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关于文旅工作研究发言【3篇】

时间:2023-08-18 10: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旅工作研究发言【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文旅工作研究发言【3篇】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3篇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篇1

学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言稿

篇一:学校20XX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20XX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在20XX年度,我校有条不稳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年初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上做了专门的布置,及时地调整了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在讲文明树新风、公民道德教育、模范选树、志愿者队伍建设、学雷锋活动、爱国卫生公益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一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作用,精心组织,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树师德,铸师魄。

为了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党支部年初认真研究,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签定师德承诺书,开展有效的活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坚持贯彻“十八”的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政治素养,提高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当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在学校建设上,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围绕“中国梦”系列活动,开展师德演讲、学生歌咏、书画、运动会等比赛,通过国旗下演讲,全面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树典型、促发展。

要培育优秀的学生,必须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关键。因此,学校把师德建设摆在道德建设的首位,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

篇二: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材料汇报

郑州市财税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我校自1999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以来,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指导;
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大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和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群众;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坚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坚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表彰体现时代精神、敬业爱岗的先进典型;
建设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努力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调动教职工在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事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具有时代特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求真务实、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促进我校改革、发展、稳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根据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将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文明创建活动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郑州市财税学校是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财经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我省财政、税务、金融系统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河南省职业教育骨干示范学校之一,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指导与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位于郑州市郑尉路18号,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在职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16人,高级讲师35人,”双师型”教师15人。开设会计、营销、计算机、金融等四大类10余个专业,在校生2600余人。形成了成人大专、3+2学制大专及普通中专等多个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交通便利,是理想的学习场所。现代化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藏书20余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为学生就学提供了完善的硬件平台;
拥有127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科研队伍是我校着力打造的核心竞

争力;
突出的专业特色奠定了我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品牌优势,在河南省有巨大影响的会计专业是我校拳头专业,计算机为河南省重点专业,营销和金融专业,是近年来我校着力打造的骨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续5年就业率95%以上;
按照“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实行的全寄宿制和全封闭式管理,使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三年制中专、3+2五年制大专和江西财经大学专科、本科函授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中、高等教育的相互贯通,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近几年学校致力于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就业基地广泛分布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浙等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毕业生遍布省内外财税、金融以及各大企业、商场超市,一次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我校的目标是:升学有保障,就业有门路;
创业有本领,工作能赚钱。我校是198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财经类普通中专学校。占地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在职教职工176人,其中专职教师116人,高级讲师35人,”双师型”教师15人。开设财政与税收、会计电算化等10余个专业,在校生3500余人。形成了成人大专、3+2学制大专及普通中专等多个层次的办学格局。

1997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1999年8月,整体迁入现校址,彻底打破了因校园面积狭小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迁入新址后,学校致力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大了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交互式多媒体双向教学评估系统、国内一流的多媒体语音实验教学设备、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及集教学、管理与科研为一体的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并与因特网连接,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共享。建有10个标准计算机房、先进的电子阅览室、财会模拟实验室、珠算点钞训练室及经济法模拟法庭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每个教室配有彩色电视机,每个宿舍装有201电话。图书馆藏书16.2万册(:学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言稿),报纸、期刊500多种。

以刘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将学校定位于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面向社会办学,实施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

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抓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办出了特色,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为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学校实行“一张专业文凭,多种证书”的制度。向广大教师明确提出“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教育”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个人素质差异因材施教,并制定了一些职业技能在校内达标标准,培养特色学生。要求毕业生除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7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即:“一笔好字、一篇好文章、一本好账、一手好中英文打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珠算、一口好外语。”

学校成立20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已为社会输送近万名合格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工作在财税、金融、商贸等部门,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特别最近几年,在省、市教育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发奋图强,使得各项工作连上新的台阶。学校1998年被命名为“郑州市文明单位”;
1999年被命名为“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同年又被命名为“郑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0年被评为“郑州市治安模范单位”,被河南省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
同年8月,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党总支又被郑州市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
1998年至20XX年连年被评为“郑州市财政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0XX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XX年7月被评为“郑州市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XX年被评为河南省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先后20多次对我校的成功办学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我校持久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密不可分。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篇2

