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时间:2022-06-18 10: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5篇

【篇一】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摆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扣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这一主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省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为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砥砺奋进。

  这次省党代会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会提出的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对指导和推动全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全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读省党代会报告,按照“钻进去”“跳出来”的学习方法,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地反复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实质,以学促思,以学促干,努力谱写“六个浙江”的绍兴篇章。

  谱写“六个浙江”的绍兴篇章,是绍兴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实现“两个高水平”的生动实践,是绍兴勇立潮头谋新篇、勇当标杆创新业的责任担当。当前的绍兴正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跃升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发展走上“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轨道的关键时期,加快新一轮大城市建设、推动全市域协同发展和市区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必须认准方位、抢抓机遇、对标提标,担当起绍兴应尽的责任,践行好中央和省委赋予的历史使命,把“绍兴的今天”建设得更好,努力为实现“两个高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谱写“六个浙江”的绍兴篇章,是把省党代会精神与绍兴实际相结合,实现绍兴超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路径方向。我们要按照省、市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锚定“两个高水平”,落实“7+1”的任务,以“四个强省”为路径,谋划贯彻落实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产业品质;进一步强化市域统筹,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着力提升环境品质;进一步强化传承创新,着力提升文化品质;进一步强化共建共享,着力提升生活品质;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发展活力。要以谱写“六个浙江”绍兴篇章的优异业绩,确保绍兴在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地位,奋力向第一方阵全面进发。

  谱写“六个浙江”的绍兴篇章,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把干劲和智慧凝聚到谱写“六个浙江”绍兴篇章的目标任务上来,唱响创新、实干、担当的最强音,勇立潮头,勇当标杆,推动省党代会精神在绍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绍兴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二】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25日)

秦光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5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打牢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发展条件改善。启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组织实施“双万亿”、“双百”工程和12个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更加突出。烟草税利突破千亿元,电力装机容量成倍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前列,生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二次创业”初显成效。信贷投放过万亿元,服务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初步形成,中缅油气管道和石油炼化基地开工建设,通信保障能力快速提升。滇中引水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大型灌区建设进展顺利。经过5年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预计生产总值从3988亿元增加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1.9%;
财政总收入从886亿元增加到2230亿元,年均增长20.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全省三分之二财政资金投向民生,各族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与日俱增。预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070元增加到18000元,年均实际增长8.7%;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50元增加到4600元,年均实际增长11.0%,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受益面日益扩大。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龄工作、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快捷高效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认真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安全生产等问题,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维护。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谋划和推动桥头堡建设,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建设得到加强。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滇企出境”步伐加快。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利实施。国内外区域合作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红塔、昆钢等8户大型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央企入滇”初见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活力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千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保障信教群众基本权益相结合,宗教和顺有序局面得到巩固。认真落实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保持了藏区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惠民工程深得人心,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省级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文艺创作持续繁荣,音乐、影视、歌舞、文学等艺术门类一批精品力作荣获国家级大奖,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全国前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蓝天绿地、青山碧水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新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及固碳能力保持较高水平。“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持续推进,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滇池由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泊转变,其他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省,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社会法制化水平、依法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建设,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关系进一步和谐,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云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毒品危害和艾滋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继续保持了边疆安宁和谐稳定。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武装工作得到加强。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不断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公信度稳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消除村民小组“党员空白”点,基本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连续5年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帮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杨善洲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巡视工作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5年,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5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5年,是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5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省委打下良好基础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所有为云南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意见,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云南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近现代历史上,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彰显了云南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上世纪末,云南提出并推进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桥头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证明,自强不息的云南各族人民从来就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来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来就有奋发有为的精神。

