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2年度统一战线发展史心得体会(完整)

时间:2022-06-17 0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统一战线发展史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统一战线发展史心得体会(完整)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4篇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篇1

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1949年)
  一、革命统一战线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统一战线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  由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然要求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反帝反封建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可是,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是敌人的强大。首先,敌人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组织力量占相对优势的各帝国主义列强,而且有受外国列强支持的国内封建势力,还有一个由内外敌人所培植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其次,敌人中有复杂的联盟关系。各国列强为着共同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联合,向革命力量进攻;
某一列强和受它支持的一派封建军阀或买办阶级相互勾结,共同对付革命力量;
各派军阀也可以随其主子的驱使而采取某些统一行动。所以,无产阶级要"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能孤军作战,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可能建立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官僚买办阶级对人民大众的阶级压迫,造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革命完全有可能建立统一战线。
  (1)工人阶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身受三大敌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因而有着强烈的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愿望。而且,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公而忘私,富有远见,能在长期的斗争中把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成为统一战线中的中坚力量。
  (2)农民阶级。它们占了全国人口的80%左右,是三大敌人压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最好的同盟军,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社会基础。
  (3)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一阶级包括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也遭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经常处于失业和破产的威胁之下,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有革命的愿望。特别是其中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往往在革命中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是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
  (4)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妥协性。但是,从主要方面看,这一阶级是在内外敌人的排挤和压迫下生存的,是作为他们的对立面而发展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盟友。
  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时受各国列强的间接控制,这与受一个宗主国直接控制是不同的。因此,当某一个列强要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时,就不仅侵害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在华利益。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但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能参加到民族革命的阵营中来,而且历来是革命对象的封建、买办阶级中的某个集团或阶层,也可能被吸纳到反帝的统一战线中来。
  3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还决定了工人阶级必定要充当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诸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这些革命斗争对拯救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都起过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是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先后失败了。沉痛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人,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可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积极的参加者或追随者,但由于其自身的各种弱点,都无法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中国工人阶级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中国历史上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此外,由于这一阶级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生活极端贫困,这就决定了它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又因为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不平衡,产业工人的分布相当集中,绝大部分聚集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少数大城市和大型企业中,这就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便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另外,这一阶级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并且能够充当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
  总之,中国社会的性质,由它所决定的革命任务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是革命统一战线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1-1927年)
  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以及共产国际、列宁的指示,党的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政策。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的高潮。但后期,由于国民党的新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再加上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领导,终于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1  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中国的统一战线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伟大预演。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当时,年轻的党还不懂得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为党的工作只是从事工人运动。促使中共认识到要实行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搞合作,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共产国际和列宁的指示。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不仅要与农民结成同盟,而且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并在联合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二是九国华盛顿会议制定了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共同统治的政策。尔后,在各个帝国主义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之间频繁地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政局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这一事实也使党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三是二七惨案的发生,严酷的现实告诫全党,工人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联合各种民主力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在以上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共对建立统一战线必要性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决定要同国民党搞"党外合作"。
  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认为这种合作将有利于加速中国革命步伐,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2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2年9月,孙中山冲破各种阻力,在上海召集国民党各省负责人开会,商讨党的改组问题。1923年元旦,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着重指出三民主义的现行计划和政策,成为国民党改组的前奏。另外,孙中山与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进一步表明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坚定决心。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大会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样,新三民主义就成了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它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大会选出了包括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在内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也都逐步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国民党各级党部。至此,国民党已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破裂