旅游工作大会发言稿

一、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提振信心,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旅游经济是 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旅游业更要勇挑重担,积极作为,为保增长添动力,为扩内需强支撑,为调结构增后劲,为惠民生作贡献。

首先,要把握“底数、底牌、底气”三个要领。就是要切实看清正确把握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蕴含的机遇和潜力。要有底数,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内外形势要一本清册,成竹在胸。今年旅游业发展可能呈现“出游动机下降、出游频率下降、出游费用下降、出游行程缩短”的“三降一短”态势。为应对当前不利形势,各地纷纷出奇招争客源,我们在去年年底也提出“远程不足近程补,境外不足境内补”的思路。近日,我市在香港开展了旅游营销和徽文化宣传展示活动。从香港市场来看,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市都在香港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浙江省仅在香港就发了370万优惠券。香港记者采访我,问 有没有发放优惠券,我说 提供的是实在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超值的享受,是比优惠券还优惠的措施。这既是营销又是承诺,更是应对当前困局、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们年初就加强了对香港市场的营销,香港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总之,一定要研究市场特点和发展规律,一定要采取应对之策和善抓之举。要有底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美的山水、灿烂的文化、良好的生态、丰厚的物产和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是我们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张王牌”。但要看到,目前我们的营销手段还比较单一,许多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外界所知,手中的“牌”尚未有机整合、优势互补。这次在香港开展活动,我们就深切感受到徽文化还没有成为 旅游的竞争优势。这既是现实差距,恰恰也是潜力所在。香港每年出游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而XX年到 旅游的只有7万多人次,还不到全市入境游客接待量的10%。要有底气,更加坚定发展信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八个方面指出了我们的信心之所在、力量之所在。就 旅游而言,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条件、人才队伍和比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就是我们的信心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其次,要突破“人、天、钱”三个要素。旅游说到底,就是看来多少人、住多少天、花多少钱。人是基础,天是关键,钱是效益。从XX年有关数据分析,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34%,但国内游客的人均停留天数、人均花费分别下降5.33%、0.56%,入境游客的人均停留天数、人均花费也分别下降9.09%、16.91%。这个问题说明我们还没有留住人,旅游产品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加以改善。要多来人。发展旅游首先要有人气,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人来景点才会有游客、酒店才会有入住率、旅行社才会有生意,旅游业的上下游才可能兴旺。所以,做大旅游接待总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今年要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070万人次,同比增长15%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旅行社、酒店和景点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要抱团取暖,共御寒冬。要多停留。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消费,多停留就可以多消费。张家界提出打造“三半旅游”,即上午旅游半天、下午休息半天、晚上休闲半夜,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要做好留人文章、留钱文章、留恋文章,让游客不得不来、不能不花、不想再走,要从产品设计、业态创新、线路编排、市场营销、环境优化等方面统筹考虑。要多消费。全市接待量6成还只是观光客,游客消费中娱乐、购物“短腿”明显,所占比重境内仅为4.79%、21.27%。我多次讲,一定要让山下火起来、夜晚热起来、休闲亮起来、购物多起来,让游客多样消费、重复消费、长期消费,这样才能把旅游发展形成的巨大商机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第三,要抓住“市场、产品、环境”三个要点。要以拓展市场为出发点。我市旅游接待量的95.5%、旅游总收入的89.38%来自于国内旅游,国内市场是基本立足点。今年要重点抓好“两角、两区”,把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我市两大境内客源地,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作为我市两大境外客源地。要把握市场、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原则,以优势为基础,根据市场来调整产品、创新业态、组织营销。要以创新产品为增长点。旅游产品要能够让游客多样享受、重复游乐、长期体验,产品的谋划、规划、设计和营销非常重要。旅游产品还包括旅游商品,要能够推出让游客“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 的旅游商品。一个旅游景点必须要有1~2个特色旅游商品,一个区县必须要有1~2个品牌旅游商品。要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旅游是一种体验,是传递快乐、愉悦身心的过程。当前, 旅游发展的硬件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要着力改善软环境,深化“四大整治”,维护我市旅游良好的整体形象。刚才 同志在讲话中表扬的旅游发展典型,宣传部门要做一些系列报道,认真总结,示范推广,引导全行业都来致力于营造环境。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创新方法,切实提升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的旅游发展,就是要有好办法,有硬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要按照加快“五大转变”,处理好“五个关系”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双十”计划。

