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范本四篇

时间:2023-08-17 15:09: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范本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度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范本四篇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4篇

【篇1】基础教育改革项目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规律 观念 课程文化

【正文】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
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 拿来主义” 。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而不能一刀切。

遵循了发展规律再来考虑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到底是什么?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系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问题。可见,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从基础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观念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观。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理论与实践。

但教育观念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管理者与教师的自身原因阻滞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认为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各种领导体制中较好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原领导体制的很多弊端做到职权责统一,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的观念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赶潮流,争报试验点,以取得利益的分享,他们看重的是新课改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上级的重视。因此,在管理中就出现了诸如搞形式主义、课改组织实施不得力、总结经验不认真、穿新鞋走老路、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弊端,结果引发了教师对新课改的抵触情绪,难怪部分教师说,新课改是“老师出力,领导得利”,结果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共同应付。

对于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而言,自满、守旧心理是导致转变观念困难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而进入未知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感到惶恐,再加之平时的斐然成果,这种放弃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做法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痛苦,他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导致了教师新课改的意识淡漠,新课改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而造成新课改意识与守护心理的悄然置换。

形式化的培训是导致不能转变观念的直接原因。培训是领会新课改精神、诠释倡导者意图、组织宣传发动的最佳途径。可是,由于参训人员层次单一、培训过程形式化、阶段性培训运作缺失等原因,导致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缺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同,没有认同的理论观念就是没有活化的抽象符号,而没有实践意义的抽象符号是不可能转变为指导实践的观念的。

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具体策略如下:

重视培训管理,促成教育者对新课改理念的心理认同。首先,参训人员层次要全面。不能只侧重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更重要,他们直接关系到对新课改的指挥和保障,关系到新课改理念能否被正确、深刻地阐释和传播。此外,也不能忽视对教辅、后勤人员的培训,他们也是化解社会压力的一支生力军。只有统一认识,才能聚成一个力量核心,为新课改创造有利的业内环境。其次,镶嵌问题意识,对新课改理念正本清源。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自觉性的指导原则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其实际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和反思,这种剖析和反思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
进而阐释新课改的理念,这种阐释的根基源自对现实教育实践的观照。这就要求培训人员有精湛的理论素养和宽厚的实践基础,能深能浅。为此,培训者要清楚培训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培训者的思考,更多的是要收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归位于理论,才能帮助教师处理好上位理论与下位实践的关系,让教师得到他们想要的,使理论不再抽象。如果理论培训仅狭隘地界定其任务导向,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再次,培训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要侧重阶段性总结和反馈,介绍经验、纠正重大偏差;
不定期培训要侧重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为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支持。所以,管理者要建立畅通的反馈运作渠道,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族统一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因素。民族教育不但要考虑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适应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

如果说教育知识反映了优势阶层的价值观与利益,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动更能让人接受,在课程改革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举中,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又有充满激情的困惑与努力。知识的变革过程把不同的社会力量拉入了教育知识建构的舞台,这些因素和力量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恰恰是混杂性,矛盾性甚至荒谬性,社会因素的作用与改革现实之间既有问题与危机也可能同时包含着希望与新意,它们以一种近乎悖谬、充满张力的关系推动实践的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的热潮再次掀起。新的实验层出不穷,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我国,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目标教学法等。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在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逐步单纯模仿的局限,教学法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金志远 2008.11

[2]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永红 2008.1

[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叶澜 2009.08

[4]《基础教育---思考与探究》杨显社 2009.05

[5]《中国教育改革30年 基础教育卷》王炳照 2009.1

【篇2】基础教育改革项目

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乡村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农村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 9%的儿童没有学上, 11. 4%的少年没读初中,而他们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孩子。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还依然严重。不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课桌、板凳、讲台破旧,教室阴暗,师资短缺且质量偏差,教学理念陈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因贫困而中途辍学。虽然自2003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一费制”后,上学难和辍学问题略有好转,但对于农村许多贫困家庭来说, 这仍是个沉重的负担,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徒有虚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教育管理落后、教育目标错位,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农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想,都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到农民兄弟的内心,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得到发展。

