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篇

时间:2023-07-31 20: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世纪的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将引发新的制度性改革,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未来社会凸显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等等,都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应这样一种剧烈社会转变和新型的教育。

  人的一生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活着有目标、有追求,有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愿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学习中创新,是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作为21世纪的一线教师,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围绕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明确任务,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争取做一名适应教育发展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专家型教师。

  一、做善于学习的教师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可以说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教师从教一天,就得学习一天。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才能胜任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学习来完善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

  (二)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较深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即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各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以我校朱校长为例自从从事教学以来不断加强学习,以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相关知识,广泛汲取各种营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数学教材,掌握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明确新课堂在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现代教育新理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认真总结反思。渴求新

  知,增长悟性,使她的教学愈教愈新。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因为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已是今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三)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教师的工作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不断改革意识、拓展和解放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使自己是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工作上,也要甘当“小学生”。其次,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培训等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心智的开拓者,如果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只有像蜜蜂采集百花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在育人的百花园中酿出一专多能的专业型人才。特别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激增的今天,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必须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做一个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二、做一名善于研究的教师

  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反思,不断地研究,不断改进。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要求。

  (一)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新的课程开发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些无疑都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其次,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一名刚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由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感悟或师从名师,模仿老教师。这些无疑是成为合格教师的捷径,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成熟期;从基本胜任到名家名师的成长,则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行家里手。国内外的很多教育家如我国的陶行知、美国的桑代尔等人,他们都是教师出身,但他们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成为大教育家,被后人敬仰。最后,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转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倡导者滕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二)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首先,学校要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硬件,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交流,确实把教师的研究落到实处,其次,主动加强自身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勤于思考,不断向专家型的教师方向发展。树立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自觉地将研究注入课堂;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在研究中应用;要做教育教学的“探索者”积极探索,锲而不舍,勇于创新。

  三、做善于创新的教师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的教师。要完成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教育必然要不断地创新。面对这样崇高的使命,教师更应当有所作为,才能够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响亮的称谓。

  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会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地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现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对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尊重科学,不盲目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

  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篇二: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县区教研工作的挑战与思考

  作者:闫文忠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06期

  【摘要】县区教研工作是提升县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新的教育背景、教育形势下,县区教研工作存在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体系不完善、教研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迫切需要直面挑战,寻找对策。

  【关键词】县区;教研工作;教研员队伍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五个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教育现实情况仍客观存在,既体现在生源差异与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体现在保障基础教育质量重要支撑的教研工作方面。从笔者实际调研看,县区教研工作存在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体系不完善、教研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县区教研工作要直面挑战,寻找对策。

  一、县区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县区教研员队伍建设存在巨大短板

  县区教研系统“编在人不在”的被借调现象严重。根据调查统计,某市各县(市、区)在编人员为436人,被借调到县教育局其他科室、部门的达314人,占比达72%;实际在编在岗从事教研工作的为122人,占比仅为28%。各县区实际教研人员严重不足,且教研员学科分布不合理。县区小学学段基本只配备语文、数学、英语专职教研员,小学道德与法治基本无专职教研员;县区初中学段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中考学科,总体配备有专职教研员,个别县区、个别学科由学校教师兼任;县区初中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很少有专职教研员,多为跨学科兼职或学校教师兼职,甚至没有;县区高中学段普遍没有教研员。

  (二)县区教研体系不完善

  县区教研室在教学视导、教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本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了较大的贡献,但县区教研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组合拳,教研室和学校,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之间联动性不强,存在平台不广、深度不够、影响不大的情况。学校对教研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教研组建设重视度不够,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真正落实还有待加强。部分学校在年级管理的制度下,一些教研组办公室长期空置,灰尘遍布,教研组建设不力,教研组、备课组应付检查式、做秀式集体备课较为普遍,集体备课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学校校级教