一是组织实施“十大活动”计划。要以实效性的活动,来带动 旅游的人气、景气。把活动作为全年营销的主线,充分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拉动作用,制造卖点、吸引游客,营销 、提升形象。从3月份起,每月要组织开展一次大型的旅游营销活动。“十大活动”分为节庆、会展和赛事三大类。节庆活动有第十三届中国 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齐云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高尔夫温泉休闲节;
会展活动有香港旅游促销与文化展示活动、世界旅游休闲论坛、 茶博会;
赛事活动有国际山地车节、国际健走节、国际登山大会、国际摄影大赛和徽州工艺大赛。

实施好“十大活动”计划,首先,必须超前策划、细致筹划。旅游经济是一种创意经济,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形成兴奋点、闪光点,力求每项活动都有出新之作、出彩之笔。有关部门从现在开始,就要围绕活动的主题、内容、运作模式,抓紧做好策划和筹划工作。第二,必须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内外互动。不仅市里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区县也要增强主体意识、担好主体责任,主动做好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工作;
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联合有关的专业协会、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共同做好市场开发的文章。第三,必须扎实有效、富有实效。要以节造势、以节促销。能够搞成全国影响的绝不要搞成全省的,能够搞成世界影响的绝不要搞成全国的。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节外生枝、标新立异,让 天天有新闻,把全国的目光都聚集到 ,大家都来关注 的发展。可以研究推出 旅游指数,甚至联手一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研究推出世界旅游指数的可能性,以反映 和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情况。

二是组织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要以实际性的行动,来推动 旅游的拓展发展。在实施“十大活动”计划的同时,同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属于政策性措施的有: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行动计划,旅游项目建设推进行动计划,旅游业态发展行动计划,旅游企业帮扶行动计划;
属于创新型举措的有:乡村旅游创新行动计划,旅游商品研发行动计划,旅游营销“三进”行动计划,区域旅游合作行动计划,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实施好这“十大行动”计划,首先,政策支持要更加实而有效。无论是引导、帮扶,还是争取,都是为了支持旅游发展,都必须实而有效。除此之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及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都有可供争取的政策空间,也都要去盯、去争、去抢。第二,具体措施要更加实而有方。一年已过将近四分之一,“十大行动”要尽快启动,强力推进,实而有方。比如,旅游营销“三进”工作(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就要分别制定具体方案,把市场细化,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营销。第三,组织领导要更加实而有力。组织开展“十大行动”计划,务必要做到有谋略、有胆略,不仅要研究战略、而且要研究战术,各方形成合力,精心策划,扎实工作,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推进旅游业发展。

今年旅游能否完成目标任务, 旅游能否在全国、全世界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出高招、出奇招、出实招。从现在起,马上就干,干就干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新胜利!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篇3

社会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日期:

2


社会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社会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人们不断增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更多社会自由时间的保证,旅游成为
现代大众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生活方式。21世纪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时代,大众旅游作为当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表现,使旅游成为一种国民基本的休闲权利和生活方式。其中社会旅游在大众旅游给社会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突显出其作用,它的开展与普及不仅使公民获取公平的旅游权利和旅游体验,而且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可待续发展。一、社会旅游产生的背景
休闲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和体现着人的生活品位,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阶段和发达程度。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已经触及了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低线,国民休闲消费以强劲的增长势头向前发展。2007年9月,国家旅游局首次公开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编制该计划,提出一方面推动个别省份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谋求和推动尽快在国家层面立项编制。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出现明显下滑,为拉动国内旅游市场,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同年11月,国家旅游局表示将在适当时机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时中指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二、国内外研究关于社会旅游的研究
3