桥头堡战略历史性地把云南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一重大战略,是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打造国际陆路交通枢纽,培育西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加强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开放合作,完善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意义十分重大。这一重大战略,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为构建第三欧亚大陆桥、开辟新的西向贸易通道提供了条件,为云南与西南乃至全国各省区市开辟了新的合作方向,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重大战略,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有利于云南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汇集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加快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和边疆和谐稳定。这一重大战略,增强了云南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极大地提振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继续向好,但转方式任务繁重,物价高位运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影响不可低估。就我省而言,纵向比,发展成就显著、变化令人鼓舞;
横向看,各省区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和制约我省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
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坝区、内地与边境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破除,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强化发展支撑的任务艰巨;
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化,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统筹兼顾各方、满足群众新期盼新要求的难度加大,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压力增大,化解各种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

综合分析判断面临的形势,未来5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黄金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期。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紧扣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着眼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发展省情,我们必须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云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各族群众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

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奋力跨越为关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拓展空间、壮大实力,加力提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

今后5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开放云南、富裕云南、文明云南、和谐云南、绿色云南、幸福云南)

富裕云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实力大幅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16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四个翻番”。

幸福云南——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个倍增”,就业更加充分,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加有序。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法治云南建设进程加快,公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法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

文明云南——文化建设再创新辉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绿色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范围之内,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战略地位更加巩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开放云南——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八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眼界绘宏图,魄力铸伟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卓越的胆识,敢于摆脱束缚、推倒围墙、打破框框,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放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

二是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关键,推动云南驶入发展快车道。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改变不了发展滞后的现状,解决不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的关键环节,采取创新性举措,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优势、最能见效的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优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坚持城镇带动、城乡联动,把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举措,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使工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扶持,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必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开放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是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沿海地区敢闯敢试的开放经验,克服眼界不宽、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解决重招商轻服务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和影响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拓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

五是必须坚持产业强省,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云南要跨越,关键在产业。必须把发展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人才资源向产业汇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努力在竞争中培育产业、在竞争中提升产业,夯实云南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六是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进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必须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为重点,以增强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以增进人民幸福为根本,逐步形成惠及各族人民、保障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兴边先富民、强滇先富民、富省先富民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各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七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发展,巩固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为抓手,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八是必须坚持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科技支撑发展,人才引领未来。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引领云南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助科技和人才这一有力撑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无论是历史的反思、还是现实的审视,云南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最大程度利用好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宝贵机遇,是对我们胸怀和胆识、智慧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强势突破,才能谱写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雄浑乐章。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兴产业、调结构,壮大发展实力

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大发展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调整三次产业、轻重工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所有制、投资、研发投入结构,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安全。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新型工业化调快调强二产。工业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轻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等轻工业。整合提升钢铁产业,延伸有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石油炼化产业,增强化工产业竞争力,稳步壮大建材产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确保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三年倍增。促进服务业发展调快调特三产。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比重。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烟草产业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优化卷烟结构,做大骨干产品规模,推进减害降焦和综合利用,开创烟草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发展新境界。能源产业要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矿产业要加大地质找矿和精深加工力度,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资源富集区域集中。生物产业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旅游产业要继续推进二次创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聚集。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央企入滇和有实力的民企入滇,加快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近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园区升级工程,提高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打造工程,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创新和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改进服务,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实施融资服务创新、市场开拓推进、集群发展促进、信息化服务推进等工程,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迎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

强化产业保障。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增强民间投资主体活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及财源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和调动更多的资金投向产业,力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利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实行优势产业一产一策,建立省级领导联系督导重点产业制度。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战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导作用,支持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壮大优秀企业家群体。

(二)谋长远、增后劲,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谋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制约。

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富民强滇、必先兴水。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让金沙之水早日润泽滇中大地、造福各族群众。积极推进牛栏江和清水海补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润滇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强“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堤防治理等项目建设,做好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干支渠防渗工作。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农田整治步伐。积极探索水电站综合利用有效途径。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和公路为骨干、水运和管道运输为补充、区域综合枢纽为联结,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高效便捷、内通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村村硬化路目标。重点推进“八出省四出境”铁路网,“七出省四出境”公路网,“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推进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转变。探索矿产资源管道运输新模式。

