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浅论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完整)

时间:2022-06-15 12: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浅论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浅论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完整)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5篇

【篇1】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九型人格系列课程

《管理者识人用人之道》

教练

【课程前言】

1.根据权威管理机构统计:在企业中高管用人中存在「平均打击率」即三三率,三分之一正确;
三分之一差强人意;
三分之一错得离谱。

2.根据罗老师的研究:性格相近的用的正确,性格有些差异的差强人意、性格差距很大的错得离谱。

3.九型性格是西方企业最流行的管理心理学课程,能使管理者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变化,高度地感知团队成员的心理感受,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个性化地提高每个成员的执行力。

【课程特色】:

化繁就简,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课程;
重点突出,从每种性格最强项入手,揭示每种性格的生命光辉;
简便实用,四种管理应用,立刻见到效果。

【课程目的】:

系统学习九型人格的理论,掌握识别自己个性和他人个性的方法,了解性格对事业的影响,学习个性的沟通、激励技巧,挖掘自身个性优势,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九型人格的技巧。

【课程目标】

1.如何识别下属的优势和不足;

2.如何根据下属的优势安排最适合其发挥的岗位;

3.如何搭配优势互补的管理团队;

4.如何培养下属克服不足;

5.如何消除团队中的紧张关系;

6.如何帮助下属度过事业高原期;

【课程对象】:

尚未系统学习过九型人格的企业管理者。

【课程时数】:两天,共12小时

【课程人数】:最多不超过60人

【课程风格】 风趣幽默,旁征博引,课堂氛围活泼热烈

【课程提纲】:

第一部分 管理者如何用人

1、企业家团队应有什么人组成

2、审视你的团队成员,他们能帮你做什么?有什么长处和不足?

3、什么是高执行力的团队,性格与心理对执行力的影响。

4、案例讨论

第二部分 知己篇:识别九种不同智慧的人才

1、心理学与性格的关系

2、性格的产生

3、性格与工作环境的影响

4、工作压力下的性格变化

5、自我认识 自我调试 自我成长

6、九型性格描述

1)标准型

2)助人型

3)成果型

4)创意型

5)知识型

6)预警型

7)活跃型

8)控制型

9)和谐型

7、九型性格的心理分析:

1)每种性格的主要价值取向

2)每种性格的主要心理舒适区

3)每种性格的主要心理压力区

4)每种性格的主要自我保护方法

8、每种性格管理者的管理优势和偏好

1)管理风格中的心理因素

2)管理者的激励偏好

3)管理者的用人偏好

4)偏好对团队的影响

第三部分 识人篇:有效的识别是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基础

1、通过外部特征识别:眼神 面容 手势 神态

2、通过语言模式识别:常用辞 语气 语句长短

3、通过管理中的典型矛盾识别

第四部分 善任篇:扬长避短

1、九种人才的的优势

1)营销队伍、管理队伍、研发队伍

2)在每个团队中每种性格的最佳岗位

3)在每个团队中每种性格的发挥强项的方法

2、案例练习:为团队搭配人员

3、避短:每种性格在执行力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何帮助团队成员克服心理产生的制约

第五部分 有效激励

1、每种性格的激励特点,最容易被激励的点

2、日常的激励模式

3、重要关口的制约与突破方法

4、帮助人才渡过高原期的方法

第六部分 性格与成长

1、性格与环境的互动

2、性格的进步路径

3、有效的进步手段和技巧

【教练介绍】

教练:近五年来活跃在企业教练界的优秀企业家教练,取得了卓越的教练成果。

国内资深企业教练,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总裁班客座教授。近年教练客户有:中国移动、金地地产、汇海科技等近百家,特别是辅导了数十家中小企业(销售规模从几千万到3亿)总经理,使他们从单一能力提升到综合经营能力,实现了能力突破与企业高速发展的有效匹配。

专业的能力:教练具备战略前瞻能力、产业宏观价值链视野和深度价值挖掘能力,这些能力使他能帮助企业家从战略高度、产业角度为企业寻找价值最大化路径。

教练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心理学功底,使其能在具有中国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协助企业家推进组织建设和管理。