篇三: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聚焦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为教研工作带来的全新挑战,四川省成都市着力于教研重心、教学目标、教研内容、教学改进、教师研修,进行区域教研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教研转型的成都实践与思考文/黄祥勇教学变革时代,怎样的教育才是公平、质量和科学的教育,以及如何才能让孩子受到公平、质量和科学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但真正落地于教研系统依然存在一一、新时期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随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迎来理性的回归,人们越发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我国,“开放的认知,科学的行动,复杂的研究,系统的设计”,已经连成一道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地平线。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量不足,这已上升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在这个意义上,应将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统一起来,把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公平的内在要素,从“有学可上”到“上好的学”。从强调起点的教育公平到强调过程和结果的教育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应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新诉求,时代呼唤教育必须由育分向育人转变。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些问题。区域教研配置不均衡等现状,使得新时期教研工作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行政化倾向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以应对中高考为中心的教研工作模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三是教研员队伍的基本素质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得到快速提高。新时期教研工作也面临着四大挑战。首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在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供给端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教研员如何满足学校需求,为学校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转变带来挑战。当02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比想象。指导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特点,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创设高水平的任务情境,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特点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发展高级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教师深度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供给,激发、唤醒学生。新时代背景下,教研员需要思考如何帮助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再次,基于评价反馈的教学改进带来挑战。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区域需要建立学业水平评价及分析反馈制度,教研员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调研情况,结合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整体把握区域学科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也为教研工作带来一定挑战。成都当下的教研转型可以从六个“更加”来阐释。强化(一)更加重视研究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统筹好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使其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面临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需求,提升教研员的综合能力,推动教研员专业结构由单一走向综合的转型。在具体实施上,对标上海等一线城市,深入有效地开展“主题教研”,尝试在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导、聚焦课堂教学、大力推动教研工作的转型、转变教育教学的评价观念四方面去突破学科教学瓶颈。教育的功能不仅(二)更加重视研究全面育人。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需要明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五育”思想。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因二、新时期深化教研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新时期教研转型的着力点在于教研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教研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2012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确定了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此,需要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育人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固树立课堂的“底线”思维。注重研究学(三)更加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健康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以成绩为主导的教学,教师的定位更偏向于一个训练者的身份,训练者注重的是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点,但教育者更应该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的建立。因此,教学中需强调重视大单元、整体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更加重视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变革。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高度关注并主动应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给教育,特02别是教学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乃至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公示,作为名单上的试验区之一,成都市教育局紧接着印发了《成都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2020-2021学年度工作计划》通知,并成立“成都市新型教与学研究中心”,建设“智慧课堂”、“数字阅读”平台,创建“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系统”及“智慧观课系统”,构建“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完善“网上远程教学平台”、“成都数字学校”、“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矩阵。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的效率、教师的成长三个角度出发,成都市自2012年就构建了基础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的实践研究,推动教研工作转型;构建LPS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实现从多个维度对区域和学校教学现状及学生个人考试情况的精准描述。在这之前,还面向成都市所有高中开展教师、学生和家长网络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区域、学校和教师,利用问卷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反映现状,归因分析,解决问题,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成都中考实行基于“两卷+两率”下的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研究。成都自1994年开始在9个科目推行A、B卷考试,其中A卷总分为100分,功能是基于标准的水平参照考试,60分是义务教育强制性的要求,A卷考试是义务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有力保证;B卷(语数外50分,物理20分)则是基于升(五)更加重视研究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研。改变过去更多依靠经验的传统教研方式,引导教学研03两率:一次性合格率和全科合格率。从2010年开始用A卷一次性合格率、全科合格率、及格率、优生率等指标来反映全市各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毕业总平均分(9科A卷)≥60分,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同时具备3个条件:①语文、数学至少一科合格;②9科中至少6科合格;③体育合格指全科合格人数[各科均合格(≥60分,体育除外)人数+区域指标生]与应届生人数的比一次性合格率全科合格率学,侧重选拔、常模参照的考试。两卷的功能异于高考,而两考合一的形式则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减少考试次数的要求。两率即一次性合格率和全科合格率,通过这两个指标来不断提高教育的底部,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更加公平和科学。两个层面。整体而言,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应着力于由传统的先从理论和观念落实到课堂即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从观察课堂、关注学生到提升观念的层面。其中,市级层面探索包括: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训班,探讨多种培训模式;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区;③探讨、辐射“行动教育”模式,实施“种子计划”,扎根学校;④北师大等与成都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⑤建立网络平台,“微师培”、“数字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⑥利用项目驱动,专业引领,科研先行,区域推进,滚动式发展。学校层面的探索包括:①实验学校探索路径:唤醒阶段—尝试阶段(敞开每间教室大门)—激发阶段(学习理论、专业引领)—推进阶段—反馈阶段—建构阶段—完善阶段;②由教研员及各级名师牵头成立工作室;③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跨年段、跨学科、跨学校);④注重课堂教学关键环节的教研(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不同角度的评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⑤正式教研活动与非正式教研活动相结合;⑥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档案袋。(六)更加重视指导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个性问在关注研究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进题。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使教研工作覆盖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在指导学校办学特色和发挥教师教学个性上下更大功夫。成都市“校本教研建设”工作包括“行动教育”模式的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修、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探索三个方面。1.“行动教育”模式的构建着力于解决先进理念如何在一线课堂教学当中落地的问题,“行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围绕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专业引领。2.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修以数学、科学学科为突破口,探索如何从形式探索走向实质探索。课题选择偏向学科核心知识,教师原有经验、困惑与冲突,有拓展、思考的空间等。研究特点包括基于教学真实情景,开放式讨论、多种选择的比较等。3.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探索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探索上,包括市级和学校(作者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20年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031

篇四: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方法(5篇)

  第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方法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方法

  盐城市秦南小学赵连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党员,要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教师党员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加强教师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观念不适应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变德育课程为每时每刻全程育人。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一些教师党员还没有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穿新鞋走老路”、“以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适应不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少数教师党员“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创新意识不够,在教师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教育方式不适应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时代。而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加上工作繁重,教师难得有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教师自然就无法解答学生的许多提问,无法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党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特点,探索做好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工作方式上,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服务方式转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不少教师党员在