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境内外电力交换枢纽,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保障省内电力需求,抓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积极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及配套建设。提高信息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促进三网融合。重点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增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保障和通信、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三)抢机遇、扩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个龙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抓好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河口、磨憨、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天保、孟定、猴桥、勐阿、片马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昆明、红河综合保税区和水富、富宁、景洪等口岸保税物流区建设。推进跨境交通及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边境旅游,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把沿边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拓展区域合作空间。立足云南、惠及西南、服务全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打造对内对外经济走廊,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区域合作层次与水平。推进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关合作进程,拓展互惠互利合作领域。继续办好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等国际会展。推进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周边省区市区域合作,提升滇沪、滇浙等合作层次,实现联动发展。

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支持优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服务贸易产品扩大出口,支持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扩大进口。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强化绩效考核,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营造良好开放环境。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桥头堡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畅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水平,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舒畅的社会环境、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大兴敬商重商之风,使云岭大地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财富热土。

(四)强统筹、促协调,构建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区域合理分工,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加快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空间布局。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打破行政区划约束,跨地区优化资源和生产力配置,推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滇西南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加快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推进。抓好省级重点建设村工作,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设范围。加强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走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布局,积极发展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完善城镇发展思路,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坝区优质耕地,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省差别化土地政策,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建设山地城镇。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协调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必须加快扩权强县步伐,最大限度下放经济领域、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健全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争先进位,把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分类指导,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县市区发挥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县域经济强县。

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踏步发展。继续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对边境沿线守土固边困难群体实行专项补助。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边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革命老区以及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打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修复攻坚战,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五)抓改革、推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进程,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发挥国有经济在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抓好国家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建设,充分发挥电价引导作用,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办学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重大项目督查,提升行政效能。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促进公正文明规范执法。改革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大胆推进政策创新。坚持发展靠政策推动、难题靠政策突破、活力靠政策激发,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的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的有效政策,探索发展中的突破性政策,构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政策体系,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六)顺民意、惠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必须把准民生脉搏,关注民生热点,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

增收是民生之要。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健全物价上涨和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挂钩联动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稳定并扩大就业。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深入落实“贷免扶补”优惠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合同、平等协商和争议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保障是民生之安。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各类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加快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和分配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面。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关心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健康是民生之福。坚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加强州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加大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力度,保障各族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七)重文化、强引领,增强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城乡、区域、军民警民联创共建机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边境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继续推进重大典型宣传,突出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抓好重大主题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建立有效监管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农村和边境地区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改善群众文化条件。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加大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本、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保持云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

(八)建生态、重保护,改善发展基本条件

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要求,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增加森林碳汇。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提升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成效,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切实做好移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强化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抓好重金属等重点污染物的监管和污染防治,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全面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倡导绿色消费。

实施防灾减灾计划。以地震、地质、气象和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构筑应急救灾与常态防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镇农村统筹、治标治本兼顾的科学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聚人心、汇民智,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汇聚到推动发展中来。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运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加强和改进立法、监督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和选拔,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密切联系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法治云南建设。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加快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法制权威,完善法律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法制化水平。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司法公正、制约执法能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公平正义,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抓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省规划的实施。

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统领民族工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重视边防和人民防空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十)保稳定、建和谐,营造发展良好环境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社会和谐行动,把云南建成安全优美舒适的福地。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网络信息建设管理为重点,改进方式方法,完善政策法规,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加快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社区建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人民安居乐业的港湾。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下移到基层,推动目标任务、手段措施、机制保障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转移。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分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化人民调解,创新行政调解,强化司法调解,推进联动调解,努力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全方位防控体系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预防打击犯罪,把治安防范网络覆盖到城镇街区、农村村寨、居民楼院,形成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继续深入推进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针对精神懈怠的问题,着力强化奋起直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淡化、事业心不强等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以理论的与时俱进引领行动的锐意进取,以思想的坚定统一保证工作的步调一致,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大跨越。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满怀激情抓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勇于在困难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敢闯敢试的勇气、昂扬向上的锐气、追求卓越的志气,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二)针对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的能力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针对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领导班子,培养造就一支推动发展有激情、有招数、有能力、有贡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意识教育、团结干事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继续办好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高干部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紧紧围绕走活干部这盘棋,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解决干部职务待遇、畅通干部出口渠道、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树立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要求和管理干部。认真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政策,积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引才育才,形成培养引进一批人才、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针对脱离群众的问题,着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会做群众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实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每年从县以上机关选派五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群众,通过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联系卡等形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情责任区、民情联席会议、工作巡视、信访接待等制度,注重在决策中体现和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加强对群众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四)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针对少数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健全、一些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的问题,组织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深化拓展“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先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党员人文关怀。全面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治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功能。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完善为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网络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五)针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着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针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等问题,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始终。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集体领导与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决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探索党务公开新途径新方式,增强党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把制度内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形成尊重制度、服从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六)针对消极腐败的问题,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针对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易发多发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举各方之力共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廉洁勤政理念渗透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机制,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加强对重点领域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创造新业绩。

