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始终勿忘我们党最大优势(全文)

时间:2022-09-03 16: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始终勿忘我们党最大优势(全文),供大家参考。

始终勿忘我们党最大优势(全文)

 

 半月谈 2012 年第 15 期半月评论:

 始终勿忘我们党的最大优势 《半月谈》 2012 年第 15 期 作者/朱昔群

  7 月 24 日,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时强调指出, 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 利益和要求, 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人长时间以来一直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看做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 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

 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三大作风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三大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结合当时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是对的, 是对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一种丰富和发展。是否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正是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最大区别。

 也是共产党相比国民党的最大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说到底就是为政者要有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立场和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政治工作方法要求为政者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之前的政治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

 现代政治理论也揭示. 政党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 政党执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综观政治发展史, 密切联系群众符合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体现了革命或执政的最根本要求, 哪个政党能比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 哪个政党便具有相比其他政党或政治势力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取得的所有成就, 从根本上来说, 都是与这个优势分不开的。

 回顾过去,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

 正是因为这个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取得了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 面向未来, 党要巩固执政地位, 实现可持续执政, 就必须在未来的日子继续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保持和持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那么, 如何进一步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首先要主动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 复杂的、 严峻的。

 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一年前, 胡锦涛总书记的提醒至今仍振聋发聩。

 脱离群众的危险位列“四大危险” 之一、 执政党与革命党最大的不同, 是政治地

 位的变化, 从政权的反抗者变成政权的执掌者我们党执政以后, 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环境, 同时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要防范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必须依法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其次, 要把群众路线制度化, 建立保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 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路线更多地属于党的作风建设的范围, 表现为党的工作方法之一, 主要的保障机制是思想教育和整顿作风。

 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的今天, 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一系列保证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 把群众路线从作风升华成制度。

 最后, 要把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与民主建设联系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内民主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和走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大大深化了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认识, 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们同样有必要把群众路线与党内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联系起来, 要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 除了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方法的训练外, 还要本着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不断继续加强各项民主制度的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是我们党的宝贵资源之一, 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党靠这些优势起家, 靠这些优势成就伟业, 也一定能够发挥这些优势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半月谈 2012 年第 14 期半月评论:

 以改革促进民间投资 近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同时谈到了“稳增长” 与“新 36 条”这两个热门话题, 富有深意。

 温家宝说,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 出口多元化等, 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 36 条”相关实施细则已全部出台, 要抓好落实, 尤其要在铁路、 市政、 能源、 电信、 卫生、 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 鼓舞人心的实事, 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今年年初, 中央审时度势定下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时,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今年稳增长的压力会是如此之大。

 欧债危机仍在蔓延, 美国经济不见好转, 日本也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问题, 全球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需求不振, 中国出口滑坡是必然的。消费提升在短期内难有“灵丹妙药” , 剩下来的就只有投资了。

 时下促进投资增长的动力应向何处寻找? 民间资本。

 我国现在的银行资产超过 110 万亿, 银行存款 80 万亿, 其中民间积蓄有多少? 根据央行报表, 到 2012 年 5 月底, 不算包括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单位存款, 我国光个人存款就有 38 万亿元。

 温州有一项统计显示, 沉淀在民间的资本为 4500 亿元到 6000 亿元, 如果按温州民间资本占浙江 1/4 到 1/3来估算, 浙江省的民间资本规模应有 2 万亿元左右。

 由于民间偏好等因素, 我国储蓄率长期畸高是事实, 但是我国民间资本由于出路不畅而呈现诸多“投资乱象” 也是事实。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去年 7 月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 认为, 活跃在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量达 1100 亿元。

 还有就是炒房。

 在股市长期低迷的情况下, 楼市成为有投资意向的民间资本的主要去处, 如果这类购房“刚需” 得不到消解的话, 楼市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压力将难以消除。

 2005 年 2 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非公 36 条” )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2010 年 5 月, 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 36 条” )

 。

 为破解社会反映强烈的“玻璃门” “弹簧门” 现象, 确保“新 36 奈” 得到落实, 国务院各部委赶在 2012 年 7 月份之前发布了“新 36 务” 实施细则。

 其实就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来说, “非公 36条” 的内容已经涵盖了。

 所以“新 36 条” 也好, “新 36 条” 实施细则也好, 起到的更多是细化、 深化的作用。

 相关精神要真正落到实处,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路径, 搭建有效的平台。

 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有些领域民企是无法与国企竞争的, 即便有竞争也是在不公平条件下进行的。

 全国工商联曾对民间投资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专门调研, 归纳出了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四方面问题, 一是行业准入存在不少障碍, 二是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民间投资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需要不断改进, 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仔细分析民间资本进入某些垄断领域的障碍,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 政企不分形成了相关垄断行业的天然“保护伞” ; 其次, 一些央企的规模优势与经营历史使其形成垄断, 民资很难有对等的话语权; 第三, 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对民间投资经营能力的不放心, 不敢放手让民资发展。