  工作

  中还是以传统的一味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走形式、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多,而把教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相互结合,主动搞活、开拓创新的办法少;面对新课改,有的教师党员缺乏创新能力,工作方法简单,教育方式滞后,有的则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畏难退缩。

  (三)自身能力不适应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进程的加快,对教师党员的自身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一部分教师党员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形势要求,对党的教育政策一知半解或是不理解,不具备实践教育改革的能力,工作应付了事,无法成为带领教师推进教育改革的“领头羊”。

  二、新形势下加强教师党员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思想锻炼

  教师党员首先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从思想上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用师爱建立与学生间崇高、无私、美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广大教师,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要比非党员教师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进取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毕生奋斗目标,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二)加强师德锤炼

  教育工作是一种需要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工作,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才会在工作中执着追求、呕心沥血、不计得失。教师党员应把锤炼高尚品德作为毕生追求,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即使

  面对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也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春蚕的精神、园丁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愿

  当一辈子教师,愿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辈子。用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用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用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三)加强实践锻炼

  1.带头做“学习型”党员。

  作为党员教师首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特别在当今,国家把培养创造性人才列入了战略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能够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性人才。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党员教师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成为终生学习、有效学习的一面旗帜,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带头做“改革型”党员。

  当前,被喻为“教育革命”的新课改正在我区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场课程改革从目标上、形式上、任务上、管理办法上均做了重大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新课改实践第一线的“领头羊”——党员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目标,从“教书匠”向“教研型教师”转变,积极稳妥的推进这场教育改革。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努力追求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高效益。

  3.带头做“师表型”党员。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是造就未来的事业,是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弘扬先进文化并且满足人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的事业。作为党员教师应以教人

  者先教己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凡要求教师做到的党员教师更应首先做到,凡规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更不能做。同时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去培育学生的美好人

  格,用自己的良好形象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第二篇: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党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党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着眼于党员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强化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有力提升了党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思想锻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作风得到切实的转变。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人,其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的广大教师。因此,我校要求各党员教师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让视野多角度地扩展;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和发展技术人才的新模式。二是加强师德锤炼。教育工作是一种需要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工作,党员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我校党支部注重对党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贵州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为航标来深入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使广大党员教师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党员教育工作是一项时代性、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理论大量涌现,党员教师坚持在教育工作中保持先进性,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当前面对负责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全国上下一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党员教师作为知识群体中的先进分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提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复合本领。坚持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以新时代的新型党员教师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是造就未来的事业,党员教师坚持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凡要求教师做到的党员教师更应首先做到,凡规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更不能做。坚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去培育学生的美好人格,用自己的良好形象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四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我校和我们教师自己的声誉和发展,更是关系到保证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大事。享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是现代

  社会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良好教育不仅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我校发展的要求,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三

  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我校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办学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使党建工作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性,坚持“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思路。(1)要求党员着眼全局,立足岗位,带头学习与实践,充分发挥党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2)实际工作显身手。全校凡在学校急、新、难工作上总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来就是党员的本色,而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

  五是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党员教师坚决支持和大力配合学校党支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严格党了的纪律,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众人齐力、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教师坚持大局观念,整体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何时何地不给学校“抹黑”。每位党员教师都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齐心协力地把各项工作完成好。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每个党员都能守住一个阵地,不仅自身在团结协作上以人民利益、以党的事业为重,在团结和带动周围的教职工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凝聚作用。

  党员教师坚持按照学校党组织的要求,严守纪律,维护团结,构建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不在于有无矛盾或矛盾大小,而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

  在学校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作为党员教师,坚持与学校党组织一起,学会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积极贡献。

  刘昌宇

  丹寨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党员是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生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工作能力增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指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抓好党员教育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着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才能发挥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队伍。

  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深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改革、激发培训主体内在活力、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

  1作效益的根本需要。

  一要摸底调查,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通过组织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发放党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根据党员岗位实际情况以及需要,按照分级负责、因人而异、分类培训、灵活多样的原则,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荣誉感。根据党员的实际,大力开展党员开拓创新为荣、精益求精为荣活动,扩大党员示范岗范围,通过示范服务使党员在实践中能力得到提升,在服务群众中先进性得到

  体现。搭建党员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党员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要强化载体,增强教育培训的灵活性和吸引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网络在线课堂等载体,采取听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灵活性。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活动和颁发党员证、佩戴党徽、挂党员标示牌等形式,不断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将那些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富有时代精神的基层优秀党员作为学习的榜样,为党员树立学习的典型,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索

  固本需要强基,党员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党员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劣,进而对能否顺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机制,探索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已成为当前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丰富与深化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设置符合参加培训对象的需求,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于党员学历、年龄、岗位结构参差不齐,加上个人的爱好、兴趣的不同,也就形成对知识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当前,我们必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党员的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的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在组织党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把握区别不同岗位、教以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根据不同需要、确定不同重点的培训方向,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符合党员的需求。组织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在本地长期实践经验的科技工作者,开发制作一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和“土教材”,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党员教育培训的教材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文化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党员打下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选择那