【篇3】基础教育改革项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教育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三班 李丽
【摘要】 影响根底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根底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 根底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规律 观念 课程文化
【正文】 根底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根底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根底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根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根底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根底阶段;
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根底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根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根底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根底教育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根底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根底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根底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根底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 拿来主义” 。
第二, 中国根底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根底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根底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根底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根底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根底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而不能一刀切。
遵循了发展规律再来考虑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到底是什么?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系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问题。可见,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从根底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观念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观。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的根底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理论与实践。
但教育观念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管理者与教师的自身原因阻滞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认为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各种领导体制中较好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原领导体制的很多弊端做到职权责统一,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的观念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赶潮流,争报试验点,以取得利益的分享,他们看重的是新课改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上级的重视。因此,在管理中就出现了诸如搞形式主义、课改组织实施不得力、总结经验不认真、穿新鞋走老路、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弊端,结果引发了教师对新课改的抵触情绪,难怪部分教师说,新课改是“老师出力,领导得利”,结果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共同应付。
对于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而言,自满、守旧心理是导致转变观念困难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而进入未知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感到惶恐,再加之平时的斐然成果,这种放弃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做法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痛苦,他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导致了教师新课改的意识淡漠,新课改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而造成新课改意识与守护心理的悄然置换。
形式化的培训是导致不能转变观念的直接原因。培训是领会新课改精神、诠释倡导者意图、组织宣传发动的最佳途径。可是,由于参训人员层次单一、培训过程形式化、阶段性培训运作缺失等原因,导致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缺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同,没有认同的理论观念就是没有活化的抽象符号,而没有实践意义的抽象符号是不可能转变为指导实践的观念的。
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具体策略如下:
重视培训管理,促成教育者对新课改理念的心理认同。首先,参训人员层次要全面。不能只侧重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更重要,他们直接关系到对新课改的指挥和保障,关系到新课改理念能否被正确、深刻地阐释和传播。此外,也不能忽视对教辅、后勤人员的培训,他们也是化解社会压力的一支生力军。只有统一认识,才能聚成一个力量核心,为新课改创造有利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业内环境。其次,镶嵌问题意识,对新课改理念正本清源。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自觉性的指导原则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其实际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和反思,这种剖析和反思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
进而阐释新课改的理念,这种阐释的根基源自对现实教育实践的观照。这就要求培训人员有精湛的理论素养和宽厚的实践根底,能深能浅。为此,培训者要清楚培训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培训者的思考,更多的是要收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归位于理论,才能帮助教师处理好上位理论与下位实践的关系,让教师得到他们想要的,使理论不再抽象。如果理论培训仅狭隘地界定其任务导向,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再次,培训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要侧重阶段性总结和反馈,介绍经验、纠正重大偏差;
不定期培训要侧重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为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支持。所以,管理者要建立畅通的反馈运作渠道,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族统一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根底上,也要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因素。民族教育不但要考虑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适应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
如果说教育知识反映了优势阶层的价值观与利益,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动更能让人接受,在课程改革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举中,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又有充满激情的困惑与努力。知识的变革过程把不同的社会力量拉入了教育知识建构的舞台,这些因素和力量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恰恰是混杂性,矛盾性甚至荒谬性,社会因素的作用与改革现实之间既有问题与危机也可能同时包含着希望与新意,它们以一种近乎悖谬、充满张力的关系推动实践的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国根底教育教学法改革的热潮再次掀起。新的实验层出不穷,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我国,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目标教学法等。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在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逐步单纯模仿的局限,教学法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根底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根底教育课程改革》金志远 2008.11 [2]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永红 2008.1 [3]《中国根底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叶澜 2009.08 [4]《根底教育---思考与探究》杨显社 2009.05 [5]《中国教育改革30年 根底教育卷》王炳照 2009.1
[6] 《深刻认识和把握根底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论坛综述》中国教育学刊 2012.01
[7]《根底教育改革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2.01 [8]《根底教育改革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现状调差及反思》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9]《公平与质量:根底教育改革的时代强音》教育发展研究 2011.01
[10]《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根底教育改革的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2102.01 [11]Lian Zhang, Xiaoqian Hu and Shan Li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 2012, Volume 108,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2]Dan Zhao and Bruno Paroli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1, Volume 6, Number 2, Pages 248-278
[13]Karin Brodie
2010, Teach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s, Part 2, Pages 87-101
[14]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our expectations
Siddharth Lakhotia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8, Volume 70, Number 3, Page 152
[15]Dropout and Completion in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2011, School Dropout and Completion, Part 2, Pages 215-232 [16]Intercultural Bilingual Education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in Latin America
Luis Enrique López and Inge Sichra
2008,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art 5, Part 18, Pages 1732-1746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篇4】基础教育改革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
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立项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 教务处