  然而,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统一战线内部却出现了分化和斗争。
  在国共合作之初,在是否容纳共产党问题上,国民党内部就存在左、中、右三派的分歧。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分歧便立即分开化了。同年6月和11月,国民党内出现了"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公然反对共产党与"三大政策",破坏革命统一战线。更为严重的是,打着革命旗号、实质内藏杀机的蒋介石获取了重大权力。1926年3月2(J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监禁并软禁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工纠队的武装。同年5月,又提出并实行"整理党务案"。这就日益暴露出新右派要排挤共产党、出卖工农的野心,统一战线隐伏着极大的分裂危机。
  针对国民党内新老右派的这种反共行径,中共在理论上作了一些必要的反击。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强调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提醒革命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右翼可能背叛革命。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共产党领导人也撰文批驳戴季陶等人的反共谬论。这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住了右派的反共声浪。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还主张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予以必要的反击。而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却对蒋的反共行径主张妥协退让,惟恐进行斗争会导致国共关系的破裂。这种妥协、退让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更壮了右派分子的胆,使事态朝着日益严重的方向发展。
  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进驻南昌,先是挑起迁都之争,继而在南昌发表演讲,公开反共。4月初,他勾结帝国主义,纠集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决定用暴力实行所谓的"清党",遂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公然背叛革命。4月15日,广州也发生了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也公开宣布"分共",叛卖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国民革命终于失败,革命的统一战线随之破裂。
  1925年1月,中共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强调和农民结成联盟的重要性。当时,中共一些著名活动家对统一战线发表了许多论述。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周恩来在《现实政治斗争中之我们》等著作中,论证了各革命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关系,无产阶级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及坚持独立自主等问题。这些论述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始基。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别是其妥协性和其右翼叛变革命的可能性缺乏认识和警惕,党的主要领导人又拱手让出党对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袭击下,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革命遭受严重损失。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
  1 大革命失败后的统一战线工作
  (1)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集紧急会议。会议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以周恩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先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随后退到农村,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2)团结国民党左派和爱国将领共同奋斗。蒋介石背叛革命、确立一党专政的反动统治后,国民党左派和中共一道,同他们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932年12月,宋庆龄等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盟坚持为释放国内政治犯和废除拘禁杀戮而奋斗。当时的政治犯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这样,同盟就与共产党站在了一起。中共积极团结国民党爱国将领。1931年11月,中共北方特科派出的共产党员与冯玉祥将军取得了联系,大力支持和帮助冯玉祥、吉鸿昌等建立和发展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后,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同年10月,中共又与国民党十九路军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反蒋抗日。
  (3)中共在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陆续聚集到上海。中共中央很快即派潘汉年去做团结统一工作。在潘汉年同志的领导下,左翼文学队伍内部克服了分歧,先后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等组织。这些组织对于团结和争取文化界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起了重要作用。
  2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提出和确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12月,中共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各界救国会成立和"七君子事件"。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运动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从1935年底开始,上海、华北各界救国会纷纷成立。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救国会的成立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使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慌。11月22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全救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仆、沙千里、王造时、史良7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激起全国各界群众的强烈反对,全救会和各界人士纷纷向当局抗议,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营救活动。1937年7月31日,沈钧儒等爱国领袖终于胜利出狱。这场旷日持久的营救运动,对于逼蒋走上抗日道路起了重大作用。
  (3)"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适时地将"抗日反降"的方针转变为"逼蒋抗日"。九十月间,以东北军、西北军为主要对象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蒋介石不顾东北军、西北军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继续调集大军到西北"剿共",并于10月、12月两次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竭力劝谏不成,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电请中共中央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中共代表团于17日到西安。通过谈判和说服,蒋介石同意三方达成的协议,25日,在张学良陪同下飞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全会决议确认了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扩大民主、释放政治犯等原则,基本上接受了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37-1945年)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1)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向国民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国共两党互相配合,共同作战。抗日战争初期,是整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两个战场配合比较好的时期。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蒋介石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副部长。这是国共合作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抗战初期,蒋介石部署国民党军队接连打了淞沪、徐州、忻口、武汉等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军队对日寇的英勇抵抗,起到了支持和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的作用。同时,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抵抗,也得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战的前两年,解放区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2/5,大大减轻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压力。两个战场在战役上的配合也是很多的。如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和徐州战役中的配合作战。
  (3)中共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针对顽固派对日妥协反共倾向和国民党限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解放区发展的企图,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并始终坚持对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和解放区的领导,争取对人民民主力量的领导,同时,依靠人民力量尽可能去改造国民党及其军队和政权,以争取抗战的胜利为全国人民的胜利。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的总结。强调了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批判了党内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投降主义路线。