以“福利旅游”、“社会旅游”或者“补贴性旅游”作为关键词,搜索年限为1980~2013年,在中国知网搜得相关文献69篇,维普资讯网相关文献9篇,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19篇。在“Google”及ElsevierSciencedirect中与“socialtourism”有关的研究文献共计972篇,其中直接探讨socialtourism的文献进行评述。
(一)国外关于社会旅游的研究
社会旅游一词的英文为“SocialTourism”,在韩国和日本被称为福祉观光。社会旅游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洲,早在1951年学者Hunziker在社会旅游代表大会上指出:“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
1959年学者MilmanAdy提出:“社会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便不可能实现的旅行。”
1963年国际社会(福利)旅游局(BITS)成立了其主要投资人为ArthurHerout。在1971年国际社会(福利)旅游机构(BITS)的会议上,成员一致认为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组织都应该为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等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旅行困难或受到限制的群体提供旅行费用、旅行信息等支持性的服务,或对其使用的非赢利性的休闲设施给予资金支持的社会政策,从而保障每个公民的休闲观光权利。
1978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年会上提出福利(社会)旅游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的目标,使不能充分享受休息权的公民都能充分享受到休闲的权利。1980年在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上发表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发展
4


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1982年在世界观光大会提出各国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群体都能充分享受休息、休假及带薪假日的权利。
1984年学者HowardL.Hughes对政府对旅游业补贴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的直接补贴并非为最佳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改变目前英国的福利(社会)旅游资助状况。
1993年EuropeanCommission提出福利(社会)旅游是由一些组织、社团或者贸易联盟发起的,用以资助或者帮助相对贫困阶层实现无障碍参与旅游活动的社会行为。2007年学者R.Maitland,和G.miller关于旅游资金的资助来源是政府的财政还是社会组织的资金进行了分析。
2009年学者Lisheng和YanmingTsui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分析了澳门的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影响,指出由旅游业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外部效应尽可能减少,适当增加社会福利以保证澳门的可持续发展。(二)国内关于社会旅游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而言,理论研究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化,主要集中对社会旅游涵义的确定及旅游权利的论述,强调旅游权利的公平。2001年学者周娅从假日旅游带来的假日经济现状入手,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实行旅游福利计划的基础性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了我国旅游福利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2005年学者张永奇认为公民的基本旅游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指出应该根据中国宪法公民权的相关规
5


定,从“宪法公民权利”中分离出“公民旅游权”。
2006年学者刘红婴认为旅游权是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相关的亲缘权利构成一个相辅相生的概念群落。2008年学者高春姬通过详细地介绍了韩国观光基本法的内容,特别是其“福利观光”等立法理念纳入到“观光基本法”体系中,提出了对我国旅游立法的启示。
2009年学者李袛辉首次界定了国内外有关福利旅游的定义,并界定归纳出福利旅游的人为性、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属性,并纠正了目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同年学者王晓红则从社会旅游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考虑去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属性,指出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超出了过去的技术统计层面。学者王艳辉等人认为福利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受众清楚,参与广泛,提出了我国实施福利旅游对社会经济的意义和目前发展福利旅游存在的问题。
2010年学者范业正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两个标准来分析旅游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意义,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和福利,而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则是致富的途径。
主要从微观层面来表述社会旅游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研究的趋势已经从权利论向社会旅游的效果评估发展。而国内的社会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也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研究的内容着重于旅游权利的研究。但二者从宏观、长远的利益追求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即都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旅游资助。
三、社会旅游的涵义及特征
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旅游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社会旅游的涵义界定如
6


下:社会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旅游是指通过各级政府、民间团体、企业等在旅游设施及费用上的支持和援助,为由于经济、身体等原因而不能参与到旅游中的群体提供旅游机会,使其享受旅游乐趣;
最终为所有旅游者提高便利,提高整个国民福祉及福利待遇。狭义的社会旅游是指针对低收入群体,在国家政府制定适合他们的福利政策及在其归属的国家、地方政府、雇主或工会的资助和支持下给予一定的补贴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其内涵中不难得出社会旅游的特征:
(1)社会旅游将被看作是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国家一定要赋予国民的旅游权利并为国民提供平等的旅游机会。
(2)社会旅游的实施主体多元化,有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主、工会、俱乐部和其它劳动者所属的机构等。
(3)社会旅游的受惠对象是面向大众国民,主要是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4)社会旅游是政策性、制度性、人为性较强的社会经济政策支持活动,是对全体国民的政策措施,旨在改善国家旅游环境与条件,促进国家文化发展。四、社会旅游的认识误区
社会旅游与西方社会研究并倡导近50年的社会旅游相比较,在强调国民获得旅游福利的权利上的提法不甚明确,从对这一概念的外延及内涵的阐述上来看与国际社会有较大的出入。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旅游当做大众享受的一项社会活动,看做是构成公民福利和幸福指数的一个常态化元素。在我国各地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中,已确立了社会旅游的地位,对其内容也作为旅游发展的专项进行了规划,在社会旅游的实施上也已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在对社会旅游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和社会各方尚未形成完善和充分的认知,有必要在此对国内社会旅游认识上的误
7


区作进一步的澄清。
(一)社会旅游与商务旅游的区别
商务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了比整个旅游业更高的速度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商务旅游与普通的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方式相比,具有消费水平较高,受旅游淡季与气候影响较小,活动地点较固定、活动方式重复等许多明显优势,发展商务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旅游资深学者魏小安认为:“以商务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型的旅游方式,即商务旅游活动。一是以商务为主要目的,二是复合型的旅游方式,包括会议、展览、谈判、考察、管理、营销等活动都属于商务活动。”国内有的学者将社会旅游看作是商务旅游的一部分,认为商务旅游存在两个类别,即闲暇时间进行的奖励旅游或社会旅游以及在工作时间进行的会展旅游。笔者认为将社会旅游看作是商务的一部分是对社会旅游概念理解的误读,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来看,社会旅游要比商务旅游大很多。(二)社会旅游与旅游扶贫计划
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吸引了许多贫困地区的注意,一些具备发展旅游产业基础的贫困地区,试图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脱贫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将旅游业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即PPT(pro-poortourism)概念,它强调提高贫困人口在其中获取的净收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社会旅游的受惠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
8


中包括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国民。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本质的区别。(三)社会旅游与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组织旅游
综合上述对社会旅游概念的界定可以得知社会旅游的实施主体多元化,有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工会、俱乐部和其它劳动者所属的机构等。其中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种援助和支持发挥着主导作用,强调全民获得平等的旅游权利,而非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有计划组织的旅游活动。把企事业单位有计划组织的旅游与社会旅游混为一谈这是对社会旅游认识上的片面化和简单化的表现。参考文献:
[1]李袛辉.福利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09,(3):83~85.
[2]王晓红.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9,(8):55~63.
[3]王艳辉,袁书琪.浅议我国福利旅游的发展[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56~59.
[4]王德刚.旅游权利论[J].旅游科学,2009,(4):1~5.
[5]范业正.从生活福利与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J].旅游学刊,2010,(7):10~11.
[6]戴斌,李忠广,站冬梅.论旅游权利应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标[J].旅游学刊,2011,(3):12~15.
[7]苏琨,郝索,刘迎辉.福利旅游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33~40.
9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0

推荐访问:发言 研究 工作 关于文旅工作研究发言【3篇】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 文旅工作研究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