  些与当前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重点学习,提高他们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重视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是要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和专兼职结合的原则组建党员培训师资队伍,形成由专职党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党员教育队伍。加强对党员教育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培训教师的选择过程

  中,一定要选择学历高、知识面广的教师进行教学,让党员接受全新的知识。培训教师一定要具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新闻界的眼睛”的综合素质,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现象,洞察事物发展的本质,用浅显的语言向参加学习的党员传授党中央最新的决策部署。

  三是要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培训的新形式。实践证明,科学、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能有效增强教育培训效果。党员教育培训,属于成人业余教育培训。由于受人际交往、社会事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静下心来参加学习培训,很多时候往往是身在教室心在外。因此,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组织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采取形势报告、专题讲座、实地考察、交流发言、案例剖析等方式,让参训人员在看中学,在讨论中学。

  第四篇:试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试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摘要

  新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特点,如何切实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普遍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分别从“思路”,“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对策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

  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重从思路,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

  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辐射到大学校园,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多元文化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世纪之初,中国社会转型,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都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腐蚀,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蔓延等问题接踵而来,[1]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所进行的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调研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充满了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比较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对自身的成长成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愿望。[2]但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关心政治,但认识模糊,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第二,重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扭曲。第三,诚信出现危机。如:骗领贫困助学补助;还贷违约;考试作弊等等。第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二、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继承原有思想

  政治工作

  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

  (一)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注重人文关怀

  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以“学生为本”思想中,更多的是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学生个人要求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应被重视和关注。[3]不同时期的大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他们的需求也就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人、不同时期的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4]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了解教育对象,从每个大学生不同的情况出发,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多换位思考,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受到的外部影响或从书本得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吸收与消化,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质。[5]一项权威调查表明:76.1%的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社会实践。学校应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从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同样化。如:三下乡系列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品牌。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就长年与企业合作,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设了一批教育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实习和就业实现了很好的无缝连接。

  提升社团文化的品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健康,积极向上富于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艺、体育活动,并善于结合传

  统节日和重大事件,能有效的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中。如:寝室文化节,主题教育辩论赛,社团活动月等活动,找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点,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理论灌输和精神激励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力戒空谈说教和简单讲授,要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1.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更应该从提高自身素养方面着手,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朝着加强自身修养、锤炼品格性情、培育道德情操的方面努力。

  2.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想办法、尽力量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爱护,本着牢记“着眼点”,关注“兴奋点”,抓住“结合点”的原则,帮助分析、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学业,心理困惑、情感、择业就业等,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做学生工作时,还应多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得到最广泛的支持。

  3.整体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带倾向性的问题一般采取群体教育的方式进行。特别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点、热点和焦点,开展学生需要、学生喜欢的各类活动,进行针对性和务实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更应重视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如:家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其中尤其要重视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又大多是社会问题在高校的缩影,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

  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闰向东.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23—34.第五篇: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师的教育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的教育工作

  王春华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从严治党的中心环节。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多极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人们思想的复杂化趋势的加快,中国当代教育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党员教师教育不同程度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导致党的一些方针政策“沙滩流水不到头”。如何面对新形势更好地做好党员教师教育工作是摆在教育系统广大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形势,不断把握特点规律,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就如何做好党员教师教育管理工作,我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师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改革呈现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师生角色转换和教育对象的需求等日益多样化,党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旧有的教育方式与教

  育教学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传统观念、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大。具体体现为三个不适应:

  (一)教育观念不适应

  一些党员教师还没有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穿新鞋走老路”、“以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适应不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少数党员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创新意识不够,在教师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

  显。

  (二)教育方式不适应

  不少党员教师在工作中还是以传统的一味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走形式、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多,而把教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相互结合,主动搞活、开拓创新的办法少;面对新课改,有的党员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工作方法简单,教育方式滞后,有的则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畏难退缩。

  (三)自身能力不适应

  一部分党员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形势要求,对党的教育政策一知半解或是不理解,不具备实践教育改革的能力,工作应付了事,无法成为带领教师推进教育改革的“领头羊”。特别是一些老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发挥,老师和学生从他们身上难以看到先进性,号召力还不如一些有工作能力的普通教师,致使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新形势下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锻炼,在思想上永葆党员先进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人,其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影响着周围的广大教师。因此,党员教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加强

  党性修养、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锻炼先进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从思想上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用师爱建立与学生间崇高、无私、美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广大教师,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要比非党员教师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进取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奉献精神,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毕生奋斗目标,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二)加强师德锤炼,在形象上永葆党员先进性

  一位哲人说过,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这充分说明了“为师先修德”的重要性。教育工作是一种需要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工作,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才会在工作中执着追求、用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用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用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党员教师更应关爱学生。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理想的体现。理想是人的内在动力,是人体内的动机,教师的理想是他们勤奋工作,努力探索的源泉和动力。党员教师更应如此。