  2中共为坚持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
  (1)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及时地作出了争取国民党中的进步力量和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力量,准备对付局部的突然事变,击破大资产阶级进攻的阴谋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面对时局的进一步恶化和党内左右摇摆的倾向,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的战略方针,以及"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1940年10月至1941年1月,国民党蓄意制造了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件",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了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3年7、8月间,国民党顽固派又一次发动反共高潮,以几十万大军进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同时向全国人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发动内战的阴谋。由于中共政治上的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全国人民的反对及国际舆论的谴责,蒋介石不得不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了。
  (2)解放区实行的统一战线政策。抗战期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三三制"和减租减息政策。根据"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在政权中占1/3。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一方面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由于各解放区全面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争取了中间势力,壮大了抗日力量。
  (3)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统战工作。1938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南方局和中原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统战工作的发展。1939年,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后,中间党派兴起以抵制国民党独裁统治、实行宪政为目标的宪政运动,得到中共热烈支持。中共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十分重视。周恩来、董必武等与冯玉祥、李济深、王昆仓等进步人士,与任国民党要职的张治中、邵力子等人经常来往,向他们介绍中共的主张。同时积极做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对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的地方实力派也做了大量团结和争取工作。抗战初期,特别是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大批文化、教育工作者来到重庆。中共通过对他们的团结、争取和保护,组成了一支抗日文化大军。
  (4)民主党派的发展,中国民主政团同明的成立。在国民党顽固派坚持消灭异己,实行一党专政的情况下,各抗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的必要。1939年11月,在重庆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改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公开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对时局主张纲领》。1944年9月,又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建立,是中间力量联合的结果,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重要意义。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1)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建设的方针。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先提出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专政的国家。1944年4月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充分暴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腐败,于是,改组国民政府,成为人民越来越强烈的普遍要求。1944年9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致电与国民党谈判的林伯渠等,要他们在谈判中提出"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各党派各军各地方政府各民间团体代表开国事会议,改组中央政府,废除一党统治,然后由新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宪法,贯彻抗战国策,实行反攻"的方案。自此,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中心要求。9月15日,中共代表团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中专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并指出其性质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毛泽东指出这个民主联合政府所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纲领。在经济纲领中,强调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发展现代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同时,毛泽东也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在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给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得到了各民族党派、人民团体、海外侨胞等的积极赞同与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2)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945年4月至6月,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七大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45-1949年)
  1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说明中共在"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下,同蒋介石商谈团结建国大计的方针。28日,中共代表团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谈判期间,蒋介石以军事威协和舆论压力逼迫中共,妄图使谈判破裂。中共代表团在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让步措施以打破僵局,促成有利于人民的谈判结果。中共的举动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赞同和支持。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与中共一起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国民党民主派领导人、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直接会面交 
谈,同工商界、文化界、新闻界、妇女界等社会各方面人士广泛接触,还会见了一些外国人士和朋友。这些活动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统一战线力量的扩大。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国共双方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即《停战协定》)。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1月31日通过了五项协议。会议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承认了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会议的成功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密切合作的结果。
  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1)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张家口。蒋介石认为大局己定,当天就下令召开所谓国民大会,妄图用假民主掩盖其独裁统治的真面目,遭到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一致拒绝。1947年2月21日,国民党政府强迫中共驻北平军调部人员撤回延安。接着,中共驻重庆、上海、南京等地的谈判代表和工作人员都被迫撤退。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2)中共关于国统区统战工作的方针,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提出了在国统区要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配合解放区作战的方针。在党的领导下,国统区人民广泛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一运动成为相对于战争前线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扰乱了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拖住和削弱了蒋介石的兵力,直接配合了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3)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1947年11月,在国民党的政治高压和迫害下,民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农工民主党等,被迫由公开活动转入地下,其领导机关和负责人大都秘密撤到香港。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从挫折中认识到,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走第三条道路是行不通的。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从此,民盟走上了与中共全面合作的道路。