教练是国际著名教练机构ICAC的专业注册教练,是九型人格注册导师,专业训练保证了教练的技巧和操守。

专业的工具:五年左右的教练服务中,罗教练整理提炼了近百个教练架构,保证了为企业服务的充足工具。

【篇2】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前言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曾公简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
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
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曾国藩爱才之道

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

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曾国藩是30岁到北京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30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他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但不是在北京工作,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说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个特点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

3、曾国藩惜才之道

曾国藩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问题。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
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代名人李鸿章。

4、曾国藩识才之道

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额头上。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讲过,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

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人的一个总原则。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都是在德、才、学、识几个方面来看一个人才怎么样。“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
“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
“学”是指学问、资历;
“识”是指眼光、见解这样的几个方面。人们常常会讲“德”与“才”作为主。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的,“才”是次的。“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
“才”好比是枝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可能在理论上他会觉得,德才之间“德”应该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才”又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拔和重用干部的第一选。

“学”与“识”。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他还说过,他说“汉臣诸葛亮曰”,也就是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5、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是用人的高手,对将领、官吏、勇兵的不同的要求。

他当时对将领提出这样的几个要求。他说我们选择将领,第一要知人善用,第二,将领要善于知道敌情,第三,临阵上的胆识,第四,营务的整齐。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敌情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将领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尤其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要知道对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他跟合作的人关系怎么样?他跟上司的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选择,如果有这样的将领,那就是最好的。而如果是名利心很急切的将领,尽管他有本事,我们也不能重用。当时很多来投军的将领,就是怀着很强烈的名利心而来。所以曾国藩当时对他手下的人讲,在这一点上要把握住。太看重名利的人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很难得到满足。一旦没有满足他,他就拂袖而去,这样对军队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那么关于官吏,曾国藩主要看重的是这三个方面,他认为一个官吏第一要操守好;
第二个是要官气少;
第三个是要办事有条理。操守,就是这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一个准则,要有一些的底线,就是官员的操守要好。所谓官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衙门气。曾国藩曾经讲,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摆样子,就是好讲排场,“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得之弊”。就是办事很圆滑,说话也很圆滑,那么这种人恹恹无气,这个人没有生气。遇事不愿意吃苦,听书办的话,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听秘书的话,听左右的话,他自己不愿意去实地调查研究,那么这种官不能要。宁愿去用那些有乡气的人,就是农村里的人。他说这些人可能有很多办事的规划不一定很讲究,说话也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关系也不一定会处理得很圆熟,但是他敢挑担子、敢出主意、敢负责任、不怕吃苦,我宁愿用这样的人。再就是要有条理,这是对官吏的选择。

对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爱说大话。他就讲凡是爱说大话的文人,我一律不用,坏事就坏在说大话上。什么东西都觉得很容易,自认为很了不起,他说这些人都是没有阅历的表现。好说大话的文人他不用。

选士兵,他就要选世代务农的山里面的人做士兵,他说这个是最可靠的,最好的当兵的人。就是家里面祖父种田,父亲也种田,你也种田。所以他当年看兵,要看手有没有茧,手粗不粗糙。他说城里面的人来当兵,尽管他们很会说话,但是很油滑,不能用。尤其是从陆营逃出来的逃兵,散兵游勇,湘军也一概不接受。

曾国藩的用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特色。一个是“广收、慎用”。因为曾国藩那个时代是需才很多的时代,所以他采取“广收”的政策。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他,他都一定会收下来。但他很慎重地重用。他说我不轻易重用,进一个人就提拔一个人,为了我今后不轻易去罢免一个人,我不轻易去轻信一个人,不轻易疏远一个人。我们中国是能升不能降,请神容易送神难。在中国的这个环境里办事,你就得慎重。提拔、重用都必须谨慎。

