、校外大型文艺汇演;“四重平台”即通过讲台、舞台、资源平台、实践平台;这种课程思政实施模式有效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

  144.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得以示范推广。

  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有效辐射到舞蹈系其它课程乃至音乐学院各专业的教学,为艺术思政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艺术+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形成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氛围,并得以示范推广。同时,该门课程思政的实施,也促成了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与立项。

  15

篇五: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国舞蹈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教材信息

  中国舞蹈史

  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

  课程总学时

  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32《中国舞蹈史》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

  《中国舞蹈史》作为舞蹈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面向舞蹈专业的学生,亦可作为大学的通识课程,面向全校的艺术学生。梁启超曾说:“所谓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最切要者,国民之民镜,爱国心之源泉也”。而“爱国”正是激发爱国热情是开设中国舞蹈史最主要的目的。研习中国舞蹈史,首先是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华民族舞蹈历史的悠久传统和丰厚遗产的认知,增强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其次,研习中国舞蹈史重在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脉络及其全貌,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舞蹈史的知识体系,丰富和发展舞蹈理论,同时为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审美提供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另外,通过中国舞蹈史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作品提供历史参照和借鉴,使之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作出反映中华文化精神和时代风貌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舞蹈从原始社会直到当下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但作为大学的通识课程,宜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活动、舞蹈作品为主线梳理中国舞蹈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每一个历史阶段舞蹈的实践及现象,来认识和体会舞蹈所反映的时代意识、社会风尚、审美趣志和价值意义。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中国舞蹈史的课程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国舞蹈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路,每走一步,都有舞蹈的足迹。从原始时代迷狂率真的图腾舞蹈,到夏商时代销魂荡魄的奴隶“女乐”;从西周庄严虔诚的“雅舞”,到汉代豪拙舒张的“百戏”舞蹈、魏晋清丽飘逸的“清商”舞蹈;从唐宋辉煌精美的燕乐舞蹈,到元明清意象鲜明的戏曲舞蹈;从近现代为人生而舞的“新舞蹈”,到当代欣欣向荣的剧场舞蹈,无不显示着中国舞蹈文化的高度文明。可以说,只有通过整体性地学习,才能架构起学生对中国历史对中国舞蹈历史的整体把握,来真正理解舞蹈如何以它独特的形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与活力以及舞蹈因中华文明而多姿多彩。

  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可以划为二个大的分期:古代为第一分期,近代、现代和当代为第二分期。课程既以历时性的时序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二大分期,也以共识性的切面分析每一时期所反映的时代意识和社会风尚,特别是结合“思政”视阈下的案例融入课程中,提高课程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在第一分期中,重在学习礼乐文化下的中国舞蹈,儒道学说下的中国舞蹈,佛教义理下的中国舞蹈,文艺思潮下的中国舞蹈以及审美风尚下的中国舞蹈,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礼乐之邦的风采,体会周代舞蹈的“敬天保民”,汉代舞蹈的“神仙幻想”,唐代舞蹈的“包容乃大”以及明清舞蹈的“兼收并蓄”,最终体认中国当代舞蹈与古代舞蹈的一脉相承。

  近代和现当代舞蹈相对于古代舞蹈而言,呈现出一种腾飞的状态。既要梳理历史中的舞蹈现象、舞蹈实践和舞蹈发展,也要对国家大力弘扬舞蹈艺术予以关注,融入和强化思政的相关知识和内涵。比如,要了解近年来国家正在努力做什么,为什么要使舞蹈进入学校的美育课堂。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长期计划。此举措是推动舞蹈进校园、大力开展美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向真、向善、想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传统舞蹈”是如何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要了解国家层面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是为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也要让学生明白专3业舞蹈创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思想情怀,热情歌颂其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这样的作品才能是实现新时期文化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作品。例如舞剧《戈壁青春》《冬古拉马情》,群舞《马兰花魂》《筑梦苍穹》等,这些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艺举措:“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古代的历史,了解民间的习俗和国家的气象,了解民族的精神和审美风尚。