同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宣告成立。在港的各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开展反对美蒋的活动,并指示内地本党派地下组织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开展斗争。有的民主党派还利用各自的组织系统和关系,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向中共提供军事情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国民党反动派陷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1)中共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己成定局。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李济深等著名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表示公开响应号召。随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纷纷发表声明和宣言,拥护中共"五一"号召。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向全会作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明确了在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和奋斗目标,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了具体说明。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与召开。1949年6月15-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9月17日,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告了中国人民大团结和中华人民民和国的成立。会议决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内外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举国一致,军民协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变。"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新中国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巨大成功。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及基本方针
  建国初期,统一战线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时制定了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七届三中全会又对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方针加以阐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的政治基础从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发展到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性质和特点的中国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它的基本任务已从配合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发展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然后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没收了足以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并将它们改造成为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这个决定性的政治和经济的条件,使我国从建国初期就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阶级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错综复杂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权己被推翻,但残余的反革命势力尚未完全消灭。在广大农村,尚有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的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不能不用很大力量去彻底完成这些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反动统治和战争,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对外,还要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党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共同奋斗。但在建国初期,因为革命的胜利,党内一部分同志滋长了骄傲情绪和以功臣自居的思想,在对待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左"的关门主义倾向。同时在少数同志中也存在着敷衍主义和迁就主义的倾向,对明显的错误观点不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而是一味迁就。所有这些错误倾向的存在,严重阻碍统一战线的开展,不利于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为讨论和明确建国初期统战工作的方法任务和基本政策,同时也为了提高党内对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中共中央统战部在1950年3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会上作了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这个报告是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阅同意的。报告根据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对各方面的统一战线政策作了明确阐述。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高了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着重纠正了"左"的关门主义倾向,也指出了敷衍主义和迁就主义的危害,为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对于推动各项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和平解放西藏"三大运动"、"五反"运动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中共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开国初期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政治准则。《共同纲领》的基本任务是要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任务,恢复和发展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必要的条件。1950年至1952年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反革命、和平解放西藏和"三反、五反"运动,都是为实现《共同纲领》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推进这些斗争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斗争中更加巩固和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1951年1月,达赖喇嘛在依靠外国搞"西藏独立"无望,又无力与人民解放军进行军事较量的情况下,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2月28日派出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赴北京进行谈判。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达赖喇嘛于8月17日率随行官员返抵拉萨,10月24日,向毛泽东主席发出电报,表示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50年10月,中共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随即派周恩来、李维汉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人物进行座谈,征求意见。经过座谈,很快取得了一致。随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组织和参加各项抗美援朝活动。11月,各党派及有关团体发表了《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各民主党派多次派人参加赴朝慰问团,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捐钱、捐物,捐献飞机、大炮。各大中城市的资本家还订立爱国公约,以发展生产的实际行动支援战争。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共通过协商座谈,组织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参观和视察土改运动等方式,推动了土改运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肃清反革命分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从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革命运动。中共通过各种形式就运动中的情况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中共还发出《关于****反革命中处理涉及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爱国分子问题的指示》、《关于在土改和镇反中对高级民主人士家属照顾和宽大处理的规定》。这些指示和规定的贯彻实施,对于保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动了向违法资本家开展的"五反"运动。运动从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团结资本家的大多数,运动中党内"左"的错误思想有所抬头,有些基层单位发生了违反政策的现象,但均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3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统战工作内容及方针政策