  (三)加强实践锻炼,在行动上永葆党员先进性

  教育工作无小事。教育工作是一项时代性、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理论大量涌现,党员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保持先进性,必须具备实现先进性的能力和实际行动。

  1.带头做“学习型”党员。

  党员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当前面对负责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全国上下一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党员教师作为知识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提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复合本领。首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党员教师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成为终生学习、有效学习的一面旗帜,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带头做“改革型”党员。当前,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目标,从“教书匠”向“教研型教师”转变,积极稳妥的推进这场教育改革。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努力追求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高效益。要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现代课程观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上走在其它教师的前面,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3.带头做“师表型”党员。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作为党员教师应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凡要求教师做到的党员教师更应首先做到,凡规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更不能做。同时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去培育学生的美好人格,用自己的良好形象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以潜移默化的感染。

  (四)提高教育质量是坚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我校和我们教师自己的声誉和发展,更是关系到保证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大事。享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良好教育不仅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因此,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我校发展的要求,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我校在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要把学生当他(她)就是我的孩子。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办学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才能使党建工作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性,在“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思路中,创出党建特色,发挥和体现党员的作用:(1)要求党员着眼全局,立足岗位,带头学习与实践,充分发挥党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2)实际工作显身手。全校凡在学校急、新、难工作上总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本来就是党员的本色,而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

  (五)严守纪律,维护团结,构建和谐校园

  党员教师要坚决支持和大力配合学校党支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党的纪律。党的纪律严明了,党内团结增强了,我们就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怕基础差,就怕内部搞你我他,众人齐力、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一项工作的失误和疏忽都会给学校造成损失。身为党员教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齐心协力地把各项工作完成好。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要守住一个阵地,不仅自身在团结协作上要求大同存小异,以人民利益、以党的事业为重,更要团结和带动周围的教职工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好团结协作上的凝聚作用。大事和工作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民主。

  党员教师要按照学校党组织的要求,严守纪律,维护团结,构建和谐。和谐是正确化解矛盾中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不在于有无矛盾或矛盾大小,而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在学校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作为党员教师,要与学校党组织一起,学会及时

  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积极贡

  献。

  (六)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风范。党员教师要做到在思想品德上向高标准看齐,不慕虚荣,不尚浮华;学习工作谦虚谨慎,刻苦扎实,促进学校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随着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不断变化,党员教师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不在生活条件上相互攀比。党员教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

  总之,在新形势下,党员教师要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职责使命,把为人师表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把终身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进一步明确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崇高情感,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要在学校深化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通联地址:(552202)贵州省册亨县威旁乡顶效小学

  手机:***电子信箱:****************

篇五: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形势下区县教研员的困境与突围

  区县教研室是植根于基层学校的教研机构,区县教研员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专业支撑,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专业引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专业保障。在新形势下,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研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区县教研员面临许多困境,要从这些困境中成功突围,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区县教研机构是联系学校教研组最紧密的基层教研组织,是直接影响教师教研的教研机构。区县教研员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贴近教学,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在新形势下,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研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区县教研员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新形势下区县教研员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教研工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导向。这些特征,决定了教研员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教研员必须尽快实现转型。但现实是,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区县教研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

  1.教研员角色定位不清和职责认识模糊影响工作效率

  区县教研员根植于基层,作为专职的教学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指导者,他们担当多重角色。比如,教研员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是区域学科学术权威;他们不具有行政职能,在教研工作中平等地和一线教师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是教师的成长伙伴等。但现实是,有部分教研员观念落伍、知识老化,不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有的甚至沦落为“勤杂人员”;有些教研员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不是平等地与教师一起探讨教育教学问题,而是把自己当成教育局委派到学校检查工作的领导,“命令”式布置工作,“评委”身份进课堂听课,“评判”式进行评课。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区县教研机构职能在不同年代有所变化。虽然其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基本职能没变,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教研室的管理职能被弱化,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得到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教研员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专业课程的领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者、教学质量的促进者、学科教学专家、课程评价专家、教育科研专家等。这种多重的身份、角色和要求,使得教研员对自己的职责模糊不清,对自己的专业身份、工作要求和发展方向感到迷惑,影响教研员工作效率。

  2.教研形式、方法简单,不能适应新时代教研工作的需要

  就目前区县教研员工作方式来看,“听课、评课”是他们了解教学情况、指导

篇六: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时代促进教研能力发展的教研活动问题与循证感悟

  (一)教研活动形式僵化,教师在学校压力下被动教研。

  教研活动的初衷是希望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与教育同僚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进行结合,常辅助真实的教学案例,予以研究对比,以推动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但是纵观目前各学校教研活动实际,会发现教研活动成为学校包装自我的利器,学校领导为了在学校教学质量评比中取得一定成绩,将教学教研作为一项行政任务下达给教师,如规定教师在一定学期内完成多少篇论文,甚至还有部分学校直接划定教研的主题。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评优评职称,甚至薪水绩效都与教研挂钩,教师在教研论文等理论报告上只会思考如何赢得上级领导的满意,而没有真正去思考是否能够解决教学实践。在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的心声都是对教研表示不满,认为其是自己教学的负担,丝毫没有感受到教研活动对自己教学水平等的推动。

