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实施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完整文档)

时间:2022-09-04 0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实施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新课程实施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完整文档)

 

 新课程实施地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过程与方法”及其案例

 哈十三中地理组

 高一备课组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度和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下面结合本备课组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一、如何准确把握教材

 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编写,首先考虑的是公民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的系统性角度考虑,因而教学内容与旧教材作了大量的修改(例必修一删减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土壤”等内容),同时,教材中大量添加阅读、读图思考、案例和活动,并且还出现一个标准多种版本,而且不同的版本其内容、知识结构、图文系统、学生活动和案例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解决内容多而学时少等等成为教师所困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学期来,本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课标指导教学,不论是何种版本的教材,其内容都是依据课标而编写,只要把课标中规定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教学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2.认真处理好新、旧教材之间和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新教材的知识实用性较强,而系统性较零散,这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该补充适当的知识,由此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新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理解不同,导致补充知识的差异。其次是补充了知识后课时与教学任务的矛盾。3.正确处理好活动性课文与教材正文之间的关系,新教材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和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从活动中握掘、归纳有用的知识来补充。如必修一《地形对聚落以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节,正文的内容很少,而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如地形对于乡村规模和密度,对于交通线路密度、形态和布局走向的影响都是在活动中体现的。

 二、“活动”、“思考”、“阅读”、“问题探究”的开展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教材引导教师冲破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只重结论不重视过程的教学,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导”等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知识体系。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安排了“活动”、“思考”、“阅读”、“问题探究”等教学活动,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有的是为了与乡土地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中的: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分析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探索思路、指导研究方法,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中的活动: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这些正是新课改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读图思考”就是

 常见的练习题、高考题的题型,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这类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讲练结合、现学现用,指导学生回答读图题的正确方法。因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图、看题,让学生讨论,最后再提问、评述、归纳。如果教师上课仍然满堂灌、一讲到底,必然大大削弱教学效果,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如《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节,重难点知识几乎全都是通过活动来展现的,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上了教材中的四个活动。关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两个活动,创设了分组讨论的情境模式,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负责一个活动题,两个活动同时进行,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回答上问题的那个小组在这一环节中表现的尤为积极踊跃。最后,将各组探讨的结果在全班展示,实现知识的共享,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第三个活动是“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抽象,很难理解。于是,我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反复演示“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过程,用这种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的形成,并将其形成的原因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讨论。

 三、如何正确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教学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而为了适应课标要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活动、思考、案例等栏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合作性和探究式学习新模式,精心营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改变学生课堂中的被动性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存在问题:一是教师为了充分展示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足,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作法。

 (1)监督学生行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大部分时间都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有二:一是找到一个可以观察学生思想的“窗口”,以看清他们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懂;二是找出他们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会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接受老师的检查和指导。

 (2)提供学习帮助:老师监督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时,要把要求讲清楚,完成任务需运用的重要步骤和策略,解答学生的问题以及必要时教授学生一些技巧。

 (3)建议学生用一些更有效的合作方法,进行一些更有效的活动。老师也要强调一些学生已觉察到

 的特别有效的、有技巧的行为活动,高效率的小组合作中所需的社交技巧。

 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讲解之前,因为学生有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知识作为前提,再给出他们两个提示:1、任何物体都在向外放出辐射;2、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绘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这个问题以前讲的时候我会用很短的时间把这个过程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学生应用起来却没有很好的效果,是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专注于原因,也没有充分的动脑。所以我采取了上述的方法,学生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相互之间的研究,绘制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热量传递过程。当然,学生的结果中还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在他们完成这个活动之后,教师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课堂效果非常好,并且学生也能够对于这个知识熟练地应用。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又朝着目标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要充满信心,为了我们所追求的事业不断努力!总之,只要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那么课程改革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做扎实。

推荐访问:新课程实施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 对策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