  建国以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好转。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消灭资产阶级,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迫切的根本任务。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和步骤来实现这个任务,马列主义著作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运用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思想,制定了和平改造的方针。为了学习贯彻党的总路线、明确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政策,统一党内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认识,中央统战部在1953年6月25日至7月22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李维汉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的报告,详尽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全面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全国。面对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新形势,中央只好改变原来制定的在今后两年内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采取一次批准,全面合营,先收编、后改组的做法。为了正确引导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一伟大的变革,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文件,妥善处理私股财产、定息、生产安排和人事安排等问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正式确认了我国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年1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着手筹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共1226人,其中共产党员668人,占54.48%,非中共人士共558人,占45.52%。这个比例,既保证了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坚强领导,又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大会一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宪法的颁布,表明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完备。它是我国人民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努力取得的新的政治成果,又是发展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的政治保证。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
  同年6月,李维汉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言,他在这个发言中,代表中共中央将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同存在,互相监督,首先是对共产党起监督作用"的方针。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1956-1976)
  1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1957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是这一历史时期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临的根本课题。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主题。1957年3月,中央统战部以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召开了第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问题。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西藏的平叛与改革
  1957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毛泽东邀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举行座谈,请他们帮助中共整风。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从5月到6月,中央统战部和各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会上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在整风过程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1957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正式发动反击右派的斗争。接着,斗争逐步升级,直至推向全国各个领域,被严重地扩大化。运动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55万多人,造成了严重恶果。
  1959年发生了达赖集团的武装叛乱。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平息叛乱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的命令。1961年底,平叛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由于武装叛乱的发生,中共中央改变了西藏民主改革往后延续的决定,平息叛乱的同时,在全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到1960年底,西藏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
  3纠正统战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再度在统战工作中发展
  1958年开展的党外人士整风运动、党外人士"向党交心"运动,再一次使党外民主人士受到打击,在全国影响极大。1958年7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即全国统战工作四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对资产阶级分子和民主党派的改造问题。1958年12月8日至1959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主要求要纠正"左"的形势下召开的。指出当前统战部门的工作是继续深入地贯彻两次统战工作会议的方针,充分调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改造,使服务与改造密切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五不变"政策相应出台。"五不变"政策的宣布,对于工商界、知识界和民主党派起到了团结和稳定的作用。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中共又在全党展开了"反右倾"斗争。
  在对待党外人士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中央采取了比较慎重和稳妥的方针。9月15日,毛泽东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大有进步,民主党派大有进步,工商界大有进步。并明确提出,在党外人士中现在不搞运动。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7000人大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进行了全面调整。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对政治、思想、文化和统一战线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根据中央的精神,统战工作,一方面对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工商界及民族、宗教方面大力开展了形势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调整关系,落实政策,加强了党与各界非党人士的团结,保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从而使我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2年2月至4月,周恩来同志先后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广州会议(科学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新发展和新任务。他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关心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是爱国的,他们在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过程中是有成绩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已经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62年4~5月,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分析了这几年的民族工作,进一步重申了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正确解决的方针、措施。这对克服民族宗教方面"左"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八届十中全会后,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指导下,统战工作中"左"的错误有了新的发展。这集中反映在从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到1964年期间,对当时担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进行的两场错误的批判上。并把这种批判报向全国,在更大范围内造成理论政策上的混乱,使不少统战民族、宗教干部受株连、批斗,造成大批冤假错案,使党的统战工作遭受严重损失。
  4"文化大革命"对统一战线的严重破坏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动起来,直至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陈伯达、江青首先向中央统战部开刀,他们全盘否定建国以来统战工作的巨大成绩,把中央统战部打成"修正主义司令部",诬蔑全国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都执行了"投降主义路线",是"牛鬼蛇神的庇护所","资本主义的复辟部"。由此,中央统战部的工作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各地各级统战部门也从"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砸烂"以后,长期难以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
  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从1966年8月30日起被迫暂停办公。全国各级政协组织也普遍受到冲击,办公地占被占用,日常工作已无法进行,事实上被迫停止活动。
  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风雨同舟的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被他们诬蔑为"反动党团"、"反动组织"。诬蔑民革成员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民盟是"右派团体"、民建会和工商联是"反动资本家组织"、华侨联合会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特务组织"、是"里通外国"等等,不一而足。1966年8月25日,北京的红卫兵发出"致民主党派最后通牒",并于次日占领和查封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中央机关。接着,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和机关也先后被查封、砸烂,导致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日常工作和组织活动完全停止。
  5毛泽东、周恩来对统战工作的维护7"x_tL战工作初步恢复