  (二)教研活动没有深入学校实践问题,教研活动对象趋同化严重。

  各个学校在教研活动中存在趋同化现象,这主要是学校在教研活动中没有给教师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许多学校都是直接根据潮流,指定教研主题。如近几年国学盛行,部分中学开展教研时,直接要求教师就传统文

  化发展作为教研主题,完全不管该教研问题是否与学校实践情况相适应。这样的教研活动无法实现教研活动的最初目的,纯粹流于形式。

  (三)专家作为教研同伴没有达到教研的目的。

  在教研活动中,有三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即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这足以证明,在教研活动中,相关领域的专家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研实践中,虽然学校一般都邀请了专家莅临指导,但是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专家的讲座,并以笔记的形式记载。一方面,专家在学校停留的时间较短,即便有较好的教育理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教师付诸教学实践,专家引领具有间断性。另一方面,大部分专家只是以纯理论的形式,配上PPT走一个教研流程,没有真正与教师开展深入互动交流,导致专家引领形同照本宣科,起不到教研的真正成效。

  教研活动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结合各学校教研活动实践,却发现其流于形式,真正产生的成效甚微。每一年,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在学校教研活动上拨款极大,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在教研活动上倾注了大量精力,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教研活动的进行,使得教研活动的成效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需针对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研活动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教研活动,来推动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以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自然是研究主体,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正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教研活动具有同伴互助的特点,往往会邀请专家或相关教育领域研究人员作为合作伙伴,予以针对性指导。

  近几十年来,社会极为重视教育的转型与改革,教研活动作为推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备受教育界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研活动也存在许多弊端,亟待改善和优化。

篇七: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时代促进教研能力发展的教研活动问题和循证

  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强化上级教研部门对下级教研部门业务的引领与指导,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机构建设保障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基层教研机构建设、实现教研机构独立设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研机构的建设与领导,在目标制定、业绩考核、人员配置、服务保障上发挥职能。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均应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设置的学科门类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兼职教研员制度。优化教研队伍年龄结构,及时遴选优秀年轻教师充实到教研队伍中,让教研队伍充满活力。

  2.强化实验项目驱动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教研、科研职能,提升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与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甘肃省教科院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5个教改试验区,启动了基础教育教学“十大”改革实验研究,以项目推动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评价改革,以实验项目为抓手建立研究、实践、改进的教研机制,坚持重大问题、团队研究和实践取向,建立行政推动、教研促动、专家带动、学校主动、项目驱动的机制和策略,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职能,通过分层实施的措施,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

  3.强化研修机制提升

  依托国内高水平师范院校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省级优质教研资源,委托或联合开展教研员专业研修,切实加强教研员专业能力建设。聚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开发教研员系列研修课程,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与命题、教学、评价一致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指导与能力提升。

  4.强化基地建设引领

  教研基地建设是提高区域教研水平、有效服务基层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新时代教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省级教研员为主体,建立教研基地,组建专业研究指导团队,发挥市、县、校三级教研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教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体现四级教研的优势,省级教研部门对基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宏观研究和指导评估,市、县级教研整体协调跟踪指导,校本教研积极发挥主动性,积极进行实践。四级教研立足学校实际,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形成四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态势,为区域教研、师生发展助力。

篇八: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新时代促进教研能力发展的教研活动问题与循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家长对体育的需求愈加迫切,而小学体育也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的我校,更应发挥示范、带头使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对我们全体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首先,教研从课堂上来。在我看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

  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我就是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其次,教研从生活中来。实上,教研的资源在教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终不肯起来,非得要母亲或父亲去扶她起来时,我们就该想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过多表扬,一味赏识学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经常处在一片“好好好”的赞扬声中,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特别是留守学生,助长了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

  以学生为中心,以以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两位老师都积极贯彻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的小组调查活动,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英语交流,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再是以前的单纯读写,而是课堂生活化了,所学的知识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应用。

