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9篇

时间:2023-08-15 09:45: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乡镇农村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乡镇农村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为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近日,组织乡人大代表对我乡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树立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截至目前,我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X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类合作社X家,养殖类X家,农机化合作社X家,其它类型X家。有X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家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

  合作社示范社,X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X家合作社取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全乡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X人,带动农户X户,占全乡总农户数的X%;代销农产品X万吨,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社员增收X万元。合作社运作模式(以养殖为例)有:龙头企业、贫困户、土地、资金、劳力、技术六种入股形式和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等形式。

  (二)主要特点。一是组织能力强。当前我乡合作社组织已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全过程,涉及所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发展速度快。X年底,全乡工商注册合作社不足X家,自X年至今,在工商注册合作社新增X家。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三是辐射效应高。合作社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是传统生产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入社的积极性。四是合作内容多。合作社自身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合作内容,形成了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社组织,由简单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向信用合作拓展,在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农产品闯市场、树品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工作措施。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关于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

  于印发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量化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将各乡镇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建设情况列入镇域经济考核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各职能部门树立发展合作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打造亮点的理念,在履行好指导、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帮助合作社向上级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在加强协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解决贷款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通过引导扶持、强化服务,促进了我乡合作社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宣传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宣传。结合创业培训,累计组织近X个合作社负责人到县农牧局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同时县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业务人员也积极到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在合作社组织的辐射带动下,我乡农村土地流转有序,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的能力,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农民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成为

  破解“怎样务农”难题的发展之路。如向

  X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统一流转周边X户的X亩土地,组织农户发展种苜蓿、提供技术、服务、销售,形成规模种植优势,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二)加速土地流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让更少农民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目前,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全乡农村土地流转面积X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X.X%;流转出土地的农户X户,占承包总户数的X%。

  (三)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转变。二是走高效农业之路。不少合作社采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农业模式,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三是走组织化营之路。农户家庭经营,多数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提高了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普遍重视质量安全,普遍有了“品牌”意识。他们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如得园的黄花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黄花菜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品牌化经营。

  (五)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实行农业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是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流转收益大约X-X元。二是农民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给业主打工每天获劳务费X元左右,足不出村,既可护家,也能挣钱。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部分合作社以新产业、新品种为主,价格高于传统农产品,采用订单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农户可从中受益。

  四、存在问题。(一)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小。农民合作社虽数量多,涉及面广,但真正有规模、效果显著的不多。大部分农民合作社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总的辐射面不广,连接农户能力不够强,部分合作社甚至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乡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村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带动效果明显;有的村则发展较慢,且有些不够规范,管理难度大。

  (三)产业链条短。全乡农民合作社中,除少数合作社从事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增值较高外,多数合作社处于出售原料或

  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难以向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多数合作社定位不高,主要作为原材料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在外地。(四)土地流转不够规范。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个别甚至主体错位,一旦发生土地纠纷或其他纠纷案件时,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五)合作社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合作社负责人思想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盯财政钱,图项目款;有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不善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不佳。(六)财政扶持力度偏小。我乡是以农牧业为主,对合作社的扶持金额不多,力度不够,特别是表现在土地使用、金融部门信贷扶持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合作社及农户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五、对策和建议。(一)加大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农业项目、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帮助合作社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户自觉加入对口合作社,鼓励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同时,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二)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构建以家庭联产承包经

  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关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社员素质;结合各项技术培训,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拉长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支持合作社发展订单种植、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资新建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链经营机制。协调和鼓励现有合作社之间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信息和作用,带动其他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

