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周有光:语文生活历史进程

时间:2022-06-15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周有光:语文生活历史进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周有光:语文生活历史进程

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5篇

【篇一】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这篇小文章,划分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共列出了会议,文章和决议。这些内容,对于考生们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争取考试高分,相信会有显著的帮助。

一、中共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从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中共成立。会议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任务和奋斗目标。

1922年,上海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23年,广州中共三大。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5年,上海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7年8月7日,武汉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罢免陈独秀,选举瞿秋白为书记。毛泽东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
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从1927年至1935年),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929年12月,福建古田会议即红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就军队管理问题提出重要思想,确定“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当选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被选为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

1928年.11《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0.5《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

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从1935年到1945年),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会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1938年10月,延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1945年4-5月,延安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全面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1935.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充分说明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1936.1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1937.7-8《实践论》《矛盾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及党的思想路线。

1938.5《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
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939.10《发刊词》:
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938.11《战争和战略问题》,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0.1《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明确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1941.5《改造我们的学习》:延安整风的文献。科学解释了“实事求是”概念;
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著名对联以讽刺主观主义。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1945年到1956年底1957年初),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

1954年9月,北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提出建设四个方面的“现代化”。

1956年9月,北京中共八大。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
会议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48.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
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
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1948.12.30《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949.3《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西柏坡会议):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提出两个“务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1949.6《论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阐述了专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1956.4《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

2.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第一次就民主党派问题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典文献。

1.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及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2.提出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矛盾及其主要任务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篇二】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里,国土沦丧,尊严尽弃,所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难尽其词。而新中国的建立则如一道曙光,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中国人民开始了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立足于此,几代中国人卧薪尝胆,披星戴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来了祖国的飞速发展。

今天,站在继承了先辈数十年奋斗成果的国家大地上,团结的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赶上了时代。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去实现无数中华儿女的最大梦想,比任何时候都有信心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史进程带来的骄傲。

【篇三】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历史过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着辉煌灿烂的前景,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这又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尽管赶上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有关方面计算,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10%。半个世纪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即使超过了最发达国家,但如果用十几亿人口一除,讲人均指标,其差距还很大。换言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仍然有限。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是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步的过程。这就是说,它是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不断接力奋斗的更伟大的愚公移山工程。xx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十八大报告说得好: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

  继承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

  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贯穿现代史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近代以后,逐渐落伍了。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满清王朝的腐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绝境中猛醒、在苦难中奋起的中华民族,为民族大义所激奋,日益紧密地凝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向前、向上的生命力日益强劲地迸发出来。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然而,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实践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旧式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正当中国人民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梦”和中国近现代史日益呈现出光明的色彩。

【篇四】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学案

>

【篇五】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章,把制定、修改和完善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15次修改党章。每次对党章的修改和完善,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进行探索的情况,记录着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大纲领(1921年):

  实际上的第一部党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一大制定了具有党章性质的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明确规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大党章(1922年):

  第一部正式章程,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制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是党的第一部完整形态的章程,不仅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而且标志着我们党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

  三大党章(1923年):

  第一部修正章程,严格入党手续以准备进入统一战线。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在二大党章的基础上,增加了1条,对党员的“自请出党”作了严格规定;
对党员入党候补期、党小组的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成等作了重要修正。

  第 1 2 3 4 5页

   四大党章(1925年):

  第一次设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增加了“凡党员离开其所在地时必须经该地方党部许可。其所前往之地如有党部时必须向该党部报到”一条,严格了党的纪律;
对党支部的组成、党支部的会议作了重要修正。

  五大后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1927年):

  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党章,党的组织章程规范化的开端。

  1927年4、5月间,党的五大召开之时,由于革命形势严峻,会议期间没有通过新党章。根据五大精神,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增加了设立中央政治局、监察委员会和党团等内容,并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

  六大党章(1928年):

  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适应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巩固党的组织、推动革命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无条件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

  七大党章(1945年):

  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的党章,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隆重召开。七大党章首次增写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首次在党章中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各有四项;
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科学界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即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党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 1 2 3 4 5页

   八大党章(1956年):

  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规定党的全国、省级、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突出强调要加强执政党建设。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强调执政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强调执政条件下发扬党内民主,健全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第一次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初步规定,意义重大;
把维护党的团结,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针写进党章。

  九大党章(1969年):

  充满“左”的严重错误,突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9年4月,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党的九大召开。九大党章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强调阶级斗争为纲;
取消了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党员权利和义务以及预备期等重大组织原则和纪律;
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进党章。

  十大党章(1973年):

  继续推行“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严重错误,强化“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1973年8月28日通过的十大党章,继续九大党章“左”的错误。除删去有关林彪的内容外,沿袭九大党章的内容和结构。

  十一大党章(1977年):

  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混乱中开始走向正确道路的过渡和徘徊时期的一部党章。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对党章内容作了许多修改: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重申党的干部路线,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员的预备期等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十一大党章没有能够纠正“左”的错误。

  第 1 2 3 4 5页

   十二大党章(1982年):

  第一次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基本问题,是七大党章之后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建设轨道。

  1982年9月,在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一次做出“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规定,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具体内容上,增加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等5章,其中“党的干部”一章,是历届党章所没有的。

  十三大党章(1987年):

  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党建问题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转变观念和做法,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新路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了归纳,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对党章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了修改。

  十四大党章(1992年):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国内政治形势的客观需要,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党建规律的最新认识,充分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准则。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 1 2 3 4 5页

   十五大党章(1997年):

  20世纪最后一个党章,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历史性会议。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等问题作出新的论断。

  十六大党章(2002年):

  新世纪的第一个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补充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
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党章(2007年):

  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推荐访问:历史进程 语文 生活 周有光:语文生活历史进程 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周有光语文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