  中国舞蹈史的课程既从历时性时序的学习中,了解中华舞蹈的精神、气质、审美,从共识性切面的学习中,理解舞蹈为中华民族文化书写的绚丽篇章,以及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所起的作用。而在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中,可以通过主题的学习,如“走进博物馆看中国舞蹈”来学习文物考古中的舞蹈历史;也可以通过专题的学习,如“敦煌壁画乐舞中的唐代乐舞”来学习唐代乐舞的形态、特点和风貌以及在民族交往交流视阈下的舞蹈思想。一句话,通过学习中国舞蹈史,可以了解远去的历史和当下的社会,了解民间的习俗和国家的气象,了解民族的精神和审美风尚。

  舞蹈是国人的精神肖像,是中华民族群体文化的身体表征。悠久的中国舞蹈,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同生共进,记录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4精神历史、心灵经历和美的历程。正如美学大家宗白华所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通过对中国舞蹈的学习和把握,能够感受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真正感悟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文化,并最终落实在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学生民族自尊的增强和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定上。

  三、案例课信息

  1.理解中国舞蹈在改革开放后繁荣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目标

  2.说出中国当代舞蹈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体现的主要方面

  3.分析并写出“新时期舞蹈艺术”的作品及其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1978-1999)被称为“新时期舞蹈艺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经济腾飞、社会开放、打开国门。国家重视,重提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这一切都为中国舞蹈创造了繁荣发教学内容分析

  展的好机遇。因此,探索和开拓创新是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基调。

  这一时期,在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体制改革带来的活力下,芭蕾舞中国化开拓,民族舞蹈和舞剧跨越式发展,现代舞和当代舞本土化拓展,舞蹈作品多元化发展,这一欣欣向荣的舞蹈景观体现了中国当代舞蹈的探索与开拓创新。

  在1980年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后,舞蹈新作井喷式涌现,在民间舞作品中出现了追求时代风貌、时代精神的《水》5《奔腾》《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人》;在现代舞作品中出现了反映现实题材新视角的《希望》《绳波》《有爱》《再见吧,妈妈》;还有在舞剧中出现了歌颂革命烈士憧憬未来的《刑场上的婚礼》《新婚别》《踏着硝烟的男二女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优秀的作品。“新时期舞蹈艺术”的作品反映了人们解放思想,拓展题材视角,突破舞蹈观念变革,重视中国舞蹈优秀传统以及创新舞蹈语言风格来追求时代脉搏、当代风尚的舞蹈特点。

  课堂组织与实施主要分为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在教师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导读,了解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的历史现实和社会背景以及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风貌。同时,在学生活动中,学生要边阅读边做笔记,梳理出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主要发面,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做出。之后,教师会以点名提问的方式,选出几名同学,说出他们的总结和认课堂组织与

  识,再在被提问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这个答案,具体地分析实施

  中国当代舞蹈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体现的主要方面。

  其次,在教师活动中,教师会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作品都有哪些,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播放,要求学生积极有效地观看视频,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作品的特点并形成结果。最后在学生活动中,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结果,并进行自评,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评价并分析和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主旨。

  教学效果分析

  确立学习目标,会使学生明确和清晰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主题内容的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讨论、做笔记和展示,是为了深化学生的6认识,深化他们对中国当代舞蹈为什么繁荣发展根本原因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这一问题及“新时期舞蹈艺术”作品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理解文艺作品是国人的精神肖像,是反映历史时期的产物。

篇六: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藏族热巴舞》“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风格性表演训练价值。它形式多样、动作丰富、音乐万幻、色彩斑斓、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可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与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形态控制能力及表现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顽强拼搏、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同时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人类共同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本课程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各舞种来源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特意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提出了将思政教育引入高校专业教学领域的相关要1求。新时期“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是广义的,它包含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人文素养、法治意识等等,这些都深埋于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当中。各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均在明确的目标中向前大步迈进,并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在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大潮中,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而在专业建设中更需明确思政教育的先导性和领衔地位。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而言,需通过深入思考论证和实践尝试,在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中提炼思政教育元素。作为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元素挖掘出来,更好的提炼转化,然后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当中,以春风化雨的效果去教育、启迪和滋养学生。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