同志们!云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千百年来创造了许多赶超跨越、勇攀高峰的骄人业绩,谱写了敢为人先、奋起直追的壮丽篇章。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奋力赶超,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开启新征程,铸就新辉煌!

【篇三】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学习新疆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心得

10月26日,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隆重开幕,张春贤代表自治区党委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的报告,这是一份广泛吸纳民意与智慧的报告;
这是一份凝聚信心与希望的报告;
这是一份饱含思想与心血的报告。52页的报告,是过去5年工作的凝聚,是未来5年的发展展望,更是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决心和信心。

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和国家、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深刻认识做好新疆工作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总体战略和自治区确立的具体战略选择,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未来五年,是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央作出了进一步加快向西开放的战略决策,为新疆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部署,为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加快新疆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政策之多、覆盖范围之广、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经过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我们已经朝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立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区情、面对反分裂斗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异常艰巨紧迫。全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新疆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加快建设繁荣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的社会主义新疆。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教育立区、人才强区”的理念,坚持质量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努力建设教育强区。强化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实施范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做为一名党员教师首先清楚的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告诉学生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中华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大家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做为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已圆满结束了。团结街芙蓉里西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张春贤书记代表自治区党委第七届委员会作的题为《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 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张春贤书记的报告既客观总结了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还对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有力措施。张春贤书记的报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张春贤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深感亲切,倍受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奉献智慧和力量。    

做为最基层的社区,我们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精品,不断开创新疆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要大力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繁荣文艺创作、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要善于及时总结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让蕴藏在各族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得到发挥施展。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2011年10月30日上午,新疆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新疆第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这次会议是在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这次党代会中,张春贤做了重要讲话。

首先,他提出了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抓住历史性机遇,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新疆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即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全疆各族代表齐聚一堂,共探民生发展方向。在根据新疆发展的实际条件下,对各族党员提出了适合新疆发展的精神和要求:团结各民族为根本,改革创新为手段,争取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大会中,各族代表回顾了过去的五年,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7•5”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影响,自治区党委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确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具体战略选择,提出了做好新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提倡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新举措。这是在国家、政府的带领下,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创和谐稳定的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新疆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全国的改革发展大局。

在对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学习中,我认为:

1、团结师生,坚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三中是一个承办内初班的学校,学校一半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纠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更要注意言行举止,杜绝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出现。

2、坚持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凡事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想到为人民服务。

3、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为人师表,认真备课授课,坚决执行课标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四】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学习解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张胤红

2012年5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刘奇葆同志做了题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的报告。——主题明确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在省委9届四次全会(2007年12月27-29召开)提出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重大任务)[“一枢纽”,就是要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安排各类出川大通道。“三中心”是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三大区域性中心。“四基地”着力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又提出了“两个加快”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再次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包括加快打造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这是四川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要求。四川正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集聚辐射、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