篇九: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研?作如何升级迭代?新时代教研需要?视野、宽路径和真理性精彩导读基础教育是?向未来的事业,教研?作是?向未来的?作。教研要有?视野教研?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撑。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提?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式,提?教书育?能?;服务学?全?发展,深?研究学?学习和成长规律,提?学?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研要有?视野。?视野,体现在学??场的价值认同教研活动的价值指向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评判?向,?当下很多教研活动价值参照系意识不强,教研活动主要的关?内容仍然指向传统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我们在教研实践中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明晰教研?作价值参照系,让“?德树?”“学??场”成为教研?作的出发点。?视野,体现在服务教育教学的成事机制教研?作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成就教育教学?作和育??质量。因此要有建设?效教研机制的意识,即在研究?式上改版升级,在研究?法上下功夫,在研究?具上动?思。各地教研机构可借助?数据、AI技术、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进?更加科学精准的学科研究,要倡导教研的数据化、智慧化、成果化、价值化。?视野,体现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成?能?教研应通过链接、引领为教师赋能,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和外部?撑。教研要帮助教师实现国家课程?案、课程标准等政府?件与课堂教学的链接,实现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的链接,实现优秀经验与课堂教学的链接,让?师的专业成长由线性变为教育?命个体?体化的成长过程。教研还要能够引领教师成长,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机,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教法,创新能?、育?境界等,让教师能够迎接变化新常态。链接和引领的最终?的在于赋能,即让?师们获得迁移能?,使他们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也能够?对未来的新挑战。教研要?宽路径系统规划教研活动要有长程策划。学校教育作为?项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呈现出?定的节律性。?如:每个新学年的第?个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制订整学期的?作计划,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安排考试,其余时间按照教学内容或专题进度有序安排各类教学活动。因此,教研活动若要真正服务于?常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根据学校的活动节律有序安排,使研究主题从?常教学中产?,并使研究成果有机转化到?常教学实践之中。教研活动要有整体安排。如不进?整体设计,教研活动容易变得随意和碎?化。为此教研活动负责??少要在?学期或?学年的意义上,整体策划每学期或每学年的教研活动主题、时间安排、参与?员以及教研?式等。通常,最适宜的教研时间节奏是每??次节点性活动,?次能够持续2~3周:其中1周?于内化前期的研究成果,并启动新?轮研究活动的主题或内容,同时也让教师有相对松弛的时间略作休整。每?以?个节点活动拉动当?2~3周的教研,有利于形成有节点的长过程研究。要放?每?专题研究的“节点”辐射效应。虽然每个?各学科只开展?次专题性教研活动,但应把每次活动作为?常教学活动的“节点”放?其价值,使之能够拉动和提升教师对?常教学质量的关注。聚焦过程

  聚焦过程重视教学实践。?线教师最关?的是常态教学过程的改进,容易关注讨论教学处理的细节,停留在教学技巧的交流层?。教研要将常态教学讨论转化为提升教师教学能?的路径,既要尊重教师兴趣,关注常态教学过程的细节改进,同时还要引导教师思考教学?为背后的学理,促进教师学习理论并运?理论改进实践。善?教育叙事。

  教师的教学过程渗透着教师的理念和智慧,也体现了学?的成长轨迹。教学过程中,师?共同创造着教学故事,创造中锻铸了教的风格和学的风格,映射出教师、学?的?格。我们应当承认并坚信,教师进?教学叙事研究,是提升其学科育?、教学育?能?的科学有效的策略,叙事作为?种研究?式也是重要且有效的。强调过程真实。

  教学?作?复??,年复?年,?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问题,把课上好,让每堂课都成为育?的好课,是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考验和挑战。教研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于其现场的?成。然?在通常的教研活动中,为现场效果?过度预设?乎成为“潜规则”。教研活动应该是?家“拳接拳”地就某?问题发表见解的过程,必须是真实思想的交流,现场?成的内容常常最有智慧。多主体参与构建“深度合作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多主体参与和个性化成长。在教学研究中可采取分?合作的说课与评课模式,将原先通常由?位或?多两位教师完成的说课任务分配给六位教师,请他们分别负责?标定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案分析、教研过程及其调整成效、教研中的发现与困惑等六项任务,这样的分?与协作能够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教研。聚焦课程改?中的重难点问题,推进协同研究。课程改?中?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多?协同解决。要打破基础教育与?等学校的壁垒,打破各地教育同?的壁垒,加强教研与?线校长和教师的合作,建?交流、协同解决问题的教研常态。教研要有真理性教研要慎思课程育?的真实效果育?是?项综合活动,体现在教学、活动、交往等环节。在学校育?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德树?这?根本任务,是教研?作的核?。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知识轻育?或少育?的现象还较为常见,如英语课上教师对于词和句等语?知识的教学更为关注,?对于挖掘知识背后学科育?深层内涵的思考和?动则?缺或较少。教研?作要在研究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慎思“课程育?”真实效果,引领教学由育知识向育?真实转变。教研要遵循学??场的基本路径“学为中?”“以?为本”是近年来许多学校课堂教学改?的共同追求,但还不是课堂教学真实?为的共同特征。在育?实践体现“学??场”??,有意义的深度思考还需要持续地、深?地推进。教研要将“学??场”这?要求贯穿?动始终,在组织课堂教学评?与观摩中,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策略中,在开发学情诊断的多样?具时,在指导作业设计时都应严格遵循。教研要真实解决学校的热难点问题随着全?育?理念的深?,教育?德树?、提质减负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强。?对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教研既要关注政策要求和社会需要,还要清楚教师教学实践和发展需求,既要基于国家课程?案、课程标准政策要求,?要能??实践情况和优秀经验,真实破解育?难题。区域教研未来发展的?种可能区域教研是教研?作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教研本?,也关系到区域和学校课程教学改?的活?和师资队伍的?平。中管兄就区域如何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创新教研?作?式等,为您提供?个可参考的经验。上海:重建六中?教研系统近年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正尝试逐步建?课程教材研究中?、教学研究中?、课程德育中?、质量监测中?、数据研究中?、资源建设中?。在教研“六?中?”构想下,教研系统需要重建:重建教研内容,实现课程视野下的教研设计;创