  (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X号文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收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需信息,为合作社流转土地畅通信息渠道,引导合作社与流转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篇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民合作社》2021.01总第140期研究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有可为——对山东省莱州市田家村金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文/张益丰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村通过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3个民间自治组织为支为全市农村基层党建的重点项目,通过农村党建的发撑,形成合作社的团队凝聚力。如以老干部委员会、展来牵引农业社区内党支部建设上规模,尝试利用基慈善义工协会来聚集乡贤与妇女的力量,发挥亲缘、层党支部的威信来组织群众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社,实人缘与地缘优势,解决村庄内部矛盾,对合作社经现农村合作经济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合互促。这一项营、乡村治理相关事务进行决策,提高农村社区组织目实施至今,烟台市共形成660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化水平,为合作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利用社,占当地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新增集体收入青年志愿者创业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来组建合作社营1.5亿元,入社群众增收2.8亿元。销团队,为合作社提供产业助力。2.以逆向营销手段切入市场。金丰农业专业合作一、合作社源起社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认识到,如果有好的产品但缺田家村位于莱州市文峰路街道,在市东南3公里乏市场的认可,产品只能流于低端,无法实现增收提处,村内206户共计750位村民,原是当地出了名的效。合作社在发展中充分利用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花落后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作物种植以大力气打造田家村文化品牌,突出田家村丰富的文化小米、小麦、玉米为主,其他经济作物较少,村民创积淀和人文情怀,让文化品牌赋值于合作社产品。很收能力较差。2017年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成立多合作社是先有产品,后找市场;而金丰农业专业合田家村老干部委员会、田家村慈善义工协会、田家村作社是先找准市场,再开发产品。青年志愿者创业团队3个核心团队,推动了农村社区3.突出文化品牌建设。合作社与村集体通过共内部乡风文明问题解决,形成乡村善治的保障机制,同开发村庄文旅项目,深挖文化品牌。召开“田家村原本涣散的党群关系得以优化,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首届小米丰收美食节”“三月三民俗节”“五月桃花经济和合作经济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节”,设计了“稻草人童话小镇寻宝”“稻草人制作比赛”“自行车慢骑比赛”“限时抢小米比赛”等二、合作社主要举措娱乐互动项目,自创了“小米豆沙粑粑”“小米夹2018年6月,在当地党群关系、乡风治理环境糕”“小米丸子”“小米十二生肖”等小米食品,结得以全面整改的前提下,田家村成立金丰农业专业合合大型演出活动,游客纷至沓来,在宣传田家村生态作社。该合作社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旅游文化的同时,也为田家村小米的销售提供了助的,以生态田园为宗旨,以“旅游+生态+特色农力。合作社注册了“天褔山”商标,开发了“大美田业”为目标,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来发展现代特色农家”公众号、“田家农场”农产品销售网站,线上线业,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形成了极具推广价值的党下合力来推广宣传田家村文旅项目和合作社农产品。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样板。4.强调社会化服务的有序供给。合作社在产前环1.强调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田家节实行操作规程五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62020/12/2517:50:44合研究《中国农民合作社》2021.01总第140期一防治、统一指导、统一销售;产中则强化成员的能前提下,提出3次返利的分配方案,激发了成员参与力提升,通过农技培训来提高农户种植技能,引导成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在合作社内部形成商品契约与员接受合作社先进管理经验,实现标准化种植;产后要素契约交互的治理环境。则强调通过多渠道营销,打好文化牌,做好“一村一品”,将田家村小米产业链做大做强,实现以销定产。四、政策建议5.坚守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合作社重大决策由成一是要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党支部发挥先锋带员代表大会决定,一般经营决策由理事会决定。合作头作用,协调社区内干群关系,解决农村社区内部矛社现有成员197户,均采用现金入股加土地入股双重盾,为社区合作经济发展打下凝聚力的组织基础。入股模式,现金股每人1股,500元1股(理事会成二是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合作社通员也是1股),土地入股为每户2—3亩折合1股土过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供助力。地股,不接受外来企业入股和单独的成员现金入股。社会化服务尤其是产业链后端的营销服务使得合作社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后,在合作社组织管理下的产品销售得以保障。在自有农地上从事生产,种植小米平均每亩产量350三是要赋予“一村一品”建设丰富的文化内涵。斤,300斤按高于市场4元/斤的价格回收,50斤自田家村“大美田家、爱溢文峰”的宣传语赋予田家小留。合作社形成3次返利机制:一是农产品收购和统米系列产品更多的浪漫主义情怀,“一村一品”建设一包装进出价差价的收益;二是深加工农产品盈利不单是鼓励产品品牌的塑造,更是乡村文化的渗透和的分红,其中10%用作公积金、10%用作公益金,凝炼,最终达成文化建设与实体产品销售双赢。60%按照与合作社交易量分红,10%按资金入股比四是要坚守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合作社运营必须例分红;三是深加工农产品盈利的10%,用于农民帮突出商品契约与要素契约的交互治理,坚持“所有者助合作社售卖深加工产品的绩效返利,做到所有者与与惠顾者相统一”的原则不动摇,增加成员对合作社惠顾者相统一。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完善与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是单纯由村党支三、合作社成就部来接管原来的合作社业务或作为政治任务来办一家一是农户增收途径丰富,增收效果明显。金丰合作社,而是要以党支部为核心形成乡村善治的干群合作社成立仅短短2年多时间,但合作社经济从无基础,通过善治来为合作社经营管理提供助力,达到到有,创造了36万元的净利润。小米产业链不断拓“治理有效”。在此基础上,挖掘本地乡村的文化内展,小米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户通过合作社内部农产涵,实现“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建设相结合,品交易、多元返利机制户均增收达2.54万元。为合作社产品贴上文化“标签”,做足做好“一村一二是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多元化,产品销路广阔。品”的大文章。让合作社按规章办事,让老百姓愿意加合作社重视生产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供给。通过品控入、乐于参与,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管理、统一经营与逆向营销等方式,在重视小米初级产品质量的同时,形成更多适销对路的小米衍生产〔本文为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品,开发拥有技术专利的“田家小米即时粥”、小米“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阈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机制挂面、小米黄酒等系列产品,丰富了小米产品的市场及政策研究”(18BJY142)的阶段性成果〕供给。合作社将“大美田家”、生态家园的理念植入小米产品中,在普通的小米产业开发上做足文章。(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三是合作社建设稳步推进,成员参与度增强。合作社通过规范化运作,在1人1股现金股、1人1票栏目编辑:杨艳文72020/12/2517:50:44

篇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Lunyuan论苑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存在的问题与思考陈云梅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传统发展思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因此,转变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密切合作,健全多方联动机制,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力,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存在的问题1.人才队伍素质堪忧,资金技术信息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获得长远良性发展,首先就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队伍。然而从新户镇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社员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少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对外协调交往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建设中。受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因素影响,规模小、经营管理分散、抗风险能力弱等,导致合作社社会融资困难,银行放贷不积极,资金的缺乏,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困难重重,主营产业和经营规模难有较大突破。2.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4、自身建设不规范,成员管理松散。多数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都比较规范,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内一直没有召开过理事会和监事会,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社员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机制,大部分社员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组织与会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合作社发展的不稳定。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的全新市场主体,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发展。1.加强宣传引导,有效激发合作社活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广大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少认识。有效激发合作社的活力,就必须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示范典型的教引功能,提高群众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1.1通过网络、电台、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民普及,让广大群众对合作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大力宣传政府的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在合作社登记窗口安排专门人员提供咨询服务,为创业农民提供“无障碍办证”服务,省去了大量繁琐工作,农民创立合作社可以享受宽松的优惠条件,让农民参加合作社无后顾之忧。1.2政府不仅要加强宣传引导,更要做好扶持工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可以出现强制行为,要通过典型示范来吸引农民,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调研,选出管理制度较为规范、经营管理卓有成效、农民受惠力度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典型,以新闻报道、宣传展会、参观学习等方式,把好的经验,成功的方法推广出去,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头作用。2.提高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管管理者队伍。政府要经常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新品种引进、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税收政策、经纪人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专业合作社的本领,从而使其更好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3.拓展服务功能,引进先进设备,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政府需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同时,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当前,专业合作社设备落后,如不及时更新设备,长期下去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认识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设备,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拜泉镇政府农经中心)??????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四分之一的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从发展实践来看,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降低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推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日,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黑河、七台河等15个市(县)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兴办数量增长很快,带动面迅速扩大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服务措施,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3月1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实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更快发展阶段。据省经管总站统计,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709个,比2010年增长39.4%,全国排名第7位,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居全国第一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社员发展到20万户,比2010年增长12.8%;带动非成员农户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比2010年增长40%。

  (二)产业分布更加广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已经由种养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基本覆盖我省农村各业。2011年底,种植业合作社11315个,占总数的53.9%;养殖业合作社4689个,占22.3%;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2810个,占13.4%;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合作社2186个,占10.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资金互助等领域,并逐步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1年底,统一销售农产品达80%的专业合作社达到5194个,比2010年增长41%;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达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达5258个,比2010年增长44%。

  (三)合作层次逐渐提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一些合作社已不满足最初的本社本村服务,开始向跨村、跨乡、跨县,甚至跨省发展,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领域配制资源。一些同类型的合作社还组建了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联合社,2011年底全省联合社已发展到26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逐步创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2011年底,拥有注册商标的专业合作社达到6013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社达到795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不完善,运营不规范