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报告中第一部分实际上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做了总结,报告用了六个“载入四川史册”回顾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走过的极为特殊而艰难、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们战胜灾难、坚强奋起,必将以创造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化危为机、跳起摸高,必将以克难奋进的巨大发展成就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必将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必将以惠民富民的显著成效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凝心聚力、风雨同舟,必将以全省各族各界共克时艰的突出贡献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高举旗帜、固本强基,必将以经受特殊考验为党增光添彩载入四川史册。

我们对奇葆书记报告中的“六个载入史册”印象深刻。一是灾区废墟崛起美好家园。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四川遭遇特大地震、金融危机影响,省委带领全川人民化危为机,主动作为,创造人间奇迹。二是“蜀道难”正在变“蜀道通”。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前列,为四川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四川正在从内陆盆地向开放前沿历史性转变。引进了1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四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以现代化理念、工业化方式、集约化模式推进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五是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施藏区“富民安康”工程和彝区“彝家新寨”工程,使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活上实现“一步跨千年”。

过去的五年,我们建设成效显著,为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后面六个部分主要讲了今后的四川该怎么办。在第二个部分就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今后的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三个翻番”+“五个提升”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

“三个翻番”:即今后5年,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五个提升”:

1、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

3、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4、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5、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走五条“发展之路”

1、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

2、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

3、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4、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和社会管理水平。

刘奇葆同志提出的这五条“发展之路”是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的保证。

“为什么要强调‘坚定不移’呢?因为这五条发展之路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如果某一条路走得不踏实,走得不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所以一定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报告的3-7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我省今后五年最首要的任务、最重要的手段、最根本的要求、最突出的工作、最有力的保障。

最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化是核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化是依托。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

这四个城市群并不是简单的以区域位置“组团”,而是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资源优势等几方面有机组合:
    一是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同城化发展,建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一体化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公路、内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为依托,建设西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形成“川南经济联合体”。
    三是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加快能源勘探开采和就地加工转化,建成国家级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区。
    四是全力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以钒钛和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线,建成国家级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

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进出川通道和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手段: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在创新突破中巩固扩大优势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生问题显著改观。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关键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当前,我省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对外贸易呈现“高于全国、优于西部、逆势增长”的显著特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因此,要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纵深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深化拓展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全面合作,不断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推动产业转移在我省有序承接和成功落地。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用好新川创新科技园、西博会等载体,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尤其要注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期,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成为我省未来发展重要任务。要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要积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是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要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能力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努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最根本的要求: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民生政府 服务民众福祉是报告一大亮点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报告提出我省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定位新要求,展示出了我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深刻阐述了建设民生政府的理念和路径,说明了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一条民生政府的建设之路全面清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报告明晰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对教育的优化发展,是四川腾飞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科技是四川创新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四川科学技术水平。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关系我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扶贫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创新和重点。加快我省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科学制定实施规划,统筹整合资源,探索创新机制,强化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基本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关系发展稳定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什么地方抓起,从什么地方突破,报告给予了明确回答。在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基层基础最为重要。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路和举措,就是坚持以社区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最突出的工作: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四个重点任务是文化强省的总纲领总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个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这四个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我省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总支撑。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洗礼,我们不仅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以“感恩奋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顺应四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就是高举凝聚全川人民之力奋起赶超的一面精神大旗。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去,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还包括文化生活上的成果。要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期末,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占全省GDP比重3.03%,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文化力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是文化作品的质量,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越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力就越强。文化作品所传达的具体文化意象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当前,我省对很多优质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手笔和精耕细作的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推出根植于巴蜀文化、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最有力的保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做好五个“坚持” 为“高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防范 “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按照党代会报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重点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是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思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四是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决策和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构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推进机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改善政务环境,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是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击鼓奋进 攻坚克难 大踏步发展 

  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

  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四川发展、造福全川人民的历史重任。

报告对攀枝花的发展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一是在产业发展上,报告提出“加强钒钛资源的科学开发”,为攀枝花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二是在城市发展上,报告提出要“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为攀枝花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报告提出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攀枝花整个战略地位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四是在其他全局性的重点工作上,如加快次级交通枢纽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等,都与攀枝花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攀枝花加快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攀西等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振兴老工业城市,将启动“十二五”钒钛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老工业城市振兴改造专项规划;
国家批准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突出南向发展,确立了内陆省份融入世界经济版图战略构想,突出建设攀西经济区。  

