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全文)

时间:2022-09-21 10: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全文),供大家参考。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全文)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

  06 商英(2)

 班 方瑞霞 金巧玲 张晋 杨晓宜

  本文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Autumn in Peiping)

 一文的第一、 二段为例, 并以张培基和王椒升的译文为蓝本(张培基的译文下称译文 1, 王椒升的译文下称译文 2)

 , 探讨主题及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对翻译实践的制约。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 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 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 浑浑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 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 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 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摘自《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步:

 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确立

  主题:

 思念故都即北平的秋天

  主题倾向:

 (1)

 北国的秋特别 → 饱含秋味(清、 静、 悲凉)

 → 不远千里到北平饱尝秋味

  (2)

 南国的秋 → 慢、 润、 淡 → 看不饱, 尝不透, 玩不足→ 不及北平的秋 关联性线索词:

 清、 静、 悲凉 / 慢、 润、 淡 / 看不饱, 尝不透, 玩不足

  第二步:

 确定难点重点(见文中画线部分)

 关联性线索词在文章连贯及主题表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其语义内涵加以推敲以得出最佳选词。

 另外, 文中其他一些副词、 动词、 名词的选用也值得细究。

 • 确定这些重点难点的选词必须为语篇主题服务, 分析过程中必定涉及写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故都的秋》 一文写于 1934 年, 当时中国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

 1931 年 9 月 18日后, 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 郁达夫避居杭州, 写了 大量的寄情山水, 排遣郁闷的散文。《故都的秋》 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写下的优美散文。

 第三步:

 语段翻译过程解析

 (1)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来得静, 来得悲凉。

 a)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

 译文 1: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译文 2:

 Autumn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总是好的” 在这里不宜照字面意思直译 “is always good/nice/ pleasant” 。

 如果这样译, 则表示作者觉得哪里的秋天都一样, 他都喜欢, 这显然与主题倾向“北平的秋更特别, 更让人眷恋” 不相符。

 其实在这里,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其他地方的秋天虽然不及北平的秋天好, 但总是有可取之处的, 因此, “总是好的” 应该译为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

 b)

 。

 译文 1: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译文 2: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首先, “清” 、 “静” 、 “悲凉” 这些词形容的是北国的秋的特色, 是本语篇的主题性关联线索词, 同时是翻译的难点。

 三个词都较为抽象, 如何具体化? 现分别解析如下:

 北国的秋饱含秋味, 即清、 静、 悲凉。

 “清” 除了 对应于秋高气爽, “静” 对应于静谧, 还有宁静, 而“悲凉” 是指秋带给人的主观感受“悲凄” 。

 这三个词在作者所处的特定年代下, 即白色恐怖四处横行的年代, 清静、 安宁是作者期盼向往的, 翻译时所选词汇应与社会文化语境相符。

 “clear (bright,

 luminous;

 cloudless;

 free from mist,

 haze,

 or dust)

 /(marked by transparency;

 clear and simple in style;

 absolutely serene and untroubled) ” 都有“清” 的含义, 而 limpid 一词更能表达出“清” 字在此处传达的意境。

 “静” :

 serene / tranquil / quiet

  1.

 a :

 clear and free of storms or unpleasant change

  b :

 shining bright and steady

  2.

 marked by or suggestive of utter calm and unruffled repose or quietude

  a :

 free from agitation of mind or spirit

 b :

 free from disturbance or turmoil

  marked by little or no motion or activity

  (Merriam-Webster’ s 11th Collegiate Dictionary)

 从这三个词的英文解释中, 我们可以看出 tranquil 可以让人体会到幽静, 免受干扰,内心安宁的心情。

 悲凉:

 悲哀凄凉。

 北国之秋, 秋风萧瑟, 悲凄之情油然而生。

 悲凉一词重在描述作者内心的对秋的体会。

 melancholy: tendency towards deep sadness which lasts for some time;

 depression=(being depressed (depress:

 make sb.

 sad and without enthusiasm) ; low spirits)

 / causing one to feel pity or sadness / (a)

 alone,

 without companions (b)

 fond of being alone,

 used to being alone(Oxford Advanced Learner’ 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这三个词中,melancholy 更能让人忧郁, 心生悲凄。

 再者, “特别地” 这个副词的选用也有讲究。

 “especially” ,

 “particularly” 和“exceptionally” 似乎都一样, 都可以考虑, 但其实不然。

 根据本文的主题, 作者之所以眷恋北平的秋, 是因为北平的秋味是与众不同的, 而根据以上各副词的解析,exceptionally 有 “例外” 、 “与众不同” 的含义, 所以这里选用 exceptionally 这个副词更符合主题倾向。

 最后, 从连贯的角度来说, “autumn in the North” 主语与第一小分句保持一致, 能使行文比较流畅。

 本句改译为: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xceptionally limpid,

 tranquil,

 and melancholy in its coolness.

 (2)

 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一尝这“秋” , 这故都的秋味。

 译文 1: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译文 2:

 It was for not other purpose than to savour this autumn to the full,

 the taste of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that I went to the trouble of journeying a thousand li,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Beijing.