  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对李宗仁说:"红卫兵把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封了,但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今后党的统战工作还需要加强。"毛泽东这些指示对限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全局性的错误,他己无法扭转多党合作被破坏的局面。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十分困难复杂的条件下,为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面对统战工作遭到的突然破坏的局面,周恩来在同统战部一位负责人谈话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还要继续搞下去","中央统战部对统战政策不要动摇,不要撒手不管。"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1966年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3万人集会,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董必武副主席致开幕词,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讲话,宋庆龄副主席发表了题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长篇讲话。同时,还出版了《孙中山选集》、《宋庆龄选集》。1967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42周年纪念日,周恩来亲自批准由民革中央出面主持召开纪念会。他指派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代表中共中央到会,并强调所有应该到会的人都务必参加。纪念活动的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条消息,使广大群众感到了中共中央坚持统战政策的意愿,加深了民主党派在群众中的印象,实质上起到了保护民主党派和知名人士的作用。
  1970年11月1日,在周恩来的过问下,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迁入全国工商联大楼,开始联合办办,并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北京的中央委员成立了四个学习组。197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召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宣布正式恢复学习,以全国政协的名义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统一战线工作开始逐步恢复。1972年12月28日,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成立临时领导小组主持日常工作。
  1973年10月,叶剑英、邓颖超受中共中央委托,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协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恢复了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叶剑英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在协商一致的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代表。与此同时,落实各方面的政策也在进行之中。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1976-1989)
  1统一战线工作在恢复中前进
  (1)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各级统战工作机构的调整和健全。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随之结束。统一战线有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1978年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选举邓小平为五届全国政协主席。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77年冬,各民主党派的监时领导机构陆续成立。接着,各省、市、地方组织也相继成立了临时领导 小组。与此同时,中央统战部和各级统战部恢复、调整、健全了工作机构。
  (2)对知识分子、原工商业者政策的落实,"右派分子"全部摘帽。197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文件下达后,各地区、各部门开始逐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2月,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了《关于落实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为全面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铺平了道路。这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组织部等五部门报送的《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到11月中旬,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顺利完成。
  2统一战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指出我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同年八九月间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担负着为四个现代化和统一祖国服务的双重任务。
  (2)各项统一战线政策的全面落实。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布1962年和1964年对李维汉的两场批判是错误的。在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包括李维汉本人,都不存在一条所谓"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的问题。凡是因此而受到牵连的人员,都一律****,恢复名誉。1981年,在全面复查的基础上,对错划右派的改正工作全部完成。全国共改正错划右派54万多人,占原划右派总数55万人的98%。1984年,对原工商业者(包括其他方面人士)财物退还赔偿、安排使用及生活照顾等各项政策基本落实。另外,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精神,从参加公私合营、国营的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86万人中,区别出属于劳动者范畴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70万人。1979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等五部门报送的《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全国共认定了45 4万多名起义、投诚人员的身份,并全面具体地落实了对他们的各项政策。1980年到1981年,中央书记处先后召开西藏、云南、新疆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工作会议,解决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方面的问题。1982年3月,中共中央又讨论研究宗教工作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3高举两面旗帜的爱国统一战线
  (1)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和十六字方针的确定。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根据我国发生的根本变化,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地称为"爱国统一战线"。1982年9月中共召开了厂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的政治报告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并称,发展为十六字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爱国统一战线新格局的形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向海内外公布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2年9月,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说,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这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为台湾、香港、澳门问题解决后设立各自的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证。1985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指出,统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统战工作应当开阔眼界,走向世界,广交朋友,联络友谊。要大胆开展海外统战工作。1986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认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和包括台弯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构成了"立足大陆,三个面向"的新格局。
  (3)中共十三大与统一战线。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对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会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点,决不能丢掉这些特点和优点,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的做法。这就充分肯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原则划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1989年1月23日全国政协七届四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草案)》。制定此规定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四、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1989-1993)
  1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坚持和发展。