  一是有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只办理营业执照,无办公场地或是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一些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国家优惠政策,有的以村组干部或家庭成员和亲属凑人数成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实际运作,为“空壳合作社”。目前一部分合作社处于“休眠”状态。在某市了解到,一家稻谷合作社,只有1名负责人,组织几户农民,有牌子有工商部门注册的执照,但无事可做。二是一些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缺乏议事、监事、财务等具体的管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不能起到日常管理作用,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普通社员对重大事项话语权偏低,权益受侵犯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企业或大户领办的合作社,普通农民股本很少,合作社实际上被控制在企业或大户手里,等于为企业或大户服务。2011年定期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并有会议记录的专业合作社数,只占总数的24.4%。调查中发现,许多普通社员对于本合作社的股金设臵、扶持款项、盈余情况等重要事务并不知晓,可见普通社员并未享受民主管理的权利,甚至没有享受知情权。三是很多合作社章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运营不规范,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可执行力差。四是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缺少内控监督,部分合作社没有年终分红,没有计提公积公益金,有的没有独立财务账薄,甚至个别合作社的理事长既是法人代表又兼会计出纳,账务核算靠“摸兜算”。

  2011年能够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专业合作社数,仅占总数的21.5%。四是有些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成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调查中发现,由于组织建设、运作、管理的不规范,专业合作社“一年合作,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创办能人严重缺乏,成员素质普遍不高

  2011年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中,92%的是农民,可见,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

  于传统农民,从而形成:一是这些带头人思路不够开阔。部分合作社负责人缺乏奉献精神,求合作、求发展意识不强,一事当前考虑个人利益多,合作还是只停留在社员内部共用机械、互助生产的初级阶段,没有向简单加工、市场销售更深层次摸索的思路和想法,缺少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还有一些“能人”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二是合作社内部缺少相关专业性人才。合作社对外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带领农户创造利益,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引领农户更新技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并提高质量,在现实中合作社以农户为主体创办,尚缺乏这两类专业人才。据讷河市统计,目前合作社中拥有具有管理、财会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到总数的10%。

  三是成员合作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很多合作社成员在集体行动中并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得失来决定自己行为,而是生怕别人能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这种非理性心理,造成农民“需要合作”却“不善合作”。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履约和诚信意识,市场行情好时,有的就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经营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

  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松散型的居多,有龙头企业参与、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合作社较少,整体实力不强,辐射范围和带动能力有限。2011年企业为牵头人的合作社仅占5%,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为牵头人的合作社仅占1%。跨区域的合作社比较少,成规模、上档次、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更少。从成员户数看规模,2011年成员数50户以下的占总数的97.2%,可见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成员数50—100户的占总数的2.4%;成员数100—500户的占总数的0.32%;成员数500户以上的占总数的0.04%。从出资额上看,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下的占总数的59.6%,达到近六成;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占总数的33.9%;出资总额500—1000万元的占总数的4.8%;出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占总数的1.7%。2011年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仅占合作社总数的37%。2010年,全省开展示范社评比活动,四星级的只有2个,五星级还是空白。全省大多数合作社只是提供生产环节的单项服务,能够提供产、供、销全程服务的不足10%。多数没有经营实体,经营实力和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一些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运营不规范,合作不紧密。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有限;基层农技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牵头单位事务多,经办人员兼职,与自身利益不直接挂钩,投入精力有限;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多,对社员利益考虑有限。

  (四)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和农民配合程度不够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对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宗旨、性质、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明,导致了合作社发展不平衡、运行不规范;没有把合作社的发展摆在应有的位臵,注重数量,不求质量;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宣传、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措施不配套,落实难到位。在财政扶持方面,省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偏小,覆盖面窄,扶持方式和范围也较为单一,省级以下的财政扶持资金就更少。由于农民素质较低,专业生产分散,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客观存在,导致一些农民对组建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不良、服务质量低下,成员获益不明显等情况影响,也降低了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五)资金瓶颈日渐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会员基本上都是农民,没有多少资本积累,家底薄,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又没有建立积累机制,一般都缺少抵押物、担保物,形成了贷款难。有的地方现行的贷款方式仍停留在采取五户联保的办法面向合作社成员放贷,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一个真正的法人信贷主体。2011年开展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业务的贷款担保公司只有2个,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金额才600万元。据省农委2011年统计,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达195亿元,金融机构累计对合作社放款约10亿元,供需矛盾较大。合作社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有一定困难。虽然各级财政给了合作社一定支持,但效力有限,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我省在农机装备上给予了较大补助,但合作社场库棚建设和生产投入资金量大,农民自筹能力不足。随着农机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贷款补助资金不断增加,累计年还贷额度也就不断增加,再新建农机合作社,省级补助资金压力过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化引导,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认识。要通过宣传培训,工作考核等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其次,要提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认识。要对相关部门有关岗位的工作人

  员进行合作社知识普及,改变他们不正确或落后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工商、税务、质检、技术监督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政策及法律法规,以便为更多的合作社发展服好务。再次,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媒体和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培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活动,宣传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合作知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和合作典型,启发教育农民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其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完善政策,强化扶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协调众多相关部门发挥好职能作用,及时处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好“三农”体制机制建设问题。为统一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有必要成立独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及时为合作社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并选择发展较成熟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广交流培训基地。应建立合作社档案,开展监测调查,以及时掌握合作社发展动态,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指导。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支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以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项目为主要形式,形成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的数额,扩大扶持面;保险政策、补贴资金、税收优惠应向合作社倾斜,鼓励支持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种植、养殖等政策性保险服务,避免和减轻灾害给成员造成的损失;支持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深加工、进行土地规模化流转、创建和注册自己的产品品牌、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取得进军超市的许可证;公益性服务组织要优先为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扶持各地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组建专业联合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职称评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鼓励和允许有条件的优秀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发展内部资金合作互助,灵活运用资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解决社员贷款需求,缓解资金短缺困难。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担保公司的发展。引导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优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形成不竭的内生动力

  一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一切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坚持财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证成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健全财务、营销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要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对规模较小,财会人员缺少的合作社,可委托所在乡镇农经站代管会计核算。

  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以资金、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资源、技术等要素入股的合作形式,应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清晰产权关系,合作社的成员在入社时交纳的股金,国家扶持的各项资金、物质、设施设备、各项捐助、经营过程中的积累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要量化到每位社员。

  三是要构建激励和监督机制。对高层管理者、有经验的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等合作社核心和关键人物,可采取报酬与业绩挂钩的办法,以体现他们对合作社的价值和贡献,让其真正感受到能者多得,并起到示范效应,吸引更多能人参加和创办合作社。

  有关部门要从业务角度对其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事会及成员要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进行监督,促进组织事务与财务公开。

  四是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合作经济组织要与成员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以契约或合同的方式,固定双方的责权利。合作社要作为农户利益的代表,与外部组织达成合约,保护社员利益,同时也要教育社员守信履约。