第二个叫做“因量器使”。这是曾国藩用的一个准则。“因”是因为的“因”;
“量”就是力量的“量”;
“器”就是机器的“器”;
“使”就是使用的“使”。什么意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儒家的《论语》里面就说“君子不器”,曾国藩就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不器”就是那些全才,领导全局的人。什么都知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人就是“器”。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器”。你要把他当作工具来使用。他是个锤子你就当作锤子使用,他是个镰刀你就当作镰刀使用,没有什么全才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不当其时,不当其事,神才也可能变成庸才。他说,你如果得了感冒,这是小病,你就不能用人参燕窝。人参燕窝虽然很贵,但是不及几分钱草药有效。他具体的话就是“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
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他说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才,关键是你的使用。你把这个人用到正是他所应该去的地方,那个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
你如果没用好,本来是个人才也不是人才。

他手下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这个人就是会写字,写那个小楷字,蝇头小楷,一天可以写一万二千个字,而且还不要开夜班,晚上给他们打字牌。曾国藩说这是一个人才,把他招到帐下,发他三十两银子一个月。三十两银子是二等秘书的待遇,很高了。别人就说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也就三十两银子,他不就是个誊抄员而已。觉得给他三十两银子不公平。曾国藩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打字机,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我那么多的公文,你当天就要给我办好。那么这个人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他就值得发三十两银子,就是要跟你们起草那个报告、文书的人一样的待遇。对一个人能真正看到他的才干的地方,把他当作一个这方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

总之,曾国藩是识人用人的高手,难乎国共两党统帅对他犹为推崇。作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像曾公一样去识别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职,才能让一个机构流畅运转,事半功倍。

【篇3】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摘 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

【关键词】 曾国藩 人才观 选人之道 用人方略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
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
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
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
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
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
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3]1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1]145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他还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曾国藩听后很满意,认为是一个人才,并决定留在他的幕府。他的幕府吸引了当时许多的优秀人才,像一所培养造就人才的高级“学校”
原则之五:重用有才之人而不拘小节。
曾氏在军中极讲规矩,李鸿章散漫惯了,曾国藩大动肝火,当着所有幕僚的面大声训斥。但是对于李鸿章的文书处理能力和其他优点,曾氏注意褒奖和鼓励,认为李天资过人,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李鸿章很快成才,终成一代名臣。
曾国藩的用人方略
1.管理人才要赏罚分明。用兵管人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攻心为上,攻身为下。如果下属有杰出贡献一定不能嫉贤妒能,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锐气,应该论功行赏。曾国藩向立有战功的下属奖励刻有自己名字的腰刀,将士们都奋勇作战,期望能得到这难得的荣誉。除了奖赏之外,在该罚时也绝不留情,交情深厚如李元度者在徽州失守后照样被免职。赏罚分明是曾国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他严格要求下属,特别是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必须做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格的军法,曾国藩与湘军才能在晚清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站稳脚跟。
2.委功与揽过。委功,指把功劳如实地分给他人,不据为己有;揽过,指主动承担责任,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曾国藩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5]168。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当获得了太子少保衔时,认为功劳应属于众人。“上托圣皇鸿福,下赖僚友同心,出谋以胡林翼为先,苦战以多隆阿为最,如臣碌碌,何功可言。”[6]124曾国藩在错误面前,也实事求是。一次他借李次青(元度) 未请假擅自回乡募勇之事,参劾打击了李元度。他的弟弟认为哥哥做得不对,并写信过去。曾国藩阅信后大声悔恨地说:“吾过矣! 吾过矣!”“余益觉大负次青,愧悔无地。”[5]185李元度见曾国藩如此悔过,就愈加尊敬之,并为之忠贞不渝地效命了。
3.识人未卜先知。曾国藩善于对一个人进行综合的预测。曾国藩观察人重视观察人的精神,也就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者不扬,目又短视”,[2]243骆秉章“如乡甲老德,粥州无能”[2]250,但他都能倾心结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出仕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曾国藩善于识别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故此才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
4.育人循循善诱。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包括所率之湘军)办成一所人才学校,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他的幕府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起先掌管文书,继则负责向朝廷拟订奏稿,工作得心应手,曾国藩常常当着别人的面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拟文稿都远远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当然,曾国藩也感到李鸿章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毛病,譬如他恃才傲物,心高气盛,日常生活很散漫。为此,他有意对李鸿章进行训导和磨炼。