  1989年6月,中共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同月,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这里所说的不变,包括我们的有关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不变,"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对台湾、香港、澳门的方针不变,既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也不变。"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制定的。实践证明,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1989年12月,经多次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中共中央正式下发公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意见》科学地阐明了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是中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贯彻实施,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得到发展。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庄严地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证。
  2 90年代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1990年6月中共中央主持召开了全国第十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作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在《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讲话中指出,爱国统一战线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就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强调全党都要做统战工作,统战部门要善于抓大事,当好党委的助手和参谋。全党要认真地落实各项统战政策,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战线的新任务、新特点
  1992年10月,中共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行动纲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统一战线的对象出现了新变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任务加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日益突出,统战工作呈现出社会化趋势。这些新情况、新任务给统战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特点。
  1994年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第四政协章程,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上,把参政议政列入政协的主要职能。从此,人民政协又有了一项新的职能--参政议政。
  1995年1月14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八届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对政协参政议政作了明确的说明。指出:"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规定参政议政的内容与形式除了包括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外,还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充分发挥委员专场和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等。中共中央对这个文件十分重视,1995年1月13日,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为政协开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篇2

学习《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心得体会

  6月18日上午,在聆听了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晓蕾《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后,对于我个人来说收益颇丰。  我认为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统战政策理论,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让我掌握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方法,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我还不能够拥有足够的与时俱进的新视觉、新知识。而这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有论有据、绘声绘色,听后豁然开朗,感觉收获很大。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干好统战工作应具备的六种能力:  一是科学的决策能力,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间变化的形式要有善于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二是贯彻执行的能力,就是面对问题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与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是综合协调的能力,就是在工作中能把握大局、权衡协调、统筹兼顾;
  四是组织管理的能力,就是善于社会交往,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组织得当;
  五是开拓创新的能力,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
  六是学习实践的能力,就是每个人要把学习当成是必生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后退。  不仅是统一战线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想要干得有声有色那么必须具备这六个能力,因为作为新世纪的基层领导干部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篇3

学习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心得体会6月18日上午,聆听了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晓蕾《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对统一战线有了更深的认识。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自身统一、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团结同盟军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

在统一战线中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
以工农联盟为坚固基础,争取、团结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外的广大非劳动者同盟军;
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在民主革命阶段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直接同盟军,并且利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与其一部分结成暂时联盟,将其当作间接同盟军;
坚持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斗争时,强调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并把改造所有制与改造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坚持同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建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合作关系,并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发展到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等。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篇4

学习统一战线心得体会

篇一: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统战)

统战工作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使得它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从政治建设领域扩展到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从大中城市扩展到农村乡镇,从上层扩展到基层,从大陆、港澳台扩展到海外、国外,其地位更加突出,使命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巩固地位、发挥作用、完成使命?首先,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搞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承担者——统战部门的自身建设。

一、进一步探索加强党对统战工作领导的组织形式依据党委对上级负责和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实行领导的职责定位,各级地方党委要在实践中就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作体制机制上的探索。统战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做的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其工作对象归结起来就一个字:人。所涉及的这些人,对他们的工作往往几个部门可以同时做,统战部处在交叉点上,如果没有一个起作用的位置而又处理不当的话,要么没有发言权,要么人家不买帐,使得相关部门多头领导、多块分割,重复分散,各敲各的鼓,各干各的活。这种状况近年有所改变,特别是那

些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的地方,比较顺当地将“小统战”转变为“大统战”,本着精干、统一、高效的原则,干部实行交叉任职,从整体上优化班子;
人员实行合署办公,几块牌子一套人马,较好地发挥了统战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牵头协调的体制和相应的工作机制没有从上到下地贯穿,一些应该归口的单位没有真正归到位,使得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互相沟通,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受到影响,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随着内部机构设置权的获得,加上单位规模、统战成员人数、领导干部认识和水平所具有的差异,统战工作机构必然呈多样化。有的单设统战部,有的与组织部或宣传部合在一起,人员既是统战干部又是组织或宣传干部;
有的放在党委办公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统战干部。具体选择哪一种模式或者探索创新其他模式,必须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即怎么有利于统战部履行牵头协调、监督检查职责,强化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怎么做;
怎么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统战工作扬优成势怎么做;
怎么有利于大团结、大联合,完成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这一根本任务怎么做。

推荐访问:发展史 心得体会 战线 统一战线发展史心得体会 统一战线的发展史的心得体会