  五是建立人员培训机制。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项目带头人、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培训;邀请技术专家上门,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仅要学习种植或养殖技术,还要学习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篇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经济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建议张会芬吕梁市汾阳市文峰办事处农经服务中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的经济也逐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一大亮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是农民自发、自愿的,它的组建不仅加强了农业的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304-02引言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不到位,一些农民根本就不了解合作社更别说加入合作社;还有就是合作社的推广力度不够,以及合作社的社员自身水平不够等问题。本文从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开始阐述,对合作社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运输和销售这几种基本的服务类型。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1.宣传力度不到位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力度并不够,部分农民仍然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有部分人知道农民组织,但有的人甚至于都不知道农民组织,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造成的。有的人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并不了解这个组织,往往对它有误解,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把农民都放到一起来经营,农民害怕失去自主经营权,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这也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合作社宣传力度不到位的一种表现。2.组织建设和推动力不够首先是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组织内部建设并不完善,例如制度的不全面,管理的不规范,场所的不固定,名称标牌都没有等。有的合作社相当于没有,没有组织农民,没有开展活动也没有新的经济效益,更有甚者建设一个空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坐等国家发的奖励和补助基金。然后是推动力不够,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民专业组织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持工作不到位,不完善,而且支持力度也不够,尤其是资金问题。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本身就资金不足,更不可能提供给合作社,而贷款则更为困难。3.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层素质不够,缺少人才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是乡村级的干部或一些小组织的领导人,他们本身的综合素质就不是很高。这些人虽然有自己的长处,但是并不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由于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缺失,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够。还有一部分是基层的农民们,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是不高的,这些方面就造成了合作社的发展不够长久。第二,就是人才的缺失。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弱势,人才的培养和拥有数量较少,不能够很好的支撑合作社的长久发展。而且在面对一些高科技产品时,管理层人才不够,就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发展。4.相关制度的不健全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经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开始管理,但是它们所颁布的法律条文和规定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在具体的扶助事例上如贷款、税收等方面,就缺少与之相关的规定与政策,无法快速正确的处理这些情况。由于律法存在缺陷,那么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管理也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单位。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久发展十分不利。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我国2007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截止到2008年为止,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登记已经有58072家,2010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数量远超2008年,几乎是成倍的增长。从国家政策出台,到正式施行,短短几年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数量迅速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表现良好,发展速度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因此提高农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首先,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十分广泛。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就属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延伸到农业发展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地域分布是由东到西的。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靠前,市场竞争力大,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能为农民提供更大的便捷。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小,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不如东部地区。其次,从产业分布来看,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不在仅仅依靠当地的产业来发展了,而是与别的产业合作发展。由原来的种植业、畜牧业等逐步发展到加工、科技等领域。由此可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是在逐渐加宽。最后是从农户分布来看,一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都是一些散户,而城乡中较为密集的地带,加入合作社的人员较少。由于城乡地区人口密集,一般会出现竞争,因而不利于专业合作社的长久发展。3.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为了给农民提供便利,围绕当地的产业进行全方位(即产前、生产中期、产后)的指导。把生产中的利润全部留给农民,合作社的宗旨就是造福农民。此外,合作社也会从事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扩大服务范围。例如,某地的合作社是以入股的形式确立的,合作社是以当地的猪养殖为起点,合作社联系200家养殖农户,每户交1万元风险保证金,合作社再联系100多运猪户,再联系100多个经纪人,给别人介绍猪,分别每户或没人缴1万元的风险保证金。然后年底合作社再发每户或没人10%分红。这个合作社就基本包含了养殖、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议1.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层和参与人员的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层和普通社员的素质一直都是影响专业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304金融天地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提高合作社管理层和基本社员的素质。政府部门可以开展和举办相关培训活动,让社员和管理人员都参与进来,积极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合作社成员的素质提高了,合作社才能长久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向优秀的合作社学习的活动,培养一些专门参与合作社活动的专业性人员。以此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社水平。2.建设健全的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合作社内部的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层面的。正确引导农民合作社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就要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相应的章程,规定合作社要按照章程办事,避免一系列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不必要事件,才能不断提高合作社的自身水平。此外国家颁布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及时的修改和更正,及时颁布有关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政策落实下来。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规范化,人们才会信赖它,农民专业合作社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建设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永葆青春。3.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不难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现在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但是一般很难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消息。因此地方要加强对农名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例如可以请一些做的好的合作社管理人员作报告,或者把他们是怎样做的事迹用上接(第303页)文字的形式来宣传,还可以选取一部分人到这些好的合作社进行参观访问,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充分的宣传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事情。只有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广,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底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可以造福农民。4.加强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抗风险能力就是指可以抵御外界的风险,例如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一个组织的成长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只有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和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可以抵抗一些外部灾害等,提高合作社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四、结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单一发展要多方面综合来看。合作社不仅要科学的办社,更要不断提高合作社自身的水平,打造高质量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社的长久发展。参考文献:[1]于战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7):53-55.[2]潘经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讨——以广西贵港市为例[J].南方金融,2008(7):31-33.[3]徐红梅,李小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3):148-150.[4]温美荣.社会资本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J].行政论坛,2012,19(5):73-77.的额度,要控制房地产在整体项目当中贷款的比例,要通过多种金融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业的新的业务,对于房地产整体开发项目商业银行要做到动态管理监督,对于房地产资金的需求以及融资渠道,要有商业银行的鉴别区分标准,避免房地产的各种投机行为。2.加强土地买卖的制度管理房价的上涨或下调跟国家经济的预期有很大关系,但是决定房价的高低跟土地价格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完善土地存储机制以及供应商相关的制度,对于土地进行相应差异化区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对于土地的供给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政府短期的行为。提高土地出让价格而增加了房地产的负担,增加了房地产金融带来的风险。在土地转让方式上要以公开、透明、合理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农村土地进行转让使用,避免城市用地过度使用或者是过度的限制,都会产生房地产金融泡沫。3.对居民住房供应采取多层次模式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房屋热度比较高的一线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制定了差异性的房价,同时将一些学区房也归并到了高等商品房当中。因此导致整个房屋供给市场结构不合理,大多都是高档商品,而对于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的普通住房以及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所以为了平衡区域房屋供给的结构,我们国家也不断的加大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等供给体系,但是供给不能降低房价上涨的压力,因此整体的房屋租赁市场以及二手房市场,也要归到供给管理监督体系当中,要配合国家的整体战略,才能不断的平衡房价,平衡高档与低档之间的结构问题。4.加强完善金融征信系统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有更多的互联网融资贷款模式产生,在这个互联网经济时代金融风险会时时产生。所以国家为了完善金融市场就会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此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金融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征信体系作为金融市场的补充机制,国家应该健全统一的房地产客户信息信用系统,建立统一的平台有相应的标准,这才能逐步完善消费者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的金融相关征信,降低商业银行或者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不良贷款,这都是防范房地产金融的有效措施。5.适当的税收政策稳定房价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由于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有很多人都采取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增长。商业银行面对房屋的快速增长,信贷业务不断增加,也不断地出台相应的政策去抑制或者是放缓多套房屋购买的投机行为,但是更多的市场行为也导致了商业银行放贷,也无法完全抑制各种投机行为。因此需要由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尤其是税收相关政策,对于购买多套房子给予一定的税收抑制,对于投机性房屋,如果短期不使用或者不出租的,政府适当的要收取相应的房屋空置税,来抑制投资者的炒房行为。长期来看,政策性的税收行为是长期稳定房价、打击投机者最好方式,使我们国家房地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金融泡沫给整个房地产业带来的风险。参考文献:[1]林睿,董纪昌.基于SVAR模型的中国房地产金融条件指数:构建与分析[J].投资研究,2015(4).[2]孙蕾.基于主成份和灰色预测法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11).[3]林雪,颜廷峰.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2).[4]贾甫,韦静强,刘知博.价格发现、卖空机制与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305