【篇4】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前言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曾公简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
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
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曾国藩爱才之道

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

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曾国藩是30岁到北京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30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他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但不是在北京工作,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说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个特点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

3、曾国藩惜才之道

曾国藩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问题。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
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代名人李鸿章。

4、曾国藩识才之道

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额头上。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讲过,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

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人的一个总原则。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都是在德、才、学、识几个方面来看一个人才怎么样。“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
“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
“学”是指学问、资历;
“识”是指眼光、见解这样的几个方面。人们常常会讲“德”与“才”作为主。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的,“才”是次的。“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
“才”好比是枝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可能在理论上他会觉得,德才之间“德”应该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才”又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拔和重用干部的第一选。

“学”与“识”。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他还说过,他说“汉臣诸葛亮曰”,也就是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5、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是用人的高手,对将领、官吏、勇兵的不同的要求。

他当时对将领提出这样的几个要求。他说我们选择将领,第一要知人善用,第二,将领要善于知道敌情,第三,临阵上的胆识,第四,营务的整齐。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敌情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将领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尤其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要知道对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他跟合作的人关系怎么样?他跟上司的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选择,如果有这样的将领,那就是最好的。而如果是名利心很急切的将领,尽管他有本事,我们也不能重用。当时很多来投军的将领,就是怀着很强烈的名利心而来。所以曾国藩当时对他手下的人讲,在这一点上要把握住。太看重名利的人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很难得到满足。一旦没有满足他,他就拂袖而去,这样对军队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那么关于官吏,曾国藩主要看重的是这三个方面,他认为一个官吏第一要操守好;
第二个是要官气少;
第三个是要办事有条理。操守,就是这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一个准则,要有一些的底线,就是官员的操守要好。所谓官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衙门气。曾国藩曾经讲,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摆样子,就是好讲排场,“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得之弊”。就是办事很圆滑,说话也很圆滑,那么这种人恹恹无气,这个人没有生气。遇事不愿意吃苦,听书办的话,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听秘书的话,听左右的话,他自己不愿意去实地调查研究,那么这种官不能要。宁愿去用那些有乡气的人,就是农村里的人。他说这些人可能有很多办事的规划不一定很讲究,说话也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关系也不一定会处理得很圆熟,但是他敢挑担子、敢出主意、敢负责任、不怕吃苦,我宁愿用这样的人。再就是要有条理,这是对官吏的选择。

对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爱说大话。他就讲凡是爱说大话的文人,我一律不用,坏事就坏在说大话上。什么东西都觉得很容易,自认为很了不起,他说这些人都是没有阅历的表现。好说大话的文人他不用。

选士兵,他就要选世代务农的山里面的人做士兵,他说这个是最可靠的,最好的当兵的人。就是家里面祖父种田,父亲也种田,你也种田。所以他当年看兵,要看手有没有茧,手粗不粗糙。他说城里面的人来当兵,尽管他们很会说话,但是很油滑,不能用。尤其是从陆营逃出来的逃兵,散兵游勇,湘军也一概不接受。

曾国藩的用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特色。一个是“广收、慎用”。因为曾国藩那个时代是需才很多的时代,所以他采取“广收”的政策。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他,他都一定会收下来。但他很慎重地重用。他说我不轻易重用,进一个人就提拔一个人,为了我今后不轻易去罢免一个人,我不轻易去轻信一个人,不轻易疏远一个人。我们中国是能升不能降,请神容易送神难。在中国的这个环境里办事,你就得慎重。提拔、重用都必须谨慎。

第二个叫做“因量器使”。这是曾国藩用的一个准则。“因”是因为的“因”;
“量”就是力量的“量”;
“器”就是机器的“器”;
“使”就是使用的“使”。什么意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儒家的《论语》里面就说“君子不器”,曾国藩就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不器”就是那些全才,领导全局的人。什么都知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人就是“器”。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器”。你要把他当作工具来使用。他是个锤子你就当作锤子使用,他是个镰刀你就当作镰刀使用,没有什么全才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不当其时,不当其事,神才也可能变成庸才。他说,你如果得了感冒,这是小病,你就不能用人参燕窝。人参燕窝虽然很贵,但是不及几分钱草药有效。他具体的话就是“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
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他说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才,关键是你的使用。你把这个人用到正是他所应该去的地方,那个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
你如果没用好,本来是个人才也不是人才。