  中?、资源建设中?。在教研“六?中?”构想下,教研系统需要重建:重建教研内容,实现课程视野下的教研设计;创新教研范式,推进以校为本、基于证据的教研?式;转变教研员??,使其成为研究者、指导者、引领者、服务者。浙江:教研转型五?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探索总结了新形势下教研?作转型发展的五?视?。?是综合视野,即以综合思维推进学科协同作战,以联合教研、综合项?等推进学科教研,在“中间地带”寻找教研?作?长点;?是学??场,即重视“研究学?”,推进“学为中?”的教学改?,探索建?以?为本的评价体系;三是技术发展,尝试进?基于学习?式变?的教研活动;四是实证?法,即从“经验型”教研?向“实证型”教研;五是教研策划,即通过研究教师研修规律,实践教研活动的“三维?标”。重庆:要从“教研”到“研修”重庆市沙坪坝区探索在教学转型和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变?。其研修转型体现在三个??。?是重构研修范式,包括引领教研员向“研修员”??转变,推进现代技术与区域研修融合,推动经验研修向“实证研修”转变。?是调整研修重?,通过开发“导学精要”、研制“评课标准”、建设“学本课程”,实现从“研教”向“研学”转型。三是拓展研修主体,通过倡导“成长教研”、开展“教学展评”、推进质量监测,使学校的研修主体从精英?向?众。北京海淀: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教研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对区域教研?作?临的挑战进?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教研机构的功能,采取了多??措施。其?,促成部门之间?体协作。海淀进校建?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横向协同”的?体化?作模式,旨在加强各部门教研员之间的合作。其?,构建校本、联?、区域教研三级联动深度教研。区域教研,重在把握?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联?教研,指教研员将地理位置相近、规模中?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聚焦共同的困惑,发挥不同学校优势,在教学实践改进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由教研员指导各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难点。其三,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海淀进校牵头,与?校、出版社、各地市区教研部门等16家单位成?“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安徽省马鞍?市:共同体教科研?体化发展安徽省马鞍?市通过构建“‘1+4’(‘1所城区优质学校’+‘4个县区的若?所薄弱学校’)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为共同体学校搭建教育研究平台,形成了共同体教科研?体化发展的新形态。马鞍?市第?中学牵头的“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先通过对共同体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共同体农村学校的诉求开展调研,明确共同体学校教科研?体化发展的具体?标。其次通过建制度、建队伍,构建了共同体学校教科研?体化规范发展的保障机制。最后科学开展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研究、考试研究等,真正提?共同体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和学校办学?平。▼

  更多精彩,尽在?丁智库

  ▼?丁智库,解决实际问题!产教云?持?类终?学习的公有链年会抢先看?丁会客厅精选原创更多精彩

篇十: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代教师遇到的挑战及应具备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具有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把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的人才,能否为国家培养靠的住、留的下、用的上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时代使命的认识,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当代教师道德权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是因为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这使得教师道德的传统型权威、法理性权威和卡里斯马型权威都受到削弱。

  当代社会向教师道德权威提出了各种新的挑战。作为教师道德的传统型权威来源的社会要求发生变化,使得教师道德权威面临新的挑战。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网络时代的教育对教师道德权威提出了各种挑战和要求。首先,进入网络时代后,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和开放,学生价值形成的途径也就变得越来越多元。这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信息的价值方向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其次,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度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和共生的关系。新兴的教学方式要求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平等,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相互尊重。(2)教育的全民化对教师道德权威提出了新要求。全民化教育的宗旨是满足所有儿童基本学习的需要,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的平等。这需要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儿童,关爱所有的儿童,关心每个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给每个儿童以必要的入文和伦理关怀。(3)终身教育也对教师道德权威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是一个终身性的事业,要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负责。如何对待终身教育,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己,具有探索世界的兴趣、追求和能力,要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终身的发展。

  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严重困难和不足,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道德的法理型权威的重要方面。然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严重困难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的师德规范都是从政治上、思想上提出要求,而从教师职场出发提出更为具体、细致的师德规范则不够。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学习、理解、掌握与内化。(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师德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与教师的工作场所脱离。现有的师德教育是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的,十分有限,而教师真正的职业道德成长需要和教师的工作职场联系在一起,在专业成长中来实现。(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我们过去对教师的要求过多,而对教师的权力保护、给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待遇远远不够。道德并不是只讲奉献不讲权力,师德建设理所当然地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

  面对当今社会对教师的种种挑战,我觉得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

  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4、研究能力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

  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要更新教育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师历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引导者的特殊地位,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邓小平同志曾经针对教师的基本职责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演讲、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的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英勇奋斗,

推荐访问: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研 新时代 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