 作者不远千里几经周折回到北平, 只不过想饱尝故都的秋味。

 饱尝一词意思是充分地品尝, 正好与“秋味” 一词搭配,

 savor/enjoy/taste 都有“品尝” 之意, 但又略有区别。savor:

 enjoy the taste or flavor of sth. ,

 esp.

 by eating or drinking it

 slowly; enjoy:

 get pleasure from …; , test the flavor of sth。

 Savor 准确表达了细细品尝某样东西(文中指“秋” )

 的味道。

 在此作者把“秋” 实物化, 我们把“秋” 理解为可以品尝的一道菜, 作者要饱尝故都的“秋味” , 应该是指“菜” 本身的味道, 从两个词的英文解释(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taste 重在食物等给人带来的主观感受, 而 flavor 重在食物等本身散发的味道, 因此,flavor 更能形象展现“饱尝秋味” 这一场景。

 caused in the tongue by things place on it;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or harmonious,

 or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and a pleasing way.

 and smell,

 esp.

 of food;

 distinctive or characteristic taste;

 speci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 or atmosphere

  另外, “千里” 系虚数, 无须将该词翻成“a thousand li” 。

 综上所述, 现将译文修改如下:

 It was for not other purpose than to savor this autumn to the full,

 the flavor of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that I went to the trouble of journey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Beijing.

 (3)

 江南, 秋常多雨而少风;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 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 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a)

 江南, 秋当然也是有的;

 译文 1: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译文 2:

 There is autumn also south of the Yangtze,

 of course.

 文章第二段通过“秋” 字的重复使用, 自然过渡到对江南的秋的描写。

 作者主要通过对江南的秋的特点的描述, 进一步阐述他对故都的秋的思念。

 对作者来说, 故都的秋是美好的, 令他无限向往和眷念。

 因此, 他可以不远千里, 只为饱尝故都秋的滋味, 如此大费周章(即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的原因在于南方的秋“看不饱,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所以当作者提及“江南, 秋当然也是有的” 时, 是有一定的语用含义在内的。

 江南有一年四季当然也有秋天。

 但是在作者看来, 江南的秋天有是有了 , 但由于受制于该段的主题倾向, 即通过南北方的秋之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愁, 相对于北国的秋却仍稍逊一筹“当然” 一词则可将作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句子结构来看, 中文重“意合” , 而英文重“形合” ,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突出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使该句的语用含义得以体现。

 经讨论, 我们觉得译文 2 更为可取。

 b)

 但草木凋得

  译文 1: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and windy.

 译文 2:

 But there the grass and trees take more time to wither,

 the air is moist and the sky is

  pale.

 There is frequent rain and less wind.

 本句通过具体事物即“草木” 、 “空气” 、 “天的颜色” 的描述, 情景再现了 江南的秋的特色, 作者借“慢” 、 “ 润” 、 “ 淡” 这三个描写江南的秋的词来衬托出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和浓郁。

 该句的翻译重点及难点就在于对“慢” 、 “ 润” 、 “ 淡” 这三个主题关联性线索词的处理。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只是使用相应的形容词原级进行表述的话, 就不能体现作者所隐含的与北国的秋的比较, 也就不能与主题产生关联性融合。

 因此在翻译处理过程中, 三个形容词都应使用比较级。

 另外, “凋得慢” 、 “来得润” 、 “显得淡” 为平行结构, 有结构紧凑一气呵成的效果, 译文如能采用相同结构传递信息将更为传神。

 译文 1 在语法结构上遗漏了对南北的秋的对比, 显然是不符合该段的主题倾向; 另外第三个形容词“淡” 指的是天的颜色“浅” 、 清而淡, 不浓, 两个译文分别采用“pale” 、“pallid” 这两个词, 现比较如下:

 (of colors)

 not bright or vivi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pale 一词侧重表达色彩的鲜艳度;而 pallid 一词则侧重表达颜色浓度较低、 不浓; 因此 pallid 能更贴切传达“淡” 字带有的意境。

 “多雨” 一词需在文章中要表达是南方天气特征, 即时常下雨, “多” 说的是频率高,用 frequent 更为准确。

 译文修改如下:

 But there the grass and trees take more time to wither,

 the air is moister and the sky more pallid,

 with frequent rain and less wind.

 c)

 一个人在苏州上海杭州, 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 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译文 1:

 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Hangzhou,

 Xia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 s content the flavor,

 colo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译文 2:

 One who dwells among the citizens of Suzhou,

 Shanghai or Hangzhou,

 of Xiamen,

 Hongkong or Guangzhou,

 spends his days listlessly,

 with but a vague feeling of coolness.

 As to the taste and color of autumn,

 its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and moods,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one" s fill of seeing,

 tasting or enjoying.

 此句续前文描述作者对江南的秋的感受, 说明江南的秋总看不饱, 尝不透, 玩不足, 这是本句的题眼, 江南的秋总是让人意犹未尽。

 现分析如下:

 翻译过程中, 词的选择受制于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

 因而对该句的理解需要先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句子与社会文化背景产生关联性融合。

 当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 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 作者辗转四处,

 “夹” 字宜解释为“暂时居住” 。

 居住一词有多种说法, 可用动词如 live/reside/dwell 表达, 也可用名词resident/dweller/inhabitant 表达。

 那到底是用什么动词还是名词? 用哪个比较贴切?首先, 选用名词使人产生静态情景想象, 而选用动词的话则可以动态再现当时情景。

 其次, 动词也须根据主题需要加以选择。

 to live in a place p...

推荐访问: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与翻译实践 主题 关联性 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