刘成鸣说,省委的关注和重视,既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肩负的更大责任和更高使命。我们要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攀枝花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围绕目标找差距、围绕差距抓重点、围绕重点添措施、围绕措施抓落实,及时把省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细化成思路、细化成工作、细化成措施。重点是要大力实施“三个加快建设”,(即“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努力实现“三个走在全省前列”(即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上走在全省前列;
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改善民生新突破上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打好“六大硬仗”,(一是打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硬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上实现突破。要着力培育千亿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建设百亿园区、发展中小企业、扶持上市公司、争创中国品牌。二是打好建设宜居宜业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硬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上实现突破。要加快推进花城新区建设和沿江景观打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鲜明亮丽的“中国阳光花城”,积极推进“五城”联创。三是打好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的硬仗,在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上实现突破。要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奋力实现交通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两高两铁一水”重点项目,大力提升干线路网通达能力,确保农村地区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或弹石路,积极构建交通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四是打好现代农业和新村建设的硬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实现水利建设配套化,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实现道路建设标准化,实现新村建设规范化,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五是打好建设全国著名阳光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硬仗,在打造旅游品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大力建设景点景区,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大力强化宣传推介,大力繁荣商贸物流。六是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硬仗,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建设幸福攀枝花上实现突破。要实现贫有所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有所业,劳有所得,怨有所诉。)和“四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的预期目标按13%以上来把握,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保持人均GDP在全省的领先位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贡献力量。把攀枝花建成中国的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攀枝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在四川走在前列,就是要继续以“两化”互动统领产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谋划大产业、实施大建设、推动大发展。确保“每年有新变化、三年见新成效,五年上大台阶”。

【篇五】学习《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辅导发言

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2012年05月29日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

一个提前: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姜异康同志指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六个更加: 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
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
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强基固本永葆先进性
对于正开足马力驶向经济文化强省的“齐鲁号”,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就此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好基础出凝聚力
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乡基层的稳定和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根本。基层要发展,必须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代表说,“从这方面看,报告对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可谓切中要害、意义重大。”
“派驻‘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党建一个很好的抓手。”枣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金栋代表说。今年以来,我省从省、市、县、乡四级共选派了2.6万名党员干部,到1.8万个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报告对这一做法专门强调要‘坚持’,可以预见,在‘第一书记’帮扶下,我省基层党组织将更有战斗力,基层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马金栋说。
好作风出竞争力
姜异康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


“当前,各地都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划发展,其本质上是加强改进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力。”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代表说,“党要领导一方实现科学发展,就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作风建设问题,以好作风提升竞争力,以好环境拓宽区域发展空间。”
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同样能造就发展优势。

好队伍出战斗力

报告指出,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党建工作以警醒。”张代令代表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复杂的形势,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要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保持党的肌体的纯洁,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团结带领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

优化发展布局 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要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半以上农户住进新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坚持不懈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突出蓝黄两区主体战略地位。要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姜异康指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
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快诚信山东建设。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

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富民强省”先看民生
5月24日至28日,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的五年,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其中,汽车消费成为最大亮点,山东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汽车拥有量由2006年的6.2辆,增长到28辆,增长355.3%,年均增速35.4%。

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山东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例,2006年是996.1万人,到2011年增加到2946万人,增长195.8%,年均增加24.2%。

富民的同时还要让老百姓省心,这就要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就业、上学、医疗、社保、住房等等。自2007年以来,山东全省5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而从今年3月,山东省政府发布2012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以前的1100元、950元、800元分别提高到1240元、1100元、950元。这是山东省第十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是近五年来第四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从2007到2011年,山东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8928亿元。经过连续五年加大投入,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日趋完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从小到大、逐步拓宽,保障标准由低到高、逐年提升,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由此可看出山东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强调富民的决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