他手下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这个人就是会写字,写那个小楷字,蝇头小楷,一天可以写一万二千个字,而且还不要开夜班,晚上给他们打字牌。曾国藩说这是一个人才,把他招到帐下,发他三十两银子一个月。三十两银子是二等秘书的待遇,很高了。别人就说我们这里写文章的人也就三十两银子,他不就是个誊抄员而已。觉得给他三十两银子不公平。曾国藩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打字机,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我那么多的公文,你当天就要给我办好。那么这个人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他就值得发三十两银子,就是要跟你们起草那个报告、文书的人一样的待遇。对一个人能真正看到他的才干的地方,把他当作一个这方面的工具来使用,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

总之,曾国藩是识人用人的高手,难乎国共两党统帅对他犹为推崇。作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像曾公一样去识别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职,才能让一个机构流畅运转,事半功倍。

【篇5】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讲座主题: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讲座嘉宾:唐浩明
讲座地点:珠海特区报业大厦一楼报告厅讲座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大家下午好!农历的新春过后,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期开讲,也在此向大家问一声新年好,并且欢迎各位共同在珠海文化大讲堂当中渡过美好的、丰满的一年!谢谢大家!
请大家还是一如既往注意保持会场的秩序,同时把手机调到关机或振动的状态,请各位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机,以保证我们每期的讲座都能安静地进行,使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收获。上几次我们都很不愉快地看到有个别人的手机在响,影响大家的请讲,所以请大家配合。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的开场白要这样来开始:在中国一流的作家很少,一流的编辑家也很少,那么一流的作家兼一流的编辑家更是凤毛麟角,而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的唐浩明老师就是一根凤毛、一根麟角。他在自己的事业当中能够取得两个方面的成绩,确实是非常难得。我先做一个统计,在座的有读过唐浩明写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的请举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读过,很多没有读过,或者正在想读,今天也是慕名而来。在今天的讲座结束之后我们会有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可以说,唐老师的书发行量正版发行了100万册左右,台湾从一开始是盗版后来又发行了正版。后来盗版欠唐老师的版税重新又进行了补交,正版发行了100万册,盗版发行了将近200万册。这个在历史小说当中可以是一个非常空前罕见的。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唐老师的朋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2003年中国首届作家节在杭州举办。在活动当中到会的一流中国的知名作家到浙江一个叫二十八都的小山村采风。忽然,有一个作家看到村中有一个老汉正在捧读一本书。一位作家来了灵感,他说我们能不能猜一猜究竟他读的是谁的书?言外之意就是说会不会有我们我们当中哪一位作家的书?结果大家就一起走到这个老人面前。大家猜一猜,这个老汉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没错,读的就是《曾国藩》。这个老汉已经85岁了,是地地道道的的农家老汉,这个老人读书非常吃力,他把读过的用一个夹子夹住,然后一字字、一行行地细读。唐老师自己说他听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这就叫“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能够有这么多热心的读者、知音,这是让唐老师非常的骄傲和自豪的事。