二O一三年三月

前 言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是为鼓励全校广大教师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和实践而设立的专项基金,重点资助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事业,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观念、实施方案、实施载体,并能取得预期实践效果的立项申请。
2013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将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科教学工程”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质量30条”)展开,重点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改革进行深化和拓展,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和建设,为学校召开第十五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做好准备。
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的资助类别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专项项目。
面上项目资助额度为5000-8000元/项,主要支持一般性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其中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等,资助期限至2013年年底。
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为10000-20000元/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及辽宁省“质量提高工程”的重点改革和试点工作设立,资助期限至2014年年底。
重大项目资助额度为20000 -50000元/项,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以落实“提高质量30条”为主线,遴选国家、省市和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重中之重的项目进行支持,整体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综合化改革,资助期限至2015年年底。
专项项目资助额度为5000-50000元/项,主要包括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招生就业、教师教学发展、民族对口支援6类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不超过2014年年底。

一、立项指南
1. 面上项目立项指南
1-1 教学模式改革
(1)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研究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 (4)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实践模式的研究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
(1)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效实施和运用,提高讲课效果 (3) 课堂教学中实践育人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4) 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 (5) 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6)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竞赛活动的指导方法研究与实践
1-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或课程群相衔接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2) 科研资源有效地向教学资源转化,更新传统教学内容 (3) 优化系列课程内容,实现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4) 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 1-4 考核方式改革
(1) 课程考核试题库的研制 (2) 机考的实施与科学评价
(3) 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探索与评价机制改革 1-5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监测的常态化、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3)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4)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5)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新时期学风建设的研究(详见《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指南》),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改革(详见《关于2013年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2. 重点项目立项指南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实践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2专业建设与专业综合改革
(1)符合国家战略性产业相关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的本科专业建设 (2)满足国家发展和地区产业布局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 (3)以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目标的专业改革与建设 (4)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 2-3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以国家级、省级视频公开课为目标的精品视频课程建设 (2)以国家级、省级资源共享课为目标的精品资源课程建设 2-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2)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机制体制研究与实践 (2)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3)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2-6人才培养国际化
(1)“国际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探索与研究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2-7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1)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体制 (2)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 2-8 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1)科研与教学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建设
3. 重大项目
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质量30条”),协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大学基本职能,在某专业大类或学科类别范围内,或在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层次等交叉领域,探索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综合化改革与实践。
4. 专项项目
4-1教材建设专项
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修编工作。鼓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教指委成员等高水平教授领衔,老中青共同参加,以老带新,编写本学科领域内有影响、有水平、有创新的教材,尤其是高水平的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填补学科空白的前沿教材、反映教学改革的特色教材、突出学科优势的立体化、系列化教材等。教材专项的申请人一般应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并长期从事本科生教学、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退休教授牵头,在职中青年教师参加,建立教材编写团队。教材建设专项的支持额度为每部(套)2-5万元,资助期限至2014年年底。
4-2实践教学专项
鼓励教师(包括工程和实验技术编制的教师)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层次、全方位地改革实践教学中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类问题。其中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工程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验管理机制改革;
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自制实验教学仪器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实验教材的编写等。实践教学专项主要支持软建设项目,实验硬件建设支持经费由学部(学院)统筹规划建设。实践教学专项的支持额度一般为5000-10000元/项,资助期限为至2013年年底。
4-3课程改革专项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中观层面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以及微观层面课程教学和改革,在培养方案的规划、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和建设,为召开第十五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做好准备。在培养方案中观改革层面,突出文理兼容的通识基础、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力突出的创新实践;
在课程教学微观改革层面,突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力度,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学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思维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课程改革专项资助额度为1-2万元/项,资助期限至2013年年底。
4-4招生就业专项
(1)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招生宣传方案改革与设计;