篇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建设的思考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深入,有两个问题越来越困扰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有效着力点在哪里?合作社再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本文拟从社员建设与合作社内部规范化建设、与合作社外

  部效益化追求的关系出发,分析合作社社员建设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循序渐进推进合作社社员建设的对策建议。

  追本溯源,社员是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合作社只是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本身的积累与建设并不是目的,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社员发展。社员的发展是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最

  终目标所在。

  社员的逐利性是合作社效益化的源动力。社员为逐利而合作,没有社员的逐

  利,就没有合作的动力。社员逐利要求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益。

  离开社员的逐利,合作社的效益化就没有动力,或异化为社长的效益化。实践

  中,凡是社员对合作社有需求的,发展就好,反之,则大多陷入无病呻吟的假

  合作中。当前,不少合作社由于社员的逐利性不强,导致合作社提升效益的动

  力不强。

  社员的规模性是社员逐利性的客观基础。一个社员,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

  模,只是简单地经营一亩三分地,则其逐利性基本没有,既不指望这一亩三分

  地维系生存,更不指望发财致富,其逐利重心必然放在其他领域。反之,如果

  社员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他必然想着如何提高产量和效益,并以此作为发财致

  富的依托,他必然要求合作社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和创造更高的效益。养殖领

  域合作社由于基本上由专业户规模户组成,其逐利性要强于其他领域社员。因

  此,从总体上看,养殖类型的合作社,在事关合作社提升发展的统一服务、加

  工营销等产业链延伸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社员的参与性是合作社规范化的内在力。社会各界对合作社规范化关注最多

  的,是内部民办、民管、民受益宗旨的实现问题。民办、民管、民受益,是法

  律所设计的应然状态,而要变为实然状态,需要社员积极参与,共同制定并实

  施章程来实现。社员的参与性是合作社规范化的内因。合作社决策机制、财务

  管理、盈余分配等运作的规范,都是基于社员参与之上。如果没有社员的参

  与,这些所谓的规范就会成为社长的“规定”,成为指导部门的“指示”。没有社

  员的参与,合作社的规范化只能是“描”起来的,经不起推敲,无法真正体现,更不能长久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宗旨。而只要提高社员参与性,合作社规

  范化就会水到渠成,这种规范形式可能不一,但万变不离“三民”宗旨,这种规

  范才是由内而外的扎实的规范。

  社员的合作性是社员参与性的主观条件。社员合作社性包括物质上的合作性与

  意识上的合作性。社员物质上的合作性表现在股份和交易量上。股份和交易量

  的高低,决定社员在合作社运营管理中参与性的强弱。社员物质上的合作性愈

  强,其参与性愈强。现实中,那些股份较多的社员,那些与合作社交易较多的社员,其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程度都较深。社员意识的合作性表现在对合作思

  想、合作法律、社员权利义务等的理解与认识。社员的合作意识愈强,其参与

  的自觉性愈强。现实中,合作意识相对较高的社员,其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程度

  也较高。一些合作社核心社员参与性高于普通社员,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正视现实,社员建设基础薄弱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员建设不够突出

  注重发挥社长的作用忽视社员的发展动力。在合作社发展初期,社长起关键作

  用,要充分重视社长的培养。但问题是,我们往往对社长作用的局限性自觉不

  自觉地忽视了。单独社长的作用与之前经纪人的作用并无太多区别,使合作社

  成为挂名合作社;社长实质上是社员意志的代表,而缺乏社员意志的情况下,社

  长就可能代表自己;没有社员持续长期的发展冲动,不可能造就富有持续长期发

  展动力的社长,容易出现社长的短期行为。现实中,部分社长参加培训应接不

  暇,而普通社员除参加一般技术培训外,鲜有合作社法律、社员权利义务的培

  训。

  注重规范制度的建设忽视社员的自觉管理。规范章程、规范内部管理、规范财

  务制度等的提出并不难,但执行率低,实际效果往往不理想。法律对规范化规

  定得很清楚,规范化指标基本就是法条的直译。基于此,面对合作社社长与社

  员异质化严重的实际,部分地方出现了不是拔苗助长就是放任自流的极端现

  象。通过发挥社员自觉管理来逐步推进规范化建设的机制很少得到应用。规范

  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社员,实践中却很少引导这个最大受益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去

  推动规范化。指导者往往不是缺少正视规范化建设动力在于社员的勇气,就是

  缺少通过社员自觉来规范合作社的耐心。

  注重服务能力的提升忽视社员的个体发展。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一直是各界所

  关注、扶持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具体服务能力建设在社员那里的吻合

  度、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与社员之间的产权关系,经常被忽视。在各级项目安排

  中,鲜有充分征求社员意见的环节,如项目立项的社内决议常常不作为申报要

  件。指导部门很少能听到普通社员提出的要求,在社员同质性较差的合作社中

  尤其显得突出。缺少直接培育一般社员成为生产上上规模、合作上上水平的社

  员的建设项目。政府扶持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社员的工作在现实中较难落

  实。

  (二)登记工作不完善,社员法律地位缺失

  登记简陋化,社员隐性化。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登记成立合作社之前,没有相关登记的培训。登记时,只知道最低的登记要件,仓促登记了事,基层