同时,在1994年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到湖南公干,也向唐老师求了这套书。这也就是说,上至元首下至乡村老汉都在捧读《曾国藩》这一本历史小说。由此可以说明唐老师是一流的作家。我们说,唐老师又是一流的编辑家。他因为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商用二十五史》等书籍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编辑”、“中国书业界的十大杰出人物”等等。
而且今天在珠海讲完,明天回长沙,后天要到北京领取中国首届政府的出版奖。他是荣获了首届政府奖的个人奖,我们是否先对唐老师表示一个预先的祝贺好不好?
唐老师为什么能够在写小说和编辑书这两方面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呢?应该说离不开一个“恒”字。板凳坐了十年了,集十年之功,他的研究编辑了曾国藩1500万字的文集,从中就动了写《曾国藩》这本书的念头,然后就出版了这本书。可以说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功夫才有他今天这样的成就。
今天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刚才有一个小小的互赠书的仪式,因为容闳是我们珠海人,也是中国留学的先祖,也是中国现代洋务运动的一个总策划。他和曾国藩有一个故事,曾经得到曾国藩的支持。所以刚才《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老师和《容闳传》的作者我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黄小东先生(音同)两个人互赠了书,这也是一段唐老师和我们珠海的佳话,曾国藩与容闳的佳话,这是一段小插曲。接下来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浩明老师!
唐浩明:尊敬的黄部长,尊敬的珠海各位朋友们,谢谢珠海文化大讲堂的邀请使我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见面,我也很感谢今天的主持人,我们“金话筒”的获得者他非常富有磁性的演讲,可惜我接下来的演讲我的这个话太不动听了,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有很重的湖南方言。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见面是我感觉很愉快的事情,我也很感谢大家因为今天是一个休息日,大家放弃了休息到这里来听我演讲。我想今天下午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渡过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下午,我们一起酿造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的氛围。
在140年前的一个晴朗的冬日,安徽省的安庆省城里两江总衙门里,一个来客拜访主人的活动在进行中。当时两江总督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天都有过。所以衙门里的上下人员也并没有当成很大的一回事。但是历史却记住了这一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特殊人物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对于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后世以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就此在这一刻揭开了序幕。这两个特殊的人,一个就是当时的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一个便是我们珠海的骄傲——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学位的香山容闳。我们黄部长费了很大的心血研究了容闳,而且今天给我赠送了一本很厚的《容闳传》。容闳是我们珠海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主人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却礼贤下士,客人容闳虽然年纪不大却经历丰富。主客之间的会晤让彼此都很欢乐。

如果说对于曾国藩的政治评价,在100多年以来一直有比较大的分歧(的话),那么有一点却无论是他生前还是生后,无论是称赞他的人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有着几乎没有分歧的看法。那么这一点容闳晚年所写的他的名著《西学东鉴记》有很好的记述。当年容闳在这个名著里面,记录了他们的首次会晤。他对他当时拜见的主人曾国藩有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认为曾国藩是完全的真君子,是清代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旧教育中的特产的人物。
而其中最令我们称道的是,容闳在这里面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正是因为曾国藩的身边汇集了全国人才的精华。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藩的身边是中国的第二朝廷,第一朝廷在北京,第二朝廷就在曾国藩的身边。当时湘军的主要将领,比如说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彭玉林、李树斌,曾国荃等人,几乎全都处于曾国藩的门下。或者是他极力地推荐,或者是他的提拔,或者是他的征用,都因为有了曾国藩,他们才成为了军事大臣。这些人后来又大部分因为军功而进入政界,成为国家的高级的行政官员。
比如说左宗棠封大学士、军机大臣,彭玉林封兵部尚书,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杨载福、曾国荃都做过总督。刚才黄部长跟我讲了,他说曾国荃还有资料留在广东,因为曾国荃也做过两广总督。江忠源、胡林翼、李书宁(音同)、刘容(音同)等人都做过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委书记。但是大批的文化人,因为曾国藩的栽培后来都成为了文化名流。比如说喻渠仁(音同)、张玉昭(音同)、黎苏昌,薛富成(音同)、吴玉仁(音同)等等。
还有一批科技人才。尤其可贵的是,当时冒出的一批科技人才也因为曾国藩的重用而成为海内的一流科学家、工程师。比如说,李善南(音同)、华恒安(音同)、徐寿等人。曾国藩所识用的人才不仅帮助了他本人成就了一番巨大的事功,同时也在他的身后为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边著名的人物有李鸿章、郭嵩焘、容闳等等这些人。一个并未掌管着全国的政权的政治人物,我们说曾国藩并没有做皇帝,他没有掌管全国的政治大权,(却)能够识别、培养、造就如此大批的人才,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怪不得大家在这一点上都对他很佩服,就连讨厌他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能不服气。那么,他的身边这样一个宏大的人才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想我今天下午就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简单说一下这个话题。

推荐访问:之道 用人 曾国藩 浅论曾国藩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仕强讲解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