(3)招生政策改革与实践:探索进一步吸引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拔尖创新生源录取的优惠政策;


(4)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开展校系两级就业市场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5)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就业工作校部(院)两级联动的框架,研究建立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一把手工程、就业市场建设、指导咨询、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理论研究、运行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招生就业专项资助额度为5000-10000元/项,资助期限为至2013年年底。

4-5 教师教学发展专项
(1) 师德建设新理念、新内涵的研究;

(2) 教师教学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3) 教师教学能力体系建设;

(4)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5)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培训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6) 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规划。
教师教学发展专项资助额度为5000-10000元/项,资助期限为至2013年年底。

4-6 民族对口支援专项
支持由我校教师牵头,我校教师和我校对口支援的大连民族学院或新疆大学的相关教师共同参加,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通识教育等基础课程以及工程力学、工程图学、公共外语、思政类课程等进行改革与建设的项目,重点支持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训、基础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共享的项目,力求使民族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民族对口支援专项资助额度为20000-30000元/项,资助期限为至2014年年底。

二、资助原则
1.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资助原则
(1)支持具有前瞻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教改项目。重大项目原则上需要教授牵头,重点项目原则上需要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牵头完成,优先资助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教授牵头和团队申报的重点或重大项目;

(2)支持以解决教学工作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项目;

(3)支持以课程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的项目;

(4)支持突出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项目;

(5)支持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项目。

2.教材出版专项项目资助原则
(1)教材的第一主编必须是本校人员,并曾主讲过本门课程;
教材主编必须具有高级职称,且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参编人员应该是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师和教辅人员;

(2)重点支持编写出版高水平、立体化、系列化的教材;

(3)支持本科必修课程或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及其配套教材、辅助教材的编写;
对于选修课程,原则上只支持具有突出特色的课程教材;

(4)支持编写与双语课程相配套的高水平英文版教材和双语教材;

(5)支持已有出版协议的教材,根据所签协议出版社的级别,结合书稿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出版经费支持。
3.CAI类项目纳入网上学习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或立体化教材建设中给予考虑,不再单独立项支持。

三、申报事项
1.2013年学校教学改革基金立项的申报,采取公开自由申报,可独立申报或联合申报,由学部、学院(部)、处为单位统一申报。

2.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申请者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申报教材出版基金项目的教材主编,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申请者应具备相应的教学研究或管理研究能力及改革实践条件,优先资助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
3.申报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负责人,近3年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并且作为项目负责人限报1项。
4.曾经获得立项支持、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再列入本年度资助范围;
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在研的教改项目和本次申报项目合计不得超过2项。

5.申报课程建设的项目,课程应为校级及以上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或者申报负责人在近5年内曾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或市级(含市级)以上的教育教学奖励。
6.申报立项的负责人近3年内没有教学事故,且不得有评价为“未通过”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
7.立项申报需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填写项目申报书。申请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须参加全校公开评审或答辩。申报工作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4月12日。
8.各项目申报须经本单位汇总后,统一报到教务处教学研究科(主楼226房间),个人申报不予受理。联系人:张晓军,宫文飞;
电话:84708593。

9.申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新时期学风建设的研究”和“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改革”的项目分别由学生处、继续教育学院组织评审,申报材料需报送学生处或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改革的申报项目经学部或学院初评后,统一报送至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市内校区东院办公楼207室),联系人:戴筱冬,电话:83680659;
Email:tech2@dlut.edu.cn。学生处的申报工作安排将另行通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由研究生院单独组织。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范本 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范本四篇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