  登记机构怕麻烦,存在按最低登记要件进行简单登记的倾向,导致很多社员都

  不在登记名册中,成为隐性社员。这些隐性化社员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社员。

  2014年底,全国经工商登记的合作社有

  128.万家,经工商登记的社员有

  92多万个,社均不到

  个社员。同年农业部门统计的合作社社员有

  530多万个。

  按上述数据测算,全国约有

  430万个隐性社员,缺乏法律认可与保护。

  章程形式化,社员边缘化。章程是合作社内部的“宪法”,是大家制定的一个规

  则。但在具体登记过程中,社员很少参与,甚至不知道有章程。不少章程都是

  在基层登记机构的柜面上确定的,并不是通过会议讨论通过的。社员制定章程

  过程既是了解合作社法律的过程,也是明确自身权利义务的过程,更是明确社

  员相互间合作关系的过程。这些都不参与,社员的边缘化就不可避免。

  界定多元化,社员模糊化。根据法律的规定,只有经工商登记的才是社员,但

  在现实中存在多种界定。有的以有股金为标准界定社员,有的以是否与合作社

  有产销关系、订单关系为标准界定社员,有的甚至以参加合作社组织的培训人

  员为社员,与法律规定相去甚远。这也是工商登记社员与农业部门统计社员差

  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在认定社员时,多数以合作社提供的社员名册为

  准。个别地方要求社员名册填写社员电话,验证起来很不理想。甚至部分在册

  社员都不知道自己是社员。上述种种社员模糊化的现象较多地存在于现实之

  中。

  (三)规模基础不扎实,社员合作动力不足

  专业大户少,合作基础不广。至

  2015年底,浙江省

  3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只

  有

  6.2万户,只占全省纯农业户和兼业户

  881.3万户的0.7%,也就是说

  10个

  农业经营户中不到

  个面积

  3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按农业部门统计,平均每

  家合作社只有

  1.3个面积

  3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按工商登记统计,平均每家

  合作社只有

  0.个面积

  3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再考虑部分规模经营户并没有

  加入合作社,这个数字就更低,多数合作社是鹤立鸡群的结构,无法产生相对

  平等的合作基础。

  兼业农户多,合作需求不多。浙江有兼业农户

  534.4万户,其农业生产经营多

  数附带完成,并不期望土地有多少产值,采用良种良技良法的愿望不高,合作

  的愿望就更少。2012年浙江农村经济总收入为

  66393亿元,其中来自农、林、牧、渔业仅为

  223亿元,仅占总收入的3.4%(2012年后无此类数据统计)。农

  业收入不少集中在农业大户身上,兼业农户既无农业发展动力,更无合作需

  求。

  流转期限短,经营规划不远。浙江省流转期限在

  年以下的面积占整个流转面

  积的77%。作为投入产出期限相对较长的农业产业而言,这个流转期限表明大

  部分规模主体对农业产业没有长期的规划。组建合作社、打品牌、搞基地认

  证,这些相对来讲都属于长期行为,不少规模主体没有耐心或没有真心发展合

  作社。

  循序渐进,努力推动社员建设

  离开社员的发展,就没有合作社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要从关注

  社长作用发挥转向关注社长与社员并重的方向;在建设重点上,从注重服务能力

  建设向既注重服务能力建设又注重社员个体生产能力建设转变;在规范建设上,要从注重制度约束向既注重制度约束又注重发挥社员自觉管理转变。

  充分认识社员建设工作。需正本清源,进一步认识社员建设的重要性,充分理

  解社员建设是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重要前提。要以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为目

  标,把社员建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努力夯实合作社深入

  发展的社员基础。实践中要自觉地、更多地运用社员建设来推进合作社规范

  化,推进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

  有序促进现有社员提升。促进社员身份法律化。引导合作社把有股金而未经工

  商登记的社员进行登记。登记要以户口簿为准,避免一户多人参加同一合作

  社,工商部门在登记时要专门设置社员名册系统。社员名册要增加社员经营规

  模、电话号码等事项。工商、农业部门可监制社员证书,由合作社对登记社员

  发放社员证书。促进社员生产规模化。有计划地帮助社员流转土地,解决资金

  投入问题,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专业化较强的社员。有计划地增加规

  模化生产社员的股金,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程度。促进社员意识合作化。

  在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员培训。在社员技能

  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法、社员权利义务培训。在合作社外部法律制度培

  训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章程及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的解读与培训。

  认真夯实潜在社员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适

  度规模,从生产上讲要达到专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从农户收入结构上讲要达到

  一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这样的适度规模既适合家庭经营,又会激发较

  强的合作愿望;既是适合的未来社员,又不容易临驾于其他主体之上,为公平合

  作增加了更多的空间;既能实现规模经营,又不容易出现改变农地用途情况。要

  根据产业特点,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个县域范围,要根据主导产业特点确定

  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小,并重点加以引导。

  积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针对一定范围的合作社,实施财政补助措施,加快社

  员建设进程,逐步推动社员均衡化。可以按增加登记社员数量,给予一定金额

  的变更登记补助。;登记社员达到

  3人以上、5人以上、10人以上,可分别

  一次性给予奖励,其奖励资金可全部或部分量化到低股金社员名下。可以按单

  个股金高于最大股金

  30%以上的社员数,按生产规模高于最大生产规模

  30%以

  上的社员数,分档给予一定奖励。开展分类管理与扶持,社员共享共创型合作

  社,以社员多寡与自我服务水平为导向发展,突出登记社员的多寡、社员股金

  额度的平衡、社员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等指标的评价,并较快增加社员共享共

  创型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真正实现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社员的目标。服务

  带动型合作社,不以社员多寡来评价,以服务带动能力为导向发展,其扶持政

  策应参照社会化服务组织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土地流转财政扶持政策要向农

  户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倾斜,促进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转变,以建立现代农业广泛

  的专业大户生产基础。对工商资本大面积流转农村土地的可以考虑不予财政扶

  持。

  努力营造社员建设氛围。对于拟新登记成立合作社的,为避免登记后的被动,要对拟参加的社员进行专题培训,从合作社产生源头上进行规范指引。在大学

  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过程中,要针对其文化水平高的特点,深入宣传合作社

  法,并进一步使其成为合作社法的宣传员。在各类普法工作和各类农民培训过

  程中,要加强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与培训,使合作社法被广大的农

  业从业者所了解,使合作社在群众法律意识较强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发展。

篇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农民合作社是企业吗

  6.地方政府部门正确的指导、关心和扶持。合作社的进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指导和关心,扶持的内容包括项目支持、合作社有关人员培训、技术推广部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扬、产品认证、法律保障等,扶持的方式包括财政补贴、融资贴息等。对于合作社的培训辅导内容,在各地实践中应依据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进展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分别确定有针对性的内容。

  三、农夫专业合作社进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社进展的市场环境导致持续经营难。新时期中国农夫专业合作社的进展,是在各种加工、运销物流公司已经有肯定程度进展,但农夫合作意识相对淡薄、缺乏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处于弱势的农夫创业增收和弱质的农业价值提升过程,其进展的市场环

  境、组织交易成本、组织风险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相互仿照、同步震荡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品牌建设维护难,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导致依靠合作社组织“垄断部分市场”难,各种经营主体的无序竞争导致合作社与单个农户相比优势不明显、与公司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在世界合作运动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世界农业组织形式向大型化、公司化进展的背景下,依靠进展单体规模较小的农夫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定面临许多难题。

  2.部分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正确导致自我进展动力不足。有些企业领办合作社目的是为争取获得优待的税收政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或取得用地等便利;有的个人领办合作社为获得合作社的扶持补助资金,消失

  “空壳社”、“家族社”现象、领办人的“趋利”行为以及销售环节的“经纪人”倾向等,违反了合作社的宗旨与原则。部分地区办合作社行政推动颜色浓,不少是“要

  我进展”而不是“我要进展”;经济功能较弱,供应的有效服务较少,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力等。

  3.合作社自主进展力量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峻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养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靠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峻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旧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4.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意识不强。部分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安排制度、决策制度规范化程度低,内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是领导人一人决策;部分合作社消失团体社员垄断经营管理权、农户丢失经营决策权现象;部分合作社对外合作缺乏诚信,与技术人员等合作意识不强、激励机制缺乏等等。

  5.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进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关心时,领导反而关怀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待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四、新时期促进农夫专业合作社健康进展的几点建议

  1.认清合作社进展的长期性、艰难性,按规律有序进展。进展农夫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合作社的胜利运营和持续进展壮大要比一般的公司或企业难的多,其涉及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共同面对日益简单多变的市场。合作社的进展是一个不断优胜劣汰的组织化提升过程,政府应当供应足够的关心但却难以代替组织进展的自我规律。在中国由农夫自发组建合作社的进展方式也预示着合作社进展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任务,实现真正的合

  作社掩盖大部分农户、发挥组织作用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时间,任何人难以代替农夫的自我选择。

  2.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气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大。正如前文所述,近几年合作社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存在机会主义套取扶持资金等潜在负面影响,需要转变有限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根据示范标准社建设的要求,宁缺毋滥,择优扶持,促进其做强做大。要明确支持合作社进展的资金投放重点,改革支持方式,重点是为合作社成员及其管理者进行组织培训和力量建设培训,供应商业服务、技术救济,办公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科技等。要由直接资金扶持转向实物,如设备、良种等生产资料扶持等。

  3.讨论村委会(或村民小组)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社进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合作社进展的几种模式中,从农业进展所处的阶段、内外环境条件看,组织成本

  相对较低、能够持续经营的很可能是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领办,这种模式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以及村党支部的权威性、分散力,实现合作社组织低成本进展,很可能将是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农夫专业合作社进展模式,应当鼓舞提倡。基于市场选择的能人或大户领办型是抱负的典型模式,但胜利并且持续经营壮大难度很大,将面临资金问题、品牌问题、对外竞争问题、接班人问题等。龙头企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领办等其他方式会存在企业、技术部门与农户的利益冲突,其持续性值得怀疑。当然,村委会领办合作社会遇到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在中国始终是一个难点问题,能否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村委会职能调整与合作社进展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很值得讨论,也可能会大大推动中国农夫基层组

  织创新的步伐,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夫专业合作社进展道路。

  4.建立依托科研机构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发布制度,为政策支持供应基础依据。目前自下而上由地方主管部门填报的合作社统计信息制度存在严峻缺陷,一般状况下地方政府处于形象、政绩、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等要求很可能只填报好的方面,而对于实际经营状况、困难与问题、经营不善乃至名存实亡的合作社等信息隐瞒不报,致使难以把握合作社客观真实的进展状况,不利于发觉进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行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因此,本文建议,要发挥科研机构人力资源优势、讨论优势、学问优势,在全国建立一批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发布,通过调研定期为政府决策部门供应决策建议。

篇八: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在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组织起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一种新经济组织,在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推进产业集约化、规范化、组织化运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作社统一的组织经营体制与分散的个体农户间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全、监督不力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引导其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合法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提高创新力、提升竞争力,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是由农民依据市场需求而组建的一种合作性经济组织,由于其专业性强,入社农户门槛低,只要农户出土地、劳动力等原始资源,服从合作社管理制度,就可享受合作社科技指导、农业物资调配、资金支持等较为系统的服务,具有较大的经济实惠,所以在农村基层普遍受到欢迎,已成为农村极为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弥补了政府对农村产业化市场的指导和服务的空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前,农户是单一的经济个体,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判断市场需求,自己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受市场宏观调控的影响,还受到各农产品收购商的打压。在这一条件下,农户在农业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农产品价格虽然与市场大体挂钩,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价格保障机制和质量认证标准,价格随意性较大,价格是多是少、质量是好是次往往由收购商或加工商单方来判定,受益最多的为农产品收购商和加工商,农民自身处于这一利益链的最低层,得到很小的一部分利益,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的一种状态。同时,农产品的价格还受收购商或加工商相互竞争的影响,某一农产品的收购商多,价格就跌落;收购商减少,价格就回升,加之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显然想更快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因而互相压价、以次充好、相互挤兑等现象较为突出,不但使农业无法显示出产业规模化效益,而且农民的利益还得不到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合作社把单一的农户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联合体,由专业合作社根据组织章程,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经营和销售,农户只需按照与合作社签订的合同和技术规范要求,抓好自身生产,而所有农业物资供给、农产品销售统一交由合作社进行管理,各类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只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不与单独的农户进行交易,合作社对入社社员按不低于市场价格的合同保证价进行收购,对外实行统一经营,不仅保证了农户的群体利益,农户还有更多精力发展生产,维护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2、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经营理念的变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对集体分配的土地虽不享有所有权,但享有经营自主权,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自行发展生产,而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预,不能强迫农民只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基于这一规定,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户对土地享有自主经营权,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命令或决定而改变。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在农业生产中,农户往往选择较为传统、对自己有保障、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来发展,缺乏开拓新领域和新品种的信心和决心,单位土地经济效益不明显。建立产业合作社,农户以自主的方式进行联合生产经营,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树立发展特色产业的榜样和模范,引导群众选择加入优势的合作组织,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更加明显,更加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模式上,群众在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社以后,不但提高其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力度,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规模,农村基层组织还积极探索出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农业个体经营模式,使农业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更加凸显,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因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就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带来了土地流转、市场调整、资源整合等诸多变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更好地利用好农村资源创造了条件,农民专业程度更高,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加快了农村改革步伐。