  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教育所积淀的结晶告诉世人,立德是一种漫长的修养过程,是培养后辈坚定信念和塑造崇高思想品格的过程,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立德的基础上,才有了树人的过程,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学科所承担的育人功能愈发重要,“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也需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创新性的包裹。其与舞蹈专业教学领域,尤其是民族民2间舞课程体系的结合,绝非是形式主义的空洞口号,也不是徒有其表的华丽包装,而是具有多重现实意义的教学融合,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开展与纵深推进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以民族民间舞蹈史作为思政元素的理论创意切入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最具中国民族特性、文化标志和历史代表的舞蹈种类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时代沿革和各代劳动人民的积淀,最终形成了当代纷繁的艺术状态,其背后所潜藏的人文精神、民族气质、意志品质正是思政教育最好的启发点,也是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有力方向。这样的艺术语言和表演形式不仅仅是视觉观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形态美或表演者直观传递的行为美,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以传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思政元素的技术切入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以繁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大文化、大思政观念引领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现状及未来的认知、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新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入手,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舞蹈教学的传承,不只是停留在身体训练、模仿和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要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层面上,3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

  (四)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新作赏析作为思政元素的场景切入点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种媒体传播渠道辅助下,使教育素材丰富多元。从另一方面而言,正是由于媒体技术的发达和社会舞蹈艺术创作与演绎的日趋兴旺,促使高校艺术教育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观察社会新貌,主动引导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拥有创新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观念,未来更好地在职业领域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民族民间舞新动作的赏析和学习模仿,不仅可以获得舞蹈知识,还能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五)以互联网平台作为思政元素与民族民间舞融合的媒体切入点

  当代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信息传播速度和社会覆盖率方面体现出强大的媒体优势。作为学校舞蹈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封闭环境中,应当使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拓展视野,关注社会发展形势和舞蹈艺术的新动态,利用互联网平台吸收知识,尝试新的实践方式,并使课程教学与社会公益服务相结合,从家国情怀、职业理想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思政新途径。

  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语言,从中可以提炼出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应当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挖掘素材、组织课程、思考教学法的创新,以使新的课程体系能够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舞蹈教学之间融会贯通,培养道德高尚且意志坚定的新时代人才。

  三、案例课信息

  1.可以让学生叙述出藏族热巴舞的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准确的用热巴鼓打从1、3、6、9点鼓的节奏。

  教学目标

  3.学生自主完成1、3、6、9点鼓节奏的热巴舞动作。

  4.学生可以编创出1、3、6、9点鼓的热巴舞动作。

  5.通过热巴舞鼓点的学习与感悟,可以准确体会曼妙的身姿及其背后浓郁的人文气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纳入到高等教育,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内容包含了各个民族舞蹈的精华,提炼了在历史沿革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特有的舞蹈文化及动作语态。通过观察与感悟,可以准确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曼妙的身姿及其背后浓郁的人文气息。在传统文化环境中,民族民教学内容分间舞蹈的创作与演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各种民俗节庆仪式析

  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本节课程通过藏族热巴舞的鼓点为导入,对藏族热巴舞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表演形式、表演技巧、舞蹈服饰、表演情感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舞蹈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开始部分思政融入:教师宣布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提出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学习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内涵,阐释其价值性,提高思政的引导力。

  准备部分思政融入:选取旋律优美的民族音乐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何为“各美其美”,帮助学生建立尊重文化多元的审教学效果分美意识。

  析

  在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想内涵;其次,通过示范讲授或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聆听音乐、情境想象、动作体验、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积极作用。

  结束部分思政融入:作业等常规性思政教育,温故知新,善于总结思考

推荐访问:舞蹈与思政课教学设计 舞蹈 课教学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