 温家宝总理说, 稳增长还要与改革结合起来, 用改革的办法, 用市场的办法, 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产业竞争力,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这些话说到了促进投资合理增长的点子上。

 当前要想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 光靠政府发文件表态是不够的, 关键是要加快改革, 用改革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

 这些改革措施应包括, 坚决推进机构改革, 改变一些部门政企不分的现状; 清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某些领域对民资进入设置的种种障碍, 保障民企与央企竞争、合作中的平等权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形式,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实施债券融资等资金筹集方式改革, 为方便民资进入搭建有效平台。

 半月谈 2012 年第 13 期半月评论:

 多为民生谋创新

  总是不断地有一些民生话题在社会舆论中激起层层波澜。

 譬如时下由保鲜蔬菜、 药袋苹果引发的食品安全, 便令国人满腹忧虑, 火上心头。

 或批评政府监管失灵, 或指责商家丧尽天良, 或埋怨农户祸起源头。

 何不拓宽一下思路, 尝试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去寻根求解?

 多从民生需求开发课题, 多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自主创新, 让社会的科技进步成果更多地造福大众, 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 更舒适、 更安全、 更幸福。

 这是我们应当坚守的科技伦理和发展价值。

 科教兴国, 早已成为国家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 日益坚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基点。

 在当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波波冲击中, 世界各国倾心竭虑, 在轮番推出紧缩与刺激治理新政的同时, 把希望寄予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再造, 纷纷出台新增长战略, “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潮声已经隐约可闻。

 中国发展也正穿越重重风险急速迈入崭新的转型时代, 从“中国制造” 力推“中国创造” , 把自主创新的重心转向更具引领性、 更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标志性重点工程。

 这是国家发展大计, 自应戮力以赴。

 但是, 我们亦应清醒, 国计与民生, 相辅相成, 不可分离, 既要集中力量办攸关国计的大事, 也当全心全意办造福民生的实事, 坚持创新为民, 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 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就以倍受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为例。

 水系污染、 土壤毒化, 已经极大地侵蚀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根基, 如何去加快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 大量剧毒农药, 盲目过量施用, 给食品安全留下无穷隐患, 如何加快研发、 推广可以降低残留、 提高作物品质的生物防治? 今天的城市消费者菜篮子越拎越俏, 追求品相, 口感第一, 于是, “甲醛白菜” “药袋苹果”趁隙而生, 有禁难止, 如何为菜农果农生产出安全、 廉价的保鲜药液和无害、 有效的生态套袋?

 民生科技, 牵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生产安全、 生命健康、 生态环保和生活富裕

 跨越二元社会鸿沟, 实现民生科技创新的城乡统筹, 也应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和建设进程。

 正在新兴中的“智慧城市” 工程. 充分借助物联网优势, 全面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管理系统, 打造智能楼宁、 智能家居, 数字卫生、 数字交通, 电子政务、电子菜箱……这一切,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社会的管理行为, 城市民生在现代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焕发出“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的无穷魅力。

 如何实现从“智慧城市” 向“数字乡村” 的跨越, 让现代民生科技创新更加便捷地向乡村延伸、 辐射、 推广, 用城市文明嫁接、 改造、 提升乡村文明, 实践“乡村, 让人们更向往”的梦想, 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令人欣喜的是, “数字乡 村” 建设已经在一些地方破题。

 他们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为重要载体, 提供整合型、 体系化涉农信息服务。

 “信息田园” 通过短信、 语音等方式方便快捷地提供农业气象、农业资讯的综合信息; “平安联防” 用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借助话机,轻松实现邻里乡亲的报警互助; “乡 镇黄页” 一户一册, 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各类信息指引;

 “智能农业” 让农户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能通过手机、 PC 机获取农作物温湿度等相关信息, 实现农业工程的全程智能化。

 “数字乡村” 为广大农民描绘出一幅全新的新乡 村文明美好蓝图, 给万千农户带来了一种共同参与、 创造、 享受的“乡 村版” 幸福生活。

 民生的内涵是丰富的, 民生的需求是多元的。

 在社会收入分化、 消费水平分层的背景中,在政府扩大内需、 商家开拓市场的取向中, 一部分先富人群, 因其有更为强劲的消费能力、更为旺盛的消费欲望和更具个性的消费选择, 很自然地赢得民生科技创新服务的特别眷顾。由此, 也引发了种种“为富人服务” 的社会争议。

 其实, 努力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也是为民生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是. 这不能构成我们可以有意漠视、 侵夺弱势群体、 贫困家庭消费权益和生存资源的理由和借口。

 而且, 单从经济拉动和发展转型看, 草根群体中同样蕴藏着不可忽略的消费潜力。

 只是我们过去更多地在遭遇发展困境、 经济下滑之际, 才猛然醒悟, 才高调出台相关政策“拉动农村消费” , 推动“工业品下乡” 。

 但是, 这些下乡的产品中, 有多少是...

推荐访问:始终勿忘我们党最大优势 我们党 勿忘 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