  3、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的优势更加突出。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改变了单一农户单打独斗的面貌,把分散的农户组成了一个利益整体,在这一整体内部,一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各农户、合作社及相关利益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对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等各种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戒,提高了农民的质量和品牌意识,更能自觉地以实际行动维护合作社的声誉,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创造了条件。二是在技术支持上,由于合作社是统一的经济组织,其内部由各类专家、致富能手等组成,通过合作社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科学种养殖方法的推广。同时,合作社还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培养示范户和致富能手等方式,对社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传、帮、带”等各种形式,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统一指导,确保农产品达到规范的技术要求,使农产品种植水平和农户发展农业的能力更高。三是在资金和物资保障上,许多合作社为农户免费提供优质种籽、化肥等生产物资,提供种、管、销“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还为缺乏资金的农户提供各种形式的补助,为社员购买各种保险,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中资金、物资短缺的问题,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合作社通过发展同一种产业,实行统一的经营管理,能够更好地利用农村发展的各生产要素和资源,在水、电、路设施建设,农业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形成规模化效应,通过其组织凝聚力解决地方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不断延伸服务链和产业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牢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群众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合作组织,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对推动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发展不完善,加之市场环境、传统小农意识等诸多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不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事关农业的,对农业产业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提出了许多鼓励性的发展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重视仍然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在管辖权上隶属于民政部门,归纳于新经济组织管辖,按业务又归在技术指导上属于农业、科技或其他对口的业务部门管辖,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加之管理体制机制的缺陷,存在着两者管理不到位、指导不到位、定性不规范的现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自我发展、自我经营的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其作用发挥不明显。

  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不到位。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免税、出口退税等各项奖励措施,这一政策对农业产业给予了较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税费和利益,许多基层政府认为对合作社投入资金收不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因而合作社更多是采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形式,由合作社自我经营、自负盈亏,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没有专项的资金帮扶。同时,由于合作社属村民自我组建的经济组织,大多由村民自主筹建,发展资金大多由村民自己筹集,因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资金来源单一、借贷风险高,银行、信用社及其他信贷组织对合作社的支持也顾虑重重,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其发展和服务能力逐渐减弱。

  3、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村民自我发起、自我组建的经济组织,由于受农民素质、传统经济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许多是由合作社里的“能人”、发起人或是种植能手担任,有的由企业经理、村党总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在农村有一定威望,但大多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其决策往往依靠个人意志决定,缺乏对市场的科学理性判断。在合作社规章制度上,许多合作社一般都是照搬照抄其他合作社的制度,没有自身的特点,制定的制度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合作社管理中出现的入社规定、淘汰制度、社员管理等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随意性大的现象极为突出,不依法办事、不依章办事,使合作社整体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许多制度仅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把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中,造成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失位、缺位现象突出。

  4、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广大村民组建合作社,无论是采取何种模式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管理中,合作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与社员的利益分配上,合作社大多按销售数量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由于缺乏一套

  科学的合作社管理费标准确定体系,部分合作社对管理费随意制定标准,与社员争利的现象比较突出,使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合作社变成了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不考虑社员利益的组织,导致社员与合作社间因利益而引发的矛盾剧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就合作社与其他组织而言,由于合作社本身是群众组建的经济组织,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而千方百计维护合作社利益,加之传统小农意识,经常对其他组织提出各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其他合作社具有利益关系组织的利益,导致利益冲突严重,各方发展、壮大合作社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为合作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推动农业创新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关心与支持。要出台扶持合作社的政策制度,明确合作社设立、分立、合并等运营的原则,对合作社的管理、运营、监督等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在管理机构上,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引导合作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自觉顺应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优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考核上,要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项考核指标。要从真正维护农业权益的角度出发,在坚持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根据需求组建合作社,把单纯注重数量增长,转变到注重规范建设、注重质量上来。要加强合作社的党组织领导,在合作社积极建立党支部,通过各种形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合作社的工作中,使合作社在自身基础上,由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形成双重机制。

  2、健全完善制度,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村民自发组建,受村民文化素质、自然条件、地域、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组织体系不健全、规范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特别突出,因而要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社的决策体系建设。克服合作社组织政社不分、社企不分的现状,在决策上坚持个人酝酿、集体研究的原则,健全完善合作社的决策程序,避免个人说了算或个别群体说了算的方式,力争实现合作社社员利益最大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改变目前合作社成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客观实际,健全完善入社和退社机制,明确入社、退社的条件和程序,强化成员遵章守纪管理,维护合作社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声誉。三是加强监督。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合作社具有更加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合作社应每年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和监事会,实行社务公开,定期向社员和监事会汇报经营情况,公布财务状况,使合作社运营更加透明公开。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发展的体制机制。许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都是依托村委会、公司等载体来建立,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这些管理体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要按照合作社民办民受益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地选取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理顺政社、企社关系,更大限度地发挥好产业合作社的效益。

  3、创新经营方式,挖掘合作社内部潜力。要把创新融入到合作社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为合作社经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不断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在

  以往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市场,以农民意愿为出发点,对环境、市场、资源等各种要素进行重组,积极鼓励开拓不同形式的经营模式,使合作社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协调、支持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项目建设。要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延伸“服务链”,积极引导合作社健全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模式,并不断扩大对周边农户的辐射服务规模。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发展合作社为基础,不断扩大创新领域,探索农民土地入股、集资等多种方式,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统筹城乡建设,形成改革发展新的推动力。要不断创新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按照“不与民争利,力争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探索股金分红、土地分红、技术分红等多种分红模式,既保证社员的最大利益,又提高合作社内部专业人才及各类能手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4、强化服务保障,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水、电、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来解决,切实解决好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进一步为农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硬性环境。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建设,理事长由全体社员召开社员大会公开选举,积极改变以村委会主任、公司总经理兼任的单一模式,选好配强合作社领导班子。结合合作社规范管理的需求,鼓励和选拔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企业管理人才、机关干部等到合作社任职,将他们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更大限度地发展其知识、技术优势,多层次为合作社引进了高素质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积极解决好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原来的信贷额基础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特殊照顾,由各信贷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还可以积极鼓励农民入股、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要加大对技术的指导力度,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发挥农业部门、社保部门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农村业余成人学校、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绿色证书等各种平台,以合作社分布区为重点,积极开展好专业技术培训,每个合作社还要设立专门的技术指导员,帮助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使整个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在同类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篇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培育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

  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一)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X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

  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X、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X、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X、培育典型,提升档次,推进发展步伐。抓好专业合作社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同时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有重点的引导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兴办经济实体。要实现对农户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推进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X、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发展环境。

推荐访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合作社 思考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