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人物事迹

时间:2022-08-31 12: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

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 == 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

 吴忠洪 四川省崇州怀远中学英语老师

  前日(5 月 12 日)

 下午, 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 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 该校 700 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 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 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 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 听到有学生掉队, 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 这时楼体突然垮塌, 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楼梯口, 拯救学生

 虽然昨日学校停课, 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是来到怀远中学, 为离去的英语老师吴忠红和几名学生默哀。

 看着面前倒塌半边的教学楼, 他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凄冷。

  副校长李宏成折腾了一整夜, 他和很多男老师都冲上第一线, 不少老师的手在扒土时被磨破了。

 李宏成说, 这栋四层教学楼有 12 个班, 下午 1 点 50 分就开始上课, 就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 突然, 地面开始摇晃, 孩子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原有的宁静。

 李宏成说, 大楼摇晃了约 1 分钟时, 中间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 而裂缝正好在其中一个楼梯边。

 “这是孩子的生命楼梯啊。

 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 从两个楼梯撤离到地面。

 ” 李宏成和该校高校长冒着生命危险, 跑近楼梯口接应跑下来的孩子。

 1 个、 2 个、 3 个……李宏成说, 当时他们的脑子全懵了, 但嘴里却在数着学生的人数。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张开双臂护四学生 一己之躯显崇高师德 ==

 谭千秋  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

 5 月 14 日, 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 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 个娃儿, 我哪知道就是你……” 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 冷雨凄厉, 悲声四处, 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 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 月1 3 日2 3 时5 0 分, 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 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 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 这4 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

 ” 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 大英雄噢!

 ” 说着, 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

 他告诉记者, 那是一位男老师, 快5 0 岁了。

  1 3 日一早, 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 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

 他的遗体是1 3 日2 2 时1 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 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 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微薄之身挡墙板 体现生命尊严与伟大 ==

 瞿老师  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 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 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

 小孩获救了, 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 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 泣不成声。

 汶川地震发生后, 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 此时8 0 多名孩子正在午睡, 除园长在外出差, 五名老师都在园内。

 地震共造成5 0 多名小孩和3 名老师死亡, 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 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 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 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 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 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

 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 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在幼儿园废墟里, 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 小盖被, 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

 人们不愿再去想象当时的慌乱与无助, 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 才让更多孩子得救。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心系学生安危 老人罹难难尽孝 ==

 康玉龙  四川省汶川蓥华镇中学校长

 劫后余生的学子

 “一个、 两个、 三个……” 在施救现场, 一个削瘦如竹、 一脸憔悴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 每当有学生被施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时, 不管生死他都要上去仔细的看上一眼, 念着他们的名字。

 他, 就是汶川蓥华镇中学的老校长康玉龙。

  突如其来的灾难, 让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 100 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

 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 当了 8 年校长的他能倒背如流。

 他告诉记者, 学校共有 360 多名学生。

 事发时, 刚打响了上课的预备铃声, 老师刚开始从办公楼往教学楼走。

 地震发生了, 4 层楼的教学楼在瞬间一下子垮了。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 有 200 多人成功逃出; 还有一年级一个班的 42 名学生在上体育课, 也侥幸逃出, 约有 100 多名学生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

 事发后, 他们学校的老师用手刨救出了几名同学。

 这之后, 各方面的救援队伍一一赶到后, 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施救。

  “看着他们这样, 我真是……” 说着说着康校长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老师们告诉记者, 就是在这次地震中, 校长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

 听到这一消息时, 康校长正忙着在学校救助学生。

 他当时只是呆了一下, 擦了一下眼泪, 说 “知道了” , 然后就像没事的人一样全身心地关心着学生的救助进展。

 他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 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不顾水泥横梁压来 胸前护佑幼小生命 ==

 杜正香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教师

  “挖出来了!

 挖出来了!

 杜老师找到了!

 ” 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

 5 月1 4 日1 0 时, 震后第三天, 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 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 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 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 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

 杜老师今年才4 8 岁, 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 。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 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

 ” 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 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小心挖, 注意保护杜老师的遗体。

 ” 这句话在搜救人员中互相传递。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先救的是学生 可爱女儿却远去 == 刘宁 四川省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  

 5 月1 4 日7 时3 0 分, 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 出来, 但却永远离开了他。

 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 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 突然情绪失控, 放声大哭。

 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

  这个在5 月1 2 日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 却在地震发生时刻, 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 9 名学生, 使他们安全脱险。

  刘宁是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一六班班主任。

 地震发生的时刻, 刘宁正带领自己5 9 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 青年庆祝会。

 “礼堂突然在晃动, 而且越晃越厉害。

 ” 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

 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县委礼堂的椅子离地较高, 我叫学生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 千万不要乱动” 刘宁说。

  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 全班5 9 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当时的情形是, 礼堂发生部分坍塌, 沉重坚硬的横梁和砖头水泥雨点般向下砸, “学生们躲在椅子下面, 牢固结实的铁椅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

 ”刘宁回忆说。

  刘宁的宝贝女儿刘怡, 在北川县第一中学念书, 她当时也被压在废墟下面。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多措并举 疏散学生保安全 ==

 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成都三中、 十一中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时钟的指针快指到两点半的时候, 位于红星路旁的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没从午睡的朦胧中醒来。

 院长曾琴在一楼和保健医师商量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曾琴忽然感到头晕。

 在二楼, 正准备叫孩子起床的李老师听到楼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以为是辆大卡车刚刚开了过去。

 “不对, 是地震了!

 快带娃娃走!

 ”曾琴马上反应过来。

  “衣服不要了!

 不要了!

 危险!

 ”

  老师摇醒了孩子。

 3 岁以上的孩子从床上爬起来, 裸着身、 赤着脚, 在部分老师的带领下跑出教室, 迅速下楼。

 大多数老师, 甚至炊事员、 保育员、 卫生员都跑进了小班教室, 六七十个两岁多的孩子还等在床上———他们年纪太小, 跑不快, 大家抱起就往外跑。“还好, 以前做消防演习的时候练过, 还比较有秩序。

 ”曾琴告诉记者。

 >>>>更多详细

推荐访